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34
1
作者 周敬滨 Zachary Working +1 位作者 Carola F.van Eck Freddie H.Fu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518,共8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重建技术是基于ACL解剖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手术技术。ACL解剖重建是根据ACL的解剖特点进行功能重建,恢复ACL原有的尺寸、韧带胶原走行方向和止点位置。解剖重建不仅包括双束和单束重建,...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重建技术是基于ACL解剖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手术技术。ACL解剖重建是根据ACL的解剖特点进行功能重建,恢复ACL原有的尺寸、韧带胶原走行方向和止点位置。解剖重建不仅包括双束和单束重建,而且包括以此理论为基础的ACL重建术后的翻修与加固。本文对ACL的解剖重建技术进行介绍,针对在关节镜下如何观察原ACL的止点位置,测量止点长宽,选择骨道位置,如何利用影像学进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并介绍了该技术目前的临床评价结果。同时,本文对ACL解剖重建和传统"经典"重建方法的区别进行了重点说明与解释,为提高国内医师对ACL解剖重建技术的认识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双束 单束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建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计52例(52踝)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ATFL/CFL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计52例(52踝)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ATFL/CFL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锚钉-韧带-骨膜双重锚定法)缝合修复,B组取自体半腱肌腱行ATFL/CFL双束解剖重建。对术前、术后2年AOFAS足踝评分、患者主观感觉、VAS疼痛评分、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平均随访34.7月(2~5年),两组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皮缘坏死、后足僵硬等并发症,半腱肌腱供区无不适,末次随访无不稳定复发。术后2年A、B两组在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活动度上无差异,在踝关节内翻(P=0.025)、距骨倾斜(P=0.025)与前移(P=0.020)改善方面B组优于A组,重建相较于修复显示出更佳的稳定性。AOFAS评分A组由术前46.90±9.10改善至术后2年87.15±4.22(P=0.000),B组由术前46.50±9.95改善至术后2年93.70±5.00(P=0.000),术后2年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35)。两组在疼痛、异常步态、自主活动及功能、前后屈伸活动、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无明显差异;在地面步行(P=0.045)、最大步行距离(P=0.042)、稳定性评分(P=0.045)上组间有差异。VAS视觉疼痛评分A组由术前7.10±5.30改善至术后2年2.05±1.95(P=0.000),B组由术前6.95±4.40改善至术后2年2.12±1.88(P=0.000),术后2年组间比较无差异(P=0.450)。主观评级术后2年A组优良率87.5%,B组95.83%(P=0.001);两组内AOFAS客观评分与主观评级相当,主客观评价统一度较好。结论:依托关节镜技术,借鉴尸体解剖数据,半腱肌腱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同时避免了后足僵硬等常见并发症,尤其适用于功能期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解剖重建 修复 关节镜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解剖重建与修复疗效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建永 王英振 姜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667-1672,共6页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解剖重建或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行手术治疗,随机给予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组),或...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解剖重建或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行手术治疗,随机给予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组),或行ATFL/CFL解剖重建(重建组)。对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AOFAS足踝评分、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40.2个月。AOFAS足踝评分A组由术前(47.50±8.60)分提高至术后2年的(88.71±3.52)分(t=-12.364,P=0.000);B组由术前(47.50±9.60)分提高至(93.50±4.27)分(t=-18.452,P=0.000)。两组在疼痛、步态、支撑与功能、屈伸、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A组术前(6.80±3.80)分,术后(2.00±1.90)分;B组术前(6.80±3.60)分,术后(2.05±1.70)分(P〉0.05)。患者无神经损伤、感染、皮缘坏死、僵硬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距骨前移及倾斜矫正,无不稳定复发。B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更佳,术后2年AOFAS评分修复与重建组间存在差异(t=-1.939,P=0.034)。[结论]借鉴于尸体解剖数据,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的同时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性要求高的青壮年患者及修复失败的翻修手术。保残重建及手术切口改良降低了神经损伤概率,功能恢复更加理想,长期随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解剖重建 半腱肌腱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唐刚健 贺富豪 +5 位作者 屈宗斌 曾伟清 袁振中 邓章荣 徐智强 曹明淦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月利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在踝关节镜下治疗的32例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月利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在踝关节镜下治疗的32例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标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距骨倾斜角变化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6.00±6.65)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时未观察到踝关节不稳定现象,踝关节肿胀、疼痛均消失,查体跖屈内翻应力试验(-)、抽屉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0±3.84)分、Tegner评分为(6.03±1.15)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距骨倾斜角(4.61±1.09)°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解剖重建ATFL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镜下能更精准地探查韧带残端,定位韧带附着点,原位解剖重建ATFL,疗效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距腓前韧带 解剖重建
