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3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 被引量:71
1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宁修仁 刘诚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9-532,共14页
报道了 2 0 0 1 /2 0 0 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 3 7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经初步鉴定共有浮游植物 3门 3 7属 86种 ,其中硅藻在种类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为克格伦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ker... 报道了 2 0 0 1 /2 0 0 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 3 7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经初步鉴定共有浮游植物 3门 3 7属 86种 ,其中硅藻在种类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为克格伦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kerguelensis)、细条伪菱形藻 (Pseu do nitzschialineola)、短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curta)和赖氏束盒藻 (Trichotoxonreinboldii)等南极特有种类和常见种类。调查区浮游植物分为两个群集 ,分布在 6 7°S以南的普里兹湾内的群集主要以克格伦拟脆杆藻、短拟脆杆藻、胡克星脐藻 (Asteromphalushookeri)和南极弯角藻 (Eu campiaantarctica)等南极特有种类和常见种类为主 ;分布在 6 7°S以北的大洋海域的群集主要以细条伪菱形藻、赖氏束盒藻、拟膨胀伪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turgiduloides)和羽状环毛藻(Corethronpennatum)等南极常见种为主。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为 (8796± 2 92 85 )ind/L ,细胞多分布于海水的表层 ,密集区分布在 6 7°S以南的普里兹湾内 ,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同硝酸盐的浓度密切相关。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细胞丰度 多样性
下载PDF
南极和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陈立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45-253,共9页
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基本揭示了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两极保持了世界 99%的冰川 ,相当于全球淡水的 78% ,全部融化将使地球海平面上升 70m。极区又是世界气候系统中最活泼的组成 ,通过其冰盖、大气和周围海域的强烈耦合过程而影响全球... 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基本揭示了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两极保持了世界 99%的冰川 ,相当于全球淡水的 78% ,全部融化将使地球海平面上升 70m。极区又是世界气候系统中最活泼的组成 ,通过其冰盖、大气和周围海域的强烈耦合过程而影响全球。同时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 ,北极地区冻土带的北移等都表明全球变化也在明显地影响着两极。中国 2 0年来对南极的考察过程中 ,建立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拥有极地考察破冰船 ,1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对南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北极 南极 国家研究计划 冰川 冰盖 淡水 大气 臭氧空洞
下载PDF
Influence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on mei-yu along the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its importance to prediction 被引量:35
3
作者 GAO Hui~(1,2), XUE Feng~1 WANG Huijun~1 1.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S2期61-67,共7页
Bot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indi-cate that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is closely related with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When AAO is stronger inboreal spring, especially in May, there is more mei-y... Bot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indi-cate that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is closely related with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When AAO is stronger inboreal spring, especially in May, there is more mei-yu rain-fall in summer with a longer period along the Yangtze andHuaihe River valley. In contrast, there is less rainfall with ashorter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a weaker AAO. Besides, ananomalous AAO changes the position and intensity of severalcirculation systems, which are important to summer rainfallalong the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Furthermore, theAntarctic sea ic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AAO with a 6-month leading time. The result in this study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prediction of mei-y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MEI-YU antarctic sea ice.
原文传递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 boreal winter and spring 被引量:36
4
作者 FAN Ke1,2,3 & WANG Huijun2 1.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5期554-560,共7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and its influence on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 both boreal winter and spring are addr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ve AAO anomaly decreases the cold ...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and its influence on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 both boreal winter and spring are addr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ve AAO anomaly decreases the cold activity over East Asia during both boreal winter and spring. AAO-related barotropic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from Antarctic to Arctic is found through analysis of mean me- ridional circulations. This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is remarkable over Eurasia during boreal winter and over the Pacific Ocean during boreal spring.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zonal mean zonal wind at high latitudes in Southern Hemisphere has well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Eurasia during boreal winter and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acific North American teleconnection (PNA) during boreal spring, which again display the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Thus, local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is a possible linkage for interaction of circulations at mid-high latitudes between both hemi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Oscillation Eurasian WEST wind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GRACE资料研究南极冰盖消减对海平面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鄂栋臣 杨元德 晁定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22-2228,共7页
