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的比较 被引量:78
1
作者 梁永新 古妙宁 +1 位作者 王世端 芦相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和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子宫或(和)卵巢切除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Dex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应用Ramsay镇静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两组患者...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和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子宫或(和)卵巢切除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Dex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应用Ramsay镇静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两组患者术中镇静效果进行观察。记录给药前(T0)、切皮前即给药后15min(T1)、手术开始后15min(T2)、30min(T3)、45min(T4)、术毕(T5)及术后1h(Te)患者HR、MAP、BIS、Ramsay镇静评分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T1~T5时D组BIS、MAP明显低于T0时和P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P组,HR慢于R时和P组(P〈0.05)。低血压的发生率P组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Dex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镇静 硬膜外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聂亮 胡芸 曾丽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4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6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6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两组入室时(T0)、切片(T1)、扩髓腔(T2)、术毕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毕和术后24 h的血糖(GLU)、乳酸(LAC)、皮质醇(Cor)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较低,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较低,术毕和术后24 h GLU、LAC、Cor水平较低;出院时Harri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应激水平,减少不良反应,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 超声 麻醉效果 血流动力学 应激指标
下载PDF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bispectral index-guided fast-track anesthesia using sevoflurane combined with dexmedetomidine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被引量:32
3
作者 Chao-liang Tang Juan Li +6 位作者 Zhe-tao Zhang Bo Zhao Shu-dong Wang Hua-ming Zhang Si Shi Yang Zhang Zhong-yuan Xi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80-288,共9页
Dexmedetomidine has sedative, anxiolytic, analgesic, anti-sympathetic, and anti-shivering effects. Dexmedetomidine might be effec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sevoflurane for anesthesia, bu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 Dexmedetomidine has sedative, anxiolytic, analgesic, anti-sympathetic, and anti-shivering effects. Dexmedetomidine might be effec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sevoflurane for anesthesia, but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with which to verify this hypothesis are lacking. In total, 12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mbolization of 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recruited from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and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randomly allocated to two groups. After intra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of 2% to 3% sevoflurane inhalation, one group of patients received pump-controlle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1.0 ~tg/kg dexmedetomidine for 15 minutes followed by maintenance with 0.3 ~tg/kg/h until the end of surgery; the other group of patients only underwent pump-controlled infusion of saline.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revealed that dexmedetomidine-assisted anesthesia can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spon- taneous breathing, time to eye opening, and time to laryngeal mask removal. Before anesthetic induction and immediately after laryngeal mask airway removal, the glucose and lactate levels were low, the S100~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levels were low, the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stable, and postoperative delirium was minimal.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exmedetomidine can effectively assist sevoflurane for anesthesia during surgica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horten the time to consciousness and extubation, reduce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energy metabolism, stabiliz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thereby reducing the damag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is trial was registered at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http://www.chictr.org. cn/) (registration number: ChiCTR-IPR- 16008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DEXMEDETOMIDINE SEVOFLURANE bispectral index fast-track anesthesia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stress response NEUROPROTE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苏文杰 牟玲 兰志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0-772,共3页
目的观察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术中保温组采用输入液体、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 目的观察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术中保温组采用输入液体、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室温液体输入与铺巾覆盖。记录麻醉开始时(T0)、麻醉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min(T4)、150min(T5)、术毕(T6)的食管温度和MAP。记录停药到BIS≥80的恢复时间、BIS≥80时丙泊酚Ce。结果T2~T6时对照组食管温度明显低于保温组(P<0.05)。不同时点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温组患者停药到BIS≥80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C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体温会延长老年患者BIS恢复时间,影响丙泊酚Ce的降低,术中保温有利于防止此类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 老年 胃肠手术 体温 恢复时间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26
