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地理来源分组和利用表型数据构建中国小豆核心种质 被引量:35
1
作者 徐宁 程须珍 +2 位作者 王素华 王丽侠 赵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66-1373,共8页
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不但能简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 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不但能简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表型数据,以类平均法聚类构建了中国现有小豆核心种质,共435份资源,占资源总量的8.92%,涵盖98.3%的表型变异类型,控制不同性状表型相关的相互适应的遗传复杂性在核心种质中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持。不同性状的均值t测验、方差F测验、表型频率分布、χ2测验等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小豆核心种质可以作为整体资源的代表性样本,在小豆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核心种质 表现型 遗传资源
下载PDF
小豆(Vigna angularis)不同种植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宁 王明海 +2 位作者 王桂芳 包淑英 郭中校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7,共5页
为了明确种植密度对小豆产量等性状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设置5个密度水平,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株高、百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 为了明确种植密度对小豆产量等性状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设置5个密度水平,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株高、百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有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的趋势。除了在最小密度10.5万株/hm2下产量有显著减少外,其他密度下的产量均没有显著差异。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其次是百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种植密度 产量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小豆缺铁突变体分离群体叶色及产量性状分析
3
作者 晁兴晨 顾忠珺 +4 位作者 万平 杨凯 曹劲宏 赵波 李奕松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3-511,共9页
为了鉴定小豆铁吸收代谢突变体作图群体叶色性状的变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河北801’(耐缺铁野生型)×FMY011(缺铁敏感突变体)和MY076(耐缺铁突变体)×GM352(缺铁敏感资源)的F_(2)分离群体的叶色分离情况,测定了叶... 为了鉴定小豆铁吸收代谢突变体作图群体叶色性状的变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河北801’(耐缺铁野生型)×FMY011(缺铁敏感突变体)和MY076(耐缺铁突变体)×GM352(缺铁敏感资源)的F_(2)分离群体的叶色分离情况,测定了叶绿素SPAD值,并分析了其与单株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F_(2)群体分离出新叶黄化和正常单株,其叶绿素SPAD值差异极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SPAD值与单株产量、单株荚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缺铁引起的新叶黄化会降低小豆产量。缺铁胁迫验证田间叶色分离表型,结果显示‘河北801’×FMY011群体的叶色表型与田间叶色分离符合度高,新叶黄化F_(2)单株的F_(2:3)家系全部黄化,新叶绿色F_(2)单株胁迫下其96.62%F_(2:3)家系表现正常绿叶或呈杂合叶色分离,3.38%新叶绿色F_(2)单株胁迫下其F_(2:3)家系新叶黄化,表型不符合。MY076×GM352分离群体,田间正常叶色与缺铁胁迫鉴定的叶色一致,但田间新叶黄化F_(2)单株胁迫下仅有36.07%的F_(2:3)家系仍新叶黄化,60.66%新叶黄化F_(2)单株胁迫下其F_(2:3)家系表现为杂合叶色分离,3.28%新叶黄化F_(2)单株胁迫下其F_(2:3)家系叶色正常表型不符合。本研究为进一步定位克隆小豆中铁吸收代谢相关基因和铁生物强化育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L.) 叶色分离群体 缺铁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小豆Dirigent基因家族鉴定及锈菌侵染对不同成员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柯希望 苑梦琦 +3 位作者 徐晓丹 殷丽华 郭永霞 左豫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74-2785,共12页
为明确Dirigent (DIR)基因在小豆抗锈病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豆DIR基因家族(VaDIRs)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结果发现小豆中共有33个DIR基因,其中29个成员分别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VaDIRs包括DIR-a、DIR-b/d、DI... 为明确Dirigent (DIR)基因在小豆抗锈病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豆DIR基因家族(VaDIRs)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结果发现小豆中共有33个DIR基因,其中29个成员分别定位在8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VaDIRs包括DIR-a、DIR-b/d、DIR-e和DIR-f四个亚家族,对VaDIRs成员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发现,VaDIRs启动子区均包含激素、病原体应答等元件。对小豆抗锈病品种接种后不同时间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共有17个VaDIRs成员,其中6个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2个于接种后24 h和48 h均高量表达。进一步应用qRT-PCR技术对上述8个基因在抗、感品种中应答锈菌侵染的表达分析表明,高抗品种中VaDIR14、VaDIR16和VaDIR33的表达量在锈菌侵染不同阶段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上述结果表明,VaDIRs家族成员可作为正调节因子参与小豆对锈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小豆锈病 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DIR基因 基因家族
下载PDF
The Sequence Variations of Intron-3 of the α-Amylase Gene in Adzuki Bean 被引量:2
5
