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的NDVI记录 被引量:113
1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7-478,共12页
使用8km分辨率PathdfinderNOAA-AVHRR/NDVI时间序列数据,对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源区1982 ̄2001年地表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典型区NDVI与气温、降水量和浅层地温单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在不考虑地温作用和考... 使用8km分辨率PathdfinderNOAA-AVHRR/NDVI时间序列数据,对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源区1982 ̄2001年地表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典型区NDVI与气温、降水量和浅层地温单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在不考虑地温作用和考虑地温作用两种条件下,构建了NDVI与气温、降水量和浅层地温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近20年来江河源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保持原状,局部继续退化。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及其北东部地区、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多曲源头地区、长江源区的曲麻莱和治多一带、托托河沿至伍道梁之间的青藏公路两侧一定范围、格拉丹冬局部地区年NDVI减少显著,幅度在0% ̄20%之间,植被退化严重。江河源区年NDVI的变化,即植被覆盖状况的好坏主要受温度,尤其是40cm附近地温的影响,NDVI对40cm的地温变化极为敏感。在江河源多年冻土区,冻土冻融过程不仅与地温变化息息相关,而且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冻土的退化将会直接影响该区植被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黄河源区 植被变化 NOAA-AVHRR 记录 高寒 时间序列数据 地表植被覆盖 浅层地温 2001年 多年冻土区 土壤含水量 青藏高原 空间分布 关系分析 统计模型 东部地区 源头地区 长江源区 公路两侧 植被退化 江河源区 地温变化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高山带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贾宝全 闫顺 +1 位作者 李国旗 许英勤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7-20,共4页
本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为研究范围 ,对其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物种的多样性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该区域共有高等植物 17科 4 1属 5 7种其中以禾本科 (8种 )、菊科 (7种 )、毛茛科 (7种 )、莎草科 (5种 )和十字花科 (5种 ... 本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为研究范围 ,对其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物种的多样性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该区域共有高等植物 17科 4 1属 5 7种其中以禾本科 (8种 )、菊科 (7种 )、毛茛科 (7种 )、莎草科 (5种 )和十字花科 (5种 )占优势。该区域植被包含了两个垂直带 :高山草甸和高山垫状植被 ,另外在高山流石滩上也出现了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高山植物群聚。根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 ,共划分出了苔草群系 (Form .Carexsp)、嵩草群系 (Form .Kobresiasp .)、高山莓群系 (Form .Sibbaldiatetrandra )、高山红景天群系 (Form .Rhodiolacoccinea )、柔子草群系 (Form .Thylacospermumcaespitosum )等 5个群系 18类植物群落。利用Simpson指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所作的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 ,高山流石滩植被的多样性最低 ,而以垫状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最高 ;同时 ,在研究区30 0m的海拔高程范围内 ,其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鲁木齐河源区 高山带植被 生物多样性 高山植被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对太白山高山植被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任学敏 杨改河 +2 位作者 朱雅 王小立 王得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993-7003,共11页
高山植被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被类型,了解其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该类型植被保护、管理以及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太白山高山植被和环境因子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数据,采用... 高山植被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被类型,了解其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该类型植被保护、管理以及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太白山高山植被和环境因子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数据,采用CCA排序法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偏CCA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GLM回归模型拟合了物种丰富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3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31.7%,其中海拔、坡度、土壤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坡向、岩石盖度、p H值、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全氮含量对物种组成的净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但其作用强度依次减小。GLM拟合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存在4种显著(P<0.05)关系,即物种丰富度沿海拔和土壤厚度梯度单调递增,沿坡度和土壤全氮含量梯度单调递减,沿坡向、土壤p H值、碱解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梯度呈单峰分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钾含量呈倒单峰关系。在这些显著的环境因子中,海拔、土壤碱解氮含量,p H值、有机质含量和坡向解释的物种丰富度变异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被 环境因子 物种组成 物种丰富度 太白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27
4
作者 杨兆平 欧阳华 +3 位作者 宋明华 周才平 杨文斌 刘小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7-623,共7页