5
作者 董榕 柏文悦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应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 2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吸入 (I)组 ,每组各 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T组靶...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应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 2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吸入 (I)组 ,每组各 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T组靶控维持 ,I组异氟醚吸入维持。术中控制麻醉深度于双频指数在 (BIS) 4 0~ 6 0之间 ,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皮质醇 (Cor)、血糖 (Glu)、胰岛素 (Ins)、血压、心率和BIS值。结果 与基础对比 ,诱导后两组皮质醇值都显著下降 (P <0 0 5 ) ,切皮后 30分钟至关腹两组值均上升 ,且T组幅度略大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血糖值在切皮后均显著上升 ,I组术中高于T组 ,术毕低于T组 (P <0 0 5 )。T组胰岛素值轻度上升 ,与基础值比较无差异 ;I组在插管后 10分钟时一过性抑制 ,与自身和T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诱导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 (P <0 0 5 )。I组在插管后 5~ 10分钟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抑制明显 (P <0 0 5 ) ,大多数病人需注射阿托品。两组BIS值在插管后 5分钟和关腹时I组显著低于T组 (P <0 0 5 )。结论 靶控输注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 ,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吸入麻醉 异氟醚 应激 双频指数 丙泊酚
下载PDF
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8
6
作者 杜丹丹 胡惠惠 +2 位作者 周芳 闫文靖 孙国秀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19-1826,共8页
目的基于高级实践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订核心能力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立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结果... 目的基于高级实践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基于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订核心能力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立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3名咨询专家,2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8和0.884;2轮咨询各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46~0.235和0.153~0.243(P<0.001),最终构建的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包含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101项三级指标。结论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构建过程科学、可靠,可为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个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护理 教育 护理 研究生 专业学位 核心能力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佳 全承炫 +6 位作者 汤观秀 王彤 刘畅 段开明 童建斌 郭曲练 欧阳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胃肠道剖腹手术的中老年患者150例,年龄50-70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深麻醉组(D组...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胃肠道剖腹手术的中老年患者150例,年龄50-70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深麻醉组(D组)和浅麻醉组(L组)。D组术中BIS值80%以上维持在30-45,L组BIS值80%以上维持在45-60。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T1)、术毕(T2)、术后1d(T3)、2d(T4)抽取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HMGB-1、IL-1β的浓度。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共107例患者完成了术后7d神经心理学测试,其中D组53例,L组54例;共59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神经心理学测试,其中D组29例,L组30例。D和L组术后7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分别为9例(17.0%)和19例(35.2%),D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L组(P〈0.05);D组术后3个月POCD发生率为2例(6.9%),L组为4例(1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T4时D组HMGB1浓度明显低于L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将麻醉深度维持在BIS值30-45的水平能降低胃肠道剖腹术中老年患者的早期POCD发生率,但对远期认知功能影响不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的释放,降低围术期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麻醉深度 脑电双频指数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8
作者 许海芳 董榕 +2 位作者 任凤珍 沈永倩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577-580,共4页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in-1的速度静脉推注丙泊酚 2mg/kg ,在诱导第 4分钟注入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2 μg/kg ,Ⅱ组同时注入咪唑安定 0 0 4mg/kg。记录OAA/S镇静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和反映MLAEP的ARX指数 (ARX Index ,AAI)的基础值 ,以及诱导插管时每分钟的数值。结果  (1)AAI反应时间较BIS显著缩短 (P <0 0 5 ) ;(2 )OAA/S镇静评分与BIS、AAI显著相关 (r =0 86 0 2、0 85 5 0 ,P <0 0 1) ;(3)Ⅱ组注入咪唑安定后 1分钟 ,AAI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2分钟后 ,BIS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4)Ⅰ组的插管反应大于Ⅱ组 ,插管即刻AAI差异显著 (P =0 0 1) ,插管后 1分钟BIS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在插管前后AAI和BI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AAI和BIS均能反映镇静程度和插管反应 ,但AAI反应更快 ,趋于实时监测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听觉诱发电位 双频指数 麻醉监测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诱导期麻醉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24
9
作者 米卫东 刘靖 +1 位作者 曹江北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监测 麻醉深度 丙泊酚 芬太尼
下载PDF