利用5年的GRACE重力数据,计算了南极1°×1°等效水量时间序列,得到每个格网的趋势项,结果表明在西南极Amundsen区域有明显的负增长,超过-80 mm/a,南极半岛存在着负增长,东南极Enderby Land地区质量增长;计算得到2002年7月... 利用5年的GRACE重力数据,计算了南极1°×1°等效水量时间序列,得到每个格网的趋势项,结果表明在西南极Amundsen区域有明显的负增长,超过-80 mm/a,南极半岛存在着负增长,东南极Enderby Land地区质量增长;计算得到2002年7月到2007年9月南极、东南极和西南极冰盖的等效体积变化分别为-78±37 km^3/a,-3±46 km^3/a和-75±50 km^3/a,对应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21±0.1 mm/a,0.008±0.127 mm/a和0.2±0.14 mm/a.该结果与国际最新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发现冰后回弹是影响利用GRACE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南极 IJo5 GLDAS 等效水量 等效体积
下载PDF
极地陆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孔维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6-467,共12页
极地是指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包括南极(60°S以南)、北极(60°N以北)和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500m)。这些地区气温极低、养分极度贫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该地区生态系统一... 极地是指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包括南极(60°S以南)、北极(60°N以北)和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500m)。这些地区气温极低、养分极度贫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该地区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尽管极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在这些极端环境中栖息着大量微生物,是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对极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极地土壤、湖泊和冰川等陆域环境微生物研究进展。在这些极地环境中,目前已发现了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Cya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类群,这些微生物具有嗜盐/耐盐及耐低温等特征。我国在极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建议优先发展较易到达的青藏高原地区微生物生态学长期定位观测,这将有助于较快提升我国极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深入了解极端生命过程及其生态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多样性 南极 北极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 被引量:28
7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0.33℃/10a,呈现出南极半岛具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中山站和戴维斯站的同期温度变化速率分别为0.12℃/10a.和0.07℃/10a,显示的气候变暖趋势不明显。两站温度变化趋势与邻近站相比基本相似,表明两站观测的温度资料具有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沿岸区的代表性。长城站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且秋季增温速率最大,冬季次之,其它季节不明显。中山站春季和冬季具有降温趋势,秋季和夏季具有升温倾向,其中以秋季升温趋势和冬季降温趋势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极产低温脂肪酶菌株Psychrobacter sp.7195的选育、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金伟 曾润颖 《生物磁学》 2006年第1期6-10,共5页
从南极普里兹湾深海沉积物中筛选到一株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7195,细菌学形态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生长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属于耐冷菌,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5~15°C,7195菌株能利用多种... 从南极普里兹湾深海沉积物中筛选到一株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7195,细菌学形态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生长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属于耐冷菌,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5~15°C,7195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产酶。粗酶液经硫酸铵盐析、DEAEcellulose-52柱层析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该菌株所分泌的脂肪酶最适作用温度为30°C,最适pH值为9.0,对热敏感,60°C热处理10min剩余酶活为30%,是典型的低温酶。Ca2+、Mn2+、Cu2+对该酶有较为明显的激活作用,而Co2+、Zn2+、Hg2+、Rb2+、Cd2+、Fe3+、EDTA则能抑制酶活,此外该脂肪酶能在高浓度的SDS、CHAPS、TritonX-100、Tween80、Tween20等变性剂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酶 碱性脂肪酶 耐冷菌 南极
下载PDF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程彦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 ,对中国南极气象台站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和东南极两个不同的气候区。近 10余年来 ,当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显著增温时 ,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恰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南极地区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变化有较大差异。这种变化和差异很难简单地用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近 7年来 ,中山站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减少趋势 ,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在南极地区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 ,积极获取代用资料 ,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气象观测 温室效应 变化趋势 全球变化 中国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风和降水等要素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10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33,共13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d/10a和-12.1d/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8%和58%。长城站年平均湿度总体上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山站没有趋势。长城站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中山站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分别为7.3m/s和7.1m/s。两站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9m/s/10a和-0.23m/s/10a。长城站平均大风日数为137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37.2m/s。中山站平均大风日159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50.3m/s。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气压分别为990hPa和985hPa,变化速率分别为0.65hPa/10a和-0.80hPa/10a。其变化趋势相反,并与两站风速和大风日数及降水日数的变化倾向基本相同。长城站和中山站月平均云量分别为8.8和6.2,其差异显示了两站所处气候带的特点,即长城站地区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则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气候特征
下载PDF
Trend of mass change in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recovered from the GRACE temporal gravity field 被引量:22
11
作者 LUO ZhiCai LI Qiong +1 位作者 ZHANG Kun WANG Hai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76-82,共7页
