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性踝关节韧带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治疗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爱春 张炜 《体育科技》 2001年第2期26-30,共5页
通过对在北医三院及北体大校医院就诊的 164例运动性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的受伤原因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论证 。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损伤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汤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5期449-451,共3页
踝关节扭伤处理不当常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定。随着足踝外科技术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也出现新的方法和临床长期随访结果,在改善症状、恢复踝关节功能方面显现出积极意义。本文就新的文献报道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 踝关节 扭伤 不稳定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3
作者 肖岚 李素淑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6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探查其踝关节,重点观察外侧副韧带损伤情况及是否有撕脱性骨折。同时,对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将其中伴有撕脱性骨折的患...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探查其踝关节,重点观察外侧副韧带损伤情况及是否有撕脱性骨折。同时,对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将其中伴有撕脱性骨折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46例经超声诊断为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中,17例为Ⅰ型损伤,20例为Ⅱ型损伤,9例为Ⅲ型损伤;合并跟腓韧带Ⅰ型损伤7例,Ⅱ型损伤5例;合并撕脱性或微小骨折12例,其中10例X线检查结果为阳性,2例为阴性。超声与X线对骨折的诊断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对于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所致的软组织损伤和可能合并的撕脱性或微小骨折,高频超声是一种分辨力高、操作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X线检查 踝内翻 韧带损伤 撕脱性骨折
下载PDF
揿针配合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4
作者 杨扬 刘劼 +2 位作者 王成伟 赵雨 李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5-588,共4页
目的:比较揿针联合手法与单纯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结束后在阿是穴(最痛筋结点)、申脉/照... 目的:比较揿针联合手法与单纯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手法推拿治疗结束后在阿是穴(最痛筋结点)、申脉/照海、解溪/中封、丘墟/商丘(根据内外侧踝关节损伤不同选穴,每次选取5个腧穴,包括2个痛点)将揿针埋入穴位皮下24~48h。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8次,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筋结点"压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值,行走与跑步活动时踝关节疼痛程度分级人数变化,及随访期两组患者踝关节休息痛发生人数及发生次数,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行走与跑步活动时踝关节疼痛分级人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踝关节跑步疼痛分级人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踝关节休息痛发生人数与发生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揿针治疗满意度高。结论:揿针配合手法治疗可改善踝关节扭伤后遗症筋结点压痛、行走和跑步活动时疼痛,较单纯手法治疗能降低损伤关节休息痛发生,且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后遗症 揿针疗法 手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关节对应取穴法配合运动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裴春勤 魏瑛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4期464-466,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对应取穴法配合运动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关节对应取穴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固定,两组均配合冰敷、制动抬高等辅助措... 目的观察关节对应取穴法配合运动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关节对应取穴配合运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固定,两组均配合冰敷、制动抬高等辅助措施。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压痛、肿胀、活动范围评分变化,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8.6%,对照组愈显率为5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活动范围评分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关节压痛、活动范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关节对应取穴法配合运动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关节对应取穴 运动针刺 踝关节扭伤 踝损伤
下载PDF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acute and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in athletic patient populations 被引量:21
6
作者 Brendan J Mc Criskin Kenneth L Cameron +1 位作者 Justin D Orr Brian R Waterma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Acute and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are common in high-demand patient populations. If not managed appropriately, patients may experience recurrent instability, chronic pain, 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Acute and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are common in high-demand patient populations. If not managed appropriately, patients may experience recurrent instability, chronic pain, 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premature osteoarthritis, and other significantlong-term disability. Certain populations, including young athletes, military personnel and those involved in frequent running, jumping, and cutting motions, are at increased risk. Proposed risk factors include prior ankle sprain, elevated body weight or body mass index, female gender, neuromuscular deficits, postural imbalance, foot/ankle malalignment, and exposure to at-risk athletic activity. Prompt, accurate diagnosis is crucial, and evidence-based,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regimens have a proven track record