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蜀葵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被引量:23
1
作者 冯育林 徐丽珍 +1 位作者 杨世林 邹忠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10-1612,共3页
目的研究蜀葵Althaea rosea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银椴苷(tiliroside,Ⅰ)、柚皮素(naringenin,Ⅱ)、茴香酸(anisic acid,Ⅲ)、肉桂... 目的研究蜀葵Althaea rosea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银椴苷(tiliroside,Ⅰ)、柚皮素(naringenin,Ⅱ)、茴香酸(anisic acid,Ⅲ)、肉桂酸(cinnamic acid,Ⅳ)、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Ⅴ)、阿魏酸(ferulic acid,Ⅵ)、水杨酸(salicylic acid,Ⅶ)、正二十九烷(nonacosane,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结论化合物Ⅰ~Ⅳ、Ⅵ~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Ⅲ、Ⅳ、Ⅷ、Ⅹ为首次从蜀葵属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葵花 银椴苷 茴香酸
下载PDF
大茴香酸-硫酸荧光体系测定黄芪甲苷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养清 杜鸣 徐秉玖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44-546,共3页
AIM To develop a new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astrogaloside in anisic acid sulfuric acid system by spectrophotofluorimetry. METHODS Using 2% anisic acid anhydrous alcoholic solution as colour developing reagent in the ... AIM To develop a new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astrogaloside in anisic acid sulfuric acid system by spectrophotofluorimetry. METHODS Using 2% anisic acid anhydrous alcoholic solution as colour developing reagent in the presence of sulfuric acid to determine astragaloside in pig serum. The reaction was allowed to procced on a 60℃ water bath for 20 min. RESULTS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strogaloside and anisic acid has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maxima at 320 and 387 nm, respectively. The linear range of determination is from 0 2 to 40 μg·mL -1 . The detection limit is 0 02 μg·mL -1 . The recoveries of samples are between 98 65% and 102 4%.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advantages of high sensitivity, low detection limit and no interference. It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several kinds of samples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大茴香酸 中药 荧光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茴香酸乙酯的合成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国华 彭胜石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4期42-45,共4页
从茴香油生产茴香醛的废渣、废液中提取副产品茴香酸,合成茴香酸乙酯。对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废渣 茴香酸乙醇 合成 茴香油 茴香醛 副产品
下载PDF
茴香醛和茴香酸紫外光谱吸收特性的研究及其定量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敏 粟桂娇 +2 位作者 马丽 刘雄民 暴玮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考察了茴香醛、茴香酸及其混合物的紫外光谱吸收特性,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测定茴香醛和茴香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茴香醛和茴香酸在260nm有等吸收点,利用紫外等吸收点特性简化混合物各组分质量浓度的计算方程,得出了线性... 考察了茴香醛、茴香酸及其混合物的紫外光谱吸收特性,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测定茴香醛和茴香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茴香醛和茴香酸在260nm有等吸收点,利用紫外等吸收点特性简化混合物各组分质量浓度的计算方程,得出了线性方程:P(茴香醛)=(A2-2-0.0064)/0.0775,ρ(茴香酸)=(A260-A292)/0.0775。茴香醛和茴香酸的回收率分别在97.42%~100.09%和99.89%~101.9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 茴香醛 茴香酸 紫外分光光度法 等吸收点
