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被引量:83
1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1 位作者 刘国生 张必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42,共11页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又指示其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区内白垩纪盆地边缘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较平缓的上白垩统地层也覆盖在下伏较陡立的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从而指示该构造带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综合分析后限定川东—湘鄂西北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带的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期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印支期或早燕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构造带 “侏罗山式”褶皱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褶皱时代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的地层学标定 被引量:63
2
作者 张传恒 刘典波 +2 位作者 张传林 王自强 余琪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4-302,共9页
博格达山位于东天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柴窝堡凹陷的分界岭。它的初始隆升时间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地表地质调查和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证实,石炭纪以来最早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发育于白垩系与前白垩纪地层之间。博... 博格达山位于东天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柴窝堡凹陷的分界岭。它的初始隆升时间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地表地质调查和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证实,石炭纪以来最早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发育于白垩系与前白垩纪地层之间。博格达地区斜层理、叠瓦状砾石迎水面等古流向示向构造研究结果证实,博南、博北沉积物扩散方向在早二叠世均指向南、侏罗纪时指向博格达主脊、而白垩纪及其后则背离博格达主脊。博格达山南、北砾石成分统计结果显示,侏罗系具双物源特征,而白垩纪物源区则为博格达山。据此推论,博格达山初始隆升发生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基于博格达山初始隆升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转换之际,有理由相信博格达山地区在海西期未卷入天山造山带,在早中生代期间柴窝铺凹陷与准噶尔盆地同属一个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隆升时间 角度不整合 沉积物扩散样式 砾石成分
下载PDF
墨脱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30
3
作者 郑来林 廖光宇 +4 位作者 耿全如 董翰 孙志民 楼雄英 李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展布和物质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蛇绿混杂岩,呈向NE凸的倒U字型连续分布于南迦巴瓦变质岩系和冈底斯岩浆弧之间,主要由变质的超镁铁质侵入岩、辉绿-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该岩石经历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作用,主期韧性剪切的性质为伸展拆离,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日喀则地区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基本相同。将南迦巴瓦岩群解体,厘定了该岩群原岩及变质峰期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印支运动 南迦巴瓦变质岩系 高压麻粒岩 喜马拉雅
下载PDF
洛扎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钟华明 夏军 +3 位作者 童劲松 鲁如魁 李运怀 徐生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1-457,共7页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表明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扩张阶段。初步确定晚白垩世宗卓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研究特提斯沉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转变为“远缘前陆盆地”提供了依据,即沉积盆地性质转化的时间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在洛扎一带分布着以库拉抗日巨大岩基为代表的大量SP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造山后碰撞作用阶段地壳快速隆升和大规模伸展拆离背景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拉康组 特提斯生物群 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裂谷型拉斑玄武岩 角度不整合 盆-山转换 sP花岗岩 造山后碰撞作用 喜马拉雅
下载PDF
青海南山隆起的沉积证据及其对青海湖—共和盆地构造分异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21
5
作者 常宏 金章东 安芷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7,共9页
青海南山的隆起对解析青海湖—共和盆地地区构造和区域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和盆地西北部晚新生代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上新世地层中存在一期角度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沉积碎屑矿物发生了突变:上部地层... 青海南山的隆起对解析青海湖—共和盆地地区构造和区域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和盆地西北部晚新生代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上新世地层中存在一期角度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沉积碎屑矿物发生了突变:上部地层碎屑组成与现代南山基本一致,而不同于其下沉积地层。常量元素含量、风化特征等地球化学特性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青海南山可能并不是下伏地层的物源区。结合地层变形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可以推断,温泉右行走滑断裂的运动致使柴北缘—南山俯冲断裂的再次活动是造成共和盆地向青海湖盆地下俯冲、青海南山隆起的主因。该俯冲运动使其南侧的地层发生掀斜(倾向西南),原来地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了上新世地层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之后,青海湖与共和盆地最终成为两个独立的盆地,青海南山成为两侧沉积地层的物源区,两者均开始了截然不同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南山 角度不整合面 常量元素 风化作用 俯冲断裂 活动构造
