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史回眸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松 《中国名城》 2009年第3期27-33,共7页
本文按照历史演进过程,全面回顾并梳理了20世纪初至今100余年来,我国有关古迹和古物保存、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制建设的历史。如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行... 本文按照历史演进过程,全面回顾并梳理了20世纪初至今100余年来,我国有关古迹和古物保存、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制建设的历史。如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行动上日益与国际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迹保存 文物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制度史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文物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四川乐山文庙大成殿为例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洪吉 罗勇 +3 位作者 裴尼松 吕熠 廖紫骅 陈青松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6年第7期42-44,共3页
三维激光扫描以其数据获取的速度快、精度高、无接触等优势,为古建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乐山文庙大成殿为例,用地面和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展点云数据获取,构建了文物三维数字化档案,进而开展三维重建和... 三维激光扫描以其数据获取的速度快、精度高、无接触等优势,为古建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乐山文庙大成殿为例,用地面和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展点云数据获取,构建了文物三维数字化档案,进而开展三维重建和信息提取,对研究技术路线、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三维模型构建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古建筑文物 数字化保护
下载PDF
河北省丰宁地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及其对古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邱维理 李容全 +1 位作者 朱楠 白鸿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9-740,共12页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下层黑沙土中散布着一些古文化遗存,石片、石核、石斧等石器主要见于下部,陶片数量则以近顶部居多.对黑沙土中的有机质进行14C测年,结果表明,下层黑沙土形成于约7 990±150~3 200±125aB.P.(cal.)之间,上层黑沙土形成于约3 055±170aB.P.(cal.)以后.由这个遗址附近的环境分析证明,古代人类在此活动时期,当地气候处于相对湿润阶段,风沙活动虽依然存在,但可以断定黑沙土的成壤速度大于风沙物质堆积速度,使这里的先民能够依靠农耕、渔猎而生存.大约3 200±125aB.P.(cal.)后,风沙堆积速度骤然加快,使黑沙土成土过程一度完全停止,在大约100多年的时间里,风沙活动强烈,形成黑沙土层之间的黄色风沙层堆积.这一时期恶劣的环境使得当时当地的先民无法生存,被迫迁移,从此出现新石器遗址的缺失.该遗址所在的丰宁地区,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上源地区之一.因此,该地区环境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对了解北京地区沙尘暴变化历史有直接佐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土 风沙活动 气候变化 古文化遗址 丰宁
下载PDF
古代丝绸的老化及其保护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玲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84,共4页
古丝绸质弱,酸、碱、盐和霉菌的侵蚀,光、热作用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丝绸的老化和受损。理论和实践证明,清洗、防蛀、紫外线防护是古代丝织品保护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古代丝绸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古城墙古砖的病害分类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禹 张中俭 +1 位作者 刘鹏辉 冯智深 《山西建筑》 2020年第1期30-32,共3页
文物(包括砖石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其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石质文物的病害分类主要有石质文物的分类方法、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标准、石质结构建筑损伤评定的标准和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而古砖病害分类的相关研究还没有。... 文物(包括砖石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其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石质文物的病害分类主要有石质文物的分类方法、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标准、石质结构建筑损伤评定的标准和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而古砖病害分类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借鉴了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体系,结合了古砖病害类型,以平遥古城古砖病害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害分类。该分类体系共有三级,其中第一级有裂隙与空鼓、剥落与脱落、材料缺失、结壳、变色与沉淀、生物病害6类,第二级有15类,第三级有14类。相关研究对于古砖病害修复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砖 石质文物 病害 平遥古城
下载PDF
