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rupt Summer Warming an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over Northeast Asia Since the Mid-1990s: Driver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被引量:18
1
作者 Buwen DONG Rowan T.SUTTON +3 位作者 Wei CHEN Xiaodong LIU Riyu LU Ying S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05-1023,共19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river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for the abrupt decadal summer surface warming and increases in hot temperature extremes that occurred over Northeast Asia in the mid-1990s. Observations indic...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river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for the abrupt decadal summer surface warming and increases in hot temperature extremes that occurred over Northeast Asia in the mid-1990s. Observations indicate an abrupt increase in summer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over Northeast Asia since the mid-1990s. Accompanying this abrupt surface wann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ome temperature extreme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s in summer mea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max),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rain), annual hottest day temperature (TXx), and annual warmest night temperature (TNx) were observed. There were also increases in the frequency of summer days (SU) and tropical nights (T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experiments forced by changes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sea ice extent (SIE),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GHG) concentrations, and anthropogenic aerosol (AA) forcing, relative to the period 1964- 93, reproduced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observed summer mean SAT changes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although the abrupt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since the mid-1990s was not simulated. Additional model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forcings indicated that changes in SST/SIE explained 76% of the area-averaged summer mean surface warming signal over Northeast Asia, while the direct impact of changes in GHG and AA explained the remaining 24% of the surface warming signal. Analysis of physical processes indicated that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changes in AA (through aerosol- radiation and aerosol-cloud interactions), mainly related to the reduction of AA precursor emissions over Europe,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increase in TXx and a similarly important role as SST/SIE changes in the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SU over Northeast Asia via AA-induced coupled atmosphere-land surface and cloud feedbacks, rather than through a direct impact of AA changes on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The modelling results also im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warming temperature extremes global climate model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anthropogenic aerosol SST/SIE Northeast Asia mid-1990s
下载PDF
灰霾污染状况下气溶胶组分及辐射效应的遥感估算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鹏 李正强 +3 位作者 王堰 谢一凇 张莹 许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21-1031,共11页
利用地基遥感观测数据和气溶胶模型,分析了北京地区2013年1月份灰霾期间气溶胶中不同成分的光学特性,并使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估算了气溶胶中不同成分对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结果显示,在严重灰霾时期,大气中的硫酸盐等水溶性气溶胶光学厚... 利用地基遥感观测数据和气溶胶模型,分析了北京地区2013年1月份灰霾期间气溶胶中不同成分的光学特性,并使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估算了气溶胶中不同成分对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结果显示,在严重灰霾时期,大气中的硫酸盐等水溶性气溶胶光学厚度AOD(440nm)显著增加,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贡献达到70%以上,同时黑碳气溶胶对总光学厚度(440nm)的贡献也呈现增长趋势,是晴朗天气下的8倍以上。严重灰霾(2013-01-28)时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显著增加,但气溶胶中不同成分对辐射强迫的贡献不同,黑碳成分在气溶胶对大气层的辐射强迫中占主要贡献的57%,而水溶性成分则在气溶胶对地表的辐射强迫中占主要贡献的60%。关键词:人为气溶胶,气溶胶模型,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气溶胶 气溶胶模型 辐射效应 地基遥感
原文传递
亚洲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伟 沈新勇 +1 位作者 黄文彦 周顺武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0-509,共10页
