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规划——公共建筑的聚集现象 被引量:53
1
作者 王浩锋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4,共4页
应用空间句法分析了一组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形态。研究显示,随着宗族人口的增加和分房,村落除了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节点,还出现了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向特定地段聚集的"规划"现象。这种现象和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 应用空间句法分析了一组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形态。研究显示,随着宗族人口的增加和分房,村落除了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节点,还出现了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向特定地段聚集的"规划"现象。这种现象和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宗族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村落形态 聚集现象
原文传递
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国安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8年第1期34-62,共29页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和"一娃一村,分散聚居"等多种聚居模式。这种家族式聚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来自江西等宗法文化较浓厚地区移民的迁入,以及不同族群为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导致鄂东南地区在清代前期进入普遍的移民家族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以宗祠——支祠——家祠为层级的祠堂建筑格局与家族聚居区——自然村落——单个家庭的聚落形态相对应,体现出建筑格局与家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其中与自然村落相关联的支祠(鄂东南称之为"祖堂"、"宗屋"、"公屋")更是构成所在村落的公共空间,并成为族人祭祀、娱乐、教育、生产等公共生活的核心,地理空间与血缘家族空间的重叠、建筑的象征功能与宗法组织的实际运作共同维系着清代以来鄂东南地区以家族为特征的乡村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村落 公共空间 鄂东南 明清
原文传递
祖先·祖籍·宗祠——古代宗族制度下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12
3
作者 余达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5-79,共5页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制度 文化认同 祖先 祖籍 宗祠
下载PDF
谁的祠堂?何为遗产?——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3
4
作者 邓启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实物载体祠堂,是岭南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一种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遗产",由于历史原因,它的权属和文化遗产价值,存在认知上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文化遗产保护...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实物载体祠堂,是岭南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一种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遗产",由于历史原因,它的权属和文化遗产价值,存在认知上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一系列失当处理。因此,如何充分保障文化遗产所有者的权益,鼓励社区参与,全面认识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祠堂 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下载PDF
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遗存的再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滕铭予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3期70-79,95,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凤翔县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坑的分析 ,认为当时每一次祭祀活动以使用一种牺牲为主 ;使用牺牲种类不同 ,其埋入方式亦有差别 ;该遗址中打破宗庙主体建筑的人坑 ,其埋放时间、性质及目的当与分布于中庭的它类祭祀坑...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凤翔县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坑的分析 ,认为当时每一次祭祀活动以使用一种牺牲为主 ;使用牺牲种类不同 ,其埋入方式亦有差别 ;该遗址中打破宗庙主体建筑的人坑 ,其埋放时间、性质及目的当与分布于中庭的它类祭祀坑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凤翔县 马家庄 宗庙遗址 祭祀活动 祭祀坑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角下湘南宗祠的建筑艺术及礼俗价值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曦 李丽珍 邓渭亮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39,共3页
湘南宗祠建筑艺术是湘南地区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源流。本文旨在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来探讨湘南宗祠的艺术特色与礼俗价值及场景应用。着重探讨了湘南宗祠的建筑选址、平面布局、构建装饰等内容;并结合分析湘南宗祠... 湘南宗祠建筑艺术是湘南地区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源流。本文旨在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来探讨湘南宗祠的艺术特色与礼俗价值及场景应用。着重探讨了湘南宗祠的建筑选址、平面布局、构建装饰等内容;并结合分析湘南宗祠的生活功能,从敬孝、帮扶、收族、清廉等礼俗价值讨论了宗祠建筑艺术作为改善乡村文化样态的重要手段、阐明其在丰富群众生活时所发挥的作用;注重礼俗价值引导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湘南 宗祠 礼俗价值 建筑设计
下载PDF
