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苜蓿栽培史初探
被引量:44
- 1
-
-
作者
周敏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出处
《草原与草坪》
CAS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
文摘
苜蓿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豆科饲料作物,其自西汉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我国人民总结了丰富的苜蓿种植经验和利用方法,使其对今天的新型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
关键词
苜蓿
历史
种植
-
Keywords
alfalfa
history
cultivation
-
分类号
S5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展望
被引量:33
- 2
-
-
作者
贺春贵
曹致中
吴劲锋
王森山
-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
-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75-78,共4页
-
基金
农业部"寒生旱生苜蓿原种基地建设"项目(0130769)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2002BA518A03)共同资助
-
文摘
根据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成果将其研究历史分为3个阶段:初期研究阶段(1957-1965 年)、全面种类调查阶段(1966-1999年)和大规模防治技术应用研究阶段(21 世纪初);指出了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主要成就是调查了主要害虫的种类及生活史,积累了一定的防治经验;提出了今后随着苜蓿产业的发展,应按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积极地开展苜蓿害虫防治的基础研究。
-
关键词
苜蓿
害虫
历史
-
Keywords
alfalfa
Insect pests
history
-
分类号
S435.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
被引量:11
- 3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4-212,共9页
-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CAAS-ASTIP-IGR 2015-02)
国家牧草产业体系(GRS-35)资助
-
文摘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
关键词
苜蓿
起源
传播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origin
spread
alfalfa history
-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隋唐五代时期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7
- 4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3,共11页
-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CAAS-ASTIP-IGR 2015-02)
国家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5)资助
-
文摘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
关键词
苜蓿
隋唐
栽培利用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alfalfa history
-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紫花苜蓿田大垫尖翅蝗发生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8
- 5
-
-
作者
田方文
蔡建义
赵春秀
李金芝
-
机构
山东省无棣县农业局
山东省无棣县气象局
-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51-53,共3页
-
文摘
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coerulipes是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田的主要害虫。为摸清其发生规律 ,于1999— 2 0 0 2年采取了大田调查与笼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对该虫进行了调查。该虫在鲁北地区紫花苜蓿田1年发生 2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 ,蝗蝻共 5个龄期。并对该虫的年生活史、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叙述 。
-
关键词
紫花苜蓿田
大垫尖翅蝗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
Keywords
alfalfa
Epacromius coerulipes
life history
living habit
control
-
分类号
S435.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6
- 6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7-195,共9页
-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34)
“973”(2015CB150800)资助
-
文摘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
关键词
苜蓿
民国时期
西北地区
栽培利用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northwest region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alfalfa history
-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明清时期方志中的苜蓿考
被引量:5
- 7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6-188,共13页
-
基金
国家牧草产业体系(GRS-35)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CAAS-ASTIP-IGR 2015-02)
巴彦淖尔肉羊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研究应用资助
-
文摘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了考查和梳理,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共计15个省,98个县(府/州/厅),其中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尤为普遍。方志记载的内容广泛,例如记载了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情况,人们利用苜蓿的宿根多年生性,种植三四年沃土肥田后,耕翻可使后作产量增加,利用苜蓿的耐碱性改良土壤后再种其他作物易于成功;河北方志中记载了清代河北种植的苜蓿有2种,即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苜蓿不仅是重要的草类资源,亦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苜蓿不仅作为饲草,幼嫩的枝条也被用来食用,特别是在饥年苜蓿是重要的救荒食物。
-
关键词
苜蓿
方志
明清时期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local chronicles