作者 JINWen-lin YamaguchiHirofumi +1 位作者 IsigamiMatiko YasudaKentar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076-1082,共7页
This study describes variation of intron-3 of α-amylase gene from 156 breeds of adzuki beans using 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analysis. Based on α-amylase gene structure and sequence, A pair of P... This study describes variation of intron-3 of α-amylase gene from 156 breeds of adzuki beans using 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analysis. Based on α-amylase gene structure and sequence, A pair of PCR primers, F (CCTACATTCTAACACACCCT) and R (GCATATTGTGCCAGTACAAT)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intron-3 fragments of α-amylase gene. 14 variant types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13, 9, 10, 4 variant types in the wild, weed, locally cultivated and modern brought-up adzuki beans respectively, 9, 8, 7 variant types of the wild adzuki beans from Japan, China and Korea respectively, and some other variant types in the local adzuki beans from China and Bhutan. 60% of subjects of cultivated races were found to be EE type in the experiment. In addition, sequence analysis of intron-3 of α-amylase gene from 8 variant types reveal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various variant types in adzuki be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zuki bean (Vigna angularis) SSCP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α- Amylase gene INTRON VARIATION
下载PDF
小豆VaWRKY33基因克隆及其响应锈菌侵染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殷丽华 杨阳 +3 位作者 柯希望 崔素萍 张金鹏 左豫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7301-7308,共8页
为明确小豆VaWRKY33基因对抗锈病的作用,本研究以小豆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了该基因全长。VaWRKY33的基因序列全长2 442 bp,包含4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1 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VaWRKY33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0.16 kD,理论等电点为7.66... 为明确小豆VaWRKY33基因对抗锈病的作用,本研究以小豆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了该基因全长。VaWRKY33的基因序列全长2 442 bp,包含4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1 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VaWRKY33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0.16 kD,理论等电点为7.66,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有一个跨膜结构域,包含蛋白磷酸化位点85个。蛋白序列分析表明,VaWRKY33包含两个保守的WRKY结构域,锌指结构类型为C2H2型,属WRKY转录因子家族GroupⅠ亚家族。VaWRKY33启动子区分析发现,除核心作用元件外,主要包括光响应、逆境及组织特异性等三类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VaWRKY33在抗病品种‘庆红1号’(QH1)上于接种病菌12 h时开始显著上调,并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始终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在感病品种‘宝清红’(BQH)上于接种病菌48~192 h时,VaWRKY33基因显著上调表达,但其响应时间较抗病品种明显滞后,推测VaWRKY33在病菌侵染早期的迅速响应在小豆抗锈菌侵入阶段发挥正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小豆锈病 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转录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小豆品种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晓红 周俊 +1 位作者 徐洋 邹长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8期5-7,共3页
为了解小豆(Vigna angularis)的抗旱能力及抗旱机制,于2016年在安徽凤阳以4个小豆品种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了干旱处理前后不同小豆品种幼苗的植株形态变化,测定了植株样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 为了解小豆(Vigna angularis)的抗旱能力及抗旱机制,于2016年在安徽凤阳以4个小豆品种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了干旱处理前后不同小豆品种幼苗的植株形态变化,测定了植株样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比较了不同小豆品种的抗旱指数。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植株株高和鲜质量显著降低7%~26%,生理指标则显著增加12%~95%。通过比较不同品种的抗旱指数,认为绿小豆抗旱能力较强而另3个品种抗旱能力较弱。抗旱力强的品种在干旱处理后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更多,而抗旱力弱的品种丙二醛含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干旱胁迫 抗旱指数 生理指标
下载PDF
红小豆新品种通红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葛红 汪凯华 +4 位作者 陈满峰 缪亚梅 顾春燕 赵娜 王学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22-24,27,共4页
