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ssion,AnguishandRevenge——On Emily Brontes Wuthering Height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美玉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9-60,共2页
Wuthering Heights, is unique in its fascinating and compelling portrait of the distinct individuality of the characters. HeathCliff is a coalescence of several character and elements, one is the concept of a man whose... Wuthering Heights, is unique in its fascinating and compelling portrait of the distinct individuality of the characters. HeathCliff is a coalescence of several character and elements, one is the concept of a man whose mind of hatred is pitiless and ruthless, another is of a man whose desire for revenge degenerates into avarice. Emily gives the powerful expression of passion, anguish and revenge in Wuthering He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利·李力朗特 《呼啸山庄》 小说 英国 心理批评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丁梅斯德心头的红字--解读《红字》(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谦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0-51,共2页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of the central symbol in Nathaniel Hawthorne's novel--the scarlet letter and analyze what it represents for one of the protagonists,Dimmesdale.
关键词 SCARLET LETTER AMBITION agony anguish
下载PDF
A Wasteland of Love: An Existentialist Approach to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3
作者 王萍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8期147-149,共3页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is one of Mc Cullers’masterpieces.By depicting the triangle love story among the main characters—Miss Amelia,hunchbacked Cousin Lymon and Marvin Macy,the novella reveals the incredible...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is one of Mc Cullers’masterpieces.By depicting the triangle love story among the main characters—Miss Amelia,hunchbacked Cousin Lymon and Marvin Macy,the novella reveals the incredibl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By analyzing the absurd town,Miss Amelia’s free choices and the hellish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main characters from the Existentialist perspective,the main propositions of Existentialism have also been vividly reflected and also help to reveal the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realistic significances behind the nove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EXISTENTIALISM ABSURDITY anguish free choice
下载PDF
心灵的痛苦与精神的浪游──重读《庄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勇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02-105,共4页
自晋人郭象注释《庄子》以来 ,人们多偏重于《庄子》“忘情无为”的思想 ,而很少洞见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 ,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 ,带着与社... 自晋人郭象注释《庄子》以来 ,人们多偏重于《庄子》“忘情无为”的思想 ,而很少洞见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 ,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 ,带着与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 ,去抒写他心中的不平之鸣。书中辛辣的讽刺 ,至美的形象 ,表明庄子并没有“忘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 心灵的痛苦 精神的浪游
下载PDF
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解读《犀牛》的荒诞主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9-142,共4页
《犀牛》是荒诞派戏剧作家尤内斯库的代表作品。它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为了追随社会大众文化,人们纷纷变成犀牛。犀牛象征兽性,而人变成犀牛是人性向兽性转变。这是尤内斯库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主义在欧洲肆虐的辛辣讽刺。本文... 《犀牛》是荒诞派戏剧作家尤内斯库的代表作品。它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为了追随社会大众文化,人们纷纷变成犀牛。犀牛象征兽性,而人变成犀牛是人性向兽性转变。这是尤内斯库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主义在欧洲肆虐的辛辣讽刺。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分析《犀牛》的荒诞主题,解读西方的信仰危机以及人的异化问题的本质与根源,指出人类的坚守有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 存在主义 异化 焦虑 反抗
原文传递
生命的诗性叙述——以《我与地坛》、《在细雨中呼喊》、《风景》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丽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4-117,共4页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都主要表达了生命。这三位作家都采用了诗性的叙述手法,以其不同的生命哲学来反馈各异的生命现象和真相。作家诗性的叙述在这三篇作品中产生让生命命题抒情化和诗意化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都主要表达了生命。这三位作家都采用了诗性的叙述手法,以其不同的生命哲学来反馈各异的生命现象和真相。作家诗性的叙述在这三篇作品中产生让生命命题抒情化和诗意化的效果,使作品内容深刻而意蕴悠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命题 诗性叙述 死亡 痛苦 生存状态
下载PDF
谈谈《安娜·卡列宁娜》中的梦
7
作者 杨正先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1-46,共6页