下载PDF
假单胞菌BT-13生物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酸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粟桂娇 刘雄民 +4 位作者 李伟光 陈敏 周永红 郭驰 李守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3-649,共7页
开展了假单胞菌BT-13在改良M9培养基上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酸的研究,考察了培养基配方、底物加入量、摇床转速、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值对茴香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改良M9培养基中添加碳源的浓度高于1 g·L-1时,明显抑制反式茴... 开展了假单胞菌BT-13在改良M9培养基上转化反式茴脑合成茴香酸的研究,考察了培养基配方、底物加入量、摇床转速、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值对茴香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改良M9培养基中添加碳源的浓度高于1 g·L-1时,明显抑制反式茴脑的转化。生成茴香酸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0.5 g·L-1,NH4Cl 0.5 g·L-1,FeSO4.7H2O 0.01 g·L-1,MgSO4.7H2O 2.0 g·L-1,NaCl 0.5 g·L-1,Na2HPO4 6.8 g·L-1,KH2PO4 3.0 g·L-1,CaCl2 0.02 g·L-1;反式茴脑加入量为9.83 g·L-1,摇床转速为200 r·min-1,转化温度为30℃,转化培养基的初始pH为7.0。在优化条件下,茴香酸积累的浓度为3.49 g·L-1,摩尔转化率为34.6%,比优化前结果提高了92.8%。假单胞菌BT-13转化反式茴脑的主要产物为茴香酸,还含有茴香醛、茴香二醇或茴脑环氧化物等中间产物。利用5 L机械搅拌发酵罐进行放大试验,茴香酸浓度最高可达3.57 g·L-1,摩尔转化率为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茴脑 生物转化 茴香酸 假单胞菌 转化条件
下载PDF
一株转化反式茴香脑产茴香酸菌株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辛艳 申佩弘 +3 位作者 华燕飞 李俊芳 张敏 武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8,共8页
经过梯度驯化及富集筛选,从环境样品中分离获得348株能以反式茴香脑为唯一碳源的菌株。通过薄层层析法和反相高效液相法对转化液中的残余反式茴香脑和茴香酸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得到一株对反式茴香脑耐受能力和茴香酸产量都较高菌株WGBF9... 经过梯度驯化及富集筛选,从环境样品中分离获得348株能以反式茴香脑为唯一碳源的菌株。通过薄层层析法和反相高效液相法对转化液中的残余反式茴香脑和茴香酸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得到一株对反式茴香脑耐受能力和茴香酸产量都较高菌株WGBF9。在含体积分数为10%的反式茴香脑的种子培养基中,菌体的生物量为空白对照的37.42%,在含体积分数为20%反式茴香脑时,生物量也能达到空白对照的26.57%,说明WGBF9对反式茴香脑具有很高的耐受能力。将该菌株接种到复筛培养基中,30℃、转速200r/min的条件下发酵36h,茴香酸的摩尔生成率为17.9%。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等实验分析,初步鉴定WGBF9为恶臭假单胞菌A类变种(Pseudomonas putida biotype A)中的一个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反式茴香脑 茴香酸
下载PDF
茴香酸甲酯的合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国华 彭胜石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第2期81-83,共3页
从茴香油生产茴香醛的废渣、废液中提取副产品茴香酸,合成茴香酸甲酯。对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茴香酸甲酯 合成 茴香酸 合成香料
下载PDF
茴香酸产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健 郑景辉 +5 位作者 高程海 林瑜 李学坚 冯玉燕 郑雪莹 银江林 《工业微生物》 CAS 2021年第2期22-30,共9页
为提高微生物降解反式茴脑获得茴香酸的产量,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NT2的发酵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降解过程的转化率。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反式茴脑添加量、发酵温度、接种量、初始pH以及装液量对茴香酸生成量、反... 为提高微生物降解反式茴脑获得茴香酸的产量,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NT2的发酵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降解过程的转化率。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反式茴脑添加量、发酵温度、接种量、初始pH以及装液量对茴香酸生成量、反式茴脑降解率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影响茴香酸生成量的显著因素并获取中心点,最后采用Box-Behnken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并验证。结果表明氯化铵浓度、初始pH和装液量是显著影响因素,最佳发酵条件为:柠檬酸钠10 g/L,氯化铵1.26 g/L,反式茴脑添加量1%,发酵温度30℃,接种量4%,初始pH 7.9,装液量42 mL/250 mL。