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作为江苏省的小豆主栽豆类作物,其子粒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低脂肪,是药膳同源作物之一。但目前小豆生产上存在着产量低、品质差、品种混杂等问题,严重影响其种植效益,为此选育高产优质的小豆品种显得尤其重... 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作为江苏省的小豆主栽豆类作物,其子粒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低脂肪,是药膳同源作物之一。但目前小豆生产上存在着产量低、品质差、品种混杂等问题,严重影响其种植效益,为此选育高产优质的小豆品种显得尤其重要。通红4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红小豆新品种,2015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点。对其育种过程、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相关育种工作者和农技推广部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Vigna angularis) 通红4号 育种 栽培
下载PDF
小豆不定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建辉 陆玉建 +3 位作者 张永磊 李震 朱丽晖 石东里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4期236-239,245,共5页
以小豆(Vigna angularis)下胚轴为外植体,分析影响小豆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因素,建立高效稳定的小豆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小豆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0.5 mg/L IBA。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胚轴 不定芽 生根 再生
下载PDF
Sensitivity of Adzuki Bean (<i>Vigna angularis</i>) to Acifluorfen, Fomesafen, Bentazon, Imazethapyr and Halosulfuron-Methyl Applied Postemergence 被引量:1
10
作者 Nader Soltani Christy Shropshire Peter H. Sikkem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5期1092-1099,共8页
New herbicide options are needed for postemergence (POST) broadleaf weed control in adzuki bean. A field study, of five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over a three-year period (2014, 2015, 2016) in Ontario to evaluate the... New herbicide options are needed for postemergence (POST) broadleaf weed control in adzuki bean. A field study, of five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over a three-year period (2014, 2015, 2016) in Ontario to evaluate the tolerance of adzuki bean to the POST application of acifluorfen (600 and 1200 g&middot;ai&middot;ha-1), fomesafen (240 and 480 g&middot;ai&middot;ha-1), bentazon (1080 and 2160 g&middot;ai&middot;ha-1), imazethapyr (100 and 200 g&middot;ai&middot;ha-1) and halosulfuron-methyl (75 and 150 g&middot;ai&middot;ha-1). Acifluorfen and fomesafen applied POST caused as much as 12% visible injury at the 1X rate and 20% visible injury at the 2X rate but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adzuki bean population, shoot dry weight, height, maturity or yield. Bentazon caused as much as 23% visible injury at 1080 g&middot;ai&middot;ha-1 and 28% visible injury at 2160 g&middot;ai&middot;ha-1 but caused no adverse effect on adzuki bean population, shoot dry weight, height, maturity or yield at either rate, except at 2160 g&middot;ai&middot;ha-1 which reduced shoot dry weight 20% and height 12%. Imazethapyr caused as much as 22% visible injury at 100 g&middot;ai&middot;ha-1 and 34% visible injury at 200 g&middot;ai&middot;ha-1 but caused no adverse effect on adzuki bean population, shoot dry weight, height, maturity or yield at either rate except at 200 g&middot;ai&middot;ha-1 which delayed maturity slightly. Halosulfuron-methyl caused as much as 65% visible injury and reduced shoot dry weight, height and yield 64%, 41%, and 28%,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acfluorfen, fomesafen, bentazon, imazethapyr and halosulfuron at the rates evaluated can cause the significant injury in adzuki 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FLUORFEN BENTAZON Biomass FOMESAFEN IMAZETHAPYR Halosulfuron-Methyl Injury Vigna angularis Yield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ivated and Wild Adzuki Bean (Vigna angular is var. angularis and var. nipponensis) by AFLP Analysis 被引量:1
11
作者 ZONGXu-xiao DuncanVaughan +4 位作者 NorihikoTomooka AkitoKaga WANGXin-wang GUANJian-ping WANGShu-m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8-376,共9页