下载PDF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克强 黄长明 +10 位作者 谷孝将 李柱林 徐厚君 谢晓荣 杨牧 安琳 张鑫 赵胜坤 荣林 张志余 殷超群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8期791-793,共3页
目的对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2例,术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略外翻位6周.第7周开始去石膏行踝关... 目的对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2例,术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略外翻位6周.第7周开始去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对疼痛、功能、外形进行评价。结果疼痛评分:术前0~30分,平均(20.83±7.93)分;术后30~40分,平均(32.50±4.52)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01)。功能评分:术前14~39分,平均(28.08+9.19)分;术后40—50分,平均(48.17±3.4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1)。外形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评分均为10分。总分:术前26—79分,平均(58.08±16.76)分;术后80~100分,平均(90.67±6.48)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5,P〈0.001)。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解剖重建 自体半腱肌腱
原文传递
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建永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14-1220,共7页
目的比较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及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对20具冰冻新鲜成年尸体踝关节标本解剖... 目的比较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及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对20具冰冻新鲜成年尸体踝关节标本解剖,观测ATFL、CFL韧带形态及血管神经分布。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通过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n=24),分别行韧带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A组)或基于尸体解剖研究数据的腓骨侧单隧道解剖重建(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致伤原因、初次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以及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内翻活动度、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及踝关节活动度,采用AOFAS评分、VA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4年。随访期间无不稳定复发。术后2年两组患者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AOFAS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年两组间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活动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内翻活动度、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AOFAS评分B组优于A组(P〈0.05)。AOFAS评分各项目中,两组疼痛、异常步态、支撑与自主功能、踝关节屈伸、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踝关节稳定性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与改良Brostrom法缝合修复相比,通过腓骨侧单隧道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同时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适用于青壮年及翻修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解剖重建 半腱肌腱
原文传递
股骨止点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艳宇 王振虎 +2 位作者 吴羽 于洋 李天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解剖重建和传统重建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第252医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ACL断裂患者62例予以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治疗。其中,男50例,女12例;年龄19~51岁,平均(30.90±... 目的前瞻性对比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解剖重建和传统重建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第252医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ACL断裂患者62例予以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治疗。其中,男50例,女12例;年龄19~51岁,平均(30.90±9.18)岁。