in returning active patients to work and sport. When patients fail to improve with physical therapy and external bracing, multiple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described with reliable results, including both anatomic and nonanatomic reconstructive methods. Anatomic repair of the lateral ligamentous complex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for recurrent ankle instability, and it effectively restores native ankle anatomy and joint kinematics while preserving physiologic ankle and subtalar motion. Further preventative measures may minimize the risk of ankle instability in athletic cohorts, including prophylactic bracing and combined neuromuscular and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programs. These interventions have demonstrated benefit in patients at heightened risk for lateral ankle sprain and allow active cohorts to return to full activity without adversely affecting athle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instability ATHLETE Treatment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LATERAL sprain
下载PDF
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对踝关节扭伤镇痛消肿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杜伟斌 鲍关爱 全仁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与单纯针刺小节穴、理筋手法对踝关节扭伤镇痛消肿作用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单刺小节组和理筋手法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单刺小节穴、... 目的:比较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与单纯针刺小节穴、理筋手法对踝关节扭伤镇痛消肿作用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单刺小节组和理筋手法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单刺小节穴、单纯理筋手法治疗,均每日1次,共治疗3次。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包括疼痛、瘀斑、肿胀、功能障碍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积分差值,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3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20/20),但痊愈率联合治疗组85.0%(17/20)、单刺小节组65.0%(13/20)、理筋手法组55.0%(11/20)。各组治疗后疼痛、瘀斑、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评分和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刺小节组治疗后疼痛积分低于理筋手法组(0.20±0.41、0.15±0.37vs 0.60±0.50,均P<0.05);单刺小节组和理筋手法组治疗后肿胀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5±0.49vs 0.20±0.41,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刺小节组治疗前后疼痛差值大于理筋手法组(2.35±0.59、2.45±0.51vs 2.00±0.46,均P<0.05);理筋手法组治疗前后肿胀差值大于单刺小节组(2.30±0.57vs 1.60±0.60,P<0.05)。结论:针刺小节穴配合理筋手法对踝关节扭伤镇痛消肿作用较单纯针刺小节穴或单纯理筋手法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小节穴 针刺疗法 理筋手法 镇痛 消肿
原文传递
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柴松 余波 陈文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4-287,共4页
踝关节扭伤临床极为常见,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再次扭伤,甚至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运动。本文对以肌内效贴为代表的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软组织贴扎... 踝关节扭伤临床极为常见,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再次扭伤,甚至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运动。本文对以肌内效贴为代表的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软组织贴扎技术可缓解踝关节扭伤症状,稳定关节,改善功能,预防踝关节扭伤反复发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贴扎 综述
下载PDF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动态平衡能力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阳 王强 +3 位作者 宋旭 袁玉鹏 汪辉 张秋霞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58,83,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者的单足和双足动态平衡能力。方法:采用Balance-check动态平衡仪对32名单侧FAI者、18名双侧FAI者和20名正常人进行睁眼状态下的双足和单足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双足测试时间为60s,单足为30s。使用单因素...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者的单足和双足动态平衡能力。方法:采用Balance-check动态平衡仪对32名单侧FAI者、18名双侧FAI者和20名正常人进行睁眼状态下的双足和单足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双足测试时间为60s,单足为30s。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分析各指标值在两组间的差异,而对组内两侧间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选α=0.05。结果:双足站立时,双侧FAI组和单侧FAI组各动态平衡指标的值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双侧FAI组和单侧FAI组双足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中,仅在Score和Grade指标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站立时,双侧FAI组和单侧FAI组动态平衡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在多数指标值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FAI组患侧与健侧在Score和Grade指标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FAI组与双侧FAI组的单足动态平衡能力在Score和Grade指标值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FAI者和单侧FAI者的动态平衡能力都弱于同类正常人,双侧FAI者尤甚;单侧FAI者患侧的(单足)动态平衡能力也略弱于健侧,而双侧FAI者两侧间的(单足)动态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损伤 动态平衡 姿势控制
下载PDF
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路广 史长龙 +4 位作者 成永忠 刘劲松 吴钟凯 孟州令 程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02-106,共5页
