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国学的道统论阐释——围绕《辩道书》的国儒论争
1
作者 赵熠玮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44-53,共10页
江户古学派儒学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解构与重建,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日本化进程。其阐释目标是在坚持文化主义的倾向下,排斥宋学中形而上之部分,构建本土化四书诠释体系,最终指向日本实为中华这一观点。作为荻生徂徕古文辞学方法论在江... 江户古学派儒学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解构与重建,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日本化进程。其阐释目标是在坚持文化主义的倾向下,排斥宋学中形而上之部分,构建本土化四书诠释体系,最终指向日本实为中华这一观点。作为荻生徂徕古文辞学方法论在江户学界广泛影响的副产品,日本国学兴起后通过围绕太宰春台《辩道书》中日本是否存在固有之道统这一话题与儒学者的争论,一改既往理论神道的外来文化融合主义倾向,经“倡古道”“去汉意”“崇皇道”这三步渐进方式构建并确立了反文化主义的所谓日本古道优越论,并最终演变为激进的文化民族主义,为幕末的国粹主义国家神道奠下日本道统论这一理论根基。但客观上,古学派与国学派均基于东亚世界华夷秩序与日本社会的务实理性展开自身学说,是朱学日本化中互为表里的发展形态。日本国学道统论的生成或可视为儒学日本化过程中的另一条演进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道书 古文辞 日本国学 道统 徂徕学
原文传递
古学理想与吴中传统——钱谦益对前后七子批评的动因探寻
2
作者 陶明玉 《嘉兴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03-107,共5页
明清之际文学大家钱谦益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雄鸷之才”“模拟剽窃”“败坏诗风,误导后学”和“标榜夸示,狂妄自大”四个方面,这些负面批评论产生的动因,与其古学理想和对吴中传统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关系。钱谦益认为前后七... 明清之际文学大家钱谦益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雄鸷之才”“模拟剽窃”“败坏诗风,误导后学”和“标榜夸示,狂妄自大”四个方面,这些负面批评论产生的动因,与其古学理想和对吴中传统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关系。钱谦益认为前后七子的复古之学是赝古之学,而真正的古学则源流有自,而在前后七子复古潮流之外别有一种他试图建构的吴中文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前后七子 文学批评 古学理想 吴中传统
下载PDF
一个历史事件的旅行--“文艺复兴”在东亚近代思想和学术中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葛兆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有广泛传播,并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对"文艺复兴"历史意义的理解差异,曾引起近代中国两种不同变革的思路;对"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有广泛传播,并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对"文艺复兴"历史意义的理解差异,曾引起近代中国两种不同变革的思路;对"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历史的认识,曾经成为东亚历史书写的标准模式;明治日本与晚清中国各自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曾刺激东亚历史学家为超越西方近代,重新发现东亚自己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学再生 建设国语 启蒙运动 明治日本 晚清中国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吴汝纶与近代安徽教育
4
作者 周宁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7-29,共3页
吴汝纶虽长期在外仕官讲学,但却时刻心系家乡教育。他为创办安徽古学书院劝捐,建议家乡改书院设学堂,驳斥省城救生局提拨白鹤峰书院租息收入,反对劣绅霸占白鹤峰书院新涨洲地,亲手创办桐城学堂。
关键词 吴汝纶 安徽古学书院 白鹤峰书院 桐城学堂
下载PDF
论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
5
作者 黄黎星 孙晓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3-210,共8页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 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是在整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笼罩、影响下发展的。其中,通过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地域方位等自然哲学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值配模式,使《易》学象数模式的象征体系与乐律学的理论体系与架构形成了通融互摄的阐释发挥的关系网络,这一形态,对古代乐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文化解释功能群叠加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探明古代乐律学的重要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古代乐律学 文化解释 功能群叠加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译学五对范畴、四种条式及其系谱构造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向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80,共14页
中国古代翻译学是在近千年间佛经翻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翻译文本(译本、译文)的识别与评价方面形成了五对范畴,即"胡本/梵本""全本/抄本""异本/合本""旧译/新译""失本/得本";在... 中国古代翻译学是在近千年间佛经翻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翻译文本(译本、译文)的识别与评价方面形成了五对范畴,即"胡本/梵本""全本/抄本""异本/合本""旧译/新译""失本/得本";在翻译行为的经验论、实践论与操作论方面,形成了分条论列的四种"条式",即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彦琮"十条"与"八备"、玄奘"五不翻"和赞宁"六例"。以五对范畴和四种条式为支点,形成了独特的内在构造与理论体系。它将静态的译本形态论与动态的翻译行为论结合起来,兼具学术翻译的性质和文学翻译的品格,具有普遍和恒久的理论价值,在世界译学中堪称独步。但迄今学界对此估价过低,这是需要反思和矫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译学 佛经翻译 范畴 条式 系谱构造
下载PDF
中国古籍与古文献学的涉外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毛瑞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从古文献学的角度明确提出其涉外问题,旨在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古籍及古文献学研究。具有涉外特征的中国古籍的"中国"问题主要涉及地域、作者和语言三个方面,其内涵和外延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中国国内产生、作者为中国人、语言... 从古文献学的角度明确提出其涉外问题,旨在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古籍及古文献学研究。具有涉外特征的中国古籍的"中国"问题主要涉及地域、作者和语言三个方面,其内涵和外延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中国国内产生、作者为中国人、语言为汉语或中国境内其他民族语言的,这是核心古籍;二是以核心古籍为底本产生的衍生品,以及对核心中国古籍及其衍生作品进行再整理的相关成果;三是与中国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并收藏于中国的外国古籍。随之,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新热点将转移至古文献学基本理论的新构建、域外汉籍整理与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西文献学比较研究和中外文献交流史研究。开展中国古文献学涉外问题研究有助于扫清当今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障碍,推动中国古文献学国际化建设和拓展中国古籍和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籍 域外汉籍 古文献学 中西文献学 中外文献交流