优化后茴香酸生成量为7.24 g/L,为优化前的3.5倍,茴香酸摩尔生成率为80.72%,反式茴脑降解率为89.81%,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270.28%和97.78%。综上,假单胞菌NT2是生物转化生产茴香酸的潜力菌株。响应面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反式茴脑的降解率和茴香酸产量,这为大规模生产茴香酸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酸 反式茴脑 微生物转化法 单因素 Plackett-Burman试验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生物转化液中的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 被引量:3
9
作者 粟桂娇 刘雄民 +2 位作者 陈敏 李伟光 马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7-170,共4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生物转化液中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3种化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采用Kromasil-100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V(乙腈)∶V(水)∶V(冰醋酸)=70∶30∶0.02,等度洗脱,流速0.8... 建立了同时测定生物转化液中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3种化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采用Kromasil-100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V(乙腈)∶V(水)∶V(冰醋酸)=70∶30∶0.02,等度洗脱,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进样量5μL,柱温室温,15 min内3种物质得到了较好的分离。该方法中各标准品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和重现性。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线性范围分别为4.080~2.652×102 mg/L(R2=0.9999)、4.580~64.12 mg/L(R2=0.9997)、3.780~52.92 mg/L(R2=0.9993);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34%、101.18%、100.3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2%、1.75%、0.53%。用于实际样品测定时,RSD均小于1.1%。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能同时定量分析反式茴脑生物转化液等复杂体系中的反式茴脑、茴香醛和茴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茴脑 茴香醛 茴香酸 生物转化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茴香酸在护肤品中溶解工艺的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雪华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90-996,共7页
以控制变量法研究了茴香酸在护肤品中的溶解工艺及其应用。考察了L-精氨酸、1,2-己二醇、去离子水用量及溶解温度对茴香酸溶解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茴香酸可完全溶解的质量配比范围为m(茴香酸)︰m(L-精氨酸)︰m(1,2-己二醇)︰m(去离子... 以控制变量法研究了茴香酸在护肤品中的溶解工艺及其应用。考察了L-精氨酸、1,2-己二醇、去离子水用量及溶解温度对茴香酸溶解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茴香酸可完全溶解的质量配比范围为m(茴香酸)︰m(L-精氨酸)︰m(1,2-己二醇)︰m(去离子水)=1︰(0~1.5)︰(5~20)︰(0.5~100);其较佳质量配比范围为1︰(0.8~1.5)︰(5~20)︰(0.5~2),此时所得溶液相对稳定。茴香酸较佳溶解温度为69~75℃。在L-精氨酸为0~0.2的质量配比条件下,分别配制了一款面霜和乳液类产品。两款产品均通过–15、25、40和48℃温度下的12周稳定性测试。显微镜测试表明,不同温度下,12周的面霜和乳液在水溶液中形成的乳液大小及其分布都较为均匀,长期稳定性较好。微生物挑战结果表明,面霜产品可通过1级防腐挑战,乳液产品可通过3级防腐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酸 溶解性 工艺 防腐挑战
下载PDF
茴香酸/儿茶素改性聚丙烯抑菌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劲阳 杨福馨 +3 位作者 陈晨伟 王广林 柴莉 陈祖国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74-2181,共8页
为了更好地保存食品的营养价值,延长货架期,采用绿色安全的植物提取物茴香酸与儿茶素为主要抑菌原料,以聚丙烯(PP)为主要基材,通过钛酯酸偶联剂使其混合均匀,并通过造粒流延的方式制得改性薄膜。研究茴香酸与儿茶素的含量变化对聚丙烯... 为了更好地保存食品的营养价值,延长货架期,采用绿色安全的植物提取物茴香酸与儿茶素为主要抑菌原料,以聚丙烯(PP)为主要基材,通过钛酯酸偶联剂使其混合均匀,并通过造粒流延的方式制得改性薄膜。研究茴香酸与儿茶素的含量变化对聚丙烯薄膜的抑菌性能、机械性能、微观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3%(质量分数)的茴香酸与儿茶素的抑菌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24 h时大肠杆菌的OD值下降30%,72 h时黑霉菌干重减少48%,展现出了良好的抑菌性,且力学性能、微观结果均未发生较大改变。通过正交实验的测试,薄膜在一定时间段内仍具有持续抑菌性。相比于传统的食品添加剂,植物提取物既保持了抑菌性,又提高了安全性,可满足日常食品包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酸 儿茶素 聚丙烯 抑菌薄膜
