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连旭 余家阔 +2 位作者 敖英芳 崔国庆 王健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前交叉韧带(A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ACL时骨道直径的最佳选择。方法:解剖26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内束(AM)和后外束(PL)的分界。确定ACL、AM和PL纵轴并测...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前交叉韧带(A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ACL时骨道直径的最佳选择。方法:解剖26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内束(AM)和后外束(PL)的分界。确定ACL、AM和PL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作其垂线,沿垂线测量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重建骨道的最大直径。结果: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ACL、AM和PL胫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9.06(7.65~9.88)mm,8.47(6.85~9.23)mm和6.43(5.01~7.88)mm;其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0.31(8.75~11.50)mm,8.60(7.79~9.23)mm和6.74(5.54~8.00)mm。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相一致的原则,依据镜下测量结果,决定ACL重建时骨道直径。单束重建骨道直径可从7.5 mm到9.5 mm,均值为9 mm。双束重建AM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9.0 mm,均值为8 mm;PL骨道的直径可从5.0 mm到7.5 mm,均值为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骨道 直径
下载PDF
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雷 陆伟 +2 位作者 吴冰 柳海峰 李皓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比较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12在踝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6... 目的比较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12在踝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68例。半腱肌腱组35例,异体肌腱组3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结果68例均获得13—38(22.7±5.2)个月随访。半腱肌腱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异体肌腱组,但在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优于异体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临床中可根据患肢膝关节健康状况、运动期望值及经济承受能力综合分析。个体化选择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侧副韧带 慢性踝关节不稳 半腱肌腱 同种异体肌腱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飞 陈百成 +3 位作者 康慧君 王军 刘虎 董江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91-895,共5页
目的 对比观察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的60例(72膝)陈旧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束等长重建组22例(27膝),双束解剖... 目的 对比观察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的60例(72膝)陈旧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束等长重建组22例(27膝),双束解剖重建组38例(45膝).术后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记录再脱位的病例数,CT测量髌骨外移度及髌骨倾斜角并以Kujala和主观问卷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无再脱位病例.(1)髌骨不稳发生率,术后单束重建组18.5%,双束重建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两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Kujala评分,单束组术前59±9,术后87±4;双束组术前62±9,术后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主观问卷:单束重建优良率85.2%,双束重建组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明显恢复髌骨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但临床评价双束重建优于单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韧带 内侧副韧带 内侧髌股韧带 等长重建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术后MRI与正常膝关节MRI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壮岱 金社辉 +3 位作者 冯志军 野战涛 杨云龙 张虎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39-43,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术后的MRI与正常膝关节MRI比较,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3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手术组),行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按照国... 目的通过分析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术后的MRI与正常膝关节MRI比较,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3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手术组),行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观察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术前及术后常规检查MRI(3.0TGE,4 mm层厚),前叉韧带信号评定及进行Blumensaat角、矢状位ACL角、PCL角、PCL指数测定、胫骨前移测定与30例正常膝关节(正常组)MRI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伸屈活动度正常,前抽屉试验均阴性。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轴移试验阳性3例。术后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前交叉韧带信号按Rak's方法评定:其中1级为27例(优),2级为3例(中)。ACL角手术组术前、术后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与正常组Blumensaat角、PCL指数、胫骨前移均较术前降低(P<0.05),手术组术后与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正常组PCL夹角均较术前增大(P<0.05),手术组术后PCL夹角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通过解剖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前、术后MRI与正常MRI比较,说明解剖型前交叉韧带重建能够很好恢复膝关节前后向及旋转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损伤 解剖重建
下载PDF
肩锁关节脱位研究:如何达到解剖复位和持续性稳定及关节微动 被引量:13
5
