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receptor and angiotensin Ⅱ on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被引量:9
1
作者 廖玉华 魏宇淼 +3 位作者 王敏 董继华 王朝晖 苑海涛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1年第2期84-88,共5页
Objective The study will explore effects of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ngiotensin Ⅱ on the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ethods Seventy-seven patients (46 men and 31 women)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 Objective The study will explore effects of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ngiotensin Ⅱ on the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ethods Seventy-seven patients (46 men and 31 women)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of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RH) and hypertension (HT) according to the 1999 WHO-I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Forty normotensives (22 men) were recruited as controls. The mean age was 54. 3±13 years old in RH group, 53. 5±9 years old in HT group and 51. 2±11. 9 years old in normotensives (NT) group. The mean blood pressure was 154. 2±9. 4/98. 4± 8. 2 mmHg in RH group and 130. 1±7. 6/80. 5±6. 7 mmHg in HT group after combination drug therapy of hypertension for 4 weeks. Blood pressure in NT group was 120. 8±11. 7/76. 4 ± 7. 2 mmHg. The epitope of the 2nd extracellular loops of AT1 receptor was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antigens to screen the autoantibodies by ELISA. Plasma angiotensin (Ang) II were examined by a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were positive in 18 (46. 15 %) patients with RH, in 4 (10. 5 % ) hypertension and in 3 (7. 5 % ) normotensives, P < 0. 01. Ang Ⅱwas 57. 01±52. 63 pmol/L in patients with RH. Both the autoantibodies positive and the Ang Ⅱ increasing were 4 (10. 3 % ) cases, both normal were 7 (17. 9 % ) cases, the autoantibodies positive or Ang II increasing was all of 14 (35. 9 % ) cases (x2 = 0. 09, P>0. 05) .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the angiotensin Ⅱ in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Conclusion The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ng Ⅱ might be two independent factors in developing of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T1 receptor an-tagnist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might have an important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AT1 - receptor Antibodies angiotension
下载PDF
Inhibition of integrin-linked kinase by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 irbesartan attenuates podocyte injury in diabetic rats 被引量:9
2
作者 DAI Hou-yong ZHENG Min +3 位作者 TANG Ri-ning MA Kun-ling NI Jie LIU Bi-c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888-893,共6页
Background 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dysregul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RB), i... Background 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dysregul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RB), irbesartan, on ILK expression and podocyte injury in D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in-linked kinase diabetic nephropathy angiotension H receptor blocker podocyte injury
原文传递
CO_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查勇 陈训如 +3 位作者 罗丁 俞志成 晋云 闫宏宪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不同压力的气腹,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中及解除气腹30min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不同压力的气腹,观察建立气腹前、气腹中及解除气腹30min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左室收缩末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DP/DTmax)和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度(-DP/DTmax)的变化,放射免疫学检查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变化,病理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气腹下,CVP和±DP/DTmax显著下降,LVEDP上升,解除气腹30min后±DP/DTmax虽有所恢复,但与充气前比,仍有显著差异。②+DP/DTmax变化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性。③解除气腹1d后,心肌细胞发生嗜酸性变和气球样变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CO2气腹可对机体的心功能造成暂时性的损害,其机制与腹内压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气腹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
下载PDF
