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5
1
作者 徐硕 于群 +1 位作者 鲁艾林 陆小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6-119,125,共5页
目的总结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肿瘤均位于中上岩斜区;其中包括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6例;肿瘤全切除9... 目的总结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肿瘤均位于中上岩斜区;其中包括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6例;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部分缓解4例。术后2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出现暂时性轻度面瘫,2例面部疼痛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根据个体需要磨除岩骨骨质增加暴露空间,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可通过缓慢释放中颅窝底及环池周围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加暴露空间,根据Labbe's静脉位置向前适当调整颞底暴露可降低静脉损伤风险。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适用于切除中上岩斜区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尖入路 硬膜内入路 岩斜区病变 Kawase入路
下载PDF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1 位作者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骨前入路 颞骨岩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性隆起 颈内动脉 骨迷路
下载PDF
岩骨前部切除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广龙 张喜安 漆松涛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岩骨前部切除入路在岩斜坡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收治的46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采用联合岩骨前部切除入路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手术方案及手术疗效。结果该组患者肿瘤全切33... 目的探讨岩骨前部切除入路在岩斜坡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收治的46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采用联合岩骨前部切除入路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手术方案及手术疗效。结果该组患者肿瘤全切33例,次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原有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17例,症状较术前减轻10例,脑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6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或出现新神经功能障碍21例。结论岩骨前部切除可以获得对岩斜区良好的暴露,根据肿瘤累及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脑膜瘤 岩骨前部 颞下入路
下载PDF
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新如 吴震 +4 位作者 贾桂军 汤劼 孟国路 张俊廷 张力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探讨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 目的探讨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48例患者均采用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手术切除病灶。结果48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中,44例病灶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患者。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因再次出血而行第二次手术治疗。4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3±8.2)个月。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均完全恢复,术后无新出现的面瘫。3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以改善,5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11例术后症状无变化,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结论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从侧前方切开脑干表面未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同时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岩前入路
原文传递
经岩骨前部入路中岩浅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5
作者 伍洪昊 李美华 +2 位作者 王惠萍 万丽丹 鲁纯纠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岩浅大神经与岩骨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经岩骨前部入路中定位岩骨内重要结构及磨除颞骨岩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16具(32侧),观察并测量岩尖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模拟经岩骨前部入... 目的探讨岩浅大神经与岩骨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经岩骨前部入路中定位岩骨内重要结构及磨除颞骨岩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16具(32侧),观察并测量岩尖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模拟经岩骨前部入路操作,对手术全程及术野的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岩浅大神经为经岩骨前部入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构成手术入路中磨除岩尖的最外界。结论熟悉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及其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在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手术操作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岩斜区的暴露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岩骨前部入路 岩浅大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应用改良前岩骨入路治疗岩斜区及脑干病变
6
作者 冯东侠 Olivier De Witte 周新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前岩骨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前、中颞部骨瓣开颅达中颅底水平 ,磨除颧弓上半部 ,从中颅底剥离并抬起硬脑膜显露Kawase三角。完成岩尖磨除后 ,硬脑膜内前颞下入路“T”形切开天...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前岩骨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前、中颞部骨瓣开颅达中颅底水平 ,磨除颧弓上半部 ,从中颅底剥离并抬起硬脑膜显露Kawase三角。完成岩尖磨除后 ,硬脑膜内前颞下入路“T”形切开天幕 ,可充分显露并切除位于上、中斜坡、中脑和上桥脑腹侧的病变。结果 手术中病变显露满意 ,肿瘤全切除 5例( 83 3 % ) ,手术后仅 1例出现新增动眼神经麻痹 ( 16 7% )。结论 改良的前岩骨入路对岩斜区和脑干腹侧病变的显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岩骨入路 岩斜区 脑干病变
下载PDF
