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IL-1β、IL-6及TNFα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保国 巩湘浩 +2 位作者 何黎明 龙伟 肖罡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3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d(TNFa)水平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d(TNFa)水平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β、IL-6和TNFa浓度,并将其结果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别的脑血管痉挛与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中IL-1β、IL-6和TNF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L-1β、IL-6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P〈0.05),TNF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无统计学相关(P〉O.05)。【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β和IL-6水平增高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有关,检测其患者脑脊液中IL-1β和IL-6有助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髓液 白细胞介素1/脑脊髓液 白细胞介素6/脑脊髓液
下载PDF
小儿川崎病10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沈桂秀 徐楚元 王军陵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84-87,共4页
本文总结10例小儿川畸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心血管受损及复发方面进行简要讨论。着重指出本病并发心血管损害时,缺乏明显自觉症状,而急性期心尖部出现高调收缩期杂音应视为冠状动脉受损征象。定期复查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是早期... 本文总结10例小儿川畸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心血管受损及复发方面进行简要讨论。着重指出本病并发心血管损害时,缺乏明显自觉症状,而急性期心尖部出现高调收缩期杂音应视为冠状动脉受损征象。定期复查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是早期发现心血管病变的良好方法。在微循环检测下,加用川芎嗪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心脏病 动脉瘤 儿童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永昌 李少泉 +4 位作者 李连生 王占强 徐秀珍 杨明 白丽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229-231,共3页
【目的】 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目的】 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尊 钱颖 +2 位作者 施忆玫 王有成 蒋国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瘤(CAA)的高危因素,以便早期预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及时治疗和随访,避免严重心血管疾病后遗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瘤(CAA)的高危因素,以便早期预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及时治疗和随访,避免严重心血管疾病后遗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KD的患儿共679例,其中并发CAA的患儿42例(KD并发CAA组),并发冠状动脉扩张(CAD)的患儿181例(KD并发CAD组),未并发任何冠脉损害的患儿456例[冠脉正常(NCAL)组]。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血清钾、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丙球耐药,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先对CAA组的高危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发热时间〉14 d、NT-proBNP≥1 000 ng/L、丙球耐药与KD并发CAA有关(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4.092,95% CI(1.514,11.060),P=0.004]、发热时间〉14 d[OR=12.436,95% CI(4.599,33.631),P=0.000]、NT-proBNP≥1 000 ng/L[OR=3.305,95% CI(1.401,7.794),P=0.005]、丙球耐药[OR=3.842,95% CI(1.562,9.453),P=0.000]四者均为KD并发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患儿、发热时间〉14 d、NT-proBNP≥1 000 ng/L、丙球耐药是KD并发CAA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并发症 冠状动脉瘤/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姚陵 王君宇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2207-220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aSA H后CVS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0例aSA 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未发生CVS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发生... 【目的】探讨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aSA H后CVS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0例aSA 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未发生CVS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发生CVS的患者为观察组,根据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导致aSAH患者发生CV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00例 aSAH 患者共有85例患者发生 CVS ,发生率为283.3%。同时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Fisher分级>2级及年龄>50岁均为导致aSA H患者发生CVS的危险因素( P <00.5)。【结论】CVS有较高的发病率,在aSAH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存在导致CVS发生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 血管痉挛 颅内/病因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菊华 高小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613-615,共3页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位于大脑前、后交通动脉以及左侧椎动脉的动脉瘤在B组所占比例大;两组动脉瘤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可能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而血糖对动脉瘤的破裂无明显影响。【结论】IA的破裂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及患者的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动脉瘤 破裂/病因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Liliequist膜不同处理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
7
作者 陈斌 张冬子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1471-1473,1477,共4页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不同处理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行...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不同处理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对照组术中不打开Liliequist膜。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Rankin量表(m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86%(29/35),高于对照组的60.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GCS、MoCA评分高于术前,mR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术前,HMGB1、VEGF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5/35),低于对照组的37.14%(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有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降低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颅内动脉瘤/并发症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