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桃红四物汤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清中ET-1,Ang-1,VEGF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飞龙 韩岚 +5 位作者 樊玲 汪蒙蒙 呙瑜琪 郭栋栋 吴欢茹 彭代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清中内皮素1(ET-1),血管形成素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TSD)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以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局灶性缺血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清中内皮素1(ET-1),血管形成素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TSD)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以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局灶性缺血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3个剂量组(18,9,4.5 g·kg^(-1))和尼莫地平组(0.02 g·kg^(-1))。连续ig 7 d,采用TTC染色法对脑梗死体积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ET-1,Ang-1和VEGF水平。结果: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小脑缺血梗死体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及血浆黏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高、中、低3个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桃红四物汤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的血浆黏度;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能显著降低血清中ET-1含量,显著升高血清中Ang-1和VEGF含量。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情况以及促进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缺血大鼠血清中ET-1,Ang-1,VEGF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中动脉栓塞 内皮素1 血管形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increases angiopoietin-1 expression and promotes angiogenesi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被引量:36
2
作者 Jian SHEN Yu ZHU +7 位作者 Hai YU Zuo-xu FAN Feng XIAO Pan WU Qi-hui ZHANG Xiao-xing XIONG Jian-wei PAN Ren-ya ZH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72-280,共9页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BYHWD),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prescrip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clinically to treat stroke in China for hundreds of year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this drug for stroke treatment a...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BYHWD),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prescrip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clinically to treat stroke in China for hundreds of year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this drug for stroke treatment are still unclear. This study aims to observe the cerebral angiogenesis effects of BYHWD on chronic brain injury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and to explore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The ischemia was induced by occlusion of the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for 90 min. BYHWD (12.5 and 25.0 g/(kg.d), equivalent to the dry weight of the raw materials) was orally administered twice a day beginning 2 h after surgery. BYHWD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th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farct volume, and brain atrophy after ischemi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ssess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CD31,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ngiopoietin-1 (Ang-1) in the pe- numbra areas of the rats was shown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t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urorestorative effects of BYHWD are associated with angiogenesi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xpressions of Ang-1 on chronic brain injury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giopoietin-1 ANGIOGENESIS Neurorestoration Chronic brain injury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症因子、预后及血清Ang-1、ET、AV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邵政 柳泽彬 +2 位作者 肖铮铮 李丽 范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0期3979-398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炎症因子、预后及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素(ET)、血管升压素(AV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HICH患者,根据手术时机的...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炎症因子、预后及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素(ET)、血管升压素(AV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HICH患者,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n=64,发病6~24 h内进行手术)和超早期组(n=66,发病6 h内进行手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预后、血清Ang-1、ET、AVP水平、改良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早期组住院时间短于早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早期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7 d,早期组、超早期组IL-6、TNF-α、hs-CRP、Ang-1、ET、AVP、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超早期组低于早期组(P<0.05)。术后7 d,早期组、超早期组BI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超早期组高于早期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超早期组生存率高于早期组(P<0.05)。结论:对HICH患者发病6 h内进行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 早期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炎症因子 预后 血管生成素-1 内皮素 血管升压素
原文传递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Ang-1水平和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姗姗 甄志勇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和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0例HICH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和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0例HICH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血清VEGF、Ang-1、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血肿清除率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3 d血清VEGF、Ang-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Y水平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治疗HICH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相较于传统手术可以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小骨窗微创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1 神经肽Y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血清SDF-1、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秀英 左旭政 +2 位作者 程畅 唐维菊 黄文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2期166-170,18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mR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n=72,mRS评分≤2分...