广东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廖宝平 孙筱放 +2 位作者 潘倩莹 黄艳仪 吴学诗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9年第4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中国广东汉族群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第16内含子中287bp片段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PCR扩增技术检测244名广东籍汉族人ACE基因型。结果:广东汉族群体中ACE基因插入纯合型I/I... 目的:探讨中国广东汉族群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第16内含子中287bp片段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PCR扩增技术检测244名广东籍汉族人ACE基因型。结果:广东汉族群体中ACE基因插入纯合型I/I占41%;插入和缺失杂合型I/D占40%,缺失纯合型D/D占19%;I与D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0.62和0.39。经X2检验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资料I/I、I/D、D/D型三种基因频率与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日本人群比较发现日本人与广东汉族人I/I、I/D、D/D三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欧洲英、法、德三国人群比较发现国人的D/D发生频率低于上述三国。I/I型发生频率则明显高于欧洲三国。结论:本组资料对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可能有助于从基因水平对防治ACE酶相关疾病进行前瞻性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临床与现状 被引量:6
5
作者 宋敏 李世荣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1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 :提高对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拮抗剂机理和临床特点的认识 ;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拮抗剂的文献加以总结 ;结果 :目前认为血管紧张素(AngⅡ )受体拮抗剂的开发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了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机理 ;结论 :An... 目的 :提高对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拮抗剂机理和临床特点的认识 ;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血管紧张素系统及拮抗剂的文献加以总结 ;结果 :目前认为血管紧张素(AngⅡ )受体拮抗剂的开发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了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机理 ;结论 :AngⅡ受体拮抗剂能提高心、脑血管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潘薇 许冬秀 黄永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4期319-321,共3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的作用。方法104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降压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基础治疗外加用厄贝沙坦。...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的作用。方法104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降压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基础治疗外加用厄贝沙坦。3个月后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房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房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左房上下径、左房最大容积改善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大(32.47±7.38 mm vs 38.47±6.47 mm;18.45±3.67 mm vs 30.56±3.68 mm,P<0.05或0.01)。治疗组的房颤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2±0.36次vs2.1±0.42次,P<0.01)。结论厄贝沙坦能改善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功能,降低房颤发生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血管紧张素 高血压 房颤
下载PDF
可乐定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浆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曾邦雄 胡旭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450-452,共3页
以择期颅脑手术患者,术前口服可乐定 5μg/kg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浆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可乐定明显降低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期间儿茶酚胺和抗利尿激素的水平,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以择期颅脑手术患者,术前口服可乐定 5μg/kg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浆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可乐定明显降低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期间儿茶酚胺和抗利尿激素的水平,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提示可乐定通过降低血浆儿茶酚胺和抗利尿激素水平而加强硝普钠的降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降压 硝普钠 可乐定 肾素血管紧张素
原文传递
压力负荷及容量负荷性肥厚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勤 高广道 +1 位作者 楚雍烈 巩晓宏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55-159,170,共6页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AC)及腹腔动-静脉瘘(ACF)分别制造大鼠压力负荷及容量负荷增加所致心肌肥厚模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同位素掺入技术,比较两种模型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右心室组织中AngⅡ-...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AC)及腹腔动-静脉瘘(ACF)分别制造大鼠压力负荷及容量负荷增加所致心肌肥厚模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同位素掺入技术,比较两种模型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左、右心室组织中AngⅡ-1型受体a亚型(AT1a)及b亚型(AT1b)mRNA的表达及其与心肌肥厚的关系。发现AC组术后3天左室/体重比(LV/Bwt)尚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而左室组织中AT1bmRNA的表达已明显升高(P<0.01vsSO)。术后12天、35天左室肥厚进行性加重,左室组织中AT1amRNA和AT1bmRNA的表达呈进行性升高;而右室中AT1amRNA及AT1bmRNA表达始终未见升高。且右室/体重比(RV/Bwt)也始终无显著性改变。ACF组术后3d,RV/Bwt、LV/Bwt已显著升高,而左、右心室中AT1amRNA及AT1bmRNA表达尚未见显著性升高;术后12d、35d右室、左室肥厚更为明显,左、右心室组织中AT1amRNA及AT1bmRNA表达呈进行性升高。提示心肌AT1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参与机械负荷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且压力负荷及容量负荷性肥厚心肌中AT1mRNA表达间的差异,可能是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厚 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 MRNA 压力负荷