基于样方调查统计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的科属组成,计算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探讨了多年冻土退化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物种组成在属和物种丰富度上呈现降低趋势,湿、中生... 基于样方调查统计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的科属组成,计算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探讨了多年冻土退化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物种组成在属和物种丰富度上呈现降低趋势,湿、中生植物逐渐被旱中生和旱生植物替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会导致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降低,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具有密切的抛物线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高寒草地 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藏北高寒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赵景学 曲广鹏 +1 位作者 多吉顿珠 尚占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08,共4页
用样带法研究了藏北高寒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3类高寒植被多样性指数和7个土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高寒草原到高寒荒漠植被,群落组成逐渐趋于简单化;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多样性指数,... 用样带法研究了藏北高寒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3类高寒植被多样性指数和7个土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高寒草原到高寒荒漠植被,群落组成逐渐趋于简单化;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多样性指数,高寒植被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有极显著(P<0.01)正关系;均匀度指数与所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高寒植被 物种多样性 土壤环境
原文传递
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唐志红 尉秋实 +7 位作者 刘虎俊 姜生秀 何芳兰 张莹花 王芳琳 张裕年 赵赫然 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地形气候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影响着高寒植被群落的演替,同时对山地水源涵养林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祁连山东段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地形气候因子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等方法,探究了... 地形气候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影响着高寒植被群落的演替,同时对山地水源涵养林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祁连山东段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地形气候因子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等方法,探究了高寒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65个调查样方中出现181个植物种,隶属40科,124属。科的物种组成及占总物种数比例分别为菊科30个种,占16.57%;蔷薇科17个,占9.44%;禾本科13个种,占7.22%;豆科11个种,占6.11%。毛茛科10个种,占5.56%。单属种82个,占总属数的66.13%。群落层片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乔木8种,灌木25种,草本148种。乔木层优势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红桦。灌木层优势种有金露梅、山生柳、匙叶小檗、高山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有甘肃薹草、珠芽蓼、早熟禾、唐松草、甘青蒿。TWINSPAN将高寒植被群落划分为7个群丛类型:群丛I红桦⁃红花蔷薇⁃甘肃薹草B.albosinensis⁃Rosa moyesii⁃C.kansuensis,群丛II青海云杉⁃匙叶小檗⁃甘肃薹草P.crassifolia⁃B.vernae⁃C.kansuensis,群丛III祁连圆柏⁃高山绣线菊⁃珠芽蓼Sabina chinensis⁃Spiraea alpine⁃P.viviparum,群丛IV高山绣线菊+鬼箭锦鸡儿⁃珠芽蓼S.alpine+Caragana jubata⁃P.viviparum,群丛V沙棘+甘青蒿+鼠掌老鹳草Hippophae rhamnoides+A.tangutica+Geranium sibiricum,群丛VI沙棘+苦荬菜+苦荞麦H.rhamnoides+Ixeris polycephala+Fagopyrum tataricum,群丛VII沙棘⁃冰草+西北沼委陵菜H.rhamnoides⁃Agropyron cristatum+Comarum salesovianum。7个群丛在DCA排序图上聚集分布,反映了较好的环境梯度。CC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是祁连山高寒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其次是降水、温度、坡向、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高寒植被 地形气候因子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高寒植被、土壤特性与人工植被恢复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孙永宁 王进昌 +5 位作者 韩庆杰 屈建军 张克存 拓万全 俎瑞平 廖空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4-905,共12页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研究。沿线高寒植被的主要分布种有91个,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藏异燕麦(Helicto-trichon tibeticum)、黄芪(As...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研究。沿线高寒植被的主要分布种有91个,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藏异燕麦(Helicto-trichon tibeticum)、黄芪(Astragalus)、棘豆(Oxytropis)、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等。高寒植被物种数、平均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海拔呈正相关性,而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性。沿线高寒植物群落主要可划分为海拔小于4 000m的高寒荒漠植被、海拔4 000~4 500m的高寒河谷灌丛植被、海拔4 500~4 700m的高寒草原植被、海拔4 700~4 800m的高寒垫状植被、海拔4 800~4 900m的高寒草甸植被和海拔5 000m左右的高寒沼泽和高寒流石坡植被。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性,但全磷、全钾及pH值则在高海拔地区达到最低。沿线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中、细沙(d<0.4mm)为主,占到了总含量的85%以上,因此,中、细沙是构成沿线土壤的最主要颗粒。沿线植被恢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择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燕麦、棘豆、黄芪、蒿草、梭罗草等当地草种,采取原生植物种子异地繁殖,再经沿线播种或栽培抚育,从而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该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植物防沙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被 土壤 青藏铁路 海拔 植被恢复
原文传递