下载PDF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T39反式茴脑氧化酶基因(tao)对产茴香酸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琼 武波 +2 位作者 黄罗冬 华燕飞 申佩弘 《工业微生物》 CAS 2020年第6期7-12,共6页
tao基因编码反式茴脑氧化酶,参与反式茴脑的降解过程。通过自杀质粒pK18mob及广宿主表达质粒pBBR1MCS-5分别构建突变菌AT39/btao、重组菌AT39/tao-pBBR1MCS5及互补菌HAT39/btao。对构建的菌株进行TAO酶比活力测定,结果发现重组菌AT39/ta... tao基因编码反式茴脑氧化酶,参与反式茴脑的降解过程。通过自杀质粒pK18mob及广宿主表达质粒pBBR1MCS-5分别构建突变菌AT39/btao、重组菌AT39/tao-pBBR1MCS5及互补菌HAT39/btao。对构建的菌株进行TAO酶比活力测定,结果发现重组菌AT39/tao-pBBR1MCS5的酶比活力显著增加,比野生菌AT39提升了35.23%。茴香酸转化量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菌AT39/tao-pBBR1MCS5代谢生成的茴香酸产量为3.55 g/L,同比野生菌AT39增加了约4倍。结果为下一步利用和改造tao基因构建工程菌生产茴香酸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AT39 反式茴脑氧化酶基因 茴脑 茴香酸
下载PDF
稀土与对茴香酸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13
作者 尹振晏 李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43-46,共4页
以对茴香酸为配体(HL),合成了与稀土离子(RE^(3+)=Eu^(3+)、Gd^(3+))的二元配合物REL_3。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IR)、紫外光谱分析(UV)和核磁共振(~1HNMR)等的分析测试,初步研究了该类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关键词 稀土 对茴香酸 配合物
下载PDF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标准物质——茴香酸的研制
14
作者 鲍惠馨 蒋文联 +1 位作者 姬伯良 张良照 《分析测试通报》 CSCD 1989年第1期49-51,共3页
茴香酸的分子式为C<sub>8</sub>H<sub>8</sub>O<sub>3</sub>,碳含量63.15%、氢含量5.30%、氧含量31.55%、甲氧基含量20.40%。该标样与日本元素分析恳谈会委员会、英国化学协会微量化学委员会所公... 茴香酸的分子式为C<sub>8</sub>H<sub>8</sub>O<sub>3</sub>,碳含量63.15%、氢含量5.30%、氧含量31.55%、甲氧基含量20.40%。该标样与日本元素分析恳谈会委员会、英国化学协会微量化学委员会所公布的微量化学标样之一——香草醛一样,都具有相同的碳、氢、氧和甲氧基含量,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发行SRM142茴香酸作为微量分析中甲氧基的分析标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酸 标准物质 有机定量分析
下载PDF
p-茴香酸、乙酰丙酸钠与脱氢乙酸钠的复配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孔秋婵 张怡 +1 位作者 刘薇 龚盛昭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18年第5期45-51,56,共8页
采用防腐功效评价研究p-茴香酸、乙酰丙酸钠和脱氢乙酸钠作为防腐剂在化妆品中的抑菌性能,提出了新型的复配防腐方案,并研究了在不同的剂型配方中,其用量和p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配物中p-茴香酸和乙酰丙酸钠的混合物的质量... 采用防腐功效评价研究p-茴香酸、乙酰丙酸钠和脱氢乙酸钠作为防腐剂在化妆品中的抑菌性能,提出了新型的复配防腐方案,并研究了在不同的剂型配方中,其用量和pH对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配物中p-茴香酸和乙酰丙酸钠的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1.50%~1.80%、脱氢乙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10%,且体系的pH小于6时,复配物在各种剂型配方中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p-茴香酸 乙酰丙酸钠 脱氢乙酸钠 抑菌性能
下载PDF
茴香醛与茴香酸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建成 邱凌 +3 位作者 张丽娟 宋康康 石艳 王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57,共4页
酪氨酸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研究了茴香醛和茴香酸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的影响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茴香醛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的影响表现为对酶稳态活力的抑制作用,茴香酸除了影响酶稳态活力外对迟滞时间还有延长作... 酪氨酸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研究了茴香醛和茴香酸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的影响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茴香醛对蘑菇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的影响表现为对酶稳态活力的抑制作用,茴香酸除了影响酶稳态活力外对迟滞时间还有延长作用.3.0 mmol/L的茴香醛使得单酚酶的稳态酶活力下降70.5%,对迟滞时间几乎没有影响;相比之下,3.0 mmol/L的茴香酸可以使单酚酶活力下降38.8%,并使迟滞时间从114 s延长到218 s.通过研究茴香醛和茴香酸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设计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酶 单酚酶 茴香醛 茴香酸 抑制作用