利用耦合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研究亚洲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3种人为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并运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人为气溶胶主要分布区中人为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利用耦合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研究亚洲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3种人为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并运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人为气溶胶主要分布区中人为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气溶胶对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冬季风均起增强作用;人为气溶胶使得中国南方东部地区的冬季降水减少。2000—2007年,秋、冬季东亚人为气溶胶主要分布区中,人为气溶胶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分别导致了东亚冬季风建立的推迟和东亚冬季风的减弱。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也表明:在东亚人为气溶胶主要分布区中的人为气溶胶柱浓度含量增加,东亚冬季风的建立提前并且东亚冬季风加强,反之亦然。人为气溶胶引起陆地地表降温,而对海洋温度几乎没有影响,使低层海陆温差加大,从而导致低层海陆气压差加大,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气溶胶 东亚冬季风 直接气候效应 区域气候模式RegCM4 0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不同排放情景下人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红年 张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67-1875,共9页
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del System)和2006年以及2020年三种排放情景下的排放资料,研究了2006年气候背景下的人为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及辐射效应,估算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人为气溶胶的主... 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del System)和2006年以及2020年三种排放情景下的排放资料,研究了2006年气候背景下的人为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及辐射效应,估算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人为气溶胶的主要成分硫酸盐、硝酸盐、黑碳、有机碳(含二次有机碳)的综合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2006年中国地区人为气溶胶浓度硫酸盐>有机碳>硝酸盐>黑碳,其区域柱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0、4.0、1.3和0.3mg/m2.(2)2006年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和黑碳的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1.32、-0.60、-0.40和0.28W/m2.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碳的负辐射强迫超过黑碳的正辐射强迫,人为气溶胶总辐射强迫为-1.96W/m2.(3)人为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及引起的地面气温变化对排放源非常敏感,未来采取不同排放政策导致的人为气溶胶的含量及辐射效应有较大差异.在未来排放增加的情景下,各区域的气溶胶浓度、辐射强迫、气温下降幅度和降水减少幅度也相应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情景 人为气溶胶 气溶胶气候效应 RIEMS2.0
下载PDF
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及其对南亚冬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沈新勇 黄伟 +1 位作者 陈明诚 黄文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3-406,共14页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on 4.0)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硫酸盐、黑碳、有机碳这3种人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直接辐射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研究了气溶胶对南亚冬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厚度和地...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on 4.0)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硫酸盐、黑碳、有机碳这3种人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直接辐射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研究了气溶胶对南亚冬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厚度和地表短波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可能主要受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在南亚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时期和南亚冬季风盛行时期,大气层顶和地表的负短波辐射强迫分布与气溶胶分布基本一致,地表辐射强迫强度绝对值比大气层顶辐射强迫强度绝对值大得多。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在南亚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时期和南亚冬季风盛行时期,南亚人为气溶胶主要分布区中的气溶胶柱浓度含量与南亚冬季风的建立和强度有反相关关系。这与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气温和位势高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人为气溶胶 直接辐射效应 南亚冬季风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邓学良 潘德炉 +2 位作者 何冬燕 毛志华 陈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8,共11页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接计算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可行的;我国海域的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人为气溶胶在春夏季最大,而在秋冬季最小;沙尘气溶胶在冬春季最大,而在夏秋季最小。在该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在纬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0°-45°N达到最大值,向南北递减;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3°-40°N最大,在其他纬度都很小。在经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离岸距离有关,在沿海120°E处最大,随着经度增加而减小。沙尘作为大颗粒气溶胶,传输距离小,所以它只是在120°-123°E出现最大值,在其他经度处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中国海域 人为气溶胶 沙尘气溶胶
下载PDF
气溶胶对陆生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锦旗 宋玉芝 黄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116-124,共9页
陆生植物生长过程受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土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气溶胶粒子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的物理特性及生命期对上述环境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气溶胶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溶... 陆生植物生长过程受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土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气溶胶粒子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的物理特性及生命期对上述环境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气溶胶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溶胶覆盖植物叶片,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及对阳光的利用率等;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溶胶可降低入射太阳辐射量并降低光合作用及净初级生产力,但同时又会增加散射辐射量,增加植物可利用光合有效辐射,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气溶胶还通过影响降水和气温,进一步影响植物对光、水、热的利用等方面。气溶胶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以间接影响为主,直接影响较少。其次,各种大气气溶胶对植物的伤害作用超过大气气溶胶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在人为气溶胶中,硫酸盐、黑碳及粉尘对植物生长以抑制作用为主,而氮化物中氮沉降既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含氮气溶胶形成的酸雨及光化学烟雾又会抑制植物生长。自然气溶胶中,火山气溶胶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沙尘总体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而生物气溶胶及宇宙尘埃的影响研究还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太阳辐射 降水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下载PDF