下载PDF
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松来 杨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发生语言学转向,各种语言学批评方法被广泛引入。语言学批评区别于此前的外部研究,转而立足于回归文本自身,从而提供了内部研究的新视角,并催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内、...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发生语言学转向,各种语言学批评方法被广泛引入。语言学批评区别于此前的外部研究,转而立足于回归文本自身,从而提供了内部研究的新视角,并催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内、外之争中,语言学批评同样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和硬伤。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国内学者重新阐释的本土化文化诗学理论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文化研究与语言学研究之间的矛盾。文化诗学由此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语言学转向的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语言学转向 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银雀山竹简兵书与中国兵学文化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9
作者 张申 《孙子研究》 2024年第1期29-42,共14页
银雀山汉墓竹简兵书出土以来,掀起了数次兵学研究的热潮,有力推动了中国兵学文化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古代兵学与西方军事史研究的角度与内涵均有不同,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类涵盖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又是一种价值观,是“王官之武备”,... 银雀山汉墓竹简兵书出土以来,掀起了数次兵学研究的热潮,有力推动了中国兵学文化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古代兵学与西方军事史研究的角度与内涵均有不同,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类涵盖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又是一种价值观,是“王官之武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兵学自先秦以来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事者有武备”,银雀山竹简兵书突出了这一特性,兵书中大量关于德治、慎战以及民本的战争观,这种和平“底色”,也是中国古代兵学和中国军事文化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雀山 古代兵学 德治慎战 和平底色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辩的承传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1-124,共4页
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辩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言能尽意论的承传;二是言不尽意论的承传。上述两个维面,表面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依托、相互共构、相互生发,它们构架出了我国古代文论言意论的基本轮廓。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意之辩 言能尽意 言不尽意 承传
下载PDF
李贤《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良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6-96,共11页
《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内容有:词序调整和句读层次、复合词结构、句法结构关系、句法语义关系、词的句法功能义、句型句式、修辞分析等;反映了唐人的语法分析成就,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一宗重要材料。
关键词 《后汉书注》 语法分析 古代语法学
下载PDF
学科构建与视野开拓:推进中国古都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一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8-154,共7页
中国古都学研究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成绩斐然,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也正面临着突破与创新的重要关口。完善学科建设,是当前中国古都学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科归属不明确,影响了中国古... 中国古都学研究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成绩斐然,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也正面临着突破与创新的重要关口。完善学科建设,是当前中国古都学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科归属不明确,影响了中国古都学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理论创新,高度重视其学科范式的内在性要素和外显性要素的建设与整合。其次,要拓展研究视野,使中国古都学研究具备全球眼光,将其置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进行考察;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古都故事;加强中外都城比较研究,推动中国古都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最后,中国古都学研究还应摒弃中原"正统论",强化中国整体观,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凝炼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都学 学科建设 全球视野 中国整体观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中国建都论战现象解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爱玲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共9页
中华民国都城是中国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1940—1948年发生了一场由知识阶层发起、被政界利用的关于都城选址问题的大讨论。它是近代建都问题争论时间最久、内容最复杂和保存资料最丰富的一次论战。有近20座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未来... 中华民国都城是中国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1940—1948年发生了一场由知识阶层发起、被政界利用的关于都城选址问题的大讨论。它是近代建都问题争论时间最久、内容最复杂和保存资料最丰富的一次论战。有近20座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未来都城所在,其诸多优势及不利条件均被提及并有所讨论。此次建都论战既有对中国古代建都经验的总结及对中国战后国防战略部署的思考,亦有对国外首都区位特征的借鉴,蕴含了近代都城空间生产的新动向。将都城选址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问题,置入历史、未来和世界这样的时空框架中分析与研究,拓展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内容和视野,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建都论战 中国古都学
原文传递
