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罗康隆 杨庭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5-1031,共7页
农业遗产必然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过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强的稳态延续能力,其演化、变迁的速度极为缓慢,变幅也不会太大。这就使得不管是哪种农业遗产,无一不具有古今通用,甚... 农业遗产必然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过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强的稳态延续能力,其演化、变迁的速度极为缓慢,变幅也不会太大。这就使得不管是哪种农业遗产,无一不具有古今通用,甚至可以沿用至未来的禀赋,因而各民族的农业遗产即使处在快速巨变的今天,其应用价值依然有效。对农业遗产而言,关键是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并立足于其固有的自然与生态适应禀赋去有选择的推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使之能服务于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这就使得农业遗产与其它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迥然不同,光实施保护还远远不够,推动农业遗产实现其特殊价值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非物质文化 特殊价值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建设维度——基于宪法文本的分析
2
作者 唐勇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0,M0002,M0003,共13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宪法关于“现代化”的规定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演进,确立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根本任务,对中国式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宪法关于“现代化”的规定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演进,确立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根本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最高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在宪法规范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维度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各民族维度表现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各族人民维度表现为保障各族人民的权利。中国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 各民族 各族人民 宪法
原文传递
“五族共和”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及其演变
3
作者 王江成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仁的“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同时,“两条构建进路”在民国初创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之后,国共两党的路线分殊及其民族观念、国家观念的分歧在客观上导致了相互依存的两条构建进路的分离。而五族共和开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的互动依存,以及两条进路分野之后的结果及影响,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国族整合与民族平等的关系,意即整合中实现着平等,平等中孕育着整合;二是应在“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路径(民族团结政策机制等)之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民族机制、国民化机制等;三是要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崛起阶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 各民族 民族团结
下载PDF
从呼伦贝尔烙马印民俗文化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梁云 李前强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阐述了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的烙马印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流程、内容门类、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呼伦贝尔烙马印民俗文化实践案例为对象,着重分析其内涵外延以及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揭示了各民族文化互... 本文阐述了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的烙马印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流程、内容门类、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以呼伦贝尔烙马印民俗文化实践案例为对象,着重分析其内涵外延以及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揭示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总体趋势和根本规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烙马印文化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实践
下载PDF
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丽 吴钧 秉浩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4,共7页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各民族为之共同奋斗作为重要任务势在必行,这是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民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找...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各民族为之共同奋斗作为重要任务势在必行,这是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民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找准方向,共同奋斗,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使各民族能够真正的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现代化 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
原文传递
论甘肃各民族共创共有中华文化及其符号
6
作者 徐黎丽 莫日根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5期143-154,174-175,共14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带,形似玉如意,黄河在这里“两进两出”,丝绸之路穿越全境,是东连关中平原、西穿戈壁沙漠、北接蒙古高原、南邻青藏高原的中国地理中心。各民族在长达8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历史与...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带,形似玉如意,黄河在这里“两进两出”,丝绸之路穿越全境,是东连关中平原、西穿戈壁沙漠、北接蒙古高原、南邻青藏高原的中国地理中心。各民族在长达8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甘肃文化中,黄河与丝路是甘肃文化产生的背景,农牧交错是甘肃文化发展的基础,连接关中平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并向西开放是甘肃文化的功能,因此甘肃文化显示出过渡性、连接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本文根据甘肃文化的特点,总结出甘肃各民族共创共有中华文化及其符号由麦穗、羊角和高铁三部分组成。麦穗代表农耕,羊角代表游牧,高铁代表现代交通;将麦穗置于高铁之上,表示依靠现代高科技交通工具的物流沿河西走廊向西开放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有无;羊角跨越高铁与麦穗,象征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通过黄河上游互相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甘肃文化 共创共有 中华文化 文化符号
原文传递
巴彦淖尔历史上的商贸与各民族的经济交往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燕 和侃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6,共7页
中国北部边疆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汇之地。历史上,各民族也因为不同经济类型而产生大量的经济交换关系,使曾经的荒野之地逐渐兴旺发达,出现了商业集镇,大量的驼运和河运使草原与中原各地物流通达,商业繁荣,汉族和回族的经济活... 中国北部边疆是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汇之地。历史上,各民族也因为不同经济类型而产生大量的经济交换关系,使曾经的荒野之地逐渐兴旺发达,出现了商业集镇,大量的驼运和河运使草原与中原各地物流通达,商业繁荣,汉族和回族的经济活动加深了他们与内蒙古当地少数民族的交往,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在文化上互相交融。交换模式也是一种社会整合模式,农牧经济互动把交换与社会的关联性推向了结构性的层面。农业、牧业、商业构建了一种互惠互补型的经济生态,从而改变了游牧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其中,民族间的经济互动与文化嵌入对消解两者之间的张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地方社会差异性与互补性的经济生产模式建构了族群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族群的经济生产模式,也维系着边疆社会结构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淖尔 商贸 经济交往