下载PDF
p-茴香酸与脱水山梨醇辛酸酯的复配物在洗发香波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汪冰洁 张怡 龚盛昭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4,48,共5页
采用防腐挑战测试方法研究了p-茴香酸与脱水山梨醇辛酸酯作为防腐剂在洗发香波中的抑菌性能。对其用量及抑菌条件(体系p H和温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p-茴香酸的质量分数为0.4%,脱水山梨醇辛酸酯的质量分数为1.0%,... 采用防腐挑战测试方法研究了p-茴香酸与脱水山梨醇辛酸酯作为防腐剂在洗发香波中的抑菌性能。对其用量及抑菌条件(体系p H和温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p-茴香酸的质量分数为0.4%,脱水山梨醇辛酸酯的质量分数为1.0%,且体系p H≤6.0时,体系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发香波 p-茴香酸 脱水山梨醇辛酸酯 抑菌性能
下载PDF
铕(Ⅲ)-对茴香酸-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永丽 李夏 +2 位作者 宗瑞发 刘国湘 胡文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9,共4页
本文合成了EuL3·phen·H2O(L=对茴香酸根,phen=邻菲罗啉)固体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NMR等测试。
关键词 三元配合物 对茴香酸 邻菲罗啉
下载PDF
水杨酸及其复配体系的抑真菌性能
19
作者 许雯雯 陈韦韦 袁旻嘉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4年第4期18-23,共6页
采用微生物挑战试验方法,以水杨酸为研究对象,考察单独使用水杨酸和复配对羟基苯乙酮、1,2-己二醇、p-茴香酸及覆盆子酮的抑真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水杨酸质量分数的增加,pH的降低,其抑真菌能力增强。在水杨酸质量分数为0.5%,体系pH小... 采用微生物挑战试验方法,以水杨酸为研究对象,考察单独使用水杨酸和复配对羟基苯乙酮、1,2-己二醇、p-茴香酸及覆盆子酮的抑真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水杨酸质量分数的增加,pH的降低,其抑真菌能力增强。在水杨酸质量分数为0.5%,体系pH小于5.0时,复配质量分数0.3%~0.5%对羟基苯乙酮、0.05%~0.2%p-茴香酸、0.5%的覆盆子酮以及同时复配0.3%对羟基苯乙酮和0.3%1,2-己二醇时,均能提高抑真菌效果。水杨酸复配的研究结果可为化妆品防腐体系给出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挑战试验 水杨酸 对羟基苯乙酮 1 2-己二醇 p-茴香酸 覆盆子酮 复配 抑真菌能力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对羟基苯乙酮、对茴香酸和辛酰羟肟酸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继双 李莉 +1 位作者 王海燕 许鸣镝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3年第6期65-69,共5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对羟基苯乙酮、对茴香酸和辛酰羟肟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体积分数为80%的甲醇溶液超声提取,以0.1%(体积分数)磷酸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Osaka Soda Capcell Pak MG C18色谱柱(250 mm&...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对羟基苯乙酮、对茴香酸和辛酰羟肟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体积分数为80%的甲醇溶液超声提取,以0.1%(体积分数)磷酸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Osaka Soda Capcell Pak MG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进行分离,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 nm,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对羟基苯乙酮、对茴香酸和辛酰羟肟酸的质量浓度在2.5~60 mg/L范围内与对应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8,方法检出限均不大于0.22 mg/L。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5.8%~111.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5.9%(n=6)。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化妆品中3种物质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羟基苯乙酮 对茴香酸 辛酰羟肟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