A set of representative 146 adzuki (Vigna angular is var. angularis, and var. nipponensis) germplasm from 6 Asian countries traditionally for adzuki bean production, together with an out group standard rice bean (Vign... A set of representative 146 adzuki (Vigna angular is var. angularis, and var. nipponensis) germplasm from 6 Asian countries traditionally for adzuki bean production, together with an out group standard rice bean (Vigna umbellata), were analyzed by AFLP methodology using 12 informative primer pairs. 313 unambiguous polymorphic bands were created. According to the dendrogram by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AFLP banding, 143 of the accessions were distinct and revealed enough genetic diversity for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ccessions within Vigna angularis. A neighbor joining tree was generated using newly developed Innan's nucleotide diversity estimate from the AFLP data. From analysis, 7 distinct evolutionary groups, named as "Chinese cultivated", "Japanese cultivated", "Japanese complex-Korean cultivated", "Chinese wild", "China Taiwan wild", "Nepal-Bhutan cultivated" and "Hymalayan wild", were detected. Nucleotide diversity with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ach group is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wild and cultivated adzuki bean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ultivated adzuki bean should be domesticated from at least 4 progenitors in at least 3 geographical orig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zuki bean (Vigna angularis) AFLP Genetic diversit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下载PDF
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microRNA全基因组鉴定与比较分析
12
作者 马燕明 陈春海 +5 位作者 杨凯 李奕松 赵波 李江 李永强 万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73-1281,共9页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系统鉴定对于研究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以栽培小豆京农6号(JN6)和野生小豆CWA10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深度miRNA测序。系统...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系统鉴定对于研究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以栽培小豆京农6号(JN6)和野生小豆CWA108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深度miRNA测序。系统鉴定和注释这2个物种的miRNA,并分析了其miRNA种类的异同、表达量的差异和靶基因在功能富集上的差别。鉴定出了JN6和CWA108共有和特有的miRNA,明确了它们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以及这些特有和差异miRNA的靶基因在功能富集上的差异,发现可能和抗病与抗逆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栽培小豆(Vigna angularis) 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
下载PDF
四川小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俊品 刘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75-377,439,共4页
本文对13个四川小豆(V.angularis)地方品种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荚粒数、百粒重、荚长和单株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和决定系数极显著,其它性状直接效应不显... 本文对13个四川小豆(V.angularis)地方品种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荚粒数、百粒重、荚长和单株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和决定系数极显著,其它性状直接效应不显著且主要通过这两个性状起间接作用.故在小豆育种和栽培中,以选择单株荚数和百粒重为主,并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对取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产量性状 通径分析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a high-density adzuki bean genetic map and evaluation of its utility based on a QTL analysis of seed size 被引量:1
14
作者 WANG Li-xia WANG Jie +7 位作者 LUO Gao-ling YUAN Xing-xing GONG Dan HU Liang-liang WANG Su-hua CHEN Hong-lin CHEN Xin CHENG Xu-z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753-1761,共9页
Adzuki bean(Vigna angularis(Willd.)Ohwi&Ohashi)is an annual cultivated leguminous crop commonly grown in Asia and consumed worldwide.However,there has been limited research regarding adzuki bean genetics,which has... Adzuki bean(Vigna angularis(Willd.)Ohwi&Ohashi)is an annual cultivated leguminous crop commonly grown in Asia and consumed worldwide.However,there has been limited research regarding adzuki bean genetics,which has prevented th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genes during breeding.In the present study,we constructed a high-density genetic map based on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validated its utility by mining QTLs related to seed size.Moreover,we analyzed the sequences