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物质生产与碳截存 被引量:13
1
作者 万猛 田大伦 +1 位作者 樊巍 李庆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33,共7页
农林复合系统由于林分、农作物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储藏和固定碳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已经成为减少大气CO2浓度、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将会对陆地生物圈中通量的输入和碳的长期贮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豫东平... 农林复合系统由于林分、农作物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储藏和固定碳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已经成为减少大气CO2浓度、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将会对陆地生物圈中通量的输入和碳的长期贮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豫东平原农区5,9,11和13年4个不同林龄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的生物量、生产力和碳截存量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豫东平原农区5,9,11和13年4个不同年龄段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的总生物量分别为33.03,103.06,124.30和154.60t·hm-2。4个年龄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9.95,29.30,33.24和56.94t·hm-2a-1。豫东平原农区5,9,11和13年4个年龄的杨农间作复合系统总碳截存量分别达到了19.86,52.42,62.45和76.44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杨农间作 物质生产 生物量 碳截存
下载PDF
西双版纳橡胶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春峰 刘文杰 +1 位作者 吴骏恩 刘佳庆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6,共8页
研究西双版纳地区橡胶-云南大叶茶、橡胶-可可、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咖啡、橡胶-龙血树5种典型胶农复合生态系统及单层纯橡胶林、热带雨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特征、有机碳含量以及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热带雨林相比,... 研究西双版纳地区橡胶-云南大叶茶、橡胶-可可、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咖啡、橡胶-龙血树5种典型胶农复合生态系统及单层纯橡胶林、热带雨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特征、有机碳含量以及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热带雨林相比,单层橡胶林〉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和〉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均极显著降低,平均质量直径下降了103.20%,团聚体破坏率增加了3.6倍;除了橡胶-咖啡复合系统外,其余胶农复合系统〉5mm、〉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及MWD均大于单层橡胶林;与单层橡胶林相比,胶农复合系统能使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加5.30%-69.69%;团聚体中碳含量表现为,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就越低;胶农复合系统不同样地间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均与〉0.25 mm和〉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及与MWD呈显著线性关系。综上所述,大面积单层纯橡胶林在改造为胶农(林)复合系统后,其土壤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水稳定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农林复合杨树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增富 孔令刚 韩新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3期91-95,共5页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农林复合中杨树+留兰香、杨树+小麦、杨树+红薯和杨树纯林4种林地的杨树生长量、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养分以及杨树和间作物养分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1)杨树+留兰香林地的杨树生长量明显小于对照,显著小于杨树...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农林复合中杨树+留兰香、杨树+小麦、杨树+红薯和杨树纯林4种林地的杨树生长量、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养分以及杨树和间作物养分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1)杨树+留兰香林地的杨树生长量明显小于对照,显著小于杨树+小麦和红薯林地;2)间作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pH值、非根际土壤养分不是影响杨树生长的关键因素,而根际土壤养分及根际效应的变化对杨树生长有直接影响;3)在杨树根际土壤中,杨树+小麦和红薯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杨树+留兰香林地的杨树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质量分数高于对照,速效钾和速效氮质量分数则低于对照,而留兰香的根际养分质量分数除速效氮外均高于小麦和红薯;4)从养分的根际效应来看,杨树+留兰香林地杨树的养分根际效应值除有机质外小于对照并小于留兰香,杨树+小麦林地杨树的养分根际效应值除速效磷外均大于对照并大于小麦,杨树+红薯林地杨树的养分根际效应值除速效磷外均小于对照,除速效氮外均大于红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杨树 根际效应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潘康乐 郭梁 +2 位作者 陈欣 徐礼根 唐建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5-1544,共10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将农业和林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土地综合管理模式,广泛分布于全球农林区域,近年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该研究在简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将农业和林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土地综合管理模式,广泛分布于全球农林区域,近年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该研究在简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大量研究证实,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促进多样化产品供给、强化碳素固持、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等。未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向包括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动态监测、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多样化供给 碳素固持 土壤保持 生物多样性保育
下载PDF
农林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少博 叶长存 +5 位作者 郭帅 吕俊彦 陈烨 颜鹏 李征珍 李鑫 《中国茶叶》 2023年第11期10-17,共8页
研发茶园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对于提升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促进茶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当前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科学还田、合理的施肥技... 研发茶园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对于提升茶园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促进茶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当前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土壤固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科学还田、合理的施肥技术以及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茶园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农林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减排技术在茶树栽培中的应用潜力,主要包括茶树修剪物科学还田、茶园肥料的科学利用、茶园科学栽培方式3个方面,旨在为促进茶园生态低碳栽培技术的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生态低碳栽培 茶园生态系统 农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胶农复合系统的土壤斥水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凯 刘文杰 刘佳庆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采用滴水穿透时间法与斥水指数法,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可可、橡胶-龙血树、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茶树4种较典型的胶农复合系统和单层橡胶林中的土壤斥水特性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层橡胶林的种植增加了土壤的... 采用滴水穿透时间法与斥水指数法,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可可、橡胶-龙血树、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茶树4种较典型的胶农复合系统和单层橡胶林中的土壤斥水特性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层橡胶林的种植增加了土壤的斥水性,其斥水持续时间显著增长,斥水指数也比其他胶农复合系统显著增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水力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除了橡胶-大叶千斤拔之外,单层橡胶林中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显著低于其他胶农复合林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斥水指数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r=-0.55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是影响西双版纳地区胶农复合系统中土壤斥水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构建胶农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减轻土壤斥水性,增加土壤水分入渗,进而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斥水性 农林复合系统 斥水指数 水土保持 西双版纳