下载PDF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国灿 贾春兴 +5 位作者 朱云海 向树元 林启祥 王青海 安守文 朱耀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9-554,共6页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马尔争-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华力西造山 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构造与演化 高原隆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上-中泥盆统间角度不整合和346.8Ma后碰撞火山岩的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富明 廖群安 +5 位作者 樊光明 程雯娟 田健 陈帅 吴魏伟 胡朝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3-1257,共15页
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的五彩湾一带出露一套具磨拉石特征的火山沉积建造,下部为具磨拉石特征的砾岩、砂岩,上部为一套中基性的火山熔岩夹中酸性的火山凝灰岩.1∶20万卡拉麦里山幅将其归入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通过1:5万地质调查研究发... 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的五彩湾一带出露一套具磨拉石特征的火山沉积建造,下部为具磨拉石特征的砾岩、砂岩,上部为一套中基性的火山熔岩夹中酸性的火山凝灰岩.1∶20万卡拉麦里山幅将其归入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通过1:5万地质调查研究发现,该火山沉积建造底部以一套粗砾岩高角度不整合于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之上,含晚泥盆世植物化石Prelepidodendronsp.(先鳞木),中上部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6.8±3.3Ma,且被年龄为341.1±4.0Ma^340.9±5.1Ma后碰撞花岗岩侵入,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代上对应于北准噶尔地层分区的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该套地层中上部的火山岩的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夹少量的流纹质凝灰岩,岩石化学特征上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La/Yb)N=2.97~6.66,Nb、Ta亏损,部分样品Zr、Ti弱显亏损,Nb/U、Ce/Pb比值分别为7.43~20.88、3.17~12.45.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兼具板内火山岩和弧火山岩的某些特点,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是卡拉麦里洋盆于晚泥盆世之前闭合后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对广为关注的卡拉麦里洋盆的闭合时间进行了很好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 角度不整合 后碰撞 火山岩 克安库都克组
原文传递
燕辽地区太古宇与下元古界间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学文 张江满 权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我们经过对冀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地层、变形变质和同位素年龄以及中间界面的研究,表明上、下部岩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的存在,对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地壳演化史、开展地质调查及找矿都有一定... 我们经过对冀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地层、变形变质和同位素年龄以及中间界面的研究,表明上、下部岩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的存在,对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地壳演化史、开展地质调查及找矿都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营子群 不整合面 地层 太古宇 下元古世
下载PDF
构造旋回与大地构造年表 被引量:13
9
作者 任纪舜 徐芹芹 +1 位作者 邓平 肖黎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8-534,共7页
构造旋回的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之一。但板块学说兴起以来,一些学者基于均变论的哲学思想,却试图抛弃构造旋回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大规模、多学科地学观测,人们已认识到突变与灾变的重要性,认识到渐... 构造旋回的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之一。但板块学说兴起以来,一些学者基于均变论的哲学思想,却试图抛弃构造旋回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大规模、多学科地学观测,人们已认识到突变与灾变的重要性,认识到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螺旋式向前发展的旋回演化论,才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地质规律的有力武器。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一些学者常用地层年表,而不用构造旋回。然而,以生物地层学为主要依据的显生宙地层年表与构造旋回和构造岩浆事件并不完全耦合。这是因为,地层年表是在研究地球表生作用,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构造旋回则是地球内生作用,即壳、幔、核以及壳、幔、核不同层次间多层圈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地构造时,只用同位素年龄表示的构造事件,不使用构造旋回。然而,"事件"只是单个现象的呈现,只是构造发展的片段,旋回则阐明过程,反映事物发展中各"事件"(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演化的本质。事实上,威尔逊旋回的建立,已为构造旋回和构造事件之间的联系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内涵,这也是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一个光辉范例。一些学者由于对全球造山运动是否是同时性的质疑,认为建立全球统一构造年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可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动态活动应该基本上同时的,在受同一地球动力系统控制的一个大区域内,构造运动在各地虽然不是完全同时,但却大致是同时的。北美、欧洲、亚洲加里东、华力西旋回的各次构造运动基本上可以互相对比,就是证明。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按照优先原则,将早古生代的构造旋回称为加里东旋回,将晚古生代的构造旋回称为华力西(海西)旋回。超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旋回 构造年表 超大陆旋回 角度不整合 造山运动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两侧志留系—石炭系沉积和构造特征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磊 牛宝贵 +1 位作者 徐芹芹 杨亚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5-628,共14页