根据拟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的股骨隧道定位点不同分为解剖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前随机抽取,采用解剖重建定位方式建立股骨隧道者32例,采取传统的单束重建定位方式建立股骨隧道的对照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50±2.63)个月的随访,最后随访时,解剖重建组:全部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7~73分,平均(50.18±15.60)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82~100分,平均(95.8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全部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5~74分,平均(49.93±18.16)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74~100分,平均(88.00±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重建组与对照组术前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结束时的Lysholm评分前者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股骨止点的解剖重建近期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单束重建 关节镜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关节镜下辅助双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强 刘俊生 +1 位作者 汪扬 曹国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关节镜下辅助双Endobuu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07—12因肩锁关节脱位接受关节镜辅助双Endobua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技术治疗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 目的探讨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关节镜下辅助双Endobuu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07—12因肩锁关节脱位接受关节镜辅助双Endobuaon钢板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技术治疗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随访中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Constant评分以及简明健康量表-36(SF-36)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X线片上测量喙锁间距和肩锁移位距离评价患者的影像学效果。结果本组获得36~60个月.平均48个月的随访。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术后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估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评估结果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喙锁间距和肩锁移位距离评估结果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辅助Endobutton钢板双束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中期疗效确切,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满意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急性脱位 喙锁韧带 解剖重建 关节镜辅助手术
原文传递
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伟 薛骋 +2 位作者 李翔 宋李军 方加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252-2256,共5页
[目的]运用数字化技术测量喙锁韧带中轴长度和倾斜角度,探索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6例正常肩锁关节CT扫描的原始数据(DICOM格式)。将数据导入数字骨科图像处理软件(Super Image orthopedics ed... [目的]运用数字化技术测量喙锁韧带中轴长度和倾斜角度,探索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6例正常肩锁关节CT扫描的原始数据(DICOM格式)。将数据导入数字骨科图像处理软件(Super Image orthopedics edition 1.2.6 Cybermed Ltd,中国上海),重建出肩锁关节的三维模型,根据现有的喙锁韧带解剖参数在骨面分别标记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的附丽点,测量喙锁韧带中轴长度和倾斜角度并模拟四种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方法,分别是双束完全解剖重建、单束近似解剖重建、改良双束完全解剖重建和改良单束近似解剖重建。[结果]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中轴长度分别为(10.42±2.50)mm和(12.35±2.35)mm,锥状韧带与水平面和矢状面所成角分别为(66.98±9.62)°和(30.55±7.37)°;斜方韧带与水平面和矢状面所成角分别为(52.23±11.29)°和(55.51±8.74)°。双束完全解剖重建和单束近似解剖重建的骨皮质突破率分别为91.67%和38.89%。[结论]双束完全解剖重建几乎不可行,单束近似解剖重建仍有较大的骨皮质突破率。改良的双束和单束重建可完全避免锁骨喙突骨隧道突破骨皮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喙锁韧带 解剖重建 数字解剖学 可行性研究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中不同股骨侧固定方式对术后骨道扩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嘉 朴海旺 +2 位作者 常乾坤 刘向林 徐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2-1165,1170,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中股骨侧分别使用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骨道扩大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患者60例,随机分为Rigidfix固定组和Endobutton固定组(各30例),记录患...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中股骨侧分别使用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骨道扩大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患者60例,随机分为Rigidfix固定组和Endobutton固定组(各30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KT-1000测量值、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多排螺旋CT测量重建术后股骨侧隧道4个位置的直径,分析术后骨道扩大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KT-1000测量位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骨侧骨道扩大相比,P1位置骨道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位置骨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单束解剖重建中股骨侧使用Rigidfix固定组较Endobutton固定骨隧道内口扩大较小,而股骨隧道其他位置骨道扩大二者无明显差异;ACL重建术后骨道扩大不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骨隧道扩大 解剖重建
