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布娟 刘峰 +1 位作者 庞宏蕾 刘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知觉学习 调节灵敏度
下载PDF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蔡春艳 徐伟敏 +1 位作者 戴鸿斌 黄华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观察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72例72只眼7~17岁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观察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72例72只眼7~17岁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屈光矫正、健眼遮盖、红光闪烁治疗。对注视性质为旁中心注视者采用光刷及后像治疗。以视力提升≥2行者为视力有进步。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半年、1年视力分别为0.28±0.18,0.49±0.28,0.60±0.32,0.70±0.35(F=27.785,P=0);72例治疗1年后,视力进步者有55例(76.4%)。21例旁中心注视者中,仅8例视力有进步(38.1%);51例中心注视者中,47例视力有进步(92.2%)。26例重度弱视中,13例视力有进步(50%),37例中度弱视者中,33例视力有进步(89.2%);9例轻度弱视者视力均有进步(100%);能配合治疗的58例中,55例视力有进步(94.8%),不配合治疗的14例中,无1例视力有进步。结论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经综合治疗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与开始治疗时的视力(即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密切相关。弱视程度重的治疗效果较弱视程度轻的效果差;中心注视者治疗效果优于旁中心注视者;依从性好的较依从性差的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大龄儿童 弱视治疗
原文传递
屈光不正型弱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志强 卢光明 +2 位作者 梁平 周文珍 张承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39-442,F003,共5页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方式 ,5例单眼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与 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 ,1 .5T磁共振扫描 ,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样本两单眼间...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方式 ,5例单眼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与 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 ,1 .5T磁共振扫描 ,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样本两单眼间及两组样本间不同的反应水平。 结果 :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反应体素数目及反应强度均较正常眼低 (tAN=3.2 8,P <0 .0 5 ;tAT=3.77,P <0 .0 5 ) ;正常人双眼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NN=1 .2 8,P >0 .1 ;tNT=- 0 .0 2 ,P >0 .5 ) ;比较两眼间反应水平差 (IDA) ,弱视组 (0 .6 93± 0 .2 5 8)较正常组 (0 .1 4 3± 0 .35 7)大。结论 :屈光不正型弱视对视觉运动刺激反应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视觉运动 视觉皮质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觉训练在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曾瑶 林泉 褚航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80-286,共7页
目的:比较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对9~16岁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南宁市爱尔眼科医院门诊确诊的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4例(64眼)。随机分为推... 目的:比较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对9~16岁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南宁市爱尔眼科医院门诊确诊的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4例(64眼)。随机分为推拉模型训练组(32例)和传统综合训练组(32例),2组均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联合视觉训练治疗12个月。推拉模型训练组全天无需遮盖,通过双眼分视以视频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方案由医师根据患者初始视力、知觉眼位、抑制度、视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以及每阶段训练后的进步情况等信息来制定。传统综合训练组是在遮盖优势眼的基础上予以精细训练、红光闪烁训练。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0阶立体视、1阶立体视、2阶立体视及屈光度数的变化。2组疗效(等级资料)、阶度立体视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屈光度数的变化的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治疗12个月后,2组各失访1例。经过治疗,推拉模型训练组基本治愈7眼(23%),进步24眼(77%),无效0眼(0%);传统综合训练组基本治愈2眼(6%),进步25眼(81%),无效4眼(1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90, P=0.013)。推拉模型训练组31眼logMAR视力总共提高146行,传统综合训练组总共提高89行。推拉模型训练组视力提升效率高于传统综合训练组。推拉模型训练组的0阶立体视、1阶立体视、2阶立体视改善程度均较传统综合训练组明显( Z=-4.861, P<0.001;Z=-3.706, P<0.001;Z=-5.819, P<0.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觉训练在改善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的视力及立体视方面均优于传统综合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拉模型训练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觉训练
原文传递
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 被引量:17
5
作者 闫春妮 曲晓瑜 +3 位作者 郅瑛 王昞 宋金鑫 阎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98-2000,共3页
目的:研究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提升程度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06/2017-12于我院门诊治疗的47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使用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结合遮盖进行弱... 目的:研究视感知觉学习结合遮盖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提升程度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06/2017-12于我院门诊治疗的47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使用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结合遮盖进行弱视治疗,观察治疗前后47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结果,比较视力提升与各级立体视提升是否不同。结果:治疗后视力提升是否有效分别与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随机点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随机点静态0阶近、远精细立体视的提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提升程度与立体视改善程度表现不同步,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患者立体视功能并未达到基本正常,故应关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训练与建立。立体视的测定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弱视分类方法及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感知觉学习 视力 粗糙立体视 精细立体视
下载PDF