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mR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n=72,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35,mRS评分>2分);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不同预后的血清SDF-1、Ang-1水平的动态变化;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SDF-1、Ang-1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Ang-1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变化(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Ang-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血肌酐、血浆脑钠肽水平、NIHSS评分与AIS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DF-1水平升高、Ang-1水平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血浆脑钠肽水平≥280 ng/L、NIHSS评分≥13分是AI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SDF-1、Ang-1水平用于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0.7,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30/35),0.819(59/72),均高于两指标单独检测。结论AIS患者血清SDF-1、Ang-1水平呈异常波动,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血管生成素-1 预后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当归多糖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晓琴 廖维靖 +4 位作者 杨万同 江城 周琴 程明高 毕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4-206,23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对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当归多糖治疗组(治疗组)25只,缺血对照组(...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对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当归多糖治疗组(治疗组)25只,缺血对照组(对照组)25只,假手术组10只,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生成素-1和-2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6h,12h,1d,3d,7d的变化。结果:3组Ang-1均持续中等强度表达,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ng-2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除6h亚组外,治疗组其他亚组梗死灶周围Ang-2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Ang-2蛋白表达极弱。结论: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能显著促进Ang-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缺血性脑损伤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方丽萍 傅阳俊 +1 位作者 彭俊 毛诗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为病例组,同期行DSA检查提示颅内外血管无明显异常的...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为病例组,同期行DSA检查提示颅内外血管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1例为对照组。由神经专科医师在入院时及第21天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第90天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前后差异以及第90天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前后差值〉0分,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前后差值≤0分,mRS评分〉2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2 d内、第7天、第14天、第21天晨起空腹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Ang-1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7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32例。3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情况及基础病史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在2 d内表达水平达到最高,随后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第21天时仍有较高的表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间点3组患者之间血清Ang-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预后良好患者血清Ang-1表达水平高于预后不良患者,提示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良好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原文传递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Ang-1、Ang-2/Tie-2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绍能 时磊 +4 位作者 李敏 吕鑫霞 阚杰 马继征 陈兰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495-2498,共4页
目的: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Ang-1、Ang-2/Tie-2的影响.方法:应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芪术颗粒灌胃预防,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分别于造模4wk后取大鼠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观察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Ang-1、Ang-2/Tie-2的影响.方法:应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芪术颗粒灌胃预防,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分别于造模4wk后取大鼠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ng-1、Ang-2/Tie-2mRNA的表达量.结果:芪术颗粒组Ang-1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0.32±0.11vs0.66±0.80,P<0.01),而Ang-2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0.27±0.34vs0.09±0.01,P<0.05).芪术颗粒组和鳖甲软肝片组比较,二者对Ang-1、Ang-2及Tie-2mRNA表达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芪术颗粒通过调控Ang-1、Ang-2/Tie-2mRNA的表达,阻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以减少肝纤维化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术颗粒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 肝窦毛细血管化
下载PDF
血清血管生成素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闫薪如 冯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5分者定义为病情轻度组,5-15分为病情中度组,≥16分为病情重度组。病例组90 d后随访行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2分者定义为预后不良组。结果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均P〈0.01)。病情轻度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1.12±0.35)ng/ml]与病情中度组[(0.96±0.39)ng/ml]、病情重度组[(0.76±0.4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1水平呈负相关(r=-0.267,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较低,且血清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1 发病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促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华军 唐涛 +5 位作者 钟建华 罗杰坤 刘小娟 虢灿杰 杨期东 张海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其内皮特异性受体(endothelial-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ie-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方法160只SD大鼠随...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其内皮特异性受体(endothelial-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ie-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60只)、模型组(60只)、补阳还五汤(BYHWD)组(30只),通过立体定位向脑内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0.5U建立脑出血模型。其中正常组自由饮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BYHWD组灌服补阳还五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1、4、7、14、21、28天各时间点Ang-1及其受体表达位置变化。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正常组及其它各组造模术后1、4、7、14、21、28天各时间点Ang-1和Tie-2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同时间点Ang-1和Tie-2未见明显表达;模型组1-4天即有Ang-1/Tie-2阳性微血管段在血肿边缘表达,且从7天开始阳性微血管段逐渐伸入血肿区。