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在研究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江奕恒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的过程中,分步拍摄X线片并行螺旋CT连续扫描,观察、分析皮肤血管结构。分别对保留和破坏筋膜支的标本行螺旋CT连续扫描,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对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各条皮穿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皮瓣筋膜丛及真皮下血管丛的基本情况,可准确直观模拟皮瓣修薄前后各皮穿支的基本供血结构;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与显微解剖、X线片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客观模拟各皮穿支在皮瓣修薄前后供血区域的变化;缺乏筋膜丛的区域,真皮下血管丛较发达,皮瓣修薄后,其皮肤血供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薄型皮瓣 皮肤血管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泽俊 高斌 +3 位作者 巢惠民 李劲松 贺克武 仝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MPR和VR显示最佳,MPR可...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MPR和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及范围和破裂口,VR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明确的价值,MPR和VR作为后处理技术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夹层 血管造影术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Cerebral artery evaluation of 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 with dual source CT 被引量:11
3
作者 MA Rui LIU Cheng DENG Kai SONG Shao-juan WANG Dao-ping HUANG L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139-1144,共6页
Background Convent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s time consuming, user-dependent and has poor image quality in skull base region.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of a new method, dual energy CTA f... Background Convent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s time consuming, user-dependent and has poor image quality in skull base region.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of a new method, dual energy CTA for depicting the cerebral artery.Methods Phantom scan was done with head CTA sequences on dual source CT and 64 spiral CT for radiation dose calculation. Dual energy CTA was done with dual source CT on 36 patients who were suspected of having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ree series axial images in 0.75 mm thick, 0.4 mm increment were acquired, which were named with 80 kV, 140 kV and merged images; 80 kV and 140 kV images were transferred into dual energy software,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image was generated quickly by dual energy bone remove (DEBR group); merged images were transferred into In Space software to acquire MIP image through manual conventional bone remove (CoBR group). Post processing time and reading time were compared. Image qualiti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mainly focusing on skull base segment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bone subtraction. ANOVA and SNK tests were applied for radiation dose comparison. Student's t test and Wilcoxon rank sum test were applied for asse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ata for significance. Cohen's kappa was used for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Results Radiation dose of phantom scan showed dual energy CTA was between digital bone subtraction and conventional CTA. The post processing time and reading time were much shorter in DEBR than CoBR, and image quality in skull base was much higher in DEBR than CoBR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suprasellar vessels between two groups (P〉0.5).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for all vessel segments was excellent (kappa=0.97). Conclusions Dual energy CTA is a reliable, new modality for depicting cerebral artery,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 of conventional CTA in the skull base region. It can save much time in post processing and reading than conventional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X-RA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scan cerebral artery angiography subtraction technique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头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初探 被引量:11
4
作者 沈君 梁碧玲 +6 位作者 谢榜昆 张嵘 周翠屏 李洁婷 曾伟科 邱连葵 云文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技术显示头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20例头痛患者进行头部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图像重建成薄层后进行减影,从减影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造影技术显示头部血管的能力及优势。【方法】20例头痛患者进行头部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图像重建成薄层后进行减影,从减影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20例减影均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12例无颈椎及颅底骨质干扰,血管全貌显示,余8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颅底及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但动脉亦能完整显示,不影响诊断。【结论】64层CT血管减影造影,重建需时少,能提供类似MRA和DSA的血管图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减影技术
下载PDF
