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情景下北京地区露地甘蓝土壤氨的排放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晓燕 王军玲 +1 位作者 郭秀锐 韩玉花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40-147,共8页
以露地甘蓝土壤为试材,采用原位测定农田氨挥发的方法,研究北京地区不同施氮情景下、不同施肥阶段露地甘蓝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挥发情况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甘蓝地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3周内,基肥阶段的氨挥发主要发生... 以露地甘蓝土壤为试材,采用原位测定农田氨挥发的方法,研究北京地区不同施氮情景下、不同施肥阶段露地甘蓝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挥发情况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甘蓝地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3周内,基肥阶段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8d,追肥阶段的氨挥发发生在施肥后7d;2)甘蓝地施用基肥至定植灌水前,各地块氨排放通量逐渐降低,尤其是第4天氨排放通量都达到最低;定植灌水后,各地块氨排放通量显著升高,且在施基肥后第5~6天(灌水后第1天)出现第一个排放峰值;3)第一次追肥(施肥与灌水同步)氨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第1天;第二次追肥受灌溉及温度的共同影响,氨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第3天;4)甘蓝整个生长周期内不同施氮情景下各地块土壤氨排放总量为7.789~39.324kg·hm^(-2),并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情景的氨累计挥发率为5.62%~6.78%;5)适当施用氮肥可以提高甘蓝的产量,但是过度施用氮肥不仅不会增加甘蓝产量,还会增加氨挥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露地甘蓝 氨挥发 氨排放通量
原文传递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施氮强度对水稻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施泽升 续勇波 +1 位作者 雷宝坤 刘宏斌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2-678,共7页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对田面水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田面水NH4+-N浓度、NO3--N浓度、pH值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入基肥后,氨...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密闭室通气法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季不同施氮量对田面水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田面水NH4+-N浓度、NO3--N浓度、pH值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入基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3 d达到峰值后呈波动下降趋势,9 d后氨挥发停止,在施入孕穗肥后,氨挥发通量在第1~2 d内到达顶点而后迅速下降,5 d后氨挥发停止;不同施氮水平与各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9以上),不同生育期的氨挥发累积量表现为:基肥】孕穗肥,施氮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为15.23~55.45 kg hm-2,而氨挥发损失率在11.28%~15.40%之间;田面水NH4+-N浓度到峰值时比氨挥发通量达最大值时早1 d,当NH4+-N浓度小于10 mg L-1后时不利于田面水氨挥发损失;不同施氮量的氨挥发通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4),与田面水pH值、NO3--N浓度则无显著相关。因此,施肥后5~9 d内是控制氨挥发损失的关键时期,而施氮量和田面水NH4+-N浓度的变化是决定氨挥发损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累积量 氨挥发损失率
原文传递
夏玉米施用控释尿素的土壤氨挥发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颜旺 刘强 +3 位作者 张玉平 龚蓉 王心星 刘良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40,共5页
探明控释尿素在夏玉米田间土壤中氨挥发损失的规律,为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氨挥发动态密闭室监测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玉米各时期施用控释尿素各处理的土壤... 探明控释尿素在夏玉米田间土壤中氨挥发损失的规律,为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氨挥发动态密闭室监测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玉米各时期施用控释尿素各处理的土壤氨挥发通量、氨挥发累积损失量、损失率及时段氨挥发通量均显著低于施用普通尿素处理,且氨挥发累积损失量、损失率及时段氨挥发通量随总氮素施用量的降低而减少,即普通尿素〉常量控释尿素〉控释尿素减氮10%〉控释尿素减氮20%〉控释尿素减氮30%。2)夏玉米施用控释尿素处理的土壤氨挥发高峰期比施普通尿素处理推迟2~3d,且气温、降水、灌溉、施肥方式等因素可对夏玉米不同施肥期的土壤氨挥发通量和氨挥发累积损失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变化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尿素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累积损失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孔盼 夏苏敬 +1 位作者 张海维 朱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7-1633,共7页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氨挥发、田面水NH4+-N变化及产量,以期为早稻-再生稻稻田有效降低氨挥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占施氮量的6.6%—18.8%、5.6%—13.7%、9.5%—25.2%和7.9%—21.9%,其早稻和再生稻各处理氨挥发排放强度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氨挥发通量、累积量及排放强度大小均为T3>T4>T1>T2;耕作方式既影响氨挥发又影响早稻产量,不同耕作处理下水稻产量均呈现T2>T1>T4>T3的趋势,即氨挥发与水稻产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T2的氨挥发损失最小而产量最高,主要原因是该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了氮素损失。以上分析表明,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可减少氨挥发排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强度 耕作方式 田面水NH4+-N 早稻-再生稻 江汉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