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邢云路测算回归年长度问题之再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石云里 王淼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8-144,共17页
按照文献记载,明末邢云路在兰州通过6丈圭表实测晷影,得到了中国传统历法史上最为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值。通常认为这一精密回归年长度值的取得是由于他使用了中国传统历法史上最高的圭表,从而减小了观测的系统误差所致。该文通过分析发现... 按照文献记载,明末邢云路在兰州通过6丈圭表实测晷影,得到了中国传统历法史上最为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值。通常认为这一精密回归年长度值的取得是由于他使用了中国传统历法史上最高的圭表,从而减小了观测的系统误差所致。该文通过分析发现:邢云路所留下的影长实测值的误差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他之所以能得出如此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值,完全是因为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事实表明,早在他进行立表测影的十多年前,他已经掌握了与这个值精度相当的回归年长度值,据此揭露了官方历法系统的误差并且呼吁改历。在他的改历建议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增强自己见解的说服力,他着意安排了这次测影活动。但是,由于他所处年代特殊的天文条件,他所用的由测量表影来推求回归年长度的方法本身的可靠性有限,所以,他最后对测影结果进行了调整,使之能够导出他想要的最终结果。至于他最初是如何得到如此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值并确信其可靠性的,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云路 回归年长度 晷影测量 中国古代历法
下载PDF
“天学”词义刍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潇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1,共6页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中"天学"一词被普遍使用,但不可否认存在着某些随意现象,而且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对其赋有的独特内涵。从历史文献看,"天学"一词又确实存有它义,并还发生着含义的变迁。鉴于目前"天学"...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中"天学"一词被普遍使用,但不可否认存在着某些随意现象,而且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对其赋有的独特内涵。从历史文献看,"天学"一词又确实存有它义,并还发生着含义的变迁。鉴于目前"天学"一词运用上的某种随意和混乱,本文对该词词义问题进行历史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主教 西学
原文传递
“彗星”探源
3
作者 才宛冬 《中国科技术语》 2018年第5期70-72,共3页
彗星作为太阳系的一种特殊天体,当前已经发现1700多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彗星的国家之一,彗星记录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同时中国也保存了世界上最系统的古代彗星观测记录,对彗星按照结构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命名和分类,对... 彗星作为太阳系的一种特殊天体,当前已经发现1700多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彗星的国家之一,彗星记录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同时中国也保存了世界上最系统的古代彗星观测记录,对彗星按照结构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命名和分类,对现代天文学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 中国古代天文学 马王堆帛书
下载PDF
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天文学--《五星连珠》创作笔记
4
作者 涂少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0-84,共5页
本文通过对2016年1月的一次五星连珠的天象观测和以此创作的绘画作品为中心,考察并梳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关天象观测的思想基础和占星理论,从艺术创作的视角重新认知、发现古代天文学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象 五星连珠 占星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天文科技档案名词“候簿”源流考
5
作者 丁海斌 郭嘉琦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天文记录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中国古代辉煌的天文学成就与之息息相关。“候簿”为中国古代指代原始天文观测记录簿的专业名词,在中国古代天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天文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日照时数、行星位置、星...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天文记录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中国古代辉煌的天文学成就与之息息相关。“候簿”为中国古代指代原始天文观测记录簿的专业名词,在中国古代天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天文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日照时数、行星位置、星月运动、太阳高度角、风向等。“候簿”一词的产生可追溯到唐代,自唐代以后一直延续使用到清代,并在清代的使用频率达到顶峰。其义项在历史沿革中未发生较大嬗变。民国时期,“候簿”一词随着近代天文学的产生而逐步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簿 科技名词 档案名词 中国古代天文史 科技历史语言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兼论王充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关增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11,共6页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和古希腊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希腊人认为地远远小于天,中国人则主张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导致中国人产生这一认识的根源在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和宇宙起源演变理论的影响,传统的天地测量之术则给...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和古希腊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希腊人认为地远远小于天,中国人则主张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导致中国人产生这一认识的根源在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和宇宙起源演变理论的影响,传统的天地测量之术则给这种见解提供了数理依据。另一方面,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尺度 王充 论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