礼在古今之间——“城市祠堂”祭祀的复兴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壁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10,7,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重建祠堂,恢复祭祀。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四序堂"为例,在身份上,祠堂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宗亲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而祠堂的组织形成,从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重建祠堂,恢复祭祀。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四序堂"为例,在身份上,祠堂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宗亲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而祠堂的组织形成,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化成现代的家族制,并且依赖祭祀活动,将一地区同一宗族的人重新凝聚在一起,构建了新的宗族共同体。另外,祠堂允许同姓宗亲摆放自己祖先牌位,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到祠堂中祭祀自己的祖先。祠堂的种种制度创新,是传统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调和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阳 祠堂 祭祀
原文传递
权力表征、符号策略与传统公共空间存续 被引量:11
8
作者 靳永广 项继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8,174,175,共12页
农村公共空间不仅是农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村庄社区和国家权力互动和展演的场所。以浙西北S村朱氏祠堂为观察对象,探讨作为农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祠堂的现代转型及其存续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活主体并非传统公共空间遭遇现代中国革命和... 农村公共空间不仅是农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村庄社区和国家权力互动和展演的场所。以浙西北S村朱氏祠堂为观察对象,探讨作为农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祠堂的现代转型及其存续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活主体并非传统公共空间遭遇现代中国革命和政治冲击场景中的消极受动者,而是善于因时采纳并巧妙借用政治话语策略性装饰传统公共空间,从而在意义编织中持续重构空间的存续正当性。经由政治符号填充的公共空间,成为表意政治和聚合认同的统合性承载场,强化了空间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再生产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个案经验表明,传统社会符号与现代政治符号能够相安共生且良性互动,应赋予传统事物以现代意义而非全然抛弃。空间生产的三维构件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机嵌合。空间的物理形态和价值意义都被改造着但后者远远超过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符号 公共空间 空间政治 符号权力 祠堂
下载PDF
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7-102,共6页
文章主要对唐卡中的曼陀罗(坛城)图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的曼陀罗图式虽然来自印度,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上有了变化,尤其藏传佛教确立以后,其图式已经不单来自于具体的某一个“源头”,而是多重文化渊源影响的结果,这里面,内地的... 文章主要对唐卡中的曼陀罗(坛城)图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的曼陀罗图式虽然来自印度,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上有了变化,尤其藏传佛教确立以后,其图式已经不单来自于具体的某一个“源头”,而是多重文化渊源影响的结果,这里面,内地的盖天说宇宙论和汉代以来流行的博局纹符号、明堂图式对于西藏的曼陀罗图式的影响和作用要大于印度传统模式的影响,而且,印度的密教本身也具有来自中国宗教文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 曼陀罗(坛城) 明堂 博局纹铜镜
下载PDF
从卜辞看洹北商城一号宫殿的性质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江涛 谢肃 《中原文物》 2004年第5期20-25,共6页
将卜辞中有关宗庙的祭祀活动和祭祀场所资料与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的祭祀遗存相对照,内涵基本相合,从而证明洹北商城一号宫殿为商王的宗庙。
关键词 卜辞 宗庙祭祀 洹北商城一号宫殿 商王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论祠堂功能的嬗变 被引量:10
11
作者 蔡宇安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68-71,共4页
祠堂功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祠堂总体功能为宏观层次,而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等则为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每一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又可细分出具体的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中观... 祠堂功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祠堂总体功能为宏观层次,而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等则为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每一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又可细分出具体的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中观层次的各项功能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而其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和宗族不同而有所变化。现代社会里,祠堂功能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各中观层次的功能的性质的变化,即由传统性和向现代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功能 传统性 现代性 嬗变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市发现汉代画像石祠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永德 解华顶 +4 位作者 李玲 马胜 马峰 顾芳 闫艳妮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5,I0001,I0002,I0003,共10页
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文物部门清理出两座汉代石祠C1、C2<X 1保存完整,呈“凸”字形结构,前室后龛,内部刻满画像。经研究,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其独特的平面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 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文物部门清理出两座汉代石祠C1、C2<X 1保存完整,呈“凸”字形结构,前室后龛,内部刻满画像。经研究,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其独特的平面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 汉代 画像石 抱鼓石 小祠堂
原文传递
汉代皇帝宗庙祭祖制度考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善兵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1,共9页