梦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难于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娜·卡列宁娜》中主要写了两个重复出现的梦:一个是安娜梦见弗龙斯基和卡列宁两人同时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安娜梦见胡须蓬乱、身材矮小、肮脏的农民。前者反映了潜意识中安娜对婚... 梦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难于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娜·卡列宁娜》中主要写了两个重复出现的梦:一个是安娜梦见弗龙斯基和卡列宁两人同时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安娜梦见胡须蓬乱、身材矮小、肮脏的农民。前者反映了潜意识中安娜对婚姻与爱情统一,丈夫与情人一致的渴望;后者预示着安娜"生命的未来际遇"。与弗龙斯基结合前,她是平静的;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就生活在烦恼、羞辱、背叛和苦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宁娜 安娜 预示 羞辱 痛苦
下载PDF
杰拉尔德·默南《景中景》中的苦闷书写
8
作者 孔一蕾 王腊宝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8,共7页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杰拉尔德·默南的代表作《景中景》,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佳作。小说运用套盒结构呈现六个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不同故事之间首尾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作品人物通过果汁、斑点和曼荼罗等一系列意象婉转表达...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杰拉尔德·默南的代表作《景中景》,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佳作。小说运用套盒结构呈现六个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不同故事之间首尾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作品人物通过果汁、斑点和曼荼罗等一系列意象婉转表达自己的欲望和对于超越日常生活的渴望。小说藉此深刻揭示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社会和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肉体与精神、理想与真实之间的割裂,生动刻画了一代文学青年的压抑和苦闷,以及他们对于走出苦闷的向往。小说用寓言般的叙事将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文坛压抑的环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澳大利亚文学留下了一部经典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拉尔德·默南 《景中景》 欲望 真实 苦闷
原文传递
钱谷融佚文两则
9
作者 宫立 《云梦学刊》 2013年第2期11-12,18,共3页
钱谷融早年的文章都已编入《散淡人生》,但仍有遗漏。《给苦闷的青年》和《为谁读书?》即是一例。自己都是"多愁者",却写信鼓励像他一样"苦闷的青年"不要"深思多愁",也不要主动去追求"欢乐",... 钱谷融早年的文章都已编入《散淡人生》,但仍有遗漏。《给苦闷的青年》和《为谁读书?》即是一例。自己都是"多愁者",却写信鼓励像他一样"苦闷的青年"不要"深思多愁",也不要主动去追求"欢乐",而是要"努力为自身创造趣味"。他不仅为上学的不自由烦恼过,也为探寻读书的目的而烦恼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谷融 苦闷 趣味 读书
下载PDF
从《眼睛的故事》谈巴塔耶早期思想
10
作者 朱麟钦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2年第2期95-106,279,共13页
乔治·巴塔耶创作小说《眼睛的故事》时,正处在由宗教走向世俗的第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阶段。小说的内容与作者的成长背景及其早期思想的形成紧密相关。一方面,巴塔耶通过对神圣二元性的反思,有意识地将代表纯洁的人物与代表性和污... 乔治·巴塔耶创作小说《眼睛的故事》时,正处在由宗教走向世俗的第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阶段。小说的内容与作者的成长背景及其早期思想的形成紧密相关。一方面,巴塔耶通过对神圣二元性的反思,有意识地将代表纯洁的人物与代表性和污秽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并以一个孤独与焦虑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身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他对于亵渎圣物的刻画与暴力献祭的再现,充分表达了自身对于基督教伪善的批判,以及对世俗世界功利准则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巴塔耶 神圣 献祭 焦虑
下载PDF
伦常视觉:《所罗门之歌》的痛楚禁忌
11
作者 李雪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男权社会的亲缘关系拟制了一系列的社会禁忌,这一切是以假定的异性恋为前提,其结果是对女性进行了目标式的规训,乱伦无疑是严重违背伦常的禁忌。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乱伦分侵害的乱伦和非侵害乱伦,非侵害性的乱伦只是一种乱伦想象,... 男权社会的亲缘关系拟制了一系列的社会禁忌,这一切是以假定的异性恋为前提,其结果是对女性进行了目标式的规训,乱伦无疑是严重违背伦常的禁忌。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乱伦分侵害的乱伦和非侵害乱伦,非侵害性的乱伦只是一种乱伦想象,女性一旦被烙上了乱伦的标记之后,将蜷缩在舆论的狭小空间里,遭受着难以言说的痛楚。论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社会的乱伦带给黑人妇女的痛苦,展示了作品对少数人群需要包容和宽待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关系 巴特勒 《所罗门之歌》 乱伦禁忌 痛楚
下载PDF
闻一多诗歌创作浅探
12
作者 魏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43-146,共4页
闻一多的诗歌内外兼修,既注重"内的原素"("幻象"、"情感"),也关注"外的原素"(声、色),同时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特有的精神质素。从《红烛》到《死水》,乃至他1930年创作的《奇迹》,我... 闻一多的诗歌内外兼修,既注重"内的原素"("幻象"、"情感"),也关注"外的原素"(声、色),同时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特有的精神质素。从《红烛》到《死水》,乃至他1930年创作的《奇迹》,我们不难发现,创作主体内部纠缠着的"纯情"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下,诗人所承受的苦闷的精神重压,也正是这种重压造就了诗人的创作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苦闷 内在精神冲突
下载PDF
关于我国在旅游合同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智敏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年第4期79-82,共4页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和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旅游合同立法的重要意义。传统观点认为,违约之诉并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本文通过研究各...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和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旅游合同立法的重要意义。传统观点认为,违约之诉并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本文通过研究各国的法律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做法,认为各国在因违反旅游合同而引起的旅游纠纷中已经尝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运用。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实践,认为在旅游合同这类特殊性质的合同违约中,可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旅游者的保护。这就需要我国不断完善有关旅游合同的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合同 违约 精神损害赔偿