下载PDF
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密度及亲和力干预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永胜 王晋明 +6 位作者 张庆华 王芳 朱中生 胡建明 胡刚英 梁远红 谢双伦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549-551,共3页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 (AT1)密度及亲和力的影响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细胞分子机制及缬沙坦的干预机制。方法  (1) 12只 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分二组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 (AT1)密度及亲和力的影响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细胞分子机制及缬沙坦的干预机制。方法  (1) 12只 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分二组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6只为阳性对照组 ;缬沙坦干预组 (SHR V) 6只 :缬沙坦 2 0mg·kg-1·d-1;同源正常血压大鼠 (WKY) 6只为正常对照组。 (2 )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左室心肌AT1受体密度及亲和力 ;用放免法测定血液及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浓度 ;测量血压、左室重量 /体重及左室厚度 /体重。结果  (1)AT1受体密度及亲和力的变化 :SHR组左室心肌AT1受体亲和力较WKY组增强 (P <0 0 5 ) ,但AT1受体密度降低 (P <0 0 1) ;SHR V组较SHR组AT1受体亲和力降低 (P <0 0 5 ) ,与WKY组无明显的差异 ,在SHR V组 ,AT1受体密度明显高于SHR组 (P <0 0 1)。 (2 )AngⅡ浓度的变化 :SHR组心肌AngⅡ水平较WKY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但血浆AngⅡ水平无明显差异 ;SHR V组心肌AngⅡ水平明显低于SHR组 (P <0 0 1) ,而血浆AngⅡ浓度较另二组明显升高 (P <0 0 1)。 (3)血压及左室结构的变化 :缬沙坦可显著降低SHR的血压、左室重量 /体重及左室厚度 /体重 (P <0 0 1)。结论  (1)左室心肌AT1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I型受体 密度 亲和力 缬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 EH 左室肥厚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红素氧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鹿克风 刘继东 +3 位作者 张良惠 陈良华 王延军 王克平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动脉壁血红素氧合酶 1(HO 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HR及WKY各 16只 ,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 (各 8只 ) ,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 [2mg/ (Kg .d) ]或等量生理盐水 14天 ,应用RT PCR技...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动脉壁血红素氧合酶 1(HO 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HR及WKY各 16只 ,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 (各 8只 ) ,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 [2mg/ (Kg .d) ]或等量生理盐水 14天 ,应用RT PCR技术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O 1基因表达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 )的水平。结果 WKY两组的HO 1基因表达与Ang Ⅱ无相关性 ,而SHR两组的HO 1表达与Ang Ⅱ呈负相关。 结论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Ang Ⅱ增高可能抑制HO 1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摁红素氧合酶 高血压
下载PDF
依普沙坦的合成
11
作者 王鹏 宋铁兵 李士峰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以甲苯为溶剂合成依普沙坦。方法:2-正丁基-1H-咪唑-4-酮为原料,经甲酰化、水解、催化氢化等反应得到抗高血压药依普沙坦。结果:得到了纯度较高的依普沙坦,总收率约为72.4%。结论:本方法原料廉价易得,收率较高,适合工业生产。
关键词 依普沙坦 血管紧张素Ⅱ 抗高血压药 合成
下载PDF
家兔慢性冬眠心肌血管紧张素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
12
作者 李东野 李薇薇 +5 位作者 夏勇 张琳 朱红 徐通达 钱文浩 潘德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58-761,共4页
目的观察家兔慢性冬眠心肌(CHM)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R)、2型受体(AT2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变化及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64只家兔建立CHM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卡托普利1、2组、美托洛尔1、2组和... 目的观察家兔慢性冬眠心肌(CHM)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R)、2型受体(AT2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变化及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64只家兔建立CHM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卡托普利1、2组、美托洛尔1、2组和缬沙坦1、2组,每组8只。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T1R、AT2R、ERK1/2表达的变化;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羟脯氨酸法测定间质胶原含量。结果CHM较正常心肌AT1R水平下降、AT2R水平上升,各药物组AT1R、AT2R较对照组下降(P<0.05);各组ERK1/2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含量较假手术组升高,各药物组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3种药物均可抑制CHM间质纤维化、减少凋亡细胞。且药物大小剂量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T1R、AT2R、ERK1/2可能参与CHM的发生发展过程;卡托普利、缬沙坦和美托洛尔可能通过AngⅡ受体、ERK1/2途径发挥保护CHM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顿抑 受体 血管紧张素 1型 受体 血管紧张素 2型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干预作用