目的观察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按PRICE原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双乌祛痛热奄包敷于患处... 目的观察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按PRICE原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双乌祛痛热奄包敷于患处,对照组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患处,2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1个月。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S)、患踝肿胀程度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随访时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为81.25%(26/3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周VAS评分、AOFAS-AHS、患踝肿胀程度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1、2周比较,治疗组VAS评分、AOFAS-AHS评分、患踝肿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随访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乌祛痛热奄包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踝关节肿胀和疼痛,安全性较高,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乌祛痛方 中药热奄包 踝关节扭伤 疼痛 肿胀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踝扭伤后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杨绯 潘钰 +3 位作者 吴琼 徐泉 李欣 张丽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5-136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刚度和本体感觉变化,分析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评价对踝扭伤康复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9年4月至7月,选取21例恢复期踝扭伤患者,记录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采用踝关节测试训... 目的通过观察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刚度和本体感觉变化,分析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评价对踝扭伤康复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9年4月至7月,选取21例恢复期踝扭伤患者,记录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采用踝关节测试训练系统评估双侧踝关节刚度,即背屈末端、跖屈20°和跖屈末端位置时关节活动所需力矩;同时定量评估踝关节本体感觉,包括关节活动阈值(MPT)和关节位置觉(PAPS)。比较双侧踝关节活动度、肌力、关节刚度和本体感觉,分析关节活动度、关节刚度和本体感觉之间相关性。结果患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度小于健侧(|t|> 2.817, P <0.05);背屈和跖屈肌力明显小于健侧(|t|> 5.785,P <0.01);患侧跖屈末端刚度明显大于健侧(t=3.036, P=0.007),而背屈末端和跖屈20°时关节刚度与健侧无显著性差异(t <0.874, P> 0.05);两侧MPT和PAPS无显著性差异(t <0.695, P> 0.05)。患侧跖屈活动度与跖屈末端刚度(r=-0.466, P <0.05)、MPT (r=-0.613, P <0.05)均呈负相关,MPT与跖屈末端刚度呈正相关(r=0.469, P <0.05)。结论踝扭伤恢复期患者背屈、跖屈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下降,跖屈末端关节僵硬度升高,且与本体感觉相关。踝关节生物力学和本体感觉定量测量有助于定量指导踝关节康复策略。踝扭伤患者康复需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背屈和跖屈活动度训练,尤其要重视跖屈刚度改善,可能有助于本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扭伤 跖屈 关节活动度 刚度 本体感觉
下载PDF
石氏理筋手法联合复方紫荆消伤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2
作者 石瑛 王翔 +4 位作者 陈东煜 陈博 高宁阳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石氏伤科理筋手法联合石氏伤科传统膏药复方紫荆消伤膏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膏药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石氏伤科理筋手法和石氏伤科传统膏药复方紫荆消... 目的:观察石氏伤科理筋手法联合石氏伤科传统膏药复方紫荆消伤膏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膏药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石氏伤科理筋手法和石氏伤科传统膏药复方紫荆消伤膏治疗,膏药组采用复方紫荆消伤膏治疗,对照组采用扶他林软膏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当天、3d、7d、10d、14d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关节功能活动得分低于其他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疼痛得分低于其他组,7d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治疗后仅在治疗组和膏药组发生4例轻度皮肤过敏。结论:石氏伤科经验的理筋手法结合石氏伤科传统膏药复方紫荆消伤膏能快速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缓解疼痛,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筋手法 复方紫荆消伤膏 踝关节扭伤 石氏伤科
原文传递
本体感觉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康复效果Meta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玉潇 刘姣姣 +3 位作者 伊长松 柴萌光 王青 姜磊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489-496,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本体感觉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姿势稳定性和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运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本体感觉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姿势稳定性和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运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纳入国内外有关本体感觉训练改善运动员踝关节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同时追溯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手册,连续性变量以均数差(MD)及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R)及95%CI为效应指标。通过χ~2检验和I^2检验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异质性,当P≥0.1且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1或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11项RCTs,共1 776例运动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本体感觉训练后踝关节扭伤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1,95%CI(0.41,0.90),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后外侧和后内侧最大伸远距离明显增加[MD=4.44,95%CI(3.66,5.23),P<0.00 001;MD=4.21,95%CI(3.18,5.24),P<0.00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前侧最大伸远距离的改善效果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运动员患侧踝关节在中、外侧方向的姿势摇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运动员踝关节跖屈、背屈、中侧、外侧方向上的位置觉感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降低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发生率,改善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升姿势稳定性,增强踝关节位置觉,值得临床应用。