CTA联合增强现实技术实施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舌再造九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翔 谭海涛 +6 位作者 杨克勤 谭汉提 韦平欧 莫勇军 许林 梁旭权 韦堡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CTA联合增强现实(AR)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ALTP)皮瓣移植舌再造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对9例舌癌患者,术前进行CTA检查选择优势穿支血管,应用AR技术导航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支血管进行定位并体表标记,实... 目的探讨CTA联合增强现实(AR)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ALTP)皮瓣移植舌再造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对9例舌癌患者,术前进行CTA检查选择优势穿支血管,应用AR技术导航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支血管进行定位并体表标记,实施ALTP皮瓣游离移植进行舌再造9例。切取皮瓣面积6 cm×8 cm^8 cm×12 cm,供区创面全部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6个月,评价皮瓣成活和再造舌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应用AR技术导航定位的穿支血管,在术中均探查证实定位准确,术后移植再造舌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一期线形瘢痕愈合,再造舌体丰满,术后语音、吞咽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CTA联合AR技术导航在ALTP舌再造术中定位准确,操作简便,临床效果较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舌再造 增强现实技术 CT血管成像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不同延迟技术的血管成像的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方红 宋云龙 +7 位作者 张挽时 毕永民 纪旭东 祝红线 杨桦 樊红霞 王萍 田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团注(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最佳延迟时间设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患者326例分三组进行比较,第一组87例采取经验值设定延迟时间;第二组109例运用智能跟踪... 目的:探讨团注(Bolus)技术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最佳延迟时间设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患者326例分三组进行比较,第一组87例采取经验值设定延迟时间;第二组109例运用智能跟踪技术启动扫描;第三组130例采取TestBolus技术,根据测得目标血管的时间-密度曲线设定延迟时间。结果:第一组图像质量优22例、良38例、差27例;第二组图像质量优62例、良44例、差3例;第三组图像质量优120例、良8例、差2例;TestBolus技术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经验值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智能组,腹主A组无显著差异(P>0.05),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用Test团注测试扫描技术设定延迟时间能得到优质的CTA原始图像,有利于多层螺旋CT取得更好的三维血管重建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血管造影术 团注技术 延迟时间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320排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赵琳琳 杨如武 +4 位作者 杨宏志 张斌 杨雪丽 熊小卫 李鲜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320排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Sub-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患者,获取320排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TA)及Sub-CCTA,评估图像质量;观察患者基本信息、心率...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320排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Sub-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患者,获取320排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TA)及Sub-CCTA,评估图像质量;观察患者基本信息、心率、心脏解剖结构参数和支架情况与Sub-CCTA图像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Sub-CCTA图像质量评分与患者性别(r=-0.326,P<0.01)、平均心率(r=-0.328,P<0.01)、心脏左横径(r=0.319,P<0.01)及支架位置(r=0.410,P<0.01)相关。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心率、心脏左横径及支架位置为Sub-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各项建立的模型评估Sub-CCTA图像质量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1%、63.34%、76.73%及81.00%。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平均心率、心脏左横径及支架位置为其Sub-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减影技术
下载PDF
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葛雅丽 李科 +5 位作者 郑敏文 魏梦琦 张劲松 赵海涛 宦怡 韩月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86-1188,共3页
目的 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 ,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 ,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 ,从而... 目的 探讨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在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1例疑有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疾病患者 ,应用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 ,行腹腔、盆腔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 ,从而获得腹腔、盆腔和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 ,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结论 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 ,可以全面地观察腹腔、盆腔和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 ,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利于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案的制定 ,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移床跟踪造影扫描技术 下肢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盆腔疾病 腹腔疾病
下载PDF
基于血管造影术成像的复合手术室的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7
9
作者 田君鹏 严潭 胡立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1年第9期93-95,共3页
结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提出了基于血管造影术成像的复合手术室的概念,介绍了兼具有介入室和标准手术室两者优点的复合手术室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复合手术室在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前景,对复合手术室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 结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提出了基于血管造影术成像的复合手术室的概念,介绍了兼具有介入室和标准手术室两者优点的复合手术室的应用优势,分析了复合手术室在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前景,对复合手术室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复合手术室的参考布局,为复合手术室的设计规划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心血管造影系统 复合手术室 经导管技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朝华 林顺发 +3 位作者 黄旭璇 林珏慧 李彩霞 江森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IMH)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10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IMH,男6例,女4例。使用16层螺旋CT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结果10例IMH中,A型2例,B...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IMH)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10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IMH,男6例,女4例。使用16层螺旋CT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结果10例IMH中,A型2例,B型8例,其中2例局限于胸主动脉,6例累及胸腹主动脉(止于肾动脉上方2例,髂总动脉分叉上方2例,2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MSCT表现为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充盈缺损,内壁较光整,钙化内膜片内移及局灶性尖角样穿透溃疡形成,主动脉腔内无明确内膜片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选择内乳动脉穿支作为受区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18例