全球和中国地区PM_(2.5)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冬冬 张华 +1 位作者 沈新勇 赵树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0-999,共10页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_(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_(2.5...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_(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_(2.5)的柱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北美东部、欧洲和中国东部等地区,人为PM_(2.5)增加地更明显,且以夏季最为明显;自然PM_(2.5)的变化主要分布在几大沙漠地区,以春、夏季最为显著;人为气溶胶对总PM_(2.5)变化的贡献在秋季最大,达94%,夏、冬季次之,分别为46%和41%,春季最小,仅占28%.1980~2010年,人为PM_(2.5)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均有所增加,春夏季较为显著,在欧洲中部和北美东部有所减少,且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然PM_(2.5)在沙漠地带有显著的变化,以春季最为明显;人为PM_(2.5)的变化对总变化的贡献相比之前有所减少,四季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BCC_AGCM2.0.1_CUACE/Aero
下载PDF
未来全球PM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冬冬 赵树云 +1 位作者 张华 沈新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01-1212,共12页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给出的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不同排放情景RCP2.6(低排放)、RCP4.5(中等排放)和RCP8.5(高排放),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溶胶-气候在线耦合模式,分别模拟了2010~2030和2030~2050年总PM_(2...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给出的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不同排放情景RCP2.6(低排放)、RCP4.5(中等排放)和RCP8.5(高排放),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溶胶-气候在线耦合模式,分别模拟了2010~2030和2030~2050年总PM_(2.5)(人为和自然PM_(2.5)的总和)及其中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预估了的绿色排放情景RCP4.5下中国地区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总PM_(2.5)浓度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在3种排放情景下,2010~2030年PM_(2.5)柱含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相似.在欧洲、北非及其西侧的洋面上,PM_(2.5)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北非及其西侧的洋面上的增加最为明显,而阿拉伯半岛东部PM_(2.5)则明显减少.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年均PM_(2.5)地表浓度的减少量约为2.55μg/m^3,其中人为气溶胶的贡献约为28%,自然气溶胶的贡献约为72%.2030~2050年,3种排放情景下PM_(2.5)柱含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在RCP4.5和RCP8.5放情景下,非洲北部及其西侧洋面的PM_(2.5)显著增加,而东亚地区的PM_(2.5)显著减少,而RCP2.6排放情景与前2种情景的结果区别很大.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地区PM_(2.5)及其中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均在2010~203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而且人为气溶胶在其中的贡献(约为34%)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BCC_AGCM2.0_CUACE/Aero
下载PDF
Comments on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ver Oceans from Satellite Observat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Hye-Ryun OH Chang-Hoi HO Yong-Sang CHO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Previous observational studies have estimated anthropogenic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ver oceans without due consideration of cloudy-sky aerosols. However, when interaction between clouds and aerosols located ... Previous observational studies have estimated anthropogenic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ver oceans without due consideration of cloudy-sky aerosols. However, when interaction between clouds and aerosols located below or above the cloud level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is larger by as much as 5 W m-2 in most mid-latitud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y-sky aerosol forcing anthropogenic aerosol aerosol optical depth satellite observations
下载PDF
近22a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地区夏季风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明诚 孙照渤 +2 位作者 沈新勇 王勇 吉振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东亚地区三类人为排放气溶胶(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气溶胶的引入会引起东亚地区夏季850hPa风场发生改变,我国江...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东亚地区三类人为排放气溶胶(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气溶胶的引入会引起东亚地区夏季850hPa风场发生改变,我国江淮以东洋面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式距平环流中心,中心以西的偏北风气流将削弱东亚地区夏季西南季风。通过讨论春季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夏季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的时滞关系,以及夏季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同期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的关系,可以发现,春、夏季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均与夏季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中国北方和夏季中国南方地区气溶胶浓度增加时,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偏南季风减弱。这可能与气溶胶改变了大气层顶和地表的辐射强迫,进而引起了海陆气压差异和位势高度场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气溶胶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基于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模式数据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瑞金 廖宏 +2 位作者 常文渊 张天航 靳少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9-751,共13页