flanking insertions/deletions(In Dels)to develop a set of PCR-based markers useful for characterizing adzuki bean genetics.A total of 2904 markers were mapped to 11 linkage groups(LGs).The total length of the map was 1365.0 cM,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markers of 0.47 cM.Among the LGs,the number of markers ranged from 208(LG7)to 397(LG1)and the total distance ranged from 97.4 cM(LG9)to 155.6 cM(LG1).Twelve QTLs related to seed size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constructed map.The two major QTLs in LG2 and LG9 explained 22.1 and 18.8%of the total phenotypic variation,respectively.Ten minor QTLs in LG4,LG5 and LG6 explained 3.0–10.4%of the total phenotypic variation.A total of 9718 primer pai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s flanking In Dels.Among the 200 selected primer pairs,75 revealed polymorphisms in 24 adzuki bean germplasms.The genetic map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for screening genes related to other traits.Furthermore,the QTL analysis of seed size and the novel markers described herein may be relevant for future molecular investigations of adzuki bean and will be useful for exploit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legume see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gna angularis genetic map QTL seed size PCR-based marker development
下载PDF
AFLP分析小豆种(Vigna angularis)内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8
15
作者 宗绪晓 D Vaughan +4 位作者 A Kaga N Tomooka 王新望 关建平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2-568,共7页
利用 12对AFLP引物 ,对来自于世界 6个国家的 14 6份小豆 (Vignaangularis)栽培变种 (var.angularis)和野生变种 (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5 80条清晰的显带 ,其中 313(5 3 93% )条呈多态性 ,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 利用 12对AFLP引物 ,对来自于世界 6个国家的 14 6份小豆 (Vignaangularis)栽培变种 (var.angularis)和野生变种 (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5 80条清晰的显带 ,其中 313(5 3 93% )条呈多态性 ,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 2 6 0 8条多态性带 ;平均遗传距离 0 35 ,变异幅度为 0 0 0~ 0 87。利用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的Jaccard’s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绘制的聚类图 ,可将其中的 14 3份种质相互区分开 ,并将其中的 14 5份小豆资源划分成 8个明显不同组群 ,显示小豆种内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用于资源材料的准确鉴别与分类。 8个组群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相关性 ,以及遗传类型趋同性。通过各组群内和组群间的遗传距离比较 ,发现世界小豆主要栽培资源以及日本野生、半野生资源中蓄积的遗传多样性较匮乏 ,而储藏于中国野生小豆资源、喜马拉雅地区栽培和野生资源中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分析 小豆 Vigna-angularis 遗传多样性 栽培变种 野生变种
下载PDF
AFLP初析小豆栽培和野生变种(Vigna angularis var.angularis and var.nipponensis)间演化与地理分布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宗绪晓 Duancan Vaughan +4 位作者 Norihiko Tomooka Akito Kaga 王新望 关建平 王述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7-374,共8页
利用 12对AFLP引物 ,以饭豆标准品系M 0 0作对照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 14 6份小豆栽培种 (Vignaangularisvar.angularis)和野生种 (Vignaangularis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313条多态... 利用 12对AFLP引物 ,以饭豆标准品系M 0 0作对照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 14 6份小豆栽培种 (Vignaangularisvar.angularis)和野生种 (Vignaangularisvar.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得到 313条多态性带。据AFLP多态性数据绘制的聚类图 ,可区分其中的 14 3份种质 ,表明小豆物种 (Vi gnaangularis)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 ,可用于资源材料的准确鉴别与分类。鉴于此 ,采用新开发的利用AFLP数据揭示核苷多样性的Innan’s进化树分析方法 ,进一步将 14 6份小豆资源分成 7个明显不同的地理演化群 ,即中国栽培种、日本栽培种、日本综合群 韩国栽培种、中国台湾野生种、中国野生种、尼泊尔 不丹栽培种和喜马拉雅野生种演化群。就上述地理演化群的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以及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初步认为栽培小豆至少应当有 4个不同类型的野生祖先和 3个不同的地理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栽培种 野生变种 演化 地理分布 AFLP 遗传多样性 地理起源
下载PDF
应用RAPD分析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趋势 被引量:18
17
作者 金文林 文自翔 +1 位作者 濮绍京 赵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9,共9页