模型组在脑出血术后1天Ang-1和Tie-2mRNA即有表达,到4天其表达仍然很微弱,与1天比较无明显的差异,随后两者表达逐渐增多,到28天时达到高峰(P〈0.05);补阳还五汤组在术后第7天开始两者的表达即显著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水平(P〈0.05),且补阳还五汤组在术后21天即达到高峰(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脑出血大鼠脑内Ang-1和Tie-2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在脑出血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中促进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促血管生成素-1 受体 补阳还五汤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HO-1、NO、VEGF、Ang-1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友发 方无杰 +2 位作者 杨言府 朱荣华 刘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5期2935-2938,2887,共5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一氧化氮(NO)、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1例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一氧化氮(NO)、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1例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71)和单药组(n=70)。单药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O-1、NO、VEGF、Ang-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及药物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单药组血清HO-1、NO、VEGF、Ang-1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血清HO-1、NO、VEGF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单药组,Ang-1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单药组NIHSS、Barthel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NIHSS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单药组,Barthel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效果显著,可能与其可有效改善血清HO-1、NO、VEGF、Ang-1水平有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丁苯酞 超时间窗 急性脑梗死 血红素加氧酶-1 一氧化氮 血管生成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从肝治心组方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因子Ang-1/Ang-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国恒 陈亚 +3 位作者 张婷 盛旺 王芊芊 孙安会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11期1830-1833,共4页
目的观察从肝治心组方(CGZX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大鼠局部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以及对缺血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方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和从肝治心方组4组。采用... 目的观察从肝治心组方(CGZX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大鼠局部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表达,以及对缺血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方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和从肝治心方组4组。采用冠脉结扎法诱导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给药,每日1次。于造模14 d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肉眼观察心肌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缺血心肌Ang-1、Ang-2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从肝治心方组对改善大鼠活动、对外界反应、精神、食欲、皮毛质感等均优于其他各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从肝治心方组和麝香保心丸组的心肌细胞Ang-1的表达高于模型组,Ang-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均<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ZXP通过促进Ang-1、抑制Ang-2的表达,可能促进血管新生,从而达到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肝治心 心肌缺血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素-1(Ang-1) 血管生成素-2(Ang-2)
下载PDF
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水英 周彩云 +2 位作者 付晓敏 姚济芬 韦兰芳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8年第3期211-21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Ang-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2在内异症和腺肌病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1和Ang-2的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及Ang-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媛媛 潘莉 +1 位作者 郭晋 吴晓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178-1180,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2种生长因子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对照组35名及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起病48 h内、3 d、...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2种生长因子水平与梗死面积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对照组35名及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起病48 h内、3 d、7 d、14 d、21 d血清中VEGF及Ang-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病程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动态变化,于起病3 d达高峰(P<0.01),VEGF水平与梗死面积具有一定关系(P<0.05~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Ang-1水平在起病7 d升高,14 d达高峰;血清Ang-1水平与梗死面积也有一定关系,且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及Ang-1水平明显增高,提示这2种血管生长因子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其水平测定对判断梗死灶大小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1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楠楠 郑印 +1 位作者 黄穹琼 姜旭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456-461,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727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727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早期预后,727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50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2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史比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肌酐(SCr)、红细胞沉降率(ESR)、三酰甘油(TC)水平、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和降钙素原(PCT)高于预后良好组,尿酸(UA)、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管生成素-1(Ang-1)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13分、RPR>0.065是AI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6、1.63,P<0.01);UA>295.37μmol/L、25(OH)D>20.00 ng/ml、Ang-1>3.26 ng/ml是降低其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0.76、0.66、0.57,P<0.05,P<0.01)。ROC曲线显示,风险模型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4(95%CI:0.783~0.984,P<0.01),准确率85.00%,敏感度87.67%,特异度83.86%,临界值0.768。结论入院时NIHSS、RPR升高增加AIS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风险,UA、25(OH)D、Ang-1升高降低该风险。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较好预测AIS早期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血管生成素-1 尿酸
原文传递
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生成素1及其受体Tie-2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婷婷 孙芳玲 +3 位作者 程华 艾厚喜 张丽 王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的影响。方法 2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小、中、大剂量组,每组4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予莫诺苷... 目的观察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的影响。方法 2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小、中、大剂量组,每组4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予莫诺苷30 mg/kg、90 mg/kg、270 mg/kg每天1次灌胃。术后7 d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皮层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患侧皮层Ang-1、Tie-2的表达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莫诺苷大剂量组Ang-1、Tie-2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1),莫诺苷中、大剂量组Tie-2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01)。结论莫诺苷能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再灌注皮层Ang-1及受体Tie-2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诺苷 脑缺血再灌注 血管生成素1 TIE-2 血管再生 大鼠