泸县6.0级地震文化遗产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安仁兵 游文龙 +1 位作者 潘毅 刘升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24,共12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县发生6.0级地震,对当地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掌握文化遗产在此次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对古建筑、古桥、渡槽、摩崖造像、古遗址以及可移动文物进行震害调查,分析破坏原因,提出不同文化遗产的震害等级...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县发生6.0级地震,对当地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掌握文化遗产在此次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对古建筑、古桥、渡槽、摩崖造像、古遗址以及可移动文物进行震害调查,分析破坏原因,提出不同文化遗产的震害等级,并统计其在此次地震中破坏占比。研究结果表明:古建筑中木结构的震害较轻,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墙体开裂、倾斜、倒塌和屋面损毁等破坏;古桥的桥面板产生裂缝和起壳,桥头堡基石发生移位;摩崖造像发生开裂、石像脱落,部分岩石发生坠落;古遗址的原有缝隙增大,石砌墙歪闪或倾斜;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连接的金属卡件在地震下崩落。根据震害调查结果,将文化遗产的震害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古建筑的维修与加固、摩崖造像的一体化监测、古桥的维护与应急抢险、可移动文物的隔震保护提出几点建议,为我国文化遗产的抗震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地震 震害调查 古建筑 古桥 摩崖造像 可移动文物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的树木根系空间分布及对土遗址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汪万福 武发思 +2 位作者 徐瑞红 贺东鹏 邱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3-1170,共8页
乔灌木根系对岩土类文物古迹的影响是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监测遗址附近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根径等参数是土遗址风化和机械损害机理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运用探地雷达技术研究了北庭故城遗址周边榆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 乔灌木根系对岩土类文物古迹的影响是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监测遗址附近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根径等参数是土遗址风化和机械损害机理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运用探地雷达技术研究了北庭故城遗址周边榆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榆树根系对城墙遗址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庭故城4个探测点榆树根系信号所体现的根径信息与树龄吻合,探测区域树木根径范围50~400mm,多数在100~250mm。树龄是影响地下根径及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树龄、根径比例、大根径走向、树木与遗址位置关系等因素,认为榆树根系对北庭城墙的威胁等级为Ⅲ号探测点(外城南墙中段)>Ⅳ号探测点(外城西墙北段中)>Ⅰ号探测点(外城西墙北段南)>Ⅱ号探测点(外城西北角)。探地雷达技术能够在不损害土遗址本体的前期下,实现对遗址及其周边树木根系的无损监测,在开展植物根系对文物本体安全影响的科学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根系 北庭故城 土遗址 探地雷达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古文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祖恩东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4年第3期26-28,共3页
利用拉曼光谱对云南腾冲出土的新石期的石斧和北京古玩市场上的古玉器进行成分分析 .样品未作任何特殊处理 ,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样品不同部位进行分析 .实验发现石斧为蓝晶石矿物而非硬玉 ;翡翠制品中含有环氧树脂谱线 .这一研究工... 利用拉曼光谱对云南腾冲出土的新石期的石斧和北京古玩市场上的古玉器进行成分分析 .样品未作任何特殊处理 ,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样品不同部位进行分析 .实验发现石斧为蓝晶石矿物而非硬玉 ;翡翠制品中含有环氧树脂谱线 .这一研究工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古文物 无损检测
下载PDF
基于点云数据的文物修复与建模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月霞 李梁杭 朱铃铃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年第10期57-59,共3页
针对传统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在古文物修复与建模中精细化程度不足、建模有效纹理信息丢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文物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进行模型重构,并创新性地提出在该过程中实现文字、图腾数字化和文物形... 针对传统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在古文物修复与建模中精细化程度不足、建模有效纹理信息丢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文物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进行模型重构,并创新性地提出在该过程中实现文字、图腾数字化和文物形态特征数字化。采用双数字化形式,有效弥补了文物建模后纹理特征平滑而导致文字、图案等模糊的缺点,更大限度地保留了古文物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字和历史图腾。对古文物石函盖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所建立的石函盖重构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较为完善地反映了文物的整体轮廓,为提取出细部文字等纹理特征提供了数字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物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Geomagic studio 点云数据 纹理特征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及旅游潜力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洁 梁青芳 +2 位作者 杨宁宁 张雅丽 张军 《甘肃科学学报》 2018年第6期82-88,共7页
为研究河西走廊"国保"单位的分布特征及发展该区域文物旅游的潜力,以数理统计法、不平衡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西走廊58处"国保"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保"单位主要以... 为研究河西走廊"国保"单位的分布特征及发展该区域文物旅游的潜力,以数理统计法、不平衡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西走廊58处"国保"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保"单位主要以带状分布的形式集中于地势平坦的走廊中部地区,空间集聚程度高,共30处"国保"单位分布于河西走廊重要流域水系5km的缓冲区内,占总数的51.72%,交通(主要公路、铁路)沿线5km的缓冲区内分布有"国保"单位29处,占总体数目的50%,"国保"单位在自驾游、短途旅游和本地旅游方面存在较大旅游潜力。甘州区、凉州区、瓜州县、嘉峪关市4地是"国保"单位的主要集聚中心,古建筑类主要集中于甘州区,古墓葬类主要集中于凉州区,古遗址类主要集中于瓜州县,石窟寺及石刻类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居多。河西走廊"国保"单位空间分布表现为文脉随水脉而动的特征,具有典型的地理实体依赖性,"国保"单位旅游潜力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及旅游资源方面。旨在为该区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空间分布 河西走廊 旅游潜力