气候变化引起的地面气溶胶浓度变化与区域空气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中4个模式的试验数据分析了RCP8.5情景下20... 气候变化引起的地面气溶胶浓度变化与区域空气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中4个模式的试验数据分析了RCP8.5情景下2000~21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人为气溶胶排放固定在2000年、仅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时,2000~2100年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北部地区(31°N^45°N,105°E^122°E)硫酸盐、有机碳和黑碳气溶胶分别增加28%、21%和9%,硝酸盐气溶胶在中国东部地区减少30%。气候变化对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PM_(2.5)浓度在中国东部减少15%,这主要是由硝酸盐气溶胶在冬季的显著减少造成的;夏季PM_(2.5)浓度在中国北部地区增加16%,而长江以南地区减少为9%,这可能与模式模拟的未来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MIP(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气候变化 人为气溶胶 PM2.5
下载PDF
基于CMIP6强迫模拟分析人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一)——介绍NUIST模式评估结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史湘军 沈沛洁 +5 位作者 朱寿鹏 吉璐莹 张海鹏 刘娇娇 陈伯民 李震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6-515,共10页
为减少不同气候模式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差异,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直接给定了人为气溶胶强迫数据。因此,有必要基于此强迫数据重新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本研究首先将CMIP6给... 为减少不同气候模式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差异,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直接给定了人为气溶胶强迫数据。因此,有必要基于此强迫数据重新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本研究首先将CMIP6给出的描述人为气溶胶强迫的模块引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UIST)的地球系统模式(The NUIST Earth System Model,NESM)。之后,利用NESM模式评估地球辐射收支平衡对此人为气溶胶强迫的响应,并分析模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评估给出的人为气溶胶有效辐射强迫为-0.45(±0.28)W·m^-2。其中,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为-0.34(±0.01)W·m^-2,与第二次气溶胶比较计划(The second phase of Aerosol 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Models,AeroComⅡ)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包括半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0.10(±0.30)W·m^-2,明显受到模式内部变率的干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NESM 人为气溶胶 有效辐射强迫 不确定性
下载PDF
基于MIROC6模式探讨1850-2014年全球不同类型人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及辐射强迫 被引量:2
14
作者 毕鸿儒 张越 +3 位作者 陈思宇 汪志远 赵丹 杨耀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利用海-气耦合全球气候模式MIROC6探讨1850-2014年人为气溶胶(AA)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近百年来AA辐射强迫对全球地表温度的影响.AA的大量排放导致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550 nm处AA光学厚度(A_(550))增加了50%,在欧洲中西... 利用海-气耦合全球气候模式MIROC6探讨1850-2014年人为气溶胶(AA)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近百年来AA辐射强迫对全球地表温度的影响.AA的大量排放导致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550 nm处AA光学厚度(A_(550))增加了50%,在欧洲中西部、印度和中国东南部,A_(550)增长趋势分别为0.38、1.13和1.05/10 a.硫酸盐气溶胶和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于印度及中国东南部等地2014年硫酸盐气溶胶柱浓度在印度及中国东南部增长至40.63和36.97 mg/m^(2),相比于1850年分别增长了39.47和32.32 mg/m^(2).AA辐射强迫使全球大部分地区地表辐射冷却.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大气层顶处的全球年平均AA辐射强迫为-0.82 W/m^(2);地表AA辐射强迫为-1.07 W/m^(2).AA辐射强迫导致全球地表温度降低0.05~0.12℃,部分抵消了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增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人为气溶胶 气溶胶辐射强迫 气溶胶光学厚度 地表温度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气溶胶的人为成份比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芝娟 陈斌 +3 位作者 衣育红 刘晶晶 贾瑞 黄建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6,共11页
利用MERRA-2(The 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30°-50°N、10°-110°E)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气溶胶的... 利用MERRA-2(The 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30°-50°N、10°-110°E)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将沙尘分为自然沙尘和人为沙尘,进而计算出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定量给出了人为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东欧地区,经济发达、工业活跃,硫酸盐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64%,总气溶胶光学厚度每年下降0.0035;在地表裸露、沙尘活跃的5个欠发达地区,沙尘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46%~65%,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地区总气溶胶光学厚度每年增加0.0059;人为气溶胶对总气溶胶的平均贡献为62%~65%;6个区域中北非地区人为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小,为32.8%,东欧地区最大,为73.5%;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也在增加。人为气溶胶占总气溶胶的比例很高,而且与人口密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贡献