下载PDF
髌骨带线锚钉与半隧道聚醚醚酮锚钉固定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明展 买合木提·亚库甫 +3 位作者 陈洪涛 刘建疆 阿布都苏甫·库万 艾尔肯·阿木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54-1860,共7页
背景: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成形、外侧髌股韧带松解、臀肌挛缩松解与胫骨结节移位手术,目前多采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法。目的:在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前提下,比较髌骨内缘使用带... 背景: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成形、外侧髌股韧带松解、臀肌挛缩松解与胫骨结节移位手术,目前多采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法。目的:在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前提下,比较髌骨内缘使用带线锚钉与半隧道聚醚醚酮锚钉固定肌腱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57例,男19例,女38例,年龄16-26岁,均接受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移植物为患者自体半腱肌,其中26例采用带线锚钉进行移植物内固定,31例采用半隧道聚醚醚酮锚钉进行移植物内固定。术后进行随访,记录髌骨再脱位、骨折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髌骨倾斜角与患侧膝关节功能Kujala评分。结果与结论:(1)术后36个月随访中,57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不愈合、髌骨再次脱位、髌骨骨折;带线锚钉组出现4例股骨止点疼痛、1例韧带与股骨止点处持续疼痛,聚醚醚酮锚钉组出现5例股骨止点的疼痛,两组间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18,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Kujal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带线锚钉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的髌骨倾斜角大于半隧道聚醚醚酮锚钉组(P<0.05);(4)结果表明,髌骨带线锚钉和半隧道聚醚醚酮锚钉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可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改善患膝功能,但半隧道聚醚醚酮锚钉对髌骨倾斜角的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带线锚钉 聚醚醚酮锚钉 髌股关节 髌骨倾斜角 双束重建 解剖重建
下载PDF
半隧道骨桥固定和锚钉缝合固定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浩宇 王成海 +3 位作者 王飞 马龙飞 周建伟 纪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607-1612,共6页
[目的]对比观察半隧道骨桥固定和锚钉缝合固定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3月~2008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髌骨脱位患者共81例(81膝)。男29例,女52例,年龄16~26岁,平均20.4岁。半隧道骨桥... [目的]对比观察半隧道骨桥固定和锚钉缝合固定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6年3月~2008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髌骨脱位患者共81例(81膝)。男29例,女52例,年龄16~26岁,平均20.4岁。半隧道骨桥固定重建组45例(45膝),锚钉缝合固定重建组36例(36膝)。术后随访记录发生髌骨再脱位的病例数。手法检查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及髌骨稳定性。以Kujala膝关节评分和主观问卷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行CT扫描,并测量髌骨外移率及髌骨倾斜角。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随访数据。[结果]术后所有伤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术后两组均无髌骨再脱位发生,髌骨外移率及髌骨倾斜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Kujala评分:半隧道骨桥固定重建组术前为(57.09±2.59)分,术后24个月(92.91±3.18)分,术后48个月(93.67±1.80)分;锚钉缝合固定重建组术前(56.19±2.78)分,术后24个月(91.72±2.99)分,术后48个月(92.58±2.09)分。髌骨外移率(patellar lateral shift ratio,PLSR)、髌骨倾斜角(patella tilt angle,PTA)及膝关节Kujala评分术后24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8个月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半隧道骨桥固定和锚钉缝合固定两种术式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可以有效恢复髌骨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两者短期临床效果相当,长期临床效果半隧道骨桥固定术优于锚钉缝合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半隧道骨桥固定 锚钉缝合固定 内侧髌股韧带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褚秀成 燕树义 +3 位作者 王林亮 高吉海 宁波 边瑞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057-2062,共6页
[目的]探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髌骨脱位患者,采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进行治疗,术后行膝关节CT检查,测量股骨滑车沟角、关节融合度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采用... [目的]探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髌骨脱位患者,采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进行治疗,术后行膝关节CT检查,测量股骨滑车沟角、关节融合度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采用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9±2.5)个月。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不愈合发生,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格检查髌骨倾斜试验、髌骨外推试验阴性,无复发性脱位发生。术后CT测量,髌股适合角由(21.89±4.49)°减小为(10.70±2.12)°;外侧髌骨角由(2.03±5.49)°增加为(8.29±2.13)°;髌骨倾斜角由(22.10±4.2)°减小为(12.70±1.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功能评分:Kujala评分由(57.47±7.99)提高为(87.57±5.88);Lysholm评分由(62.32±5.36)提高为(92.15±3.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治疗髌骨脱位,能纠正不良的髌骨轨迹,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提高膝关节功能。短期临床观察无复发性脱位发生,但是重建手术中创伤大,中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束 解剖重建 内侧髌股韧带 髌骨脱位 手术疗效