13
作者 王杰 常相帝 +3 位作者 李冰 张扬 甄军晖 胡昭 《医学与哲学(B)》 2012年第4期51-53,共3页
探讨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干预作用。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其余22只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贝那普利组(B组)。12周后测量结果表明,DM组血糖、... 探讨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干预作用。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其余22只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贝那普利组(B组)。12周后测量结果表明,DM组血糖、肾重/体重、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TII)均明显高于N组(P<0.01),B组除血糖、体重外(P>0.05),其余指标均明显低于DM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D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α-SMA表达明显高于N组(P<0.01),B组明显低于DM组(P<0.01);Western Blot显示DM组肾组织α-SMA表达较N组增加3.27倍,B组肾组织α-SMA表达较DM组下降45%。研究显示贝那普利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的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贝那普利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血管紧张素Ⅱ
下载PDF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14
作者 柴国禄 刘晶砾 +4 位作者 王维忱 张建华 黄丛春 郭军 朴礼淑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228-230,312,共3页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50例甲亢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浆心钠素浓度,对其中25例甲亢患者测定了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表明甲亢患者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降低。甲状腺激素可能...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50例甲亢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浆心钠素浓度,对其中25例甲亢患者测定了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表明甲亢患者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降低。甲状腺激素可能有促进心房肌细胞释放心钠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亢 心钠素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优点及副作用
15
作者 黄福如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6期21-24,共4页
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优点、临床应用。副反应及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以期合理地应用ACEI。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抑制剂 副作用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 Ⅱ、醛固酮及血浆心钠素水平与辨证分型关系 被引量:53
16
作者 李泓 卜秦琍 胡宪蕴 《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1-273,共3页
对13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70名健康人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及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检测及对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高血压患者基础 PRA 值低于健康人,而各型组间差异较大;阳亢型组 PRA、ATⅡ明显... 对13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70名健康人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及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检测及对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高血压患者基础 PRA 值低于健康人,而各型组间差异较大;阳亢型组 PRA、ATⅡ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说明PRA 及 ATⅡ在高血压中医分型中,可以作为区别各证型不同病理生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2)高血压病患者 ANP 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但三个中医证型组间无差异(P>0.05)。(3)对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脑并发症的发生与中医证型及 PRA 水平的关系,各证型间转化与 PRA 水平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辨证分型 肾素 血管紧张素
原文传递
针刺曲池、太冲对高血压病患者血中ET和ACE的影响及疗效探讨 被引量:53
17
作者 吴远华 朱广旗 +3 位作者 林兴友 欧阳冷星 苏红梅 吴邦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太冲穴对高血压病患者血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 ,探讨曲池、太冲穴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 6 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太冲组、曲池组与药物对照组。太冲组与曲池组应用针刺治疗 ,药...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太冲穴对高血压病患者血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 ,探讨曲池、太冲穴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 6 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太冲组、曲池组与药物对照组。太冲组与曲池组应用针刺治疗 ,药物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 ,3组均治疗 1个疗程 (5天 )。并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含量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ACE含量。结果针刺后 15min和取针后 12 0min ,曲池组对收缩压 (SBP)的疗效优于太冲组 (P <0 0 1,P <0 0 5 ) ,而在 1个疗程后 ,曲池组和药物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太冲组 (P <0 0 5 ,P <0 0 1)。曲池组能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ACE的含量 ,与太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而太冲组能降低血浆中ET的含量 ,与曲池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针刺曲池、太冲穴均有降压疗效 ,但曲池穴明显优于太冲穴。针刺曲池、太冲能调节ACE和ET的含量 ,保护和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VEC) ,但两者降压机制的主要作用环节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池 太冲穴 针刺 高血压病 患者 ACE ET 目的观 结论 主要作用