但绝对疗效还不确切,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为临床康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本体感觉训练 运动员 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姿势稳定性 关节位置觉 META分析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距腓前韧带损伤诊断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红 霍晓明 +5 位作者 冯海洋 刘咪咪 赵宏谋 李毅 鹿军 梁晓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6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距腓前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单侧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距腓前韧带的厚度、内部回声、连续性、张力和活动度、韧带附着处骨质、周边软组织及踝关节腔有无积液等,并与健侧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距腓前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单侧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距腓前韧带的厚度、内部回声、连续性、张力和活动度、韧带附着处骨质、周边软组织及踝关节腔有无积液等,并与健侧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患者中4例高频超声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46例可见异常,其中挫伤19例,声像图表现为韧带厚度较健侧增粗,内部回声减低或不均匀;部分撕裂11例,声像图表现为部分韧带纹理连续性中断或变薄;完全撕裂16例,声像图表现为韧带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回缩;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术中证实为完全撕裂患者术前超声诊断为完全撕裂,2例术中证实为部分撕裂患者术前超声1例诊断为挫伤,1例诊断为部分撕裂;46例异常声像图中9例患者距腓前韧带附着处合并撕脱骨折碎片,6例合并血肿,14例合并踝关节腔积液。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可动态观察距腓前韧带损伤情况和严重程度,可作为距腓前韧带损伤诊断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高频超声 距腓前韧带 损伤
原文传递
改良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扭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冬 姚建华 +1 位作者 黄炎 伍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扭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踝关节扭伤治疗后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共23例,采用改良的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进行治疗,AOF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 目的探讨改良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扭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踝关节扭伤治疗后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共23例,采用改良的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进行治疗,AOF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的治疗效果。结果踝关节镜检查发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滑膜增生,其中发生软骨损伤18例,Ⅱ~Ⅲ度损伤为主。术后1年患者AOFAS分项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结论采用改良Brostrom术式结合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扭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短期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慢性踝关节不稳 改良 Brostrom 踝关节镜
下载PDF
腕踝针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敏 李开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9期1612-1614,共3页
目的观察腕踝针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腕踝针结合中药熏洗),对照组31例(常规电针配合TDP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ird-Jaekson评分系统量表、AOFAS后足评分系统量表... 目的观察腕踝针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腕踝针结合中药熏洗),对照组31例(常规电针配合TDP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ird-Jaekson评分系统量表、AOFAS后足评分系统量表综合评定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2个疗程有效治疗及3个月随访后,最终Baird-Jaekson与AOFAS后足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踝针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踝关节扭伤能明显提高治愈率,且临床可塑性与复制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电针 踝关节扭伤 中药熏洗
下载PDF
Acute ankle sprain in athletes:Clinical aspects and algorithmic approach 被引量:16
17
作者 Farzin Halabchi Mohammad Hassabi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0年第12期534-558,共25页
Acute ankle sprain is the most common lower limb injury in athletes and accounts for 16%-40%of all sports-related injuries.It is especially common in basketball,American football,and soccer.The majority of sprains aff... Acute ankle sprain is the most common lower limb injury in athletes and accounts for 16%-40%of all sports-related injuries.It is especially common in basketball,American football,and soccer.The majority of sprains affect the lateral ligaments,particularly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Despite its high prevalence,a high proportion of patients experience persistent residual symptoms and injury recurrence.A detailed history and proper physical examination are diagnostic cornerstones.Imaging is not indicated for the majority of ankle sprain cases and should be requested according to the Ottawa ankle rules.Several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recommended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ankle sprains including rest,ice,compression,and elevation,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s,bracing and immobilization,early weight-bearing and walking aids,foot orthoses,manual therapy,exercise therapy,electrophysical modalities and surgery(only in selected refractory cases).Among these interventions,exercise and bracing have been recommend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evidence and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An exercise program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including the range of motion,stretching,strengthening,neuromuscular,proprioceptive,and sport-specific exercises.