11
作者 龚喜龙 阳跃 +4 位作者 郭旭辉 张矫 王丽娜 焦得闯 刘真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选择内乳动脉穿支(IMAP)作为受区血管在乳腺癌术后即刻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DIEPF乳房再造的病例中选择IMAP作为受区血管的18例,年龄31... 目的探讨选择内乳动脉穿支(IMAP)作为受区血管在乳腺癌术后即刻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DIEPF乳房再造的病例中选择IMAP作为受区血管的18例,年龄31~50岁,平均41.5岁。乳腺癌分期为cT_(is/1-2)N_(0-2)M_(0),均为I期乳房再造。皮瓣切取面积9.0 cm×26.0 cm~15.0 cm×38.0 cm,术前行胸腹壁CTA造影,确定IMAP在肋间隙的位置以及粗细。术中记录IMAP的数量,测量受区相应的动、静脉管径。患者出院后通过门诊或微信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质量,采用乳腺癌患者报告结局量表(BREAST-Q)对乳房外形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18例患者,根据CTA提示,术中均发现IMAP,第2肋间13例,第3肋间3例,另外2例在第2、3肋间隙均有IMAP,其中的1例2条分支均适合吻合。15例患者动脉的伴行静脉为1条,2例伴行静脉为2条,1例缺少伴行静脉。动脉管径为(1.1±0.1)mm,静脉管径为(1.8±0.3)mm。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8个月。18例皮瓣,17例完全成活,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发现静脉广泛栓塞,采取假体置入补救。18例患者的患侧内乳区均无凹陷畸形。17例患者BREAST-Q评分平均为94.4分,1例BREAST-Q评分为79.0分。结论IMAP可作为DIEPF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可靠受区血管,在严格的筛选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再造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内乳动脉穿支 CT血管成像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评估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颖 沈文 祁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288-290,293,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活体肾移植术前评估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3月活体肾移植供体32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使用MIP、VR、MPR和C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供肾血管...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活体肾移植术前评估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3月活体肾移植供体32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使用MIP、VR、MPR和C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供肾血管、集尿系统及。肾实质状况,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朵:32例供体CT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后处理均获得满意图像,所有供肾形态、位置正常,双侧肾动、静脉主干及分支、集尿系统显影清晰。后处理图像还能清楚显示供肾与周围毗邻组织的立体关系。所有供肾CT血管成像所见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供肾形态特征、血管解剖及变异,可做为活体肾移植术前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活体肾移植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技术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代全 黎川 +2 位作者 丁仕义 戴明德 何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6-2289,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方法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47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和3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心脏平扫和经肘静脉以3 m l/s的速率注入100 m l对比剂增强扫描,...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方法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47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和3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心脏平扫和经肘静脉以3 m l/s的速率注入100 m l对比剂增强扫描,分别进行钙化积分分析和冠状动脉MPR、M IP、VRT三维重建,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和各级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在患者准备充分和扫描技术合理的情况下,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达到诊断要求。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受心脏和呼吸运动、回顾性门控技术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以及射线硬化效应的影响。结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术后复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检查中充分准备和训练患者、选择合理的技术参数是获得高质量三维重建图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技术方法 影像质量
下载PDF
MSCT肺动脉造影及图像后处理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于臻 张绍坤 张勇 《中国医学装备》 2010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血管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血管成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17例均很好地显示肺动脉及各级分支的栓子均能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PA是肺栓塞安全、无创性诊断方法,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为直观全面的显示CTEPH的栓子的形态、部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动脉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涛 周鹏 陈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8-463,共6页
目的探讨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5 F Tiger Ⅰ导管不能完成显影的研... 目的探讨5 F Tiger Ⅰ导管塑形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5 F Tiger Ⅰ导管不能完成显影的研究对象15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采用6 F Judkins及Amplatz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试验组80例,采用5 F Tiger Ⅰ造影导管塑形技术,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复杂冠状动脉造影原因分为A、B、C 3类:A类为左、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B类为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较常规开口高或低,或开口向下、向上;C类为升主动脉较长、较宽,或较短、较细。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X线暴露时间[(4.17±1.67)min比(4.78±1.51)min,P=0.017]、X线剂量[230(175, 275)mGy比267(230, 321)mGy, P〈0.001]、对比剂剂量[(54.6±8.2)ml比(61.8±7.9)ml, P=0.001]、手术时间[21.6(18.9, 25.4)min比26.8(23.4, 31.4)min, P〈0.001]和使用的导管数量[(1.30±0.56)根比(2.47±0.57)根, P=0.001]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5%(78/80)比98.7%(78/79),P=0.567]。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2.5%(2/80)比5.1%(4/79),P=0.396]和冠状动脉痉挛[1.3%(1/80)比3.8%(3/79),P=0.639]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A和C类原因的研究对象中,两组之间的X线暴露时间、X线剂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使用的导管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在C类原因的研究对象中,试验组使用的对比剂剂量少于对照组(P=0.001)。在B类原因的研究对象中,试验组的X线剂量、对比剂剂量、手术时间和使用的导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5 F TIGER Ⅰ导管 塑形技术