作者 房燚 赵文志 +5 位作者 潘德悦 韩鑫 张路 何洪涛 石峰 田廷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6-802,共7页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式繁多,尚无统一标准,其治疗效果受损伤机制、脱位类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锻炼等多方面影响。目的:归纳总结目前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10至2019年),万方数...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式繁多,尚无统一标准,其治疗效果受损伤机制、脱位类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锻炼等多方面影响。目的:归纳总结目前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10至2019年),万方数据库(2010至2019年),以"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Diagnosis;Therapy;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Endobutton;Internal Fixators"为英文检索词,"肩锁关节;脱位;诊断;治疗;解剖重建;Endobutton;骨科植入物"为中文检索词,排除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 187篇文献,最后保留55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对于RockwoodⅠ、Ⅱ型肩锁关节脱位多采取保守治疗,Ⅳ-Ⅵ型多采取手术治疗,Ⅲ型的治疗尚存争议,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建议年轻和对功能要求高的患者采取积极手术治疗。目前,非手术治疗以吊带固定为主,手术治疗越来越趋向于微创解剖重建喙锁韧带,如关节镜辅助下Endobutton技术,虽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尚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期望寻找一种既能解剖复位,获得持续性稳定,又能保证肩锁关节微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脱位 诊断 治疗 解剖重建 ENDOBUTTON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改良McLaughlin术式治疗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毅 詹美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Mc Laughlin术式治疗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疗效及结果。[方法]共6例患者接受改良Mc Laughlin术式并接受随访而入选本研究,年龄35~65岁(平均42.8岁),受伤至诊断时间1~86 d(平均47.5 d),所有患者均有... [目的]评价改良Mc Laughlin术式治疗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疗效及结果。[方法]共6例患者接受改良Mc Laughlin术式并接受随访而入选本研究,年龄35~65岁(平均42.8岁),受伤至诊断时间1~86 d(平均47.5 d),所有患者均有肩关节后脱位伴有肱骨头前内侧骨缺损,缺损面积为25%~45%。6例患者中有5例延迟诊断,延迟诊断时间平均56.8 d(33~86 d)。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Mc Laughlin术式治疗。术后根据Constant评分及患者肩关节改善情况,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2.8个月,优秀4例,良好2例。术后Constant评分75~90分(平均84分),随访无再发肩关节脱位及肩关节不稳定表现,且肩关节外旋角度平均恢复至30°左右。[结论]采用改良Mc Laughlin术式治疗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可,如何处理反Hill-Sachs损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后脱位 反Hill-sachs损伤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距腓前韧带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华斌 张涛 +5 位作者 瞿瑾 李雄 孙德毅 邱续强 吕红斌 徐大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54-1362,共9页
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ATFL损伤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67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17~41岁,病程为(12.6±3.2)个月;左踝29例,右踝38例。患者均因反复扭伤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明显松弛;ATFL止点压痛、跟腓韧带止点压痛、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采用X线检查排除其他踝关节疾患,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观察患侧ATFL损伤情况。患者均有手术指征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及标准化流程的康复锻炼。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rlsson ankle functional,KAF)评分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JSSF)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结果。结果:67例患者在术中关节镜下检查发现炎性滑膜增生52例(77.6%),明显骨赘增生12例(17.9%),Ⅱ~Ⅲ度距骨骨软骨损伤23例(34.3%),Ⅳ度软骨损伤5例(7.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麻醉状态下前抽屉试验为阴性、内翻应力试验为阴性;术后锚钉位置良好。其中3例(4.5%)患者术后出现腓浅神经暂时性麻痹,足踝部皮肤麻木,2周内逐渐恢复;无围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 解剖重建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钢 林坚平 +4 位作者 王广积 方业汉 黄晖 熊小龙 沈宁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ACL断裂患者资料。男60例,女18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2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l周至23个月,平均5.8个月。所...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ACL断裂患者资料。男60例,女18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2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l周至23个月,平均5.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8.29±1.81)mm。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ACL。末次随访时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标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78例患者术后获25~56个月(平均34.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78例患者的IKDC评分平均为(92.9±2.8)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4.2±3.4)分,均较术前[(42.6±9.5)、(44.4±8.5)分1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73例(93.6%)患者Lachman试验呈阴性,69例(88.5%)患者轴移试验呈阴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1.47±0.68)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所重建前内束和后外束连续。