不同麻醉深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毅源 陈元良 胡崇辉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0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A组维持术中BIS在50~59,B组40~49。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0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A组维持术中BIS在50~59,B组40~49。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术前24 h、拔管后1 h、3 h和24 h的认识功能,并于麻醉前、切皮前、胆囊切除时、拔管后30 min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浓度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1、0.15、0.43, P均>0.05);麻醉前两组患者Cor、Glu和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37、0.24、0.04,P均>0.05),但B组患者麻醉后各时间点Cor、Glu和CRP水平均低于A组麻醉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7、4.54、3.61、2.47、3.17、3.36、3.65、5.65、6.63,P均<0.05)。结论维持术中BIS在50~59和40~49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当,但后者对应激反应抑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脑电双频指数 认知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三代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全麻诱导期对循环和BIS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唐爱平 陈金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比较全麻诱导期三代喉罩(proseal laryngeal mask airway,PLMA)置入和气管内插管对患者心血管反应和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气管插管组(A组)和PLMA组(B... 目的 比较全麻诱导期三代喉罩(proseal laryngeal mask airway,PLMA)置入和气管内插管对患者心血管反应和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气管插管组(A组)和PLMA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PLMA置人或气管插管后即刻(T3)、1 min(T4)、3 min(T5)时SBP、HR、BIS值的变化.结果 B组PLMA置入前后SBP、HR、BIS值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T3~Ts时S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T2时(P<0.05),T3、T4时BIS值明显高于T2时和B组(P<0.05).结论 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诱导期使用PLMA能保持患者循环系统稳定,且不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预测麻醉深度的变化并不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喉罩 气管插管 全麻 血流动力学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联合麻醉术中知晓与脑电双频指数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葛宁花 薛张纲 蒋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异丙酚 1 5mg/kg、琥珀胆碱 2mg/kg ,维持用异丙酚 12mg·kg-1·h-1,持续 15分钟后改为 3mg·kg-1·h-1至术毕 ;硫喷妥钠组 (T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 0 0 75~ 0 1mg/k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硫喷妥钠 6mg/kg替换P组的异丙酚 ,其余药相同 ,维持用 6 0 %的N2 O吸入至术毕。两组均在诱导前 15分钟开始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 0 5 %布比卡因 4ml。术中持续监测BIS和边缘频率 (SEF)。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的EEG无差异 ;诱导后 15分钟和 30分钟 ,EEG抑制 ,BIS和SEF均降低 ,组间无差异 ;诱导后 6 0分钟和 12 0分钟 ,P组的BIS和SEF比T组低 (P <0 0 5 )。P组 1例术中知晓。结论 联合麻醉中 ,用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缺乏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知晓 异丙酚 联合麻醉 BIS
下载PDF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激素及血气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徐蕊 崔燕 雷黎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激素及血气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97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气管插管组(n=49)与硬膜外麻醉组(n=48),... 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激素及血气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97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气管插管组(n=49)与硬膜外麻醉组(n=48),2组患者分别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及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开始前(T1)、气腹15 min(T2)及手术结束15 min(T3)Ramsay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静脉血清中肾上腺素(A)、去甲肾上腺素(NA)、皮质醇水平,动脉血SpO_(2)、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_(2))、HCO_(3)-浓度,以及术中呛咳及躁动情况。结果2组患者T1时刻各指标,T2时刻SpO_(2)、pH值,T3时刻Ramsay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皮质醇水平、pH及HCO_(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气管插管组患者Ramsay评分明显高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气管插管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A、NA、皮质醇、PaCO_(2)、HCO_(3)-浓度,T3时刻A、NA水平、PaCO_(2)及术中呛咳、躁动程度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较硬膜外麻醉可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降低外周血中应激激素水平;减少术中呛咳及躁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全麻 腹腔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 激素 血气
下载PDF
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辉 冯胜江 +1 位作者 苏群 吴顺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3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入我院择期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6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麻醉深度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中脑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入我院择期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6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麻醉深度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50~59之间,观察组BIS值维持在30~39之间,于手术前24h和术后24、72h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麻醉时间为(219±13)min,出血量为(412±159)mL,补液量为(2612±501)mL,低血压发生率为3.13%(1/32);观察组麻醉时间为(221±14)min,出血量为(398±179)mL,补液量为(2568±476)mL,低血压发生率为3.13%(1/32)。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24h、72h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2h 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2h 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h POCD发生率为66.67%(20/30),术后72h POCD发生率为43.75%(14/32);观察组分别为31.25%(10/32)、15.63%(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中BIS值维持在50~59之间相比,BIS值维持在30~39之间可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术中镇静深度的监测 被引量:17
15
作者 肖红霞 程茹 +1 位作者 徐建华 郭纪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3.0、4.5ng/ml雷米芬太尼。结果四组患者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均逐渐降低(P<0.05);相同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均明显相关,但各组间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尚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下载PDF
麻醉镇静深度的脑电双谱指数监护技术 被引量:15
16