原文传递
国家建构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国话语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马俊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8,共11页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基于中国多民族国情、政情提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话语,也是对新中国70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各民族精神层面上形成的共同体的准确表述。其目标是从精神层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链接纽带和强健联...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基于中国多民族国情、政情提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话语,也是对新中国70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各民族精神层面上形成的共同体的准确表述。其目标是从精神层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链接纽带和强健联系。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文化哲学、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一体而形成中华文明为文化基础,以近现代史上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命运共同体意识'结合形成的'民族精神共同体'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制度政策与成就为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构的五种逻辑,即文明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国家、超大规模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决定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为实践路径得以构建与稳固。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须继往开来,结合时代精神,实现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话语 五个认同 民族精神共同体 文化软实力
原文传递
从政治凝聚到心灵认同: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国家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31
9
作者 青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8,共8页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着眼于"家园",寓"大国"之义于"家户"之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深化国家认同的创新之论和务实之举,但"家"与"国"之间在逻辑上究竟如何贯通,以及&qu...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着眼于"家园",寓"大国"之义于"家户"之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深化国家认同的创新之论和务实之举,但"家"与"国"之间在逻辑上究竟如何贯通,以及"家"与"国"之间的接续机制究竟如何得以塑造,却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因此,有必要在探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进一步引入国家的分析视角。从中华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来看,"家"是中国人在最微观范围内的组织单元和联结形式,"国"则将无数中国家庭在政治上团结为一体。"家"与"国"相伴而生、相互赋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国家"的完整意义与逻辑闭环。"家园"与"国家"之间的这种相互缠绕与深度同构,也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家视角 政治凝聚 心灵认同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底蕴和思想方略 被引量:26
10
作者 商爱玲 朱涛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0期27-34,共8页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处理好一体与多元关系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之一在于... 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处理好一体与多元关系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之一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如何做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时代课题。为此,我们需要强基固本,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凝心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载体和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卉青 何山河 黎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7,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存而非对立,中华文化认同和各民族文化认同并存而非相悖,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
下载PDF
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理论内涵、实践维度与保障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伟 《前沿》 2023年第1期32-38,48,共8页
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从“促进相互嵌入”到“逐步实现全方位嵌入”反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渐进性、多维性、全局性、整体性等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 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从“促进相互嵌入”到“逐步实现全方位嵌入”反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渐进性、多维性、全局性、整体性等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实践维度的深入剖析,厘清各个维度的本质属性与着力点,从而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完整体系。新时代应积极创造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互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理路——基于共同体秩序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龙金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50,183,共10页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蕴含着共同体的秩序建构问题。基于中西方秩序研究的基本思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研究应该兼容“秩序何以可能”和“秩序应当如何”的逻辑理路,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分析框架。从尊重各民族群众的主...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蕴含着共同体的秩序建构问题。基于中西方秩序研究的基本思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研究应该兼容“秩序何以可能”和“秩序应当如何”的逻辑理路,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分析框架。从尊重各民族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嵌入方位的有效统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三个方面探寻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建构的内在规定性。从新旧社会文化价值衔接中的秩序张力,社会公共精神不足引发的族性张扬与扩散,民族差异性扩大引发的民族社会结构固化三个方面正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建构的张力与困境。由此,以增进共同性为内在根本,以制度规范为基本动力,以情感建设促进秩序的和谐统一,打通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建构的内在通道,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夯实共同体的秩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互嵌 全方位嵌入 共同体 秩序
下载PDF
心理认同视阈下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荣 祖力亚提·司马义 《贵州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心理学学科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研究视阈。心理认同理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深度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认同过程图式表明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 心理学学科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研究视阈。心理认同理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深度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认同过程图式表明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正向强化的过程。结合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客观实际,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个体认同需求差异性、价值取向多元化、认知框架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科学认识个体差异,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个体认知结构,营造良好的心理认同环境,多措并举以心理认同为纽带构建起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以聚焦“形”“感”“效”为旨归,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各民族