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林春堤 熊永强 +2 位作者 吕月娥 童林利 林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8年第7期1536-1539,共4页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抽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14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抽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14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遮盖疗法治疗,依据患儿是否接受综合训练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和对照组72例(单纯遮盖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变化,分析两组患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6岁年龄段治疗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65.71%和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41.18%。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对于治疗年龄≤6岁患儿疗效优于7~12岁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盖疗法 综合训练 屈光参差性弱视 儿童 治疗效果 视觉敏感度
原文传递
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夏国选 吴丹 +2 位作者 韩二营 魏琳 张清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调节等量、同步的视觉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治疗组30例55只眼,对照组35例65只眼,年龄4~12岁。两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检查、配镜,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健眼遮盖治疗,两... 目的探讨双眼调节等量、同步的视觉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治疗组30例55只眼,对照组35例65只眼,年龄4~12岁。两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检查、配镜,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健眼遮盖治疗,两组均采用DV100多媒体训练软件的综合方法治疗。治疗组依据视功能检查结果,同时增加双眼视功能训练,包含进行单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融合训练、脱抑制训练。结果治疗组患者弱视眼的视力增长速度和双眼视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弱视眼的视力回退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81.81%,总有效率为92.72%,对照组基本治愈率为53.85%,总有效率为78.4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Z=2.30,P〈0.01)。调节等量、同步一致性,治疗组治疗前调节等量、同步一致率14.5%,0%,治疗后87.3%,85.5%。对照组治疗前调节等量、同步一致率16.9%,0%,治疗后55.4%,15.4%。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P〈0.01)。立体视觉治疗组,有效率87.27%、恢复正常率45.45%,对照组有效率58.46%、恢复正常率18.46%,两组立体视有效率和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χ2=10.71,P〈0.01)。视力回退,治疗组3回退率为9.1%;对照组,回退率30.76%,两组间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 01)。结论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双眼调节等量、同步训练后,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治疗周期,减少视力回退,显著调高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等量 同步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觉训练 双眼视觉
原文传递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fMRI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权 张云亭 +2 位作者 郭明霞 李威 张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红蓝滤光镜片观察图案,识别平面或立体图。采用SPM2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随机效应组分析方法获得弱视组及对照组在平面刺激和立体刺激下的平均图,并采用组间分析获得两组在立体视觉刺激下的差异图。结果两种图形刺激下,两组均见双侧枕叶激活;立体图刺激下对照组还可见双侧顶叶激活,弱视组仅见右顶叶激活。立体图形刺激下,对照组减患者组的差异图显示右侧枕叶和双侧顶叶后部激活。结论双侧顶叶后部激活下降或消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障碍的一种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立体视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初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刘洪婷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经过1 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 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遮盖 屈光参差性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屈光度
下载PDF
弱视患儿3D训练远近距离立体视恢复的疗效评价(英文)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邓宏伟 黄平 +2 位作者 钟华红 Nyankerh Cyril Nii Amankwah 赵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5-790,共6页
目的: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 目的: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术进行视觉功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h,每例患者训练约33次(平均:32±8)。在每次训练前后检查患者每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和远距离立体视,并使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图谱检查近距离立体视。结果:在训练治疗后,所有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训练后融合范围较训练前显著扩大,尤其在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融合范围扩大和立体视觉的恢复较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组更明显。训练后近距离立体视觉的恢复程度要优于远距离立体视觉。结论:立体3D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视觉 弱视 融合 屈光不正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对比研究:基于扩散张量成像检查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叶红 王曦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程序扫描,采集所有儿童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对左右侧视放射FA及MD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儿童不同部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发育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儿童的FA及MD右侧均略高于左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69±0.012)高于左侧(0.460±0.013),右侧MD(0.872±0.015)低于左侧(0.888±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75±0.013)低于左侧(0.496±0.015),右侧MD(0.871±0.012)高于左侧(0.863±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降低、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均降低,右侧视放射MD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侧视放射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弱视患儿比较左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TI可以无创地观察弱视患儿视放射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 扩散张量成像 视放射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晓璇 周珺 +3 位作者 王肖 高敬 刘瑞芬 赵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96-101,共6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系统对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例斜视性弱视和18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和C...