作者 乐建威 莫国民 林敏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能保证高质量麻醉的麻醉监护技术。脑电图(EEG)信号作为检测大脑皮层活动的最主要信号,在目前麻醉深度监测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系统地介绍了脑电双谱指数(BIS)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技术方法,脑电双谱指数是时域、... 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能保证高质量麻醉的麻醉监护技术。脑电图(EEG)信号作为检测大脑皮层活动的最主要信号,在目前麻醉深度监测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系统地介绍了脑电双谱指数(BIS)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技术方法,脑电双谱指数是时域、频域和双谱域的综合监测指数,其非线性计算方法值得研究,并对发展医学临床期望的麻醉闭环控制监护仪器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EEG) 麻醉深度 双谱指数 监护
下载PDF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麻醉脑电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畑畑 张芸芸 +2 位作者 张欣欣 杨谦梓 董海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024-1029,共6页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的影响,寻找能反映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汉族患...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的影响,寻找能反映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汉族患者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5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后30 min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15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采集两组患者麻醉全程的EEG数据,对艾司氯胺酮给药前后EEG的边缘频率、麻醉指数(anesthesia index,Ai)和相位幅值耦合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及给药前后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EEG平均功率谱在给药后低频波功率降低、高频波功率略有增加,具体表现为给药后EEG边缘频率和Ai值较给药前明显增加(P<0.05);S组EEG特征在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的边缘频率变化值和Ai变化值明显高于S组(P<0.05)。K组给药前后δ-α相位幅值耦合强度的变化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够改变七氟醚全身麻醉的EEG频谱特征,但并不显著影响临床麻醉深度,因此δ-α相位幅值耦合指标能较为合理地反映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的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麻醉深度 边缘频率 麻醉指数 相位幅值耦合
原文传递
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趋势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戚翔 梁治 +3 位作者 卢怀海 薄立军 高璐超 徐雪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输注对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趋势指数(NI)的影响。方法下腹部手术患儿45例,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0.1μg·kg-1+右美托咪定组(S1组)、舒芬太尼0.2μg·kg-1+右美托咪定组(S...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输注对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趋势指数(NI)的影响。方法下腹部手术患儿45例,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0.1μg·kg-1+右美托咪定组(S1组)、舒芬太尼0.2μg·kg-1+右美托咪定组(S2组)、舒芬太尼0.3μg·kg-1+右美托咪定组(S3组),每组15例。各组达用药时点后直视气管插管,分别于基础值(t0),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静脉滴注5 min时(t1)、静脉滴注舒芬太尼3 min时(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5 min(t5)时观察血压、心率、末梢灌注指数(PI)、NI,记录各组阿托品及丙泊酚的应用率,观察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各组t1、t2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NI值均显著低于t0时的基础值,PI显著高于t0时的基础值;t3、t4、t5时点S1组上述指标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S2、S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2、S3组无显著变化;S1组应用丙泊酚6例、手术后躁动4例,较S2、S3组明显增多。S3组应用阿托品3例。结论 0.2μg·kg-1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诱导插管用于小儿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右美托咪定 儿科学 麻醉诱导 麻醉趋势指数
下载PDF
手术患者麻醉前应激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郭玉清 郭爱敏 《护理管理杂志》 2008年第5期13-14,1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和描述手术患者在进入手术室进行麻醉前等待手术、完全清醒时的应激状态,探讨手术患者麻醉前应激反应的程度。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对60例采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1d和手术麻醉前(进入手术室后休息10min)进... 目的通过观察和描述手术患者在进入手术室进行麻醉前等待手术、完全清醒时的应激状态,探讨手术患者麻醉前应激反应的程度。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对60例采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1d和手术麻醉前(进入手术室后休息10min)进行焦虑、血压、心率的测量并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既往有无手术史、麻醉史、过敏史对麻醉前焦虑指数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患者术前访视时的焦虑指数、血压和心率与进入手术室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术前访视和麻醉前焦虑指数与各项生理指标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手术患者麻醉前的应激反应水平明显高于术前访视时的应激水平;患者的生理指标可明确反映焦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应激反应 麻醉前 焦虑指数
下载PDF
下肢关节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及全麻的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观察 被引量:16
20
作者 马华山 刘金山 +2 位作者 田玲 董传珍 陈立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关节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及全麻时的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下肢关节手术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两组围手术期均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 目的:观察下肢关节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及全麻时的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下肢关节手术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两组围手术期均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其中一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另一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手术指标、麻醉指标,以全自动血凝仪测量麻醉前、麻醉后6 h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并于术后1个月内对两组患者定期复诊比较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及麻醉苏醒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麻醉后6 h,硬膜外麻醉组PT、APTT分别为(15.82±2.15)s、(39.87±9.34)s,较全麻组明显上升(P<0.05),D-二聚体及Fbg含量分别为(1.05±0.87)mg/L、(4.41±1.79)g/L,均较全麻组明显降低(P<0.05);硬膜外麻醉组DVT发生率仅为5.66%,明显低于全麻组20.75%(P<0.05),两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下肢关节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DVT形成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关节手术 硬膜外麻醉 凝血指标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