下载PDF
城市古建筑的保护方法研究与探索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晓东 《城市建筑》 2020年第24期66-67,共2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就和收益,但是也给我国城市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破坏。突出表现为,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就和收益,但是也给我国城市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破坏。突出表现为,当前很多具备典型性特征的中国传统城市正在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大厦,以及千篇一律的镁光灯,使得具有传统民俗风格和文化特征的古建筑正在消失和凋零。取代城市古建筑的主要有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灯光设计、现代艺术建筑等。如果想从今天的中国寻找古建筑群体,必须去保护区域,或者各景点进行观赏。这一问题逐渐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相关人员开始针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在这一模式下能够有效对城市古建筑进行保护,并且实现对城市古建筑的科学管理。研究将针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展开论述与分析,并且会从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历史古迹的保存与应用方面提出相关意见与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古建筑 文物保护 方法应用 措施研究
下载PDF
古代敦煌文物保护述略 被引量:6
12
作者 沙武田 汪万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4,130-132,共14页
检阅藏经洞敦煌文献与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资料,发现其中有大量古代敦煌文物保护的事例,涉及敦煌历代祠庙寺观维修、崖面加固、洞窟维修、清沙扫窟、佛经修补等多个方面。另可探讨与古代敦煌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保护工... 检阅藏经洞敦煌文献与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资料,发现其中有大量古代敦煌文物保护的事例,涉及敦煌历代祠庙寺观维修、崖面加固、洞窟维修、清沙扫窟、佛经修补等多个方面。另可探讨与古代敦煌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保护工作的招待活动、所需材料、工作场所及古代敦煌人的文物保护理念等诸多问题,均对我们今天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敦煌 崖面加固 洞窟维修 清沙扫窟 佛经修补
下载PDF
在古建修缮过程中如何提高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水平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剑清 《城市建筑》 2019年第20期148-149,共2页
在修缮古建筑和保护文物时,要保证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在新时代中,文物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当今的古建筑修缮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保护文物,以及更加有意义地利用古... 在修缮古建筑和保护文物时,要保证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在新时代中,文物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当今的古建筑修缮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保护文物,以及更加有意义地利用古建筑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文物 修缮 保护 现状
下载PDF
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旦辉 汪灵 +4 位作者 叶巧明 邓苗 樊华 孙杰 杨颖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1-545,共5页
为了查明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古象牙赋存环境(土壤)的物相、化学成分、pH值和Eh值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古象牙的pH值、Eh值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象牙赋存土壤样品主要... 为了查明成都金沙出土古象牙赋存的物理化学条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古象牙赋存环境(土壤)的物相、化学成分、pH值和Eh值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古象牙的pH值、Eh值等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象牙赋存土壤样品主要由粘土及硅酸盐矿物组成,其中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含量达43%~60%,其pH值和E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5和-13.5mV,这种弱酸性还原环境的形成与土壤中含有0.3%左右的腐殖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成都金沙古象牙pH和Eh值平均分别为6.46和-15.5mV,与土壤pH和Eh值非常接近;并由于土壤中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封闭作用,能够阻止古象牙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交换及其对古象牙侵蚀作用,使古象牙能够在一种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得以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象牙 碳羟磷灰石 赋存环境 粘土矿物 蒙脱石 文物保护 成都金沙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古建筑监控与保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静 马虹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年第8期74-78,共5页
古代文物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珍贵历史财富。然而,古建筑一旦遭到人为或不可控的外力破坏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作为古建筑的传承人和守护者,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和重视中国古建筑的现状和地位,更好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将其文化精神传承下... 古代文物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珍贵历史财富。然而,古建筑一旦遭到人为或不可控的外力破坏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作为古建筑的传承人和守护者,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和重视中国古建筑的现状和地位,更好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将其文化精神传承下去。本课题将物联网技术有效应用于古建筑的监控保护中,设计了古建筑监控系统中的软硬件,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对古建筑的实时远程数据监测,不仅能够及时发出故障预警,还能对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古建筑的安全管理水平,也为其长期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古建筑 文物管理