新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绿度变化及动因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镱锂 李兰晖 +1 位作者 丁明军 郑度 《自然杂志》 2017年第3期173-178,共6页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系统变化已成为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视角阐释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系统变化已成为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视角阐释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3%~5%,或称变绿了,但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出现下降。约98.34万km^2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的地区面积为16.85万km^2,主要分布在高原中东部;约5.73万km^2的地区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中0.18万km^2的地区显著下降,主要位于西藏中西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建设是高原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局部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和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高寒植被退化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被 变绿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藏北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景学 陈晓鹏 +2 位作者 曲广鹏 多吉顿珠 尚占环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4,共6页
用样带法研究藏北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和7个土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到高寒荒漠植被,群落组成逐渐趋于简单化。土壤环境因子影响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0~10cm... 用样带法研究藏北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和7个土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到高寒荒漠植被,群落组成逐渐趋于简单化。土壤环境因子影响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有效氮、全磷和速效磷与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10~20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全磷与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20~30cm土层的土壤各环境因子与高寒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高寒植被 地上生物量 土壤环境因子
下载PDF
青藏铁路工程迹地对植被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9
10
作者 祝广华 陶玲 任珺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4,180,共6页
应用植被影响指数分析评价青藏铁路工程迹地对沿线典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工程迹地影响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其次是高寒荒漠和高寒流石坡稀疏植被,影响较小的是高寒河谷灌丛、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垫状植被;... 应用植被影响指数分析评价青藏铁路工程迹地对沿线典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工程迹地影响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其次是高寒荒漠和高寒流石坡稀疏植被,影响较小的是高寒河谷灌丛、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垫状植被;对青藏铁路沿线植被产生毁灭性影响的工程迹地类型为路基工程;产生严重影响的工程迹地类型为取弃土场、桥涵和隧道工程;施工便道、站场和施工营地对各种类型的高原植被产生了一般或轻微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铁路沿线工程迹地的植被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高寒植被 工程迹地 植被恢复 影响评价
下载PDF
高寒草毡层基本属性与固碳能力沿水分和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苏培玺 周紫鹃 +1 位作者 侍瑞 解婷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40-1052,共13页
高寒草毡层是高原寒区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松软而坚韧且耐搬运的表土层,认识其生态功能是促进草牧业生产休养保护和工程施工主动利用的前提。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原植被的广泛调查,在布设沼泽、退化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干草... 高寒草毡层是高原寒区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松软而坚韧且耐搬运的表土层,认识其生态功能是促进草牧业生产休养保护和工程施工主动利用的前提。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原植被的广泛调查,在布设沼泽、退化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干草甸和退化草甸水分梯度群落样地,以及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草甸海拔梯度群落样地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群落样地草毡层容重、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水分和海拔梯度下草毡层固碳能力。结果表明,草毡层厚度平均为30cm,沼泽湿地草毡层容重最小,SOC含量在300g/kg以上;退化草甸容重最高,SOC含量显著下降。不同群落草毡层SOC密度在10—24kg C/m^2之间,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降低;高山灌丛草甸草毡层SOC密度比草甸高15%。研究得出,保持草毡层稳定的质量含水量阈值为30%,SOC含量阈值为30g/kg;高寒植被草毡层在沼泽到草甸的退化演替中,容重、紧实度变大,有机碳含量减少,碳密度和碳储量下降;灌丛草甸的固碳能力大于草甸,但灌丛草甸的生产功能降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生产能力,维护固碳生态功能,需要防止草毡层退化,抑制草甸向灌丛草甸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区 高寒草甸 表土层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碳储量 高寒植被 若尔盖高原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迪 赵锦梅 +2 位作者 雷隆举 张雪 徐长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不同高寒植物的土壤理化特征,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祁连山东段6种灌丛植被和高寒草地的土壤基本性状、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①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的土壤容... [目的]探讨祁连山东段不同高寒植物的土壤理化特征,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祁连山东段6种灌丛植被和高寒草地的土壤基本性状、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①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的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量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②祁连山东段土壤总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无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③祁连山东段土壤最大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增,土壤毛管持水量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非毛管持水量变化规律则不太明显。