原文传递
保残重建与非保残解剖重建对“后交叉韧带愈合”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短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敬滨 钱驿 +5 位作者 席蕊 贺忱 高奉 吕婷 果森 李国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99-904,共6页
目的:比较保残重建和非保残解剖重建两种方式治疗"后交叉韧带愈合"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附属体育医院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 目的:比较保残重建和非保残解剖重建两种方式治疗"后交叉韧带愈合"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附属体育医院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的67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保残重建组35例,术中保留ACL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附着的残端,股骨止点选择解剖止点,胫骨止点选择解剖止点偏后位置进行单束重建;非保残解剖重建组32例,术中不保留附着于PCL的ACL残端,股骨胫骨骨道位置选择在解剖中心位置进行单束重建。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KT2000双膝前向松弛度差值、轴移试验、IKDC评分、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术后较术前KT2000双膝前向松弛度差值明显降低,轴移试验阴性率明显增加,IKDC评分、Lysholm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双膝前向松弛度差值、IKDC评分、Lysholm评分、轴移试验阴性率、轴移试验分级分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PCL愈合"型的ACL损伤患者,胫骨止点偏后位置保残重建和非保残ACL解剖重建均可取得良好的术后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愈合型 保残重建 解剖重建
下载PDF
基于Mimics的三维CT重建评估不同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骨隧道位置 被引量:6
15
作者 俞涵 黄成龙 +5 位作者 陈嘉毅 孔祥嘉 任朋 徐红伟 宋丹丹 陈刚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126-1131,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MTT技术重建(MTT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7.0±2.3)岁;39例采用AM技术重建(AM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37.5±2.2)岁。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运用Mimics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胫骨冠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1),胫骨矢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y1)及胫骨轴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2、Ty2)。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重建骨隧道,MTT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5.2±2.1)%、(34.9±3.0)%;Tx1、Ty1分别为(45.5±3.3)%、(44.7±3.0)%;Tx2、Ty2分别为(47.0±3.0)%、(39.9±4.2)%。AM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6.0±2.0)%、(36.1±3.9)%;Tx1、Ty1分别为(46.5±3.1)%、(45.6±3.1)%;Tx2、Ty2分别为(47.4±2.5)%、(39.6±3.9)%。两组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解剖重建。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实现解剖重建,骨隧道位置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 三维重建 MIMICS软件
下载PDF
两种股骨隧道止点在单束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理选 霍佳邦 +2 位作者 郭汉明 王大城 黄杰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523-527,共5页
目的 通过二次关节镜检查移植物的情况比较两种股骨隧道止点在单束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股骨隧道止点不同将行单束ACL解剖重建术的患者分为A组[选择前内侧束(AM束)的解剖中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8例]和B组[... 目的 通过二次关节镜检查移植物的情况比较两种股骨隧道止点在单束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股骨隧道止点不同将行单束ACL解剖重建术的患者分为A组[选择前内侧束(AM束)的解剖中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8例]和B组[选择AM束与后外侧束(PL束)的交界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35例]。术后12个月拆除胫骨门型钉时行二次关节镜检查,记录两组移植物的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移植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移植物松弛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移植物的张力及滑膜覆盖分型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两组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单束ACL解剖重建时,与选择AM束与PL束的交界点作为股骨隧道止点相比,选择AM束的解剖中点更利于移植物的滑膜覆盖和张力的良好保持,可为膝关节提供良好的前向及旋转稳定性,进而延缓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单束重建 解剖重建 二次关节镜检查