原文传递
对比单次屏气与两次屏气法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严重钙化冠状动脉狭窄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俊人 孙玉 +2 位作者 李晓岗 邹明宇 杨本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81-108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单次屏气与两次屏气方法获得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sub-CCTA)对评估严重钙化(Agatston钙化积分>400)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CCTA及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资料,根据扫描方法分为单次... 目的对比分析单次屏气与两次屏气方法获得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sub-CCTA)对评估严重钙化(Agatston钙化积分>400)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CCTA及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资料,根据扫描方法分为单次屏气组(n=32)及两次屏气组(n=28)。针对CCTA显示严重钙化节段,对比2组常规CCTA(con-CCTA)和sub-CCTA图像质量评分;以ICA结果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CTA诊断目标节段狭窄率≥50%的效能。结果单次屏气组中,CCTA共检出134个冠状动脉节段存在严重钙化,其中78个节段ICA显示狭窄率≥50%;con-CCTA图像质量评分为3.0(2.0,3.0),低于sub-CCTA[3.0(3.0,4.0),Z=-7.037,P<0.010]。两次屏气组中,CCTA共检出127个冠状动脉节段存在严重钙化,其中74个节段ICA显示狭窄率≥50%;con-CCTA图像质量评分为3.0(2.0,3.0),低于sub-CCTA[3.0(3.0,3.0),Z=-5.011,P<0.010]。con-CCTA评估单次、两次屏气组目标节段狭窄率≥50%的AUC(0.780、0.767)均低于sub-CCTA(AUC=0.903、0.898,Z=4.198、3.470,P均<0.010)。单次屏气sub-CCTA图像质量评分高于两次屏气sub-CCTA(Z=-2.954,P=0.030),而诊断目标节段狭窄率≥50%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9,P=0.900)。结论单次与两次屏气法sub-CCTA评估严重钙化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效能相仿,但前者图像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质量控制 减影技术 钙质沉着症
下载PDF
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永刚 苗重昌 +2 位作者 徐春玲 许新堂 周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1226-1228,共3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血管流空状况、椎基底动脉血管结...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血管流空状况、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14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13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尖部变细,38.1%(8/21)的患者为椎、基底动脉动脉瘤,5例椎、基底动脉减影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联合减影CT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 核磁共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64层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超 陈伦刚 +2 位作者 赵云 汪令生 吴文强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1期1893-1894,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经64层CT主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21例患者,对所得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血管分...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经64层CT主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21例患者,对所得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血管分析(VA)、容积再现(VR)D等后处理重建,所有诊断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21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18例,主动脉瘤3例,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结合使用,能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分型、波及范围、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形成等情况进行准确的显示,对主动脉瘤的位置、范围、类型、血栓形成等情况以及瘤壁钙化清晰显示。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操作简单,速度快、创伤小,以横断面影像为基础,结合其他二维、三维成像方法,可以更准确、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造影术 后处理技术监控触发技术
下载PDF
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晓萍 李康印 +3 位作者 陈虎义 李建生 牛娟琴 高崎炜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 的合理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 例颈、胸部SCTA病例,其中,21例为血管性疾病,35 例为正常血管结构。均采用SCT容积增强扫描,传输到工作站后处理成像,获得血... 目的:探讨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 的合理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 例颈、胸部SCTA病例,其中,21例为血管性疾病,35 例为正常血管结构。均采用SCT容积增强扫描,传输到工作站后处理成像,获得血管的三维(3D) 、四维(4D)及多平面重组(MPR) 图像。结果:21 例血管病变3D、4D及MPR图像,可直观、立体、多角度观察管腔及管壁形态,并显示感兴趣血管的立体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SCTA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地诊断颈、胸部血管病变,对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血管造影 颈部 胸部 SCTA
下载PDF
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用于血管减影冠状动脉CT成像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雪 邢俊 +1 位作者 许楠 席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21-1326,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用于血管减影冠状动脉CT成像(S-CCTA)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冠状动脉钙化复查(n=18)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n=3)患者,采用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行S-CCTA扫描,获得两次扫描图像和减影后图像后进行处理,采用4分... 目的观察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用于血管减影冠状动脉CT成像(S-CCTA)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冠状动脉钙化复查(n=18)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n=3)患者,采用改良单次短时屏气法行S-CCTA扫描,获得两次扫描图像和减影后图像后进行处理,采用4分制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S-CCTA图像质量,观察以严重钙化节段评估管腔狭窄程度的能力,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21例患者屏气时间为(10.34±1.07)s,辐射ED为(3.43±1.04)mSv。18例冠状动脉钙化复查患者共90个钙化斑块,S-CCTA图像质量[(3.47±0.69)分]明显高于CCTA[(2.48±0.70)分,P<0.001),且S-CCTA图像所示可用于评估管腔狭窄程度的严重钙化冠状动脉节段(88.89%)明显多于CCTA图像(66.67%,P<0.00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共植入5枚支架,其S-CCTA图像质量[(2.75±0.29)分]明显高于CCTA[(1.84±0.23)分,P<0.05]。结论改良单次短时屏气S-CCTA可有效缩短屏气时间、减少辐射剂量并提高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减影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