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查明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形成和闭合时代,是新疆东准噶尔乃至古亚洲洋演化历史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蛇绿岩带两侧志留石炭系的岩石组合、结构构造、接触关系以及生物化石... 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查明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形成和闭合时代,是新疆东准噶尔乃至古亚洲洋演化历史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蛇绿岩带两侧志留石炭系的岩石组合、结构构造、接触关系以及生物化石等沉积-构造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卡拉麦里构造带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在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北侧,广泛发育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与中上奥陶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的角度不整合,普遍缺失下志留统,不整合面之下的奥陶系为变质达绿片岩相的安山岩为主,而在蛇绿岩带南北两侧的中、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沉积体系特征相似,可以对比:地层间整合接触,产状平缓,褶皱、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均不发育,主要为开阔的短轴背斜、向斜,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强变形构造明显不同;岩石组合都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多见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产门类众多的动植物化石,反映了滨浅海相的沉积环境。以上说明,卡拉麦里构造带晚古生代并不存在一个开阔的大洋,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在中志留世之前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 不整合 沉积-构造特征 古亚洲洋
下载PDF
论造山运动的时间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传恒 王自强 贾维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26,共9页
造山运动是指会聚板块边缘岩石圈构造加厚形成山带的过程,对其时间特征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造山带变形构造研究表明,逆冲断裂是控制造山带发展、演化的主要变形机制,逆冲断裂扩展的方向性、序次性和长期性使笔者确信,造山运动是一个延... 造山运动是指会聚板块边缘岩石圈构造加厚形成山带的过程,对其时间特征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造山带变形构造研究表明,逆冲断裂是控制造山带发展、演化的主要变形机制,逆冲断裂扩展的方向性、序次性和长期性使笔者确信,造山运动是一个延续可达几十百万年的长期、分阶段的发展过程。造山运动发展阶段性主要表现为主逆冲断裂带的转换和变形速率的变化。角度不整合形成机制和空间转换规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认识。“长期性”和“阶段性”是造山运动时间特征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前陆盆地是研究造山运动的关键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运动 时间特征 推覆构造 角度不整合
下载PDF
西秦岭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的背景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2 位作者 赵海涛 李雪峰 张帆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隆升的构造地貌。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上白垩统的研究,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的晚白垩世原型盆地和构造地貌背景,这对探索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起始至关重要。西秦岭腹地岷县地区分布着一套角度不...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隆升的构造地貌。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上白垩统的研究,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的晚白垩世原型盆地和构造地貌背景,这对探索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起始至关重要。西秦岭腹地岷县地区分布着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且沉积序列相近的上白垩统红层地层。该套红层现今呈离散分布,故多被认为是西秦岭陆内造山阶段不同山间盆地或走滑拉分盆地的沉积物。对不同高程和露头上的该套红层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不整合面之上含砾砂岩和砂岩的粒度组成和颗粒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该套红层底部的胶结砂砾岩和其上的红色砂岩皆具有沙漠沉积的特征,也就是说西秦岭晚白垩世曾出现过干旱沙漠环境。沙漠环境的出现不仅需要干旱炎热气候条件,而且需要相对平坦的地形地貌空间条件。据此,本文提出了西秦岭在晚白垩世可能处于相对平缓的古地貌状态。现今这套红层不连续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顶面,其下部以洪积砾岩、河床砾岩和砂岩、沙漠相砂岩互层,上部则以河一湖相红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等细碎屑沉积为主。经研究分析认为西秦岭在上白垩统红层开始沉积之时,总体已处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洪积平原和宽谷型河流地貌,而晚期则演变为平坦湖盆地貌,其原始盆地为统一宽缓的湖相盆地。现今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弥散性分布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青藏高原崛起和逆冲-走滑作用以及地壳不均匀抬升-侵蚀的结果。西秦岭晚白垩世相对平坦的古地貌状态确定可为研究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过程和高原隆升与板内变形在东北缘的扩展提供重要线索和参考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上白垩统 红层地层 角度不整合 沙漠环境 古构造地貌
下载PDF
The unconformity in Miocene sequence of western Qaidam Basin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13