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return to the sport in athletes may be challenging and a sports physician should determine this based on the self-reported variables,manual tests for stability,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esting.There are some common myths and mistakes in the management of ankle sprains,which all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and avoid.These include excessive imaging,unwarranted non-weightbearing,unjustified immobilization,delay in functional movements,and inadequate rehabilitation.The applic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algorithmic approach considering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s helpful and should b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sprain REHABILITATION ATHLETE Sport injury Return to play Exercise therapy
下载PDF
弹力粘贴绷带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尧清 王发圣 谢昀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574-578,共5页
目的观察弹力粘贴绷带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外科、足踝外科收治并符合标准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共3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6~45岁,平均26... 目的观察弹力粘贴绷带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外科、足踝外科收治并符合标准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共3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6~45岁,平均26. 7岁。所有患者接受冰敷、微波等治疗,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成品护具组(应用成品护具固定,17例)和粘贴绷带组(应用粘贴绷带固定,19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周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Mazur(1979)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评定短期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在伤后4周内均得到随访。治疗前成品护具组和粘贴绷带组的VAS评分(7. 82±0. 99 vs. 7. 76±0. 96,t=0. 790,P=0. 430)、Mazur评分(44. 38±6. 87 vs. 43. 78±6. 68,t=1. 228,P=0. 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品护具组与粘贴绷带组相比,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4. 28±0. 74 vs. 3. 85±0. 86,t=7. 375,P=0. 000)、治疗后2周(2. 69±0. 68 vs. 2. 35±0. 59,t=7. 508,P=0. 000)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4周(1. 17±0. 52 vs. 1. 15±0. 50,t=0. 683,P=0. 4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zur评分在治疗后1周(64. 46±6. 05 vs. 69. 12±5. 09,t=11. 500,P=0. 000)、治疗后2周(75. 95±3. 80 vs. 80. 45±4. 18,t=15. 674,P=0. 000)、治疗后4周(86. 27±3. 19 vs. 90. 10±3. 20,t=16. 557,P=0. 000)逐渐增高,同期组间比较,成品护具组均低于粘贴绷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弹力粘贴绷带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可更早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更好改善踝关节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绷带 疼痛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踝关节内翻防护型半刚性踝护具的力学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孟强 关国平 +1 位作者 牛文鑫 王璐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3-489,共7页
目的为探究踝关节易内翻扭伤的机制,设计一款适用于人体踝关节非对称生理结构、可有效防护内翻的踝护具。方法分析导致踝关节内翻的解剖学因素,基于踝关节解剖的非对称结构,构思一种非对称结构踝护具。运用Kinect系统及Geomagic Studio... 目的为探究踝关节易内翻扭伤的机制,设计一款适用于人体踝关节非对称生理结构、可有效防护内翻的踝护具。方法分析导致踝关节内翻的解剖学因素,基于踝关节解剖的非对称结构,构思一种非对称结构踝护具。运用Kinect系统及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成年男子踝关节进行三维扫描并数字建模,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踝关节模型。以EVA膜、硅胶膜和裹边紫铜网为原材料,采用立体裁剪及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制备两种非对称结构的踝护具。对踝护具的塑形性能、拉伸性能、疲劳性能、外衬面料透气性和摩擦性等进行表征。结果非对称结构踝护具的外侧具有良好的塑形性能,拉伸弹性回复率低。在小应力长时间作用下,EVA复合材料和硅胶膜复合材料均能保持较好的弹性回复,可有效承受内翻外力。外衬面料的透气性和摩擦性试验结果表明,针织涤纶面料较适合作为外衬材料。结论所设计制备的非对称结构踝护具的力学性能可满足踝关节内翻防护要求。外覆面料可提高踝护具的吸湿透气性能,摩擦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内翻 踝护具 非对称结构 防护
下载PDF
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云烽 张正政 +6 位作者 江川 徐达政 谢若琪 王铭薇 李卫平 沈慧勇 宋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371,共8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例国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外踝结构直至显露出外踝韧带,观察并记录ATFL和CFL的形态及分束。测量不同分束在踝关节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及跖屈内翻位时的韧带长度和宽度,以及中立位下ATFL和CFL之间的夹角。将韧带从止点离断、标记并用Image J软件计算附着区域面积。结果:共有13例(27.6%)标本的ATFL呈单束结构,31例(66%)标本的ATFL由双束构成,余下3例(6.4%)由三束构成。中立位时单束ATFL平均长18.91±2.95 mm(与双束ATFL中的上束长度19.4±2.53 mm接近)、宽6.70±1.37 mm;其余分束结构的长、宽均小于单束的测量数值。CFL的长、宽分别为26.73±3.49 mm和4.95±0.97 mm。ATFL和CFL在中立位的角度约113°。各韧带的形态、位置及参数随踝关节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CFL在跟骨上的止点面积最大(1.40±0.38cm^(2)),大于其在腓骨端的面积(0.53±0.18 cm^(2))以及ATFL在腓骨(≤0.62±0.18 cm^(2))或距骨端(≤0.53±0.16 cm^(2))的面积。结论:踝关节ATFL的形态存在着一定变异,ATFL和CFL在不同体位下会发生形态和参数的改变,各束韧带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这有助于了解正常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并推测韧带损伤的机理。韧带之间的角度及止点面积可能为解剖修复外踝韧带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踝韧带 解剖学 踝扭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