西汉初,叔孙通采撷先秦古礼及秦制,确立汉朝皇帝宗庙祭祖制度。其中既不乏沿袭传统的因素,也混杂有当时不同地域的文化,还有出身于庶民阶层的汉统治者所熟稔的民间俗文化的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学在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西汉初,叔孙通采撷先秦古礼及秦制,确立汉朝皇帝宗庙祭祖制度。其中既不乏沿袭传统的因素,也混杂有当时不同地域的文化,还有出身于庶民阶层的汉统治者所熟稔的民间俗文化的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学在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儒家若干典籍记载的所谓周代天子祭祖礼制,对汉代皇帝修订宗庙祭祖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两汉时期皇帝宗庙祭祖制度,与儒家典籍的相关记载以及若干儒生的诠释相比,二者并不完全吻合,而是前者依据现实需要,对后者多有变通,由此导致制度本身时刻处于调整、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皇帝宗庙 祭祀 礼制
下载PDF
武丁卜辞与洹北商城一号、二号宗庙基址复原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恩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 一号和二号基址位于洹北商城的"内城"中心。其形制布局与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宗庙基址基本相同,都有多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而且还有程度不同的祭祀遗存。因此,一号和二号基址的性质不是宫殿而是宗庙。本文进一步证明一号基址有9个房间的主体建筑"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即武丁卜辞的"九示"。二号基址有4个房间的主体建筑的"大室"内所奉祀的神主应是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等武丁的"四父",也称"四示"的宗庙。根据一号基址"大室"东西两侧通道对一号基址的打破关系,证明一号宗庙是盘庚时期始建的,二号宗庙是武丁时期续建的。洹北商城即"盘庚迁殷"的都城"殷",年代下限为武丁早期。证明盘庚和武丁时代不仅没有始祖居中、昭穆分列左右的昭穆制度,也没有五庙、六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洹北商城 宗庙 武丁卜辞 九示 四父 盘庚迁殷
原文传递
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向东 杜森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6,共4页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合、转化,从而汇聚成为了今天晋祠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系 融合 转化
下载PDF
从海昏侯墓出土奏牍看刘贺的举动与失落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今言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9,共7页
从出土《奏牍》看,刘贺远封海昏的四年中,自称"藩臣",有臣服汉廷中央王朝的理念。他曾向宗庙奉献"酎金",申请"秋请",还和夫人"待"向宣帝、太后频繁"上书",呈述自己的诉求。但刘贺的... 从出土《奏牍》看,刘贺远封海昏的四年中,自称"藩臣",有臣服汉廷中央王朝的理念。他曾向宗庙奉献"酎金",申请"秋请",还和夫人"待"向宣帝、太后频繁"上书",呈述自己的诉求。但刘贺的这些举动往往不得如愿,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这和他在北方做帝王时的境遇存在明显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庙 酎金 秋请 上书 海昏侯
下载PDF
略论登封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及其性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肇清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5,共3页
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小城基本是同时期修建而成, 原本是一体的。王城岗大小古城址是我国古文献所说的禹都阳城。小城内的中西部有大量的夯土片、夯土坑和“奠基坑”, 在奠基坑内埋有人数不等的殉人, 这些“奠基坑”... 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小城基本是同时期修建而成, 原本是一体的。王城岗大小古城址是我国古文献所说的禹都阳城。小城内的中西部有大量的夯土片、夯土坑和“奠基坑”, 在奠基坑内埋有人数不等的殉人, 这些“奠基坑”应当是祭祀坑, 而整个小城就是当时的宗庙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 遗址 性质 大城 龙山文化 古文献 中西部 奠基 祭祀坑
原文传递
两汉诏令中的皇帝身份——从“奉宗庙”到“承大业” 被引量:7
18
作者 丁佳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5,共11页
在西汉的诏令文本中,皇帝多以"奉宗庙"的身份呈现。从宣帝时期开始,诏令文本中出现了另一种皇帝身份——"承大业",它在东汉的诏令文本中完全取代"奉宗庙"而成为唯一较为固定的皇帝身份。两汉诏令文本中... 在西汉的诏令文本中,皇帝多以"奉宗庙"的身份呈现。从宣帝时期开始,诏令文本中出现了另一种皇帝身份——"承大业",它在东汉的诏令文本中完全取代"奉宗庙"而成为唯一较为固定的皇帝身份。两汉诏令文本中皇帝身份由"奉宗庙"到"承大业"的转变,与"汉家尧后"说和绍述古圣先王功业的理论建构有着直接关联。"承大业"身份不仅可以涵括血脉延续所赋予的合法性,同时也彰显了绍述古圣先王功业所带来的正统性。两汉皇帝身份的转变为皇帝制度注入了新的儒家政治文化内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权力规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诏令 皇帝身份 宗庙 大业
原文传递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 被引量:7
19
作者 邱耀 王华阳 《科技信息》 2012年第29期15-16,共2页
论述了古祠堂的文化及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的下祠堂文化功能,探讨了祠堂的社会教化意义,指出祠堂文化演进及其功能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通,有提高人之精神、兴发人之志气、开辟人之智慧之... 论述了古祠堂的文化及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的下祠堂文化功能,探讨了祠堂的社会教化意义,指出祠堂文化演进及其功能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通,有提高人之精神、兴发人之志气、开辟人之智慧之源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文化 功能 新农村
下载PDF
承古、远古与变古适今:唐宋时期的家礼演变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美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唐宋家礼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唐代家礼以"承古"为主要特征,按据经典旧仪撰著礼文;北宋虽亦以《仪礼》旧文为基础并承袭前代家礼仪制,但是参以时宜、折衷古礼传统的"远古"倾向已经变成北宋家礼的主旋律;至于... 唐宋家礼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唐代家礼以"承古"为主要特征,按据经典旧仪撰著礼文;北宋虽亦以《仪礼》旧文为基础并承袭前代家礼仪制,但是参以时宜、折衷古礼传统的"远古"倾向已经变成北宋家礼的主旋律;至于南宋,家礼修撰呈现出新的面貌,"变古适今"原则在家礼中充分凸显出来。由唐至宋,家礼的发展过程,是家礼从集中于世家旧族之中逐渐扩展到科举官僚士大夫家族之中,再渐趋外延到广泛层面的士庶家族的过程,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家礼影响在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家礼 礼经旧文 《书仪》 居家杂仪 祠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