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系统对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例斜视性弱视和18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和CS检查,进行弱视眼、对侧眼及非弱视眼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与对侧眼或非弱视眼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在高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而斜视性弱视眼在全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2种弱视眼的振幅在低频时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侧眼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斜视性弱视对侧眼的潜时在低频下较非弱视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对侧眼的CS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性弱视眼表现为全空间频率上的C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的CS则优于非弱视眼。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拥有不同神经机制的观点。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并非"健眼"。VEP与CS检查对弱视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 视觉诱发电位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屈光参差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形态学的MRI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姜钦影 李倩 +3 位作者 郭明霞 李青吉 韩伟 殷小会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08-1412,共5页
目的探求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容积的改变。方法对14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及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行磁共振(MRI)扫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和SPM8软件对采集的MRI图像进行处... 目的探求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容积的改变。方法对14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及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行磁共振(MRI)扫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和SPM8软件对采集的MRI图像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对照组每两组之间的白质容积差异。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左侧距状沟下白质和左侧顶上小叶白质容积减小,右侧楔叶白质容积增大;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右侧枕中回下白质和右侧额中回下白质容积减小。结论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与视觉相关的脑区白质均存在形态学改变,表明与视觉相关脑区的灰、白质形态学变化同为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损伤的形态学基础,且与弱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 脑白质
原文传递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封炎 张凌月 +6 位作者 郑卓涛 卢红薇 邓燕 熊伟伟 付燕梅 李双莲 殷小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及正常视力儿童22例,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为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纳入为对侧眼组,正常视力儿童的右眼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扫描三组入选眼的眼底黄斑部3 mm×3 mm的范围,经ImageJ处理后获得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采用ETDRS分区扫描模式扫描黄斑部,得出黄斑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1~3 mm、>3~6 mm环形区的视网膜厚度。分析比较三组之间黄斑区SCPVD、DCPVD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SCPVD分别为(25.01±6.00)%、(29.34±4.23)%和(30.16±2.90)%,DCPVD分别为(27.87±4.12)%、(30.30±2.72)%和(30.65±2.38)%,弱视眼组的SCPVD和DCPVD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入选眼的SCPVD和DCPV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1.00)。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5.78±21.10)μm、(260.94±18.97)μm和(263.59±14.71)μm,三组间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13±10.83)μm、(316.19±11.80)μm和(314.85±10.81)μm,弱视眼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系统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磊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08/2016-08收治的2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82眼)采用传统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118例118眼)采用...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08/2016-08收治的2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82眼)采用传统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118例118眼)采用视知觉学习进行治疗。共治疗1a,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锐度。结果:治疗1a,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vs75.6%,P<0.05);随访1a,观察组随访期内有92.5%的患者保持稳定,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mo和12mo,两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2mo时,观察组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立体视锐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儿童 屈光参差性弱视
下载PDF
