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渠道现浇混凝土衬砌中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5
1
作者 魏智刚 王凯 +2 位作者 韩广毅 任雪萍 李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B06期43-45,共3页
主要介绍大型渠道现浇混凝土衬砌的工序,工艺参数及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 渠道衬砌 土工膜 保温板
下载PDF
参照肛直线的内镜下胶圈套扎术治疗Ⅰ~Ⅲ度内痔伴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丁辉 张昊 +7 位作者 李贞娟 徐闪闪 王艺 胡珊珊 白阳秋 杨惠 张慧敏 李修岭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研究参照肛直线的内镜下胶圈套扎术(endoscopic rubber band ligation with reference to anal line,ERBL-RAL)对于内痔出血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内痔伴有出血和(或)脱垂... 目的研究参照肛直线的内镜下胶圈套扎术(endoscopic rubber band ligation with reference to anal line,ERBL-RAL)对于内痔出血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内痔伴有出血和(或)脱垂并行ERBL-RAL治疗的患者193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139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单纯出血组及出血并脱垂组,对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疗效及手术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单纯出血组74例,出血合并脱垂组65例。套扎成功率100%,无脱环及术后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总体有效率97.8%,复发率5.8%,其中单纯出血组有效率98.6%,复发率4.1%;出血合并脱垂组有效率96.9%,复发率7.7%,复发的患者发生在术后3~6个月;术前出血评分为(2.86±0.09)分,术后评分为(1.35±0.06)分,治疗后患者出血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24 h内,22.3%(31/139)的患者出现疼痛,其中轻度19例(13.7%),中度10例(7.2%),重度2例(1.4%)。肛门坠胀51例(36.7%),排尿困难15例(10.8%),无发热患者出现,排便困难1例(0.7%)。术后内痔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BL-RAL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及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开展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内痔 内镜下胶圈套扎术 内痔出血 肛直线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健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19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HD患儿30例,均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改良Soave术,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HD患儿30例,均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改良Soave术,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和肛内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切除肠管长度(9.43±3.34)cm,手术时间(121.43±21.45)min,术中出血量(6.86±0.23)ml,住院时间(11.8±4.2)d.2例患儿分别于术后6、8 d合并小肠结肠炎,经检查未见结肠狭窄及梗阻,予以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术后出现小儿肺炎,转入内科治疗后痊愈;1例小儿出现污粪,予以排便训练后好转.全部患儿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出血及吻合口漏情况.2例患儿于术后第50天因小肠结肠炎入院,予以灌肠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6个月内有3例患儿排便次数为5~10次/d,25例为1~5次/d;2例出现便秘,均合并吻合口狭窄,再次进行扩肛训练后好转.肛内超声及肛肠测压检查术后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及肛管静息压虽较术前数值变小,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所有患儿大便基本正常,排便次数2~5次/d,未发现巨结肠症状复发、肛门狭窄及肛门失禁等情况.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行Soave根治术治疗HD患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不会导致内括约肌损伤,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改良SOAVE术 先天性巨结肠 肛直线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切除后重建肛门内括约肌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春 王小标 +3 位作者 于光生 苗华 李光华 吴允明 《解剖与临床》 1999年第4期199-200,共2页
目的: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在30例经防腐处理的盆腔标本上观测了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各部、肛门内括约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齿状线平面与水平面的位置... 目的: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在30例经防腐处理的盆腔标本上观测了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各部、肛门内括约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齿状线平面与水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肛周间隙。结果:1.肛管(盆隔至齿状线段)的长度为41.97±3.57mm。2.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全部位于线下;浅部位于线以上、线以下约占各一半;深部均在线上方。3.肛门内括约肌在齿状线上、下所占比例平均为2:1。4.齿状线约呈前高后低位,与水平面的夹角平均为30.07±2.96度。结论:由于在齿状线上切断直肠,部分外括约肌的浅部、外括约肌的深部及2/3内括约肌被切除,肛门直肠环受到破坏,所以沿齿状线离断肛管切除直肠癌并行结肠齿状线吻合后,必须再行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方可使患者在术后基本保证正常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肛门内括约肌 解剖学 肛管 齿状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