结论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ACL能够有效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解剖重建 双束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健患侧肢体生物力学对称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邬俊夫 朱伟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07-314,共8页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人体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临床治疗首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ACLR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健患侧肢体步态异常,然而术后异常的步态与重建韧带再次断裂率及晚期继发骨关节炎关系密切,从而影响手术疗效及日...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人体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临床治疗首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ACLR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健患侧肢体步态异常,然而术后异常的步态与重建韧带再次断裂率及晚期继发骨关节炎关系密切,从而影响手术疗效及日常生活的恢复。本文综述ACLR术后两侧肢体步态生物力学对称性的研究进展,总结ACLR后步态生物力学对称性的测量、评估相关技术,分析患者性别、ACLR术前损伤机制、术中移植物选择、术后心理因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全身其余关节控制代偿、康复方案等影响因素,尤其是手术方式中股骨隧道定位点的不同对术后下肢步态生物力学对称性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解剖重建 类等长重建 生物力学 步态 对称性
下载PDF
颈椎解剖学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国 宋晓斌 +1 位作者 沈勇 杨智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解剖学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肿瘤后,用钛钉、钛连接片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颈椎解剖学结构。结果 21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颈椎解剖学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肿瘤后,用钛钉、钛连接片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颈椎解剖学结构。结果 21例患者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先天性肿瘤2例。术中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2-6个,平均3个。手术中未出现因使用铣刀打开椎管及使用钛连接片内固定所致硬脊膜破裂、脊髓及神经根损伤。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13.2个月,X线片或CT三维重建未见回植体固定的塌陷、位移,未见椎管狭窄及脊柱畸形。结论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解剖结构,避免术后因椎板缺失造成脊髓失去骨性保护,引起椎管狭窄和脊柱生物力学变化,最大限度保证颈椎的正常结构,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维持患者远期脊柱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 解剖学重建 钛连接片固定 稳定性 椎管狭窄
下载PDF
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杭州 白希壮 +1 位作者 王琳 孙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MCL的21例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19...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MCL的21例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5例,交通事故伤6例。病程15 d^3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的MCL损伤程度分度标准,Ⅱ度5例,Ⅲ度16例。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术后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生同种异体跟腱骨块碎裂1例。术后1例切口未愈合,经植皮修复后愈合;余20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直、血管及神经损伤、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阴性20例,Ⅰ度阳性1例。除1例屈膝受限15°外,余均无伸、屈膝受限。膝关节Lysholm评分从术前(45.4±13.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7.5±9.4)分,IKDC 2000主观评分从术前的(46.5±14.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8.4±9.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MRI示移植物连续性良好。结论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MCL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损伤 胫骨Inlay技术 同种异体跟腱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内侧副韧带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策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宏涛 董江涛 +4 位作者 王娟 程轩洁 余青州 高伟 高石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2-135,共4页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Hughston Ⅲ级损伤常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韧带重建术是目前该类损伤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已经从传统的等长重建发展到解剖重建,使膝关节术后的前后稳定性和患者的运动水平得到了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Hughston Ⅲ级损伤常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韧带重建术是目前该类损伤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已经从传统的等长重建发展到解剖重建,使膝关节术后的前后稳定性和患者的运动水平得到了更满意的临床效果;目前内侧副韧带的重建方式较多,但是大多不能很好的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内侧副韧带三角矢量重建在恢复膝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恢复旋转稳定性。对于合并有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二者造成旋转稳定性的叠加损失,内侧副韧带三角矢量重建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作者提出了一种治疗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合并损伤的临床治疗策略,旨在更好地指导、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三角矢量重建
原文传递
采用激光技术实现经胫骨隧道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振 郝跃峰 +3 位作者 许檬磊 吴乾 宗路杰 胡丹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08-215,共8页