原文传递
基于CMIP6强迫模拟分析人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二)——诊断方法在分类评估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史湘军 刘娇娇 +5 位作者 朱寿鹏 吉璐莹 张海鹏 沈沛洁 陈伯民 李震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对气溶胶气候效应开展分类评估并探讨诊断方法的合理性。人为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计算云辐射强迫的影响为0.38 W·m^-2。诊断评估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需要排除这个偏差。两种基于不同试验设计诊断得出的半直接效应分别为0.21和0.0... 对气溶胶气候效应开展分类评估并探讨诊断方法的合理性。人为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计算云辐射强迫的影响为0.38 W·m^-2。诊断评估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需要排除这个偏差。两种基于不同试验设计诊断得出的半直接效应分别为0.21和0.09 W·m^-2,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气溶胶影响云辐射强迫的不同机制之间在模式模拟过程中不断地相互交织,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模式诊断得出的Twomey效应不仅包括Twomey效应本身,还包括Twomey效应引起的部分快速调整。总之,利用模式评估分析人为气溶胶气候效应需要注意审查试验设计和诊断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人为气溶胶强迫 Twomey效应 半直接效应 分类评估 诊断方法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对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的响应特征与机理
17
作者 邵志男 王海 +2 位作者 郑小童 韩子文 张晏铭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3期32-44,共13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的特征及物理机制。对东亚夏季风而言,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作用的气候系统总响应中,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显著地加强;在不考虑海洋调控作用的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东亚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的陆地升温使得海陆温差增大,进而通过引起东亚陆地上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对南亚夏季风而言,其在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强迫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特征。在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人为气溶胶强迫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变化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总响应中,南亚夏季风环流表现出微弱增强,同时印度次大陆的南亚夏季风降水也出现增多的异常变化。这表明,局地和海洋-大气动力耦合过程在区域气候对人为气溶胶强迫的响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通过线性斜压模式发现,东亚和南亚局地的人为气溶胶强迫导致的大气加热场异常不仅能影响局地的夏季风环流,还可以通过引起大范围的表面气压异常进而调控整个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人为气溶胶强迫 大气直接响应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北京区域冬季灰霾过程中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估算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堰 谢一凇 +2 位作者 李正强 李东辉 李凯涛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93-1007,共15页
本文使用北京地区不同时期(2009年1月和2013年1月)的地基气溶胶观测资料,估算了灰霾天气的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溶胶光学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1月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440nm)较2009年1月有所增加,月平... 本文使用北京地区不同时期(2009年1月和2013年1月)的地基气溶胶观测资料,估算了灰霾天气的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溶胶光学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1月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440nm)较2009年1月有所增加,月平均值分别为0.88和0.44;(2)2013年1月灰霾污染中人为气溶胶占主导天数比例是86.7%,高于2009年1月的62.5%;(3)2013年1月人为成分在气溶胶光学厚度(440nm)中的贡献平均达88%,说明灰霾污染主要是由人为气溶胶造成的;(4)本文所选取的两次灰霾天气,都是由北京本地污染物堆积和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共同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 灰霾 气溶胶细模态比例 地基气溶胶
原文传递
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 被引量:32
19
作者 王喜红 石广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 ,研究了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 ,利用一个两层多次反射模式估算了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并分析了辐射强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 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 ,研究了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 ,利用一个两层多次反射模式估算了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并分析了辐射强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东亚地区年平均的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约为 - 0 .7W·m-2 。直接辐射强迫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特征 ,辐射强迫的这种变化特征强烈地依赖于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人为硫酸盐 辐射强迫 空间分布 气溶胶 季节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9
20
作者 高学杰 林一骅 赵宗慈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使用新版RegCM2区域气候模式, 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在CO2加倍情况下引入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 进行了其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 对地面气温为降温作用,... 使用新版RegCM2区域气候模式, 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 在CO2加倍情况下引入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 进行了其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 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 对地面气温为降温作用, 其中在冬半年和在南方更明显; 对降水的影响为全国各月平均降水将以减少为主, 年平均降水变化的基本特点为在中国东部以减少为主, 西部以增加为主。但无论温度还是降水变化的数值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区域 人为硫酸盐气溶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