④祁连山东段土壤初渗透率(0.58~2.81 mm/min)高于平均渗透率(0.05~1.26 mm/min)和稳渗透率(0.04~1.31 mm/min),6种高寒植被的土壤初渗透率表现为高寒草地>山生柳>硬叶柳>绣线菊>千里香杜鹃>金露梅>头花杜鹃;平均渗透率表现为绣线菊>金露梅>千里香杜鹃>山生柳>硬叶柳>高寒草地>头花杜鹃;稳渗透率表现为绣线菊>金露梅>千里香杜鹃>山生柳>硬叶柳>头花杜鹃灌丛>高寒草地。[结论]研究区域高寒植物类型的不同会对该区域土壤理化特征产生不同影响,即土壤理化特征与植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 土壤渗透 高寒植被 祁连山东段
下载PDF
Approaches to prediction of impact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alpine ecosystems alongside and its recovery 被引量:9
13
作者 SHENWeishou ZHANGHui ZOUChangxin CAOXuezhang TANGXiao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8期834-841,共8页
With the aid of the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the eco-system pattern and fragility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50-km-wide zone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were com-piled ... With the aid of the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the eco-system pattern and fragility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50-km-wide zone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were com-piled and by using the superimposition method, range, area and indexes of the impact of variou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n the ecosystems alongside the railway were studied. By making reference to the ecosystem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mechanisms of recovery of the al-pine ecosystems alongside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were studied and extents and rates of the recovery were predi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of the railway engineer-ing on the Alpine ecosystem depends mainly on how much the original surface soil in the zone has been disturbed and how fragile of the ecosystem per s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species abundance shows a significantly reverse relationship with disturbance of the original surface soil but an extremely positive one with the length of the restoration period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annual mean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period and no obvious bearings with altitude and temperature. In sections with an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200 mm, as long as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original soil is left in situ, it takes only 30 years or so for bio-diversity to get basically restored to the original level after the construction is completed but at least 45—60 years or more for vegetation co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高原植被 生态恢复 恢复预测 生态影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DEM-NDVI的高山植被带定量刻划 被引量:8
14
作者 常纯 王心源 +6 位作者 杨瑞霞 刘传胜 骆磊 甄静 项波 宋经纬 廖颖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13-2123,共11页
根据不同高山植被类型具有不同归一化植被指数响应的特点,通过对NDVI的分析来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带的海拔分布。首先,利用DEM、NDVI构建DEM-NDVI散点分布图;然后,结合地面调查资料与World View-2高分遥感影像对DEM-NDVI散点分布图进行统... 根据不同高山植被类型具有不同归一化植被指数响应的特点,通过对NDVI的分析来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带的海拔分布。首先,利用DEM、NDVI构建DEM-NDVI散点分布图;然后,结合地面调查资料与World View-2高分遥感影像对DEM-NDVI散点分布图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最后,利用分析结果定量刻划高山植被垂直分带结构。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卧龙关沟,结果表明:① NDVI随海拔升高而呈"Z"字形变化;② DEM-NDVI散点图比样本点DEM-NDVI分布图能更完全地表达高山植被NDVI随高程变化的特征;③卧龙关沟东北坡高山植被带海拔高度为3255~4415 m,西南坡高山植被带海拔高度为3193~4473 m,与地面调查得到的区域代表植被的分布高度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被 定量刻划 DEM NDVI 卧龙
原文传递