背景:经胫骨隧道技术(transtibial,TT)可实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等长重建,而其实现解剖重建的能力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定位技术实现ACL解剖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5具完整尸体,剥离膝关节前部软组... 背景:经胫骨隧道技术(transtibial,TT)可实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等长重建,而其实现解剖重建的能力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激光定位技术实现ACL解剖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5具完整尸体,剥离膝关节前部软组织充分暴露至韧带表面,使用外固定架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去除前交叉韧带。将膝关节内ACL止点足印区(下简称止点)的中心点作为骨隧道内口,使用"双面激光技术"虚拟ACL的空间构象,确定胫骨及股骨骨隧道的关节外口,测量样本解剖数据及隧道相关数据。结果:男女比例为19:6,平均年龄(59.5±11.1)岁,平均身高(164.92±7.27)cm,髌腱长度(35.23±5.10)mm,胫骨横径(73.50±4.89)mm,胫骨前后径(45.18±4.02)mm;胫骨止点长度为(15.75±2.44)mm;胫骨止点的宽度(8.00±1.28)mm;股骨止点长度(15.39±2.17)mm,股骨止点宽度(8.97±1.61)mm,股骨止点与后壁的距离(2.61±0.62)mm,外侧髁间嵴出现的概率为76%,外侧分叉嵴出现的概率为49%。屈曲90°时,胫骨隧道长度(31.83±4.09)mm,距离胫骨平台(16.33±4.56)mm,距离髌腱内侧(10.79±5.85)mm;距离内侧副韧带(23.12±5.99)mm;股骨隧道长度(42.70±7.83)mm。上述指标左右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止点前后径较小,建议采用单束解剖重建较为适当,宽度建议取8 mm左右为宜;通过"双面激光技术"可以模拟膝关节中ACL的空间构象,在减少骨质损伤的前提下可测量一个膝关节的多个角度;在屈曲90°时,经胫骨隧道技术可以安全进行单束解剖重建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经胫骨隧道技术 解剖重建 前交叉韧带定位器 双面激光技术
下载PDF
慢性踝外侧不稳镜下清理联合外侧副韧带重建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向阳 刘阳 +4 位作者 付立功 庞海鹏 陈军 王建义 陈连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自体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对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先行关节镜踝关节清理,然后用同侧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自体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对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先行关节镜踝关节清理,然后用同侧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钿带和跟腓韧带。采用A0FAS和VAS评分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71.56±6.0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6.50±5.38)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术后时推移,A0FAS显著增加(P<0.05);而VAS显著减少(P<0.05)。术后X线片均显示踝关节位置正常,锚钉及骨道位置良好;MRI显示重建ATFL和CFL走形恢复正常,张力良好。[结论]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关节镜清理 外侧副韧带损伤 腓骨短肌肌腱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后交叉韧带止点形态学测量及其重建骨道直径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连旭 余家阔 +2 位作者 敖英芳 王海军 林霖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1-915,947,共6页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 目的:在膝关节尸体标本上测量后交叉韧带(PCL)止点的形态大小,探讨重建PCL时骨道直径的选择。方法:解剖20具新鲜冷冻的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PCL股骨和胫骨止点边界和前外束(AL)与后内束(PM)的分界。确定PCL、AL和PM纵轴并测量其长度,经过纵轴中点做其垂线,沿垂线测量其止点宽度,该宽度则为骨道最大直径。测量值用均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表示。结果:PCL、AL和PM胫骨止点的纵轴宽度分别为10.64(9.52~11.51)mm,6.54(5.50~7.58)mm和5.85(5.37~6.56)mm。股骨止点纵轴宽度分别为11.01(10.27~12.04)mm,9.56(8.91~10.52)mm和9.47(8.85~10.28)mm。结论:根据解剖重建和胫骨、股骨骨道一致的原则,PCL单束重建的骨道直径可从9.5 mm到11.5 mm,均值10.5 mm;双束重建AL骨道直径可从6.5 mm到8.5 mm,均值7.5 mm;PL骨道直径可从6.0 mm到7.5 mm,均值6.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骨道 直径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样本髋关节置换假体位置数字化评估
16
作者 李佳伟 张凯 +6 位作者 丁良甲 王海燕 陈清威 刘启 于小明 兰文杰 李筱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入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目的测量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参数,了解假体位置分布及解剖重建率。方法纳入内蒙古地区四家三级医院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X线资料(年龄30~70岁),影像资料以JEPG格式导入Mimics21.0软件,采用多人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测量6项参数,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股骨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比较术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股骨头偏心距的差异,统计以上6项参数的解剖重建率。结果观察者间及观察者自身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0.99,可靠性较好。健侧股骨头偏心距与术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侧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与健侧相比,向内上方偏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股骨头偏心距及双下肢长度差异的解剖重建率分别为79.90%、77.70%、43.02%、60.34%、60.30%、79.30%。结论本研究统计内蒙古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分布情况,认为术后较难达到完全的解剖重建,其中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置、水平位置及股骨偏心距的解剖重建率偏低,需改进手术方法缩小两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X线 假体 解剖重建
下载PDF
单束重建与解剖双束重建治疗内侧副韧带Ⅲ级损伤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卫勇 朱伟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0-725,共6页