Ming and Qing Dynasty
history of alfalfa
-
分类号
S54-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紫花苜蓿田短星翅蝗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 8
-
-
作者
田方文
-
机构
山东省无棣县农业局
-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80-81,共2页
-
文摘
短星翅蝗是紫花苜蓿田中的主要害虫,为摸清该虫的发生规律,于1999-2002年采取了笼内饲养与大田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进行了调查。该虫在滨州市紫花苜蓿田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蝗蝻雌虫6个龄期,雄虫5个龄期。介绍了该虫的为害特点、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防治方法。
-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短星翅蝗
发生规律
防治
年生活史
生活习性
-
Keywords
alfalfa
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
harm causing characteristics
life history
life habits
control
-
分类号
S435.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宋代苜蓿发展探析
- 9
-
-
作者
张英冉
-
机构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
出处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
文摘
宋代人们对苜蓿的形态较前代有了更深的了解。宋代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南苜蓿,品种较多,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等地,既有野生苜蓿的分布,也有人工种植苜蓿的记载。除有中央机构管理苜蓿外,地方官员的职能也会涉及对苜蓿的管理。苜蓿在宋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地影响着养马业的发展,食用和药用价值也受到了很大重视,也有许多文人将苜蓿作为诗词意象。
-
关键词
苜蓿
宋代
农业史
-
Keywords
alfalfa
Song Dynasty
Agricultural history
-
分类号
S54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我国明代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4
- 10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214,共11页
-
基金
国家牧草产业体系(GRS-35)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牧草栽培与加工利用(CAAS-ASTIP-IGR 2015-02)资助
-
文摘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
关键词
苜蓿
明代
栽培利用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Ming Dynasty
cultivation and utilizing
alfalfa history
-
分类号
S541-09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清代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191,共24页
-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CAAS-ASTIP-IGR 2015-02)
国家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5)资助
-
文摘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
关键词
苜蓿
南苜蓿
清代
栽培利用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Medicago polymorpha
Qing Dynasty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alfalfa history
-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栽培利用考述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
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3-150,共8页
-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CAAS-ASTIP-IGR 2015-02)
国家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5)资助
-
文摘
华北及毗邻地区是我国近代农业变革的重要区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农业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苜蓿作为华北及毗邻地区(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河南、山西、绥远、山东及苏北地区)的重要作物或饲草,在变革的农业发展中,苜蓿亦得到发展。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与原理,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对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考证。结果表明,齐如山考释了华北地区苜蓿的方言,发现该地区常将苜蓿读为木须。据不完全考查,该区域近代大约有73个县(厅、地区)有苜蓿种植,其中以山东最多,达27个县,河北次之,达19个县,山西第三,达11个县,3个省占总数的78.0%。由于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种植,都形成了地方苜蓿品种,如晋南苜蓿、蔚县苜蓿、无棣苜蓿及淮阴苜蓿等。在华北地区为了发展苜蓿,政府也出台了若干项鼓励种植苜蓿的政策。苜蓿是华北及毗邻地区极好的饲草,常以花草的形式饲喂家畜,在苜蓿幼嫩时亦是很好的蔬菜。在近代盐碱地改良中,苜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山东和苏北盐垦区都有苜蓿种植。苜蓿是其主要播种形式,并注意到了播种床的精耕细作,本地区苜蓿一年刈割3次,用钐镰刈割。苜蓿种一次可使用10余年,但苜蓿怕积水。
-
关键词
苜蓿
近代
华北
苜蓿史
-
Keywords
alfalfa
modern
north china
alfalfa history
-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元代苜蓿发展初探
- 13
-
-
作者
张英冉
-
机构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150-156,共7页
-
文摘
人们对苜蓿的认识发展到元代出现了新的特点。元代既有紫花苜蓿,又有黄花苜蓿,在元朝境内分布广泛,十分常见;既有野生苜蓿大量生长,也有广泛的人工种植,大都等城市中也种植苜蓿,人们充分认识到苜蓿的生长优势。元代政府重视养马,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元代得到了高度重视。养马业的发展,推动了官方苜蓿种植园与专职种植苜蓿的官吏出现,也表明苜蓿的种植管理水平达到了新高度。同时,苜蓿还在元代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食用范围和药用范围非常广,许多文人士大夫将其作为诗词意象。
-
关键词
苜蓿
元代
农业史
-
Keywords
alfalfa
Yuan Dynasty
agricultural history
-
分类号
K247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