坡向对青藏高原土壤环境及植被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兰爱玉 林战举 +1 位作者 范星文 姚苗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坡向差异导致不同坡面近地表水、热及能量平衡过程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土壤环境及高寒植物的生长。基于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的具有八个坡向的工程实体(简称八棱台),在6年后进行现场测量和实验测试,研究了坡向对青藏高原... 坡向差异导致不同坡面近地表水、热及能量平衡过程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土壤环境及高寒植物的生长。基于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的具有八个坡向的工程实体(简称八棱台),在6年后进行现场测量和实验测试,研究了坡向对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长环境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坡面近地表(10 cm和30 cm深度)土壤温度由高到低为:南坡>东南坡>西南坡>西坡>东坡>西北坡>东北坡>北坡,即相对朝阳坡面(东、东南、南和西南)温度明显高于相对背阳坡面(西、西北、北和东北)温度。而0~3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朝阳坡面与背阳坡面之间差异不明显。地上植被长势(包括株高、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朝阳坡面优于背阳坡面;地下植被长势(包括根深和地下生物量)朝阳坡面劣于背阳坡面。0~1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基本是朝阳坡面高于背阳坡面;全磷含量朝阳坡面小于背阳坡面;各坡面之间全钾及速效养分的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来看,高寒地区温度对植被生长及养分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不同坡向植被修复和能量平衡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坡向 土壤温湿度 高寒植被 土壤养分
下载PDF
Pollen-based reconstructions of Hol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of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领余 李春海 +1 位作者 于革 沈才明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3年第2期99-116,共18页
A synthesis of Holocene pollen record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Palynological evidences from 24 cores/section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how that... A synthesis of Holocene pollen record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Palynological evidences from 24 cores/section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subalpine/alpine conifer forest to subalpine/alpine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from alpine steppe to alpine desert i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 and from alpine meadow to alpine steppe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lateau reg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se record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began about 9 ka from the southeast, and a wide ranging level of increased humidity developed over the entire of the plateau around 8-7 ka, followed by aridity from 6 ka and a continuous drying over the plateau after 4-3 ka. The changes in Holocene climates of the plateau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as a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nd its secondary effects on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expanded northward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and retreated from the plateau since the mid-Holocene. Also, there is teleconnection betwee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North Atlan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spatial pattern alpine vegetation HOLOCEN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大坂山不同海拔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芸芸 赵敏杰 +2 位作者 李熙萌 马帅 冯金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028-8030,8099,共4页
[目的]研究大坂山不同海拔高寒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方法]对祁连山山脉东段大坂山高、中、低(3 025、3 405、3 813 m)3个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 [目的]研究大坂山不同海拔高寒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方法]对祁连山山脉东段大坂山高、中、低(3 025、3 405、3 813 m)3个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其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小;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相对较低;群落相似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海拔梯度造成的环境因子的变化以及人类干扰是造成不同海拔高度物种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被 海拔梯度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伊丽 王皓言 +8 位作者 魏临风 侯颖 胡景 吴铠 夏昊钧 夏洁 周伯睿 李凯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46-854,共9页
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植被特殊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分布格局,该文利用2018–2021年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内调查的338个样地、共758个样方的数据,分析了高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和植被分类,整合形成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 为便于了解青藏高原植被特殊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分布格局,该文利用2018–2021年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内调查的338个样地、共758个样方的数据,分析了高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和植被分类,整合形成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数据集。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和温性植物群落758个样方中,共有植物65科279属837种;其中,物种数最多的5个科依次是菊科(134种)、禾本科(88种)、豆科(75种)、蔷薇科(43种)和莎草科(40种),物种数最多的5个属依次是蒿属(Artemisia,29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 27种)、风毛菊属(Saussurea, 25种)、黄耆属(Astragalus, 23种)和早熟禾属(Poa, 23种)。植物区系主要由温带(145属)和世界广布(36属)的成分所组成。物种的生长型以草本(83.51%)和灌木(10.87%)为主,草本和木本的生活型分别以多年生草本(88.23%)和落叶灌木(83.67%)为主。338个样地可以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 10个植被型, 20个植被亚型, 78个群系组和117个群系,其中草原群系34个,草甸群系33个,荒漠群系33个,灌丛群系14个和针叶林群系3个。该数据集覆盖青藏高原绝大部分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植被区域,可为研究高原植被特征和地带性分异规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原植被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为下一代中国植被图的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方资料 青藏高原 高寒植被 植被分类 物种组成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the depths of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 and their effects on vegetation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9