下载PDF
一氧化氮缺乏在高血压及心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29
18
作者 鄢定红 程晓曙 +4 位作者 王雪梅 张润香 李菊香 苏海 吴清华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缺乏所致高血压、心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 ,经饮水给予不同药物 ,如下分组 :对照组 (C组 ) :仅给予饮水 ;NO合酶抑制剂组 (L组 ) :L NAME 5 0mg/kg·d-1;大剂量培哚普利组 (L +HA组 ) :L ...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缺乏所致高血压、心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 ,经饮水给予不同药物 ,如下分组 :对照组 (C组 ) :仅给予饮水 ;NO合酶抑制剂组 (L组 ) :L NAME 5 0mg/kg·d-1;大剂量培哚普利组 (L +HA组 ) :L NAME 5 0mg/kg·d-1+培哚普利 4mg/kg·d-1;小剂量培哚普利组 (L +LA组 ) :L NAME 5 0mg/kg·d-1+培哚普利 0 4mg/kg·d-1。每两周监测血压一次 (尾袖法 )。 8周后 ,颈动脉插管测定动脉压、采血样、摘取心脏 ,测定心脏湿重及室壁厚度 ,用病理及体视学方法测定心肌细胞大小、血管中膜厚度、血管周围纤维化程度、管壁厚度 /腔径比、管壁面积 /腔径等心血管重构指标。测定血浆及组织中NO、内皮素 1(ET 1)、血管紧张素AngⅠ、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含量或活性。结果 :L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心血管系统出现明显重构改变 ,血浆中NO含量降低 ,ET、AngI含量增高 ;心肌组织中NO含量降低 ,ACE活性、AngⅡ、AngⅠ含量增高。经大剂量培哚普利 (4mg/kg·d-1)干预后 ,血压得到控制 ,心血管重构及血液、心肌中的生化指标得到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小剂量培哚普利 (0 4mg/kg·d-1)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但心室重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 :本研究证实 ,抑制NO合成可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高血压 心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下载PDF
针刺曲池和太冲对高血压病不同证型的疗效 被引量:33
19
作者 朱广旗 吴远华 +4 位作者 吴邦启 苏红梅 欧阳泠星 舒遵华 钟秀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太冲穴治疗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曲池、太冲穴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与阴...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太冲穴治疗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曲池、太冲穴针刺降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四组,均运用针刺治疗。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含量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ACE含量。结果:1个疗程后,痰湿壅盛组和肝火亢盛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P<0.01),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1个疗程后血浆中E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的程度依次为痰湿壅盛组>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血清ACE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依次为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证型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针刺曲池、太冲可调节高血压病患者血中ACE、ET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针刺疗法 曲池穴 太冲穴 中医证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内皮素
下载PDF
葛根素注射液抑制(延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重塑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石咏军 马琼英 +1 位作者 高鸣 孙文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年第7期387-390,I002,共5页
目的 :探讨中药葛根的新型制剂葛根素注射液抑制 (延缓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肾脏小血管重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 1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 ,以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并与苯那普利对照。结果 :实验结束时 ,病理对照组... 目的 :探讨中药葛根的新型制剂葛根素注射液抑制 (延缓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肾脏小血管重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 1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 ,以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并与苯那普利对照。结果 :实验结束时 ,病理对照组血压较实验开始时显著上升 (P <0 .0 5 ) ,葛根素注射液无论对SHR的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P <0 .0 1) ,同时降低血浆内皮素 ,血清胰岛素 (P <0 .0 1,P <0 .0 5 ) ,与苯那普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优于苯那普利。光镜检查显示 ,病理组大鼠肾小动脉壁显著增生肥厚 ,管腔狭窄 ,内层弹力纤维松驰、断裂 ,而葛根素及苯那普利组大鼠肾小动脉管壁增生明显减轻 ,内层弹力纤维结构完整、致密 ,无松驰、断裂现象。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明显抑制 (延缓 )肾血管重塑的作用 ,该作用可能与降压 ,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素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液 自发性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重塑 内皮素 胰岛素抵抗 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