It is important to quantify mass variations in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hybrid filtering scheme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decorrelated to study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 and climate change. A filter P3M6 and 300 k... It is important to quantify mass variations in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hybrid filtering scheme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decorrelated to study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 and climate change. A filter P3M6 and 300 km Fan filter was used, and the sur- face mass variations over the Antarctic are recovered from GRACE CSR RL04 monthly gravity field models from August 2002 to June 2010. After deduction of leakage errors using the GLDAS hydrological model and postglacial rebound effects using the 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 model IJ05, the variations in the ice sheet mas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ate of melting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80.0 Gt/a and increasing and contributes 0.22 mm/a to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 the mass loss rate is 78.3 Gt/a in the West Antarctic and 1.6 Gt/a in the East Antarctic. The average mass loss rate increases from 39.3 Gt/a for the period 2002-2005 to 104.2 Gt/a for the period 2006-2010, and its correspo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 increases from 0.11 to 0.29 mm/a, which indicates accelerated ice mass loss over the Antarctic since 2006. Moreover, the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for Enderby Land and Wilkes Land along the coast of East Antarctica decrease for the period 2006-2008 but increase evidently after 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temporal gravity field antarctic ice sheet mass variation
原文传递
《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有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杨雷 韩紫轩 +3 位作者 陈丹红 龙威 房丽君 李春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经过数年准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以下简称"CCAMLR")在未经系统论证,许多关键的科学和法律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 经过数年准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以下简称"CCAMLR")在未经系统论证,许多关键的科学和法律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期望以此为有关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讨论提供一个框架。《总体框架》通过的时间相对仓促,加上政治因素的介入,导致海洋保护区建设在法律架构、科学基础和管理、监测、评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使得成员国在关于设立海洋保护区的具体讨论中面临大量分歧。在这个问题上,CCAMLR的当务之急是充分尊重《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CCAMLR现有养护制度和实践,以科学为基础和核心,创造公平、透明的条件和氛围,从法律、科学和技术问题着手,理顺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总体制度,为成员国围绕南极海洋保护区的磋商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AMLR 南极 海洋保护区 总体框架 问题 分析
下载PDF
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湾口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子琳 蔡昱明 +3 位作者 宁修仁 刘诚刚 朱根海 王小谷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2,共12页
20 0 0年 1月 1 9日至 2 7日在 70°3 0′E- 75°3 0′E,6 2°S以南的南极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的陆隆向深海区设三条纵断面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真光层深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并在冰间湖站 - 1 2进行连续昼夜观测... 20 0 0年 1月 1 9日至 2 7日在 70°3 0′E- 75°3 0′E,6 2°S以南的南极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的陆隆向深海区设三条纵断面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真光层深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并在冰间湖站 - 1 2进行连续昼夜观测。结果表明 ,观测海区叶绿素 a浓度高值位于近岸海湾、冰间湖和测区中部的陆坡区 ;陆坡中部站 - 6和 - 8,0 - 5 0 m的浅水层为叶绿素 a高值区 (2 .1 6- 5 .0 8μg/dm3 )。各测站平均叶绿素 a浓度 2 5 m次表层 (1 .49± 1 .6 1 μg/dm3 )高于表层 (1 .1 4±1 .1 9μg/dm3 ) ,5 0 m以下更深层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 m层叶绿素 a浓度仅 0 .0 3±0 .0 2μg/dm3 。昼夜观测结果表明表层叶绿素 a浓度在南极夏季的午后出现最大值 ,晨间出现最小值 ;2 5 m以浅水层的叶绿素 a浓度明显高于深层水 ,与封冰消融冰藻的释放有关。测区真光层潜在初级生产力为 0 .76 - 1 2 .5 9mg C/(m3· h) ,平均值为 4.0 1± 4.0 7mg C/(m3· h) ;海湾和陆架区现场生产力均超过 1 .5 g C/(m2 · d) ,陆坡、深海区约 0 .5 g C/(m2 · d)。高生产力位于高生物量的近岸海湾、陆架冰间湖区。光合作用同化数在 0 .88- 3 .1 0 mg C/(mg Chla· h)。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呈紧密相关 (Y=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二氧化碳 普里兹湾 南极 浮游生物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国际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构建与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鄂栋臣 张胜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回顾了南极大地参考框架发展的历史,总结了由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组织的历次南极地区大地测量观测活动的成果,并结合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对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构建南极... 回顾了南极大地参考框架发展的历史,总结了由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组织的历次南极地区大地测量观测活动的成果,并结合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对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构建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国际极地年 大地测量 参考框架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动气象站和"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为主体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硬件支撑体系。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是近30年来在我国有较大进展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对极地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在揭示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建立极地考察的业务天气预报系统;诊断和模拟极地海冰变化特征;研究极地不同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和中山站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探讨极地大气环境特征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气象科学研究体系;监测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仍是我国极地气象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气象科学 全球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南极微生物产低温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分子鉴定及部分酶活特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全富 缪锦来 +2 位作者 李光友 侯艳华 王国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7-444,共8页