下载PDF
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富强 王翔宇 +6 位作者 徐俊峰 尚林 贾光辉 李琦 张小龙 王亚磊 孙士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34-937,共4页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近端游离至远侧伸肌支持带近端,向下牵拉肌腱,于距骨颈距腓前韧带附着点放置锚钉,缝合固定第三腓骨肌腱。于外踝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附着点分别建立骨道并相通,将移植腱游离端穿过骨隧道,拉紧肌腱,Swivelock锚钉固定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再在跟骨止点建立骨道,将移植腱游离端导入,Swivelock锚钉固定,重建跟腓前韧带。[结果]随访时间为8~28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AOFAS评分,应力下影像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1例,良4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腓骨肌 慢性踝关节不稳 解剖重建 距腓前韧带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姣 孔长旺 +3 位作者 李谓林 魏世隽 徐峰 蔡贤华 《骨科》 CAS 2018年第5期376-382,共7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方法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为(28.1±6.4)岁;术前应力位X线...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方法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为(28.1±6.4)岁;术前应力位X线片提示距骨倾斜25.5°±5.5°(18°~35°),距骨前移(10.1±1.8)mm(7~14 mm)。采用2.7 mm 30°短踝关节镜经前外侧入路观察,经前外侧辅助入路于腓骨远端和距骨外侧面距腓前韧带足印区制作骨隧道,跟骨外侧壁跟腓韧带止点处经皮透视制作骨隧道,取自体半腱肌肌腱对折编织成"Y"型,将移植物引入骨隧道,腓骨端使用袢钢板悬吊固定,距骨及跟骨端使用5.0 mm界面螺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末次随访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Sefton外侧副韧带重建疗效评价系统评估踝关节稳定性。结果本组16例病人术后随访(16.8±4.3)个月(12~24个月),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末次随访未观察到踝关节不稳定复发。AOFAS评分为(89.2±4.8)分,VAS评分为(0.7±0.6)分。依据Sefton评价标准: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近期疗效理想,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侧副韧带 解剖重建 关节镜检查
下载PDF
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侧定位点的选择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青松 李欢 +2 位作者 徐鹏 周鹏 靳小雅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80-83,88,共5页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损伤后前交叉韧带(ACL)手术重建是膝关节重获稳定性的重要手段,ACL重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移植物隧道的选择,特别是股骨侧隧道的选择对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康复起到关键作...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损伤后前交叉韧带(ACL)手术重建是膝关节重获稳定性的重要手段,ACL重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移植物隧道的选择,特别是股骨侧隧道的选择对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康复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目前逐渐成为主流的韧带重建技术。单束ACL重建时,股骨侧隧道内口定位点的选择是随着ACL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手术技术的提升不断变化的,每种技术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优势与不足,最佳的股骨隧道内口位置的选择一直有不同观点。本文就单束ACL重建技术中股骨侧隧道内口定位点的演变及进展做一综述,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股骨定位 单束重建 解剖重建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宇飞 白伦浩 李彬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572-577,共6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关节骨科接受ACL重建的病例及随访资料。...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关节骨科接受ACL重建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单束组(n=32)和双束组(n=31),分别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关节稳定度及活动度,功能评分,康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术后于3~6个月(首次)和12~18个月(末次)获得随访。KNEELAX3:单束组平均为(2.14±1.30)mm(首次)、(1.97±1.28)mm(末次),双束组为(1.78±0.98)mm(首次)、(1.46±0.73)mm(末次);Lachman试验:与健侧相比,单束组正常者(-)占81.25%(首次)、81.25%(末次),双束组占83.87%(首次)、87.10%(末次);IKDC评分:单束组正常者(A级)占62.50%(首次)、68.75%(末次),双束组占77.42%(首次)、80.65%(末次);Tegner评分:末次随访时单束组为6.03±0.54,双束组为6.00±0.58;以上数据双束组与单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轴移试验:与健侧相比,单束组正常者(-)占62.50%(首次)、68.75%(末次),双束组占87.10%(首次)、90.32%(末次);Lysholm评分:单束组为85.66±5.94(首次)、93.28±3.87(末次),双束组为88.77±6.13(首次)、96.23±2.64(末次);Teg-ner评分:首次随访时单束组为3.78±0.79,双束组为4.26±1.00;以上数据双束组与单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束解剖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能够更早地恢复患者的运动水平;相对于单束解剖重建,双束解剖重建ACL更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同种异体 解剖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