作者 WANG Liang XIAO AnCheng +6 位作者 GONG QingLin LIU Dong WU Lei ZHOU SuPing SHEN ZhongYan LOU QianQian SUN XiaoW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8期1126-1133,共8页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has been identifi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Youshashan Form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drillhole, and geophysical data of the Altyn Tagh Mountain foreland, western...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has been identifi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Youshashan Form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drillhole, and geophysical data of the Altyn Tagh Mountain foreland, western Qaidam Bas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nconformity,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Youshashan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structure belts suggest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conformities in the southern flank of the Altyn Tagh Mountain in the west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t was the same time when the Atlyn Tagh Fault Zone was transformed from regional uplifting to rapid-strike-slipping movement during the Miocene, resulting in the cessation of the regional uplift and subsequent massive regional transgression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Youshashan Formation, which unconformably overlies (onlaps) the underlying strata of different 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Altyn Tagh Fault MIOCENE angular unconformity STRIKE SLIP movement
原文传递
Dynamic Features of Angular Unconformity Formation——Extensional and Compressional Angular Unconformities 被引量:7
14
作者 LIZhongquan XUShihai +1 位作者 YINGDanlin HanJia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98-301,共4页
Angular unconformity is one of the most direct and strongest evidences for approving the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earth's crust. Its dynamic genesis process has been understood to b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mpres... Angular unconformity is one of the most direct and strongest evidences for approving the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earth's crust. Its dynamic genesis process has been understood to b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mpressional setting for a long time. Especially, in a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is for a specific region, when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is discovered people would regard it as the result of orogenic movements of a certain period or a certain episode and neglect the extensional facts. Based on a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of extension-compression, this paper has proved that angular unconformities can be formed not only in compressional settings, but also in extensional ones. Further more, their geological features are compared and he possible genetic mechanisms for angular unconformity under different dynamic settings are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ular unconformity dynamic genesis extensional angular unconformity compressional angular unconformity
下载PDF
西准噶尔南部玛依勒洋盆开启、闭合时限:来自中泥盆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的证据 被引量:10
15
作者 白建科 陈隽璐 +3 位作者 闫臻 唐卓 徐学义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新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其中玛依勒蛇绿岩是该地区比较重要的蛇绿岩之一,其所代表的古洋盆的开启、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玛依勒蛇绿混杂岩呈构造岩块的形式就位于中-上志留统玛依拉山岩群... 新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其中玛依勒蛇绿岩是该地区比较重要的蛇绿岩之一,其所代表的古洋盆的开启、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玛依勒蛇绿混杂岩呈构造岩块的形式就位于中-上志留统玛依拉山岩群复理石基质中或与寒武纪杂岩体在空间上密切共生,表明玛依勒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至少在寒武纪时期就已经开启,一直持续到中-晚志留世;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分别角度不整合于中-上志留统玛依拉山岩群和寒武纪杂岩体之上,从而限定了玛依勒洋盆闭合时限的上限为中泥盆世之前。地层剖面分析发现库鲁木迪组与玛依拉山岩群之间在岩性特征、地层序列、沉积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晚古生代早期是西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发展的重要转换时期,库鲁木迪组下部的陆相沉积序列是对玛依勒早古生代洋盆闭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这将对进一步研究西准噶尔的构造演化和古生代中亚地区的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依勒蛇绿岩 角度不整合 洋陆转换 沉积学响应 西准噶尔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区三叠纪地层之下角度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仁夫 朱迎堂 +3 位作者 周庆华 王满仓 李建新 孙南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619,共4页