下载PDF
底层写作视野下的新世纪女性小说 被引量:3
14
作者 龙其林 《洛阳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35-38,共4页
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内容、思想、形象都表现出向底层写作靠拢的倾向,女作家的创作已经走出一味排斥男性、自我幽闭的局限,而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这种底层写作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异乡的漂泊与痛楚和人性的沉沦与拯... 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内容、思想、形象都表现出向底层写作靠拢的倾向,女作家的创作已经走出一味排斥男性、自我幽闭的局限,而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这种底层写作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异乡的漂泊与痛楚和人性的沉沦与拯救。而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也得以窥探女性写作新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写作 新世纪女性小说 漂泊与痛楚 沉沦与拯救 价值追求
下载PDF
着力传达“故事”背后的“深层内容”——《聊斋志异》闵福德译本的一个特点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洪波 王春强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 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故事的娱乐消遣赏析视角,精准把握并着力传达了《聊斋志异》故事背后的"孤愤"情怀,这是英语世界《聊斋》传播与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闵福德译本 孤愤之书
原文传递
命运的轮回 生命的隐痛——解读《月牙儿》的叙事裂隙 被引量:4
16
作者 刁丽英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3-46,62,共5页
《月牙儿》的文本隐含多重意蕴,在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和与此相应的人物"内部聚焦"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叙事裂隙,从中既可感受到主人公的宿命感和性格缺陷,也可隐约地窥测到作家本人的某种欲曲折传达的生命隐痛。
关键词 《月牙儿》 叙事 裂隙 宿命感 生命隐痛
下载PDF
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命运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小朝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0,共6页
命运是西方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之一。西方悲剧精神的命运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自觉提出,其内涵是关于人类社会里历史与人伦悖论的深刻理解和透彻说明,其表现形式是“弑母弑父”的情感痛苦。命运问题还会在历史辩证规律下发生... 命运是西方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之一。西方悲剧精神的命运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自觉提出,其内涵是关于人类社会里历史与人伦悖论的深刻理解和透彻说明,其表现形式是“弑母弑父”的情感痛苦。命运问题还会在历史辩证规律下发生奇妙的轮转换位,历史与人伦的悖论转化成了社会统治意志与个人自由情感的矛盾,其表现形式是“杀不死父母”的肉体磨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问题 历史与人伦 “弑母弑父” 情感痛苦 “杀不死父母” 肉体磨难
下载PDF
释放苦痛 淡忘忧伤——从文学治疗功能解读迟子建的作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4-87,103,共5页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四大功能之一,即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这是文学对于"人学"本质——关爱人的体现。迟子建童年孤独,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这些不幸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气息。迟...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四大功能之一,即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这是文学对于"人学"本质——关爱人的体现。迟子建童年孤独,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这些不幸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气息。迟子建借助对死亡的书写、对童年的追忆和对自然的回归,释放了压抑的苦痛,疗治了心灵的创伤,使苦闷的心态得到了调节,内心世界变得静穆松弛,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心灵健康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治疗 忧伤气息 苦闷心态 回归自然
下载PDF
论尼采生命哲学视阈的精神痛苦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武永江 《医学与社会》 2011年第5期1-3,共3页
尼采从生命哲学视阈出发,对精神痛苦的意义,精神痛苦的产生及如何面对精神痛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尼采对精神痛苦的来源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并且全面阐释了对待精神痛苦之道。尼采的精神痛苦观对当代人处理生活危机有所启示。
关键词 生命哲学 精神痛苦
下载PDF
再论李贺诗的“苦吟”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静 沈会祥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467-472,共6页
苦吟为诗是李贺把心灵生活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乃至精神生命留存的途径。他的诗除了大量吟苦的内容,还有耽思沉溺以诗自娱的成分。李贺吟苦诗在境界塑造上体现在对导致苦闷心境的内外成因的分析提炼与对诗境的时空视域的扩... 苦吟为诗是李贺把心灵生活与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乃至精神生命留存的途径。他的诗除了大量吟苦的内容,还有耽思沉溺以诗自娱的成分。李贺吟苦诗在境界塑造上体现在对导致苦闷心境的内外成因的分析提炼与对诗境的时空视域的扩展变异,他有的诗也彰显出张扬生命意欲舒展与自由的一面。苦吟在具体境界的描写方法上,可能受到《楞伽经》等佛教心性说的影响,比较注意展现"心身境"之间"三位一体、隐显互摄"的关系,以及整个心灵活动不同层面的"互触互通"、"辗转迁流"的主客时空结合的整体过程。李贺的苦吟表现在具体句法上,多用对比整合句法,通过对形容词、情态动词、动词、方位词等进行仔细地对比体味,在意绪的对比和回环往复中来彰显诗境。和别的苦吟诗人相比,李贺的苦吟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他体现了中晚唐苦吟诗风幻诞怪奇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苦吟 《楞伽经》 心身境 对比整合句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