从南极获得的260株低温细菌中筛选到107株具有蛋白酶活性菌株,其中5株菌所产蛋白酶的活性高于45U/mL。对其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J276、NJ59、NJ1670、NJ345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从南极获得的260株低温细菌中筛选到107株具有蛋白酶活性菌株,其中5株菌所产蛋白酶的活性高于45U/mL。对其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J276、NJ59、NJ1670、NJ345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NJ341属于科尔韦尔氏属(Colwellia)。对其中NJ276、NJ341、NJ1670、NJ345这4株产蛋白酶南极嗜冷菌的生长及分泌蛋白酶的部分酶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株菌最适生长、产酶温度均为10℃左右;培养2~5d,嗜冷菌生长、产酶量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2)4株南极嗜冷菌分泌的蛋白酶的酶活反应最适pH值为9。(3)菌株NJ276、NJ59分泌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50℃;菌株NJ341、NJ345分泌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0℃;在0℃时蛋白酶活性是最高活性的30%左右,蛋白酶热稳定性较差,因此菌株NJ341、NJ345分泌的蛋白酶属于低温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嗜冷菌 蛋白酶 筛选 南极
下载PDF
1999/2000年夏季环南极表层海水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子琳 宁修仁 +2 位作者 蔡昱明 刘诚刚 朱根海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35-244,共10页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盐度、营养盐、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 ,研究环绕南极海域表层水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大洋表层水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南极辐合带以南的南极水营养盐浓度高于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叶绿素 a浓度与营养物质的分布趋势一致 ,南极水、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的平均叶绿素 a浓度分别为 1 .77、1 .40和 0 .2 1 μg/dm3。在环绕南极的大洋中 ,南大西洋海域营养物质丰富 ,海水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高于南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在短期往返东南极 -西南极 -东南极的航渡观测中 ,由于南极夏季水温的升高 ,陆缘冰融化 ,冰藻释放 ,长城湾至普里兹湾的西 -东向航渡中观测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 a浓度和光合作用同化数分别比普里兹湾至长城湾的东 -西向航渡中高 1 45%、1 1 3%、68%和 1 8%。与 1 0年前的观测结果比较 ,南大西洋仍为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海区 ;1 999/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海南 南极 区域分布 海洋生态学 浮游生物
下载PDF
Sensitivity of sea ice and ocean simulations to sea ice salinity in a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被引量:15
18
作者 LIU JiP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911-918,共8页
The impact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ea ice salinity on sea ice and ocean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detail, as the existing climate models neglect or misrepresent this process. To address th... The impact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ea ice salinity on sea ice and ocean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detail, as the existing climate models neglect or misrepresent this proces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paper formulated a parameterization with more realistic sea ice salinity budget, and examined the sensitivity of sea ice and ocean simulations to the ice salinity variations and associated salt flux into the ocean using a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lusion of such a parameterization leads to an increase and thickening of sea ice in the Eurasian Arctic and within the ice pack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region, and a weakening of the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and a strengthening of the Antarctic Bottom Water.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ice changes we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ice SALINITY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ARCTIC and antarctic
原文传递
Antarctic oscillation: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 被引量:15
19
作者 Daoyi Gong Shaowu W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9期734-738,共5页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OI)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zonal-mean ...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OI)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zonal-mean monthly sea level pressure departures of 40°S and 65°S. Regiona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xtratropical Southern Hemispher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 OSCILLATION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全文增补中
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厚度的电磁感应探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井学 孙波 +2 位作者 田钢 王帮兵 张向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602,共7页
本文介绍一种由EM31-ICE型电磁感应仪和激光测距仪组合而成的船载电磁感应海冰厚度探测系统.针对海冰和海水的电学特征,运用电磁感应技术提取探测系统至海冰下底面的距离,运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冰面粗糙度和探测系统至海冰上表面的距离,两... 本文介绍一种由EM31-ICE型电磁感应仪和激光测距仪组合而成的船载电磁感应海冰厚度探测系统.针对海冰和海水的电学特征,运用电磁感应技术提取探测系统至海冰下底面的距离,运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冰面粗糙度和探测系统至海冰上表面的距离,两组数据结合,实现了海冰厚度的探测.通过南极现场探测数据分析,并与钻孔实测冰厚数据对比研究,定量分析了探测系统距离冰面的高度效应,建立了该系统冰厚测定值随高度变化的修正关系式,并对船载航行数据进行了系统校正.与SCAR ASPeCt的冰厚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获得可靠的海冰厚度并具有较高的精度,且能满足对极区大范围海冰厚度观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厚度 电磁感应探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