《和名类聚抄》与《释名》论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忠鹏 《日本学论坛》 2007年第1期48-53,共6页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重要文献在我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部分或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对这些遗失于东瀛的逸书、逸文等资料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古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和名类聚抄》的引文为中心对今本《释名》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研究 中日文化交流 《和名类聚抄》 《释名》 逸文考证
下载PDF
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之学术关联考述——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舒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1-208,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果,撰写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从郭沫若同日本汉学界的学派关联看,他倾向京都学派,并与两代京都学人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谊。是故,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日本汉学 中外学术交流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下载PDF
古代建筑研究方法刍议——以四川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70,116-118,共7页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one important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s.For a long time,however,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ithin a specific region were not commonly conducted.Moreover,in daily field works manipulatio...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one important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s.For a long time,however,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ithin a specific region were not commonly conducted.Moreover,in daily field works manipulation is overwhelmingly highlighted while research is always not given enough emphasis.This problem also hinders the process of architecture studies moving foward especially in the fileds of regionally architectural history studies.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propose some new ideas on ancient architecture studies in term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研究 方法 四川
下载PDF
民国时期戏曲史著中的古代戏曲学经典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静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家在其戏曲史书写中继续讨论古代戏曲学经典议题。他们借助议题讨论开展历史评论,并将其"熨帖"地安置在历史框架中,使之成为史述的一部分。进入这一时期戏曲史著的经典议题有四类:分类议题、比较议题、寻... 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家在其戏曲史书写中继续讨论古代戏曲学经典议题。他们借助议题讨论开展历史评论,并将其"熨帖"地安置在历史框架中,使之成为史述的一部分。进入这一时期戏曲史著的经典议题有四类:分类议题、比较议题、寻因议题、溯本议题。参与历史讲述的议题讨论不仅具有史纂层面的意义,还拥有戏曲学史层面的双重"意味"。一方面,史家在继续讨论前,会对古人"跨时空"的论争进行梳理,这实际是一项回顾古代戏曲学的工作;另一方面,史家与古人在论述同一议题时视角与观点的差异,反映出戏曲史学开始步入逻辑实证的时代。这本身是考察转型期学术特征的直接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学 经典议题 戏曲史纂 书写策略 学术转型
下载PDF
谶纬与两汉经学
18
作者 余江 《殷都学刊》 2001年第2期30-34,共5页
成于秦汉之际并盛行于两汉的谶纬是以经学附庸的面目出现的,它通过附说儒家经典而获得封建统治的欢心和认可。在谶纬的形成及盛行过程中,谶纬与经学之间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并非单向的而是互相吸收、互相利用的关系。一方面,谶纬通过神... 成于秦汉之际并盛行于两汉的谶纬是以经学附庸的面目出现的,它通过附说儒家经典而获得封建统治的欢心和认可。在谶纬的形成及盛行过程中,谶纬与经学之间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并非单向的而是互相吸收、互相利用的关系。一方面,谶纬通过神化经典、神化孔子以达到提高自身地位的目的;另一方面,经学又有意无意地借助于谶纬以更好地为政治服务,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实际上都不排斥谶纬,相反,谶纬还成了缓和二者间矛盾的调停者和平定经学异说的最高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神化 经典 孔子 经学 儒学 阴阳五行学说
下载PDF
古代家学的“三观”教育智慧及其当代资鉴——以明清滨州杜氏家学为例
19
作者 付春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我国古代家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等“三观”教育智慧。以明清滨州杜氏家学为例来看,“人生观”的培养涉及志向、习惯、品行、情怀等多个方面,“价值观”的教育则涉及名利、富贵、磨折、奢靡、自我价值判断等... 我国古代家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等“三观”教育智慧。以明清滨州杜氏家学为例来看,“人生观”的培养涉及志向、习惯、品行、情怀等多个方面,“价值观”的教育则涉及名利、富贵、磨折、奢靡、自我价值判断等多项内容,而“处世观”的培育又包括与人相处中的态度、原则等相关问题。古代家学的“三观”教育智慧对于当今青少年的“三观”培育具有良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家学 明清滨州杜氏 “三观”教育 当代资鉴
下载PDF
著名历史学家林甘泉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20
作者 康香阁 《邯郸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5,共5页
林甘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古代经济史学家和秦汉史学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历史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林甘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古代经济史学家和秦汉史学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历史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等。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7月17日下午笔者在本刊学术顾问宫长为先生的陪同下,就当前的国学热、马克思主义与国学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采访了林先生。林先生认为:"国学"这个概念的内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今天被炒得很热的"国学",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要搞民族主义;21世纪儒家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说法不正确;研究和宣传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历史研究需要勤奋,要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要学点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甘泉 历史学家 访谈录 国学热 传统文化 治学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