下载PDF
中国现存古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清 何秋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中国现存1195座古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古楼的发展变迁经历了起源、成长、成熟和繁荣四个阶段。②现存古楼的数量在元朝之前波动相对平稳,呈"M"型分布特征,元朝之后...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中国现存1195座古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古楼的发展变迁经历了起源、成长、成熟和繁荣四个阶段。②现存古楼的数量在元朝之前波动相对平稳,呈"M"型分布特征,元朝之后波动幅度较大,呈"∧"型分布特征;总体以清朝分布最多,约占52.47%。③在空间上现存古楼为集聚型分布,且差异显著,呈"条带状与团块状并存"分布格局,主要分布在河流汇集以及地势低缓的地区;其空间分布密度层次明显,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趋势,大致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特征;其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在全国区域上表现出明显的"团块状"分布特征,总体为"东南热,西北冷"。④类型上,宗教文化类分布在文化历史悠久地区,军事防御类分布在重要关隘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观景类分布在河流湖泊多的地区,商业娱乐类分布在中原地区,报时警示类则多分布在华北华南地区。⑤建筑材料上,以砖木古楼分布最多,其空间分布与材料本身的取材和性能关联性很强。⑥具有文保级别的古楼主要以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川滇地区为核心地区。⑦相关分析得出,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基础、人力资源条件、旅游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导向是影响中国现存古楼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楼(古建筑) 历史变迁 优化 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 中国
原文传递
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17
作者 耿彦波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4,23,共5页
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和明清重镇,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和实践历史名城故都保护与复兴之路,可概括为"六个基本走向":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从单位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从文物... 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和明清重镇,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和实践历史名城故都保护与复兴之路,可概括为"六个基本走向":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从单位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从文物造假走向修旧如故;从文化包袱走向产业创新;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熔铸时代精神,塑造城市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名城古都 保护复兴 文化遗产
下载PDF
文物价值认知与修复行为的关系概论——以古瓷器修复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黎畅 李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S02期21-25,共5页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物价值认知与文物修补、修复的发展情况,可总结归纳其发展原因,进而更好的研究文物及瓷器文物修补、修复与物质、精神发展间的关系,以此提出现代社会中瓷器文物“修复”的价值保留诉求和最终目标、状态间的关系。
关键词 古陶瓷修复 文物价值 文物修复理念 古陶瓷修复理念
下载PDF
从“文献”到“实物”:近代中国文物保护困境与图书馆的因应
19
作者 张治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64-68,共5页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官方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职能缺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及地方博物馆建设的滞后,使得众多古籍和古器物流散海外,形成文物保护的现实困境。在此情境中,图书馆团体深刻反思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积极因应文物流...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官方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职能缺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及地方博物馆建设的滞后,使得众多古籍和古器物流散海外,形成文物保护的现实困境。在此情境中,图书馆团体深刻反思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积极因应文物流失的局面。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级公立图书馆不仅继承了古代藏书楼的传统,不断开展古代典籍版本的征集、保存和出版工作,而且自觉担负古代器物保存和展示的新使命,实现了由保护古代“文献”向保护古代“实物”的深化,扩充了图书馆的文物保护功能,保存和拯救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图书馆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了近代文物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博物馆 藏书楼 文物保护 近代中国 文化使命
下载PDF
百越古道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线路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超雄 《百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2-54,共3页
文章论述了百越古道的文化资源,对百越古道定名的缘由及其文化线路进行了阐述,对打造百越古道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百越古道 文化遗存 文化线路 打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