下载PDF
口腔鳞癌组织中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超 冯红超 +1 位作者 陈建超 宋宇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88-1393,共6页
背景与目的:近来研究表明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Ang-1、Ang-2)是极有潜力的血管生长因子,它们与其它血管生长因子之间的局部平衡关系决定了血管是进展、稳定还是衰退。本文探讨Ang-1及Ang-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 背景与目的:近来研究表明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Ang-1、Ang-2)是极有潜力的血管生长因子,它们与其它血管生长因子之间的局部平衡关系决定了血管是进展、稳定还是衰退。本文探讨Ang-1及Ang-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血管成熟指数(vesselmaturationindex,VMI)之间的关系,并评估Ang-1及Ang-2的联合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成熟中的作用。方法: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1例口腔鳞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中的Ang-1及Ang-2的表达;通过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法同时检测CD34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评估MVD及VMI。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口腔粘膜相比,Ang-2的表达显著增加(51.22%vs.26.67%,0%),而Ang-1的表达显著降低(41.46%vs.90.00%,90.00%),P值均<0.05;在癌旁正常组织与正常口腔粘膜之间,二者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发现,在高分化肿瘤中Ang-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肿瘤(56.00%vs.18.75%,P<0.05);而Ang-2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84.62%vs.35.71%,P<0.01)。Ang-1和Ang-2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血管成熟密切相关(P值均<0.05)。联合Ang-1和Ang-2的表达发现,Ang-1与Ang-2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肿瘤的血管成熟。结论:口腔鳞癌中Ang-1表达降低及Ang-2表达增高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及成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poietin-1 angiopoietin-2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血管生成 血管成熟
下载PDF
Ang-1、Ang-2差异表达在大鼠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竞 李涛 +1 位作者 杨光明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4-168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在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点肠系...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在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点肠系膜上动脉(SMA)一级分支微血管环的血管反应性、SMA中Ang-1、Ang-2的蛋白表达变化;并观察在缺氧高血管反应期和低血管反应期,给予和抑制Ang-1、Ang-2对SMA一级分支血管环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1)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反应性呈早期增高、晚期降低的双相变化,休克10min组NE的Emax最高,为正常的129.3%(P<0.01);Ang-1的蛋白表达也呈早期增高、晚期降低的双相变化,休克10min组的Ang-1蛋白表达最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85倍;Ang-2的蛋白表达在休克早期变化不大,在休克后期逐渐增高,休克4h组的Ang-2蛋白表达最高,为正常对照组的2.90倍。(2)在高血管反应期(缺氧30min),外源性给予Ang-1对血管反应性影响不大,尽管NE的Emax增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外源性给予Ang-2可降低血管反应性(P<0.01);在低血管反应期(缺氧4h),外源性给予Ang-1可改善血管反应性(P<0.01),外源性给予Ang-2可进一步降低血管反应性(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Ang-1、Ang-2的差异表达,这种差异表达参与了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血管反应性 双相变化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生成素1与神经功能缺损及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沈杰 钟明 罗永杰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6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生成素1(Ang-1)与神经功能缺损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115例AIS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MP-9及Ang-1水平,经受试者工作曲...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生成素1(Ang-1)与神经功能缺损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115例AIS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MP-9及Ang-1水平,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诊断效能。观察组入院时给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缺损组,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组间血清MMP-9及Ang-1水平。依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不同预后结果组间MMP-9及Ang-1水平。分析AIS患者血清MMP-9及Ang-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Ang-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UC),血清MMP-9为0.839,Ang-1为0.811,两者联合诊断为0.907;均可作为AIS患者的早期诊断指标(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组间MMP-9、Ang-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MMP-9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Ang-1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MMP-9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Ang-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AIS患者MMP-9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均呈正相关性,Ang-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AIS患者MMP-9异常升高,而Ang-1水平显著降低,临床早期检测可辅助诊断,且均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生成素1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柏龄 陈东平 +3 位作者 张志坚 黄东煜 吴秀丽 张彦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7,共7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和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的联合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带有大鼠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获得可表达具有生物活性Ang-1蛋白的rMSCs(Ang-rMSCs)。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和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的联合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带有大鼠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获得可表达具有生物活性Ang-1蛋白的rMSCs(Ang-rMSCs)。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ng-rMSCs组及空载体-rMSCs(pNL-rMSCs)组。脑栓塞术后24h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移植后1周、1月及3月用mN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状况,移植后1周应用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荧光激发及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并经组织学观察有无成瘤迹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周、1月,pNL-rMSCs及Ang-rMSCs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1),Ang-rMSCs组明显优于pNL-rMSCs组(P<0.001)。移植后3月3组间的mNSS评分差异无显著(P>0.05)。EB检测示血脑屏障通透性在pNL-rMSCs及Ang-rMSCs组低于对照组(P<0.01),Ang-rMSCs组低于pNL-rMSCs组(P<0.01)。移植后1周、1月及3月,Ang-rMSCs和pNL-rMSCs组在荧光激发下均见移植细胞在梗死灶及其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示Ang-rMSCs组中移植细胞大量表达Ang-1,两移植组中均有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或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未观察到移植细胞异常增殖等成瘤迹象。结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梗死灶周围,分化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并较长期存活。MSCs移植与其分泌的Ang-1蛋白可协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血管生成素-1 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