经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吴雷 郭华 +3 位作者 叶敏华 沈晓黎 涂伟 祝新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内听道以内、桥延沟以上累及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经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内听道以内、桥延沟以上累及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6例(SimpsonⅠ~Ⅱ级),次全切除7例(SimpsonⅣ级),无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1例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稍增大。术前症状明显的20例患者,术后13例得到改善。术后出现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动眼神经麻痹1例、吞咽困难1例、面瘫4例、颜面部麻木4例、复视2例、对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随访期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的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耳聋4例、颜面部麻木2例、眼内斜2例。结论经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内听道以内、桥延沟以上累及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具有一定优势,尽管术后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但大多数是轻度、可逆、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岩斜区 颞下经岩骨前方入路
原文传递
硬膜下岩前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定位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姜雷 盛敏峰 +3 位作者 张燚 王中勇 陈延明 陈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方法.方法选取10具干性颅骨并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 目的探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方法.方法选取10具干性颅骨并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A点为参照点,AP作为基线,分别测量AB、AC、AD、AE、AF连线的距离及各连线与基线形成锐角的角度.样本以均数及标准差分析,两侧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 AB:左侧(11.61 ±2.31) mm、右侧(10.44±2.31) mm、t=1.084;AC:左侧(23.14±3.07) mm、右侧(21.08 ±2.67) mm、t=1.596;AD:左侧(24.95±2.82) mm、右侧(24.38±3.44) mm、t=0.408;AE:左侧(18.98 ±3.11) mm、右侧(19.21±3.09) mm、t=-0.164;AF:左侧(29.68±2.62) mm、右侧(29.25 ±2.77) mm、t=0.725./BAP:左侧(49.15±12.10)°、右侧(52.78 ±14.27)°、t=-0.624;∠CAP:左侧(43.98±6.95)°、右侧(48.73±8.02)°、t=-1.418;/DAP:左侧(38.68±4.81)°、右侧(41.48±3.14)°、t=-1.543;∠ EAP:左侧(21.93 ±5.29)°、右侧(25.94±6.43)°、t=-1.523;∠FAP:左侧(15.96 ±2.78)°、右侧(17.20±3.44)°、t=-0.882.两侧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此方法以弓状隆起最高点及岩尖为参照点,可以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解剖标志,为确定相应的神经血管结构,磨除Kawase三角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岩前入路 弓状隆起 岩尖 定位
原文传递
颞下-经岩前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9
作者 徐志明 丰育功 刘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786-789,共4页
目的模拟颞下-经岩前入路,对中颅窝底硬膜内外各个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改良的可行性。方法本组采用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磨除颞骨岩部外侧三角、颞骨岩部前方K aw ase菱形区、内侧岩尖三角的骨质,测量各靶点间距离及显露角... 目的模拟颞下-经岩前入路,对中颅窝底硬膜内外各个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改良的可行性。方法本组采用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磨除颞骨岩部外侧三角、颞骨岩部前方K aw ase菱形区、内侧岩尖三角的骨质,测量各靶点间距离及显露角度,用手术显微镜观察岩斜区、视交叉后区。结果(1)颞骨岩部外侧三角可磨除面积2.8cm2,深度可达2.26cm;(2)颞骨岩尖前面、上面可磨出面积约2.5cm2、1.7cm2的骨窗。结论(1)颞下-经岩前入路改良了经典的颞下入路,可在不损伤听力的基础上减少对颞叶的损伤,更能显露病变。(2)本研究进一步磨除了颞骨岩部外侧三角,扩大了手术操作范围,改善了对视交叉后区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经岩前入路 解剖学 局部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定位方法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10
作者 姜雷 钱明 +3 位作者 王学建 汪志峰 陈杨 张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及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硬膜下岩前入路定位方法a:以A点为参照点,P点、J点连线(PJ)为基线,过A点作PJ的平行线AP1,过B、C、D、E、F点做AP1的垂线,交点为B1、C1、D1、E1、F1。测量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1、∠CAP1、∠DAP1、∠EAP_(1)、∠FAP1的角度。定位方法b:以A点为参照点,AP为基线,测量AB、AC、AD、AE、AF、AP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CAP、∠DAP、∠EAP、∠FAP的角度。(2)选取湿性尸头标本2具,女1具、男1具,年龄47岁、61岁。在2具湿性尸头标本分别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手术,术中分别根据2种定位方法在干性颅骨标本上测量的相关角度、线段长度定位B、C、D、E、F点的位置。依据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在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内显露Kawase三角,磨出骨窗。观察从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测量骨窗的大小。观察2种定位方法模拟手术操作中有无损伤或离断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以评估2种定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结果(1)定位方法a测量的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分别为(11.41±1.22)、(23.99±1.17)、(30.36±1.60)、(22.22±2.95)、(32.08±2.29)、(3.92±0.82)、(10.82±1.53)、(10.88±1.73)、(1.10±1.23)、(2.24±2.10)mm,∠BAP1、∠CAP1、∠DAP1、∠EAP_(1)、∠FAP1的角度分别为:20.1°±4.0°、26.8°±4.9°、21.0°±4.8°、2.8°±5.0°、4.0°±4.0°。定位方法b测量的AB、AC、AD、AE、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局部 解剖标志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 神经内镜 Kawase三角 弓状隆起 岩尖
原文传递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精确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盛敏峰 吕璇 +4 位作者 姜雷 张燚 王中勇 陈延明 陈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 探讨在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Kawase三角区范围的方法.方法在14具干性颅骨上标记颅底内表面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 目的 探讨在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Kawase三角区范围的方法.方法在14具干性颅骨上标记颅底内表面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J点为参照点,测量JA、JB、JC、JD、JE、JF的距离;以J点与P点之间的连线(JP)作为基线,测量JA、JB、JC、JD、JE、JF连线与基线形成的角度.结果左侧、右侧颅骨JA、JB、JC、JD、JE、JF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右侧颅骨JA、JB、JC、JD、JE、JF连线与基线JP形成的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J点为参照点,以JP为基线,可以精准定位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相关骨性结构,确定Kawase三角区范围,实现快速、精准、安全磨除岩前骨质,显露岩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 Kawase三角区 骨性结构 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