在2003年1∶25万玉树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玉树地区三叠纪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之上,从而为确定西金乌兰-金沙江洋的封闭时代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学依据,进一步证明了西金乌兰-金沙江带是华力西造山带。这一发现对... 在2003年1∶25万玉树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玉树地区三叠纪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之上,从而为确定西金乌兰-金沙江洋的封闭时代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学依据,进一步证明了西金乌兰-金沙江带是华力西造山带。这一发现对认识古特提斯洋-陆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玉树 三叠纪地层 角度不整合 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志宏 梅梅 +4 位作者 柳行军 吴相梅 万传彪 林东成 高军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0-1337,共8页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3坳、2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贝尔凹陷是贝尔湖坳陷南部...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3坳、2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贝尔凹陷是贝尔湖坳陷南部的1个二级构造单元。贝尔凹陷的控陷断层为1个上凸、2个上凹断层转折组合构成的犁式正断层,在深部发育伸展双重构造。在犁式正断层上盘由于上凸断层转折产生的活动轴面与断层面为同旋向剪切,而上凹断层转折产生的活动轴面与断层面为反旋向剪切,在断层上盘形成2个背斜中间夹1个向斜的构造组合。由活动轴面与固定轴面之间滚动面的宽度确定控陷断层F1在早白垩世南屯期晚期的水平伸展量为6 850m。贝尔坳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反映了断层滑移速率、构造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对凹陷内沉积地层变形特征的影响和构造活动对沉积作用和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贝尔凹陷南屯组上段内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与变形作用中的剥蚀作用和沉积间断无关,而是由于半地堑从略欠补偿充填向过补偿充填状态转变时,沉积速率相对于构造沉降速率显著增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生长地层 沉积作用 角度不整合 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议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 被引量:7
18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47-654,共8页
作者研究了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初步研究表明:这里不存在强烈的挤压变形迹象和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缺乏磨拉石建造。龙门组是厚度有限的河流相沉积,九龙山组是具有弱火山活动的湖相-滨湖相沉积。在隆起带和沉降带之间侏罗系地层显著... 作者研究了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初步研究表明:这里不存在强烈的挤压变形迹象和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缺乏磨拉石建造。龙门组是厚度有限的河流相沉积,九龙山组是具有弱火山活动的湖相-滨湖相沉积。在隆起带和沉降带之间侏罗系地层显著的厚度变化率、大安山-斋堂滑覆构造及其派生的髫髻山断陷盆和大量高角度滑动面理,都显示了伸展构造背景下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髫髻山组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的一套火山岩显示了上述运动的深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不整合 滑脱断层 断块差异隆升 火山活动 沉积建造
下载PDF
赤布张错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姚华舟 段其发 +5 位作者 牛志军 王建雄 白云山 甘金木 魏君奇 曾波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0-537,共8页
于二叠纪—古近纪地层中发现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孢粉多属多种。其中所有孢粉和植物化石在测区均为首次发现。发现软体动物并建立1新属2新种(QuemocuomegalodonorientusYaoShaetZhang,Q.longitatusYaoShaetZhang)。在藏北地区首次发现... 于二叠纪—古近纪地层中发现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孢粉多属多种。其中所有孢粉和植物化石在测区均为首次发现。发现软体动物并建立1新属2新种(QuemocuomegalodonorientusYaoShaetZhang,Q.longitatusYaoShaetZhang)。在藏北地区首次发现典型的古近纪双壳类化石(PisidiumamnicumMüller)。在上三叠统中发现厚度超过800m的钙碱性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岩浆侵入岩获得一批岩石化学资料和21个喜马拉雅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23~48Ma),显示南部同碰撞、北部造山后拉张的特点。新近纪火山岩分布于测区北部,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为板内裂谷活动的产物。发现中—晚侏罗世地层与晚三叠世地层的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面。查明了测区北部的二叠纪地层与上覆晚三叠世至侏罗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古近纪 动植物化石 三叠系岛弧火山岩 角度不整合 印支运动 同位素年代数据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限:来自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的约束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维民 王建恒 +6 位作者 杨佳林 那福超 庞雪娇 杜继宇 刘英才 钱程 葛锦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02-1213,共12页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烈,膝折褶皱发育,且顶部见10 cm古风化壳。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对比研究,这是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是鉴别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之一。此不整合面既代表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白垩世前闭合碰撞造山,又暗示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洋 闭合时限 突泉地区 下白垩统 角度不整合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