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6国163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27个引物共检测到285条带,有261条具多态性(占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85.82%,栽培型次之为83.52%,半野生型为80.46%... 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6国163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27个引物共检测到285条带,有261条具多态性(占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85.82%,栽培型次之为83.52%,半野生型为80.46%,三类型小豆都有其自身特征带;遗传离散度大小顺序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其遗传分化系数大小顺序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从分化系数差异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从相似系数平均值来看,半野生型小豆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处在进化两极的野生型材料之间、栽培型材料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远;来自我国西南以及日本南部两地区的小豆材料遗传离散度较大,遗传分化系数、相似系数平均值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3个小豆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0.32为截值,可分为8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及遗传类型的趋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野生型 栽培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系数 RAPD分析 多态性 离散度 相关性
下载PDF
用于中国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SSR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徐宁 程须珍 +4 位作者 王丽侠 王素华 刘长友 孙蕾 梅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9-227,共9页
以375份小豆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从小豆及其近缘种SSR引物中筛选出的13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变异,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4~19个,平均10.23个,国内各省... 以375份小豆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从小豆及其近缘种SSR引物中筛选出的13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变异,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4~19个,平均10.23个,国内各省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561,多态位点比例(PP)平均为93.523%。聚类结果表明,小豆资源遗传关系与生态分区间有明显的联系,且东北地区资源与中南部资源遗传关系较近。湖北、安徽、陕西3省资源的PIC较高,且基本位于主坐标三维图的中心区域,推断湖北、安徽和陕西是中国栽培小豆的起源地或多样性中心。该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品种小豆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被引量:20
19
作者 邹长明 王允青 +3 位作者 曹卫东 刘英 张晓红 唐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87-3692,共6页
为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3个小豆品种(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石开究小豆生长发育对... 为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3个小豆品种(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石开究小豆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参数不同程度地向耐荫的方向变化,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RuBPCase活性也显著下降;遮阴后,阜南绿小豆的叶绿素a和h含量显著增加,Ch1 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小豆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的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根冠比降低根瘤量减少,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减小;弱光胁迫下,阜南绿小豆提前开花、提前成熟犀熟黑小豆推迟开花、延迟成熟,而晚熟黑小豆只开花不结实.从遮阴后小豆的光合特性变化和生长发育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3个小豆品种的耐阴能力大小为: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遮阴 光合特性 光合色素 生长发育 产量
原文传递
应用RAPD标记检测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14
20
作者 金文林 文自翔 +1 位作者 濮绍京 赵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86-691,共6页
检测野生型、半野生型及栽培型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对进一步探讨小豆的起源地、品种分化和传播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研究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等 6国 99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 检测野生型、半野生型及栽培型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对进一步探讨小豆的起源地、品种分化和传播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研究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等 6国 99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 7个引物共检测到 10 2条带 ,具有多态性的谱带 10 0条 ,其中 7条带仅存在于单个材料中。利用这些多态性谱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可明显划分出 5大类群。中国的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 ,在5个类群中都能找到 ,其次为日本的小豆种质资源。韩国、越南、不丹、尼泊尔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差 ,其栽培型与野生型、半野生型的遗传亲缘关系较近。我国华北地区小豆育成品种与东北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种质资源 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