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88例患儿(99眼),给予常规治疗和连续完全遮盖法,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屈曲性质上,近视痊愈率49.18%,显效率21.31%,远视痊愈率34.21%,显效率39.47%。注视性... 目的探讨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88例患儿(99眼),给予常规治疗和连续完全遮盖法,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屈曲性质上,近视痊愈率49.18%,显效率21.31%,远视痊愈率34.21%,显效率39.47%。注视性质上,中心痊愈率57.41%,显效率27.78%,总有效率94.44%,偏心痊愈率31.11%,显效率35.56%,总有效率84.45%。戴镜年龄上,3-6岁痊愈率49.21%,总有效率92.07%,7-13岁痊愈率36.11%,总有效率77.78%。屈曲程度上,轻度痊愈率48.49%,总有效率100%;中度痊愈率35.56%,总有效率88.89%;重度痊愈率14.28%,总有效率58.14%,轻度与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力、AULCSF、Smax、Fr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完全遮盖 儿童 屈光参差性弱视 近期疗效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黄斑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1 位作者 甘露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轴长度等指标,定性评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形态,进行各指标在双眼间(弱视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组内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儿童组除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眼轴长度3项指标在双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为P <0. 00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7. 54±14. 42)μm(P=0. 001,95%可信区间为3. 26~11. 83μm)。对照组已治愈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1. 94±4. 65)μm(P=0. 019,95%可信区间为0. 35~3. 54μm)。成人组双眼间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儿童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负相关(r=-0. 338,P=0. 008)。成人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正相关(r=0. 447,P=0. 004)。黄斑中心凹IS/OS形态:已治愈弱视患者的IS/OS正常形态比例为80. 0%,明显高于儿童与成人弱视患者比例(58. 8%,χ2=9. 774,P=0. 002)。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仅见于中重度弱视儿童及已治愈弱视儿童;成人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呈正相关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呈欠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屈光参差性弱视 儿童 成人 黄斑 等效离焦度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高阶像差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罗妍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分为弱视眼和对侧眼亚组,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按照屈光度的高低再分为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测。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配对t检验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呈非对称模式;(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患者中,仅发现等效离焦度、总像差均方根值两项指标在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对称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19,P=0.000)、三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5,P=0.048)存在相关性,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76,P=0.000)亦存在相关性;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2.275+1.066x(R2=0.668,F=76.447,P=0.000),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462+1.214x(R2=0.721,F=98.170,P=0.000)。(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52,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3,P=0.037)存在相关性,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903,P=0.000)亦存在相关性;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671+1.206x(R2=0.794,F=166.005,P=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近视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下载PDF
视觉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姬艳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19期3-5,共3页
目的评价视觉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功能、调节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21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8例。对照组予以配镜,并据患儿病症情况,合理控制遮盖时间,行定量遮盖处理;研究组在此基础... 目的评价视觉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功能、调节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21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8例。对照组予以配镜,并据患儿病症情况,合理控制遮盖时间,行定量遮盖处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视觉功能训练。观察对比两组视功能情况及调节功能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双眼融合功能正常率84.26%高于对照组的6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立体视≤100″占比82.41%高于对照组的57.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眼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24±2.37)D、(17.16±3.55)cp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1.55)D、(12.43±2.26)cp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双眼视功能,并可有效增强双眼调节功能,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觉功能训练 调节功能 视功能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杰 刘永华 +1 位作者 李晓燕 渠晓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对三组儿童入选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经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获得受试者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视盘及视盘旁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儿入院后均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视功能训练治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儿弱视眼视网膜微血流参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立体视等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视网膜微血流参数与BCVA及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均大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对侧眼组等效球镜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受试者BCVA较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5);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受试者眼轴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前弱视眼组受试者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前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且治疗后3个月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6个月(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BCVA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BCVA优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患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 黄斑中心凹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