作者 WANG Rui DONG Zhi-bao ZHOU Zheng-ch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2期2810-2827,共18页
Frozen ground degrad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egetation growth and activity in high-altitude cold regions.This study estimat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of the permafrost ... Frozen ground degrad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egetation growth and activity in high-altitude cold regions.This study estimat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of the permafrost region and the soil freeze depth(SFD)in the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region across the Three Rivers Source Region(TRSR)from 1980 to 2014 using the Stefan equation,and differentiated the effects of these variations on alpine vegetation in these two reg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LT from 1980 to 2014 increased by23.01 cm/10 a,while the average SFD decreased by 3.41 cm/10 a,and both changed intensively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and permafrost.From 1982-2014,the increase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tart of the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SOS)in the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region(0.0078/10 a,1.83 d/10 a)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0.0057/10 a,0.39 d/10 a).The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creases in the ALT and decreases in the SFD in the TRSR could lead to increases in the NDVI and advancement of the SOS.Surface soil moisture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vegetation growth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ALT and decreasing SFD.The NDVI for all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TRSR except for alpine vegeta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at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FD and ALT.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general frozen ground conditions were favorable to vegetation growth,while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s of ALT and SFD to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he NDVI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but less than that of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zen soil depth Active layer thickness alpine vegetation Climate warming Three Rivers Source Region
下载PDF
祁连山区4种高寒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及含水率分布 被引量:3
20
作者 安克俭 魏霞 +1 位作者 贺燕 路志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2,共7页
[目的]探究祁连山区土壤养分及含水率分布特征,为祁连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高寒草甸、高山灌丛、温性草原、温性荒漠4种高寒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4种... [目的]探究祁连山区土壤养分及含水率分布特征,为祁连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高寒草甸、高山灌丛、温性草原、温性荒漠4种高寒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4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深度和4种坡向下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含水率(SMC)分布特征,及其与年平均气温、年累积降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区SOM含量范围为1.85~190.31 mg/g,TN含量为0.07~7.99 mg/g,TP含量为0.24~1.81 mg/g,SMC为0.79%~73.21%。(2)土壤SOM,TN,TP,SMC含量差异主要受植被类型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SOM,SMC含量大小顺序均为:高寒草甸>高山灌丛>温性草原>温性荒漠;TN含量:高山灌丛>高寒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荒漠;TP含量: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山灌丛>温性荒漠。在4种坡向中,TP含量在半阴坡最高,阳坡最低,SOM,TN,SMC含量在半阳坡最高。(3)SOM,TN,TP,SMC与年累积降雨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SOM,SMC与年平均气温均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TN含量与年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祁连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植被恢复措施的布设可优先考虑在半阳坡、高寒草甸和高山灌丛区域,因地制宜地促进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高寒植被 土壤养分 土壤含水率 坡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