目的比较单束重建与解剖双束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Ⅲ级损伤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为临床MCL损伤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取自愿捐赠的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9具,随机分为3组(n=3)。其中,正常MCL组仅... 目的比较单束重建与解剖双束重建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Ⅲ级损伤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为临床MCL损伤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取自愿捐赠的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9具,随机分为3组(n=3)。其中,正常MCL组仅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离断并单束重建,保留完整MCL。单束重建组及双束重建组均离断ACL、MCL浅层(superficial MCL,sMCL)及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制备MCLⅢ级损伤模型;ACL单束重建后,分别行sMCL单束重建、sMCL及POL解剖双束重建。采用生物材料动态力学试验机测量各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不同角度时,胫骨前方移位距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胫骨内旋角(internal rotation,IR)、胫骨外翻角(valgus rotation,VAL),以及内旋及外翻力矩作用下MCL及ACL受力情况。结果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15°、30°、45°、60°、90°位时,3组A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束重建组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15°位时IR及VAL,以及屈曲30°位时VAL,均明显大于双束重建组及正常MCL组(P<0.05);双束重建组与正常MCL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及屈曲15°、30°位时,内旋、外翻力矩作用下,3组MCL及ACL受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束重建,解剖双束重建治疗MCLⅢ级损伤可以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外翻及旋转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 内侧副韧带浅层 后斜韧带 解剖重建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术中透视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董岩 崔鹏 +1 位作者 高奉 周敬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左膝27例,右膝19例,平均年龄31.8±4.9岁。股骨骨道初次定位时依据术者经验进行定位,然后根据透视结果调整股骨侧骨道的定位位置。在股骨侧位视图上绘制矩形框,根据骨道中心点在此矩形框的深-浅方向及高-低方向上所占比例而定位骨道位置,比较初次定位及透视定位后,股骨骨道位置在各方向的分布情况及骨道位置良好程度。结果:透视定位前、后骨道位置在x轴情况:偏后7例调整为4例(9%),正常29例调整为36例(78%),偏前10例调整为6例(13%);y轴情况:偏高30例调整为19例(41%),正常14例调整为27例(59%),偏低2例调整为0例(0%)。初次定位时股骨骨道位置良好11例(24%),透视定位调整后骨道位置良好25例(54%)。结论: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术中透视进行股骨骨道定位,有助于改善股骨侧骨道位置分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断裂 解剖重建 透视 骨道位置
下载PDF
TightRope联合Locking-Loop双平面解剖重建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健 康运康 +9 位作者 毕文智 冀云聪 马炜 杨东强 崔红林 付鹏飞 王家亮 姜济世 于海洋 郭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7-263,共7页
目的探讨TightRope联合Locking-Loop双平面解剖重建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22~72岁,平均47.7岁。致伤原因:摔... 目的探讨TightRope联合Locking-Loop双平面解剖重建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22~72岁,平均47.7岁。致伤原因:摔伤13例,交通事故伤15例。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型7例,Ⅳ型16例,Ⅴ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3 d,平均9.5 d。术中使用TightRope滑动锁扣钛板系统联合TigerTape线带Locking-Loop双平面解剖重建肩锁关节脱位。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外旋活动度,评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 d及12个月基于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的喙锁间距离(coracoclavicular distance,CCD),评估肩锁关节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8~100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肩关节粘连,经康复锻炼后功能恢复。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VAS评分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提高,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外旋活动度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术后3 d及12个月CCD分别为8.4(7.3,9.4)、9.2(8.1,1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65,P<0.001)。随访期间均无感染、钛板下陷、骨折、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ightRope联合Locking-Loop双平面解剖重建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切口小、能在开放直视下复位关节、固定强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肩关节疼痛,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双平面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燕洁 陈云丰 +4 位作者 曾浪清 王海明 王磊 魏海峰 陈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38,共6页
目的对比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 12具新鲜冰冻尸肩,分别从前、后及上3个方向对标本施加70 N应力,测量锁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位移,完成后以25 mm/min的速率向上进行破坏试验,记录破坏... 目的对比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 12具新鲜冰冻尸肩,分别从前、后及上3个方向对标本施加70 N应力,测量锁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位移,完成后以25 mm/min的速率向上进行破坏试验,记录破坏负荷及断裂模式。将标本随机分为Endobutton组和改良Weaver-Dunn组,分别进行三Endobutton重建和改良Weaver-Dunn重建,重建后进行移位试验和破坏试验,比较不同情况下肩锁关节稳定性和力学强度。结果 Endobutton组比改良Weaver-Dunn组向前((8.72±1.41)mm vs(37.03±5.05)mm)及向后((8.03±3.68)mm vs(14.85±1.89)mm)的移位更小(P<0.05),与重建前喙锁韧带完整时(向前(7.81±2.22)mm,向后(7.16±1.95)mm)接近。向上移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改良Weaver-Dunn组的破坏负荷为(172±9)N,明显低于Endobutton组(687±115)N和韧带完整组(685±234)N(P<0.05)。结论三Endobutton解剖重建喙锁韧带较改良Weaver-Dunn术式向前、向后移位更小,稳定性更接近于原完整韧带,且强度与喙锁韧带相近,能更好地恢复喙锁韧带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重建 Endobutton技术 Weaver-Dunn术式 稳定性 破坏负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