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距腓前韧带重建联合踝关节镜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被引量:22
1
作者 尚林 王翔宇 +3 位作者 王爱国 贾光辉 李琦 王亚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44-748,共5页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定性 距腓前韧带 第三腓骨肌 关节镜 微骨折
原文传递
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 被引量:6
2
作者 马富强 王翔宇 +6 位作者 徐俊峰 尚林 贾光辉 李琦 张小龙 王亚磊 孙士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34-937,共4页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近端游离至远侧伸肌支持带近端,向下牵拉肌腱,于距骨颈距腓前韧带附着点放置锚钉,缝合固定第三腓骨肌腱。于外踝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附着点分别建立骨道并相通,将移植腱游离端穿过骨隧道,拉紧肌腱,Swivelock锚钉固定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再在跟骨止点建立骨道,将移植腱游离端导入,Swivelock锚钉固定,重建跟腓前韧带。[结果]随访时间为8~28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AOFAS评分,应力下影像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1例,良4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腓骨肌 慢性踝关节不稳 解剖重建 距腓前韧带
原文传递
经皮踝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外侧不稳 被引量:6
3
作者 崔银江 付新生 +2 位作者 郝晓东 姜波 张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6-88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皮组24例采用超声定位,经皮建立骨隧道重建ATFL和CFL。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AOFAS评分、VAS评分,应力位影像测量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结果]术中切开组2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经皮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切开组术后4例切口边缘处坏死,而经皮组1例切口渗液。两组患者随访26~30个月,平均(27.39±2.51)个月。术后6个月时,经皮组ROM显著大于切开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AOFA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位X线测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在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经皮重建术
原文传递
不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术的有限元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龚远林 张晓林 +1 位作者 曾吉祥 王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20-924,共5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术对踝关节稳定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踝关节三维CT数据,构建骨骼的实体模型。设计正常对照模型、单韧带重建模型、Y形重建模型、双隧道重建模型。网格...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术对踝关节稳定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踝关节三维CT数据,构建骨骼的实体模型。设计正常对照模型、单韧带重建模型、Y形重建模型、双隧道重建模型。网格划分、定义材料力学属性及接触关系。在踝关节中立位、跖屈20°、背伸10°三种状态添加150 N牵引力模拟前抽屉试验,1.7 N·m内旋扭矩模拟跟骨内翻试验。[结果]ATFL的Von Mises应力在中立位和跖屈20°位距,4个模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背伸10°位单韧带重建模型和双隧道重建模型的Von Mises应力显著小于对照模型和Y形重建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载荷下,CFL的Von Mises应力双隧道重建模型、Y形重建模型和对照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抽屉应力下,距骨的前移距离在中立位和跖屈20°位,4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背伸10°位,Y形重建模型和对照模型均显著小于单韧带重建模型和双隧道重建模型(P<0.05)。内翻应力下,在中立位、跖屈20°位、背伸10°位,单韧带重建模型的距骨倾斜度均大于其他三个模型(P<0.05),而对照模型、Y形重建模型、双隧道重建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隧道和Y形重建踝关节外侧复合体的稳定性优于单纯重建距腓前韧带,而Y形重建作为一种功能解剖重建优于双隧道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解剖重建 韧带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