原文传递
“两个共同”与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 被引量:8
15
作者 常士訚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3,共13页
多民族如何共存一体,实现政治整合?不同国家的政党、政府和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本文界定了政治整合的含义,回顾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两个共同"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不同类型。通过比较政治方法,将&qu... 多民族如何共存一体,实现政治整合?不同国家的政党、政府和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本文界定了政治整合的含义,回顾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两个共同"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不同类型。通过比较政治方法,将"两个共同"置于国际视野,特别是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中。以民族平等原则作为"两个共同"与政治整合的政治基础为起点,以"两个共同"为基本内容,从思想价值、目标实现、不同主体互动、组织领导等与政治整合相关的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民族工作主题与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共同”政治整合 多民族国家 国族建构
原文传递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举措:民族互嵌格局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向东 高鹏飞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124,共9页
建构民族互嵌格局是党和国家为"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对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阐... 建构民族互嵌格局是党和国家为"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对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民族互嵌格局的内在逻辑,从构成要素和价值内涵两个维度,提出民族互嵌格局的体系框架。在理论向度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总结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民族互嵌格局的研究动态,指出民族互嵌格局研究领域的薄弱点。未来关于民族互嵌格局的理论研究应当从六个维度入手:依循民族互嵌格局的现实背景,揭明民族互嵌格局的理论渊源,厘清民族互嵌格局的历史演进,转变民族互嵌格局的研究范式,凝练民族互嵌格局的本土经验及提升民族互嵌格局的治理效能等,为深化民族互嵌格局的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格局 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新时代党的“文化润疆”方略实施路径构建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逯浩 任东景 温铁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工程。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基础层面共同性和差异化的关系。...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工程。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基础层面共同性和差异化的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协调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文化、习俗和民族意识的摩擦,而有其经济基础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新时代党的“文化润疆”方略实施路径构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引领“文化润疆”方略的内涵深化,着力推动上层建筑领域与经济基础领域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有意识地探索支撑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激发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化转型 民族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民族互嵌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治理路径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永刚 胡玲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126,共9页
民族互嵌是中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现代呈现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普遍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表征。民族互嵌社区在承担一般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因其公共属性和居民族属的多元结构,决定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民族互嵌是中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现代呈现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普遍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表征。民族互嵌社区在承担一般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因其公共属性和居民族属的多元结构,决定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特有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全面推进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通过以社区为单元供给为社区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的公共产品、社区文化、公共生活推动并扩大了社区的共同性,并全面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之中。民族互嵌社区以尊重差异、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为取向,以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社会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下载PDF
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及共同体意识的再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李莉 毛薇娜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156,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身份认同的参照物,也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树立中华民族形象的根本,因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是身份认同的参照物,也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树立中华民族形象的根本,因此“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就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怎样回答这一时代命题,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关于文化符号的内涵”的辨析出发,提出“有关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定义”,探讨“中华文化符号背后共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回答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一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共享 中华文化符号 共同体意识 民族形象
原文传递
人口流动与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祁进玉 张瀚丹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133,共13页
文章梳理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基本特征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与人类社会群体的整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文章梳理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基本特征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与人类社会群体的整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为肃南县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历史与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河西走廊自古至今人口流动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族交融的真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