原文传递
渭北旱塬两种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丽梅 邵明安 +2 位作者 郑纪勇 王忠林 李秧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40-944,共5页
为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营造及其人为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实地监测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和以花椒... 为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营造及其人为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实地监测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和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环境污染状况,T1、T2均为Ⅰ级;当前社会经济效益T1(Ⅱ级)高于T2(Ⅲ级);生态环境效应T2(Ⅱ级)优于T1(Ⅲ级);综合环境效应T1、T2均为Ⅰ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优势分析进一步区分T1、T2综合环境效应的优劣,T1、T2与理想状况参考数列的关联度分别为0.6670、0.6674,T2的综合环境效应优于T1。从综合环境效应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来看,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优于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农林复合杨树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
8
作者 孔令刚 匡星星 +1 位作者 董玉峰 韩新英 《山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16-19,共4页
对农林复合中杨树+留兰香、杨树+小麦、杨树+红薯和杨树纯林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杨树和间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林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在杨树根际土壤中变... 对农林复合中杨树+留兰香、杨树+小麦、杨树+红薯和杨树纯林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杨树和间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林地非根际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尤其在杨树根际土壤中变化较大且无规律性,杨树+留兰香林地杨树根际土壤放线菌、氨化细菌数量最大,杨树+小麦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数量最大,杨树+红薯林地杨树根际土壤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大;无论在间作林地还是杨树纯林,杨树具有较强的土壤微生物根际效应,其根际效应R/S值均大于1;但间作对其影响较大,土壤放线菌和亚硝酸细菌根际效应R/S值增大,土壤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根际效应R/S值减小;土壤好气性固氮菌和氨化细菌因间作物不同而异。对于间作物来言,留兰香根际具有较强的吸引土壤微生物的能力和根际效应,留兰香根际土壤真菌、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亚硝酸细菌数量和际效应R/S值均大于小麦和红薯,且留兰香的真菌、纤维素分解菌和亚硝酸细菌的根际效应R/S值均大于杨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杨树 土壤微生物 根际效应
下载PDF
混农林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光能分布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汉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32,共6页
林农混作中作物相互影响,除了争夺土壤肥力以外,主要是争夺光能。光能的合理分布是取得林粮双丰收的前提。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光能分布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析由于树木遮荫造成的光照时间的减弱。
关键词 混农林业生态 生态系统 光能分布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0
作者 梁玉斯 蒋菊生 曹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7-569,共3页
综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容,国内外有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我国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农林业复合经营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明如 翟明普 +1 位作者 尹昌君 王学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66-71,77,共7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其中着重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组分选择的原则、依据和结构优化的标志,在生态过渡区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双向生态缓冲功能。认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应以受干扰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模式,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分间的生态关系,生物组分生态和谐机制,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局部生境植被恢复与构建的生态效应,并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原理 分生 植被恢复 土地生产力 生态经济价值 生态效应 生态经济系统 构建 结构优化
下载PDF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蝗虫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巧 陈又清 +1 位作者 陈彦林 陈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9-735,共7页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旱地、天然紫胶林和人工紫胶林的蝗虫群落.共采集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1426头,5科22属,计33种.4个样地的群落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16.333、13.000、11.000和12.000,Margale...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旱地、天然紫胶林和人工紫胶林的蝗虫群落.共采集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1426头,5科22属,计33种.4个样地的群落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16.333、13.000、11.000和12.000,Margalef指数分别为2.873、2.266、2.335和2.137,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034、1.976、1.982和1.488,Simpson指数分别为0.196、0.189、0.174和0.323,Pielou指数分别为0.728、0.787、0.829和0.599.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蝗虫多样性总体较低,系统内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生境蝗虫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点,农田中稻田比旱地能容纳更多的蝗虫种类和数量,其蝗虫群落多样性高,均匀性和稳定性一般;天然紫胶林蝗虫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稳定性强;而人工紫胶林蝗虫群落多样性低、群落不稳定.系统内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中蝗虫群落之间存在物种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农林生态系统 蝗虫群落 多样性 农业土地利用 绿春县
原文传递
华南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惠 赵平 +2 位作者 王跃思 林永标 饶兴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1-476,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探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中,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高值,夜间出现排放低值。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昼...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探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中,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高值,夜间出现排放低值。有植株参与稻田CO2昼夜排放速率平均值都显著高于无植株参与稻田。温度(气温、地表温度、地下5 cm温度)是有植株参与稻田在植株生长期间稻田CO2排放速率昼夜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稻作物对CO2的排放影响较大,早稻有、无植株参与稻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316.29±23.74和101.88±16.83 mg.m-2.h-1。晚稻有、无植株参与稻田CO2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为622.40±57.67和179.41±19.51 mg.m-2.h-1。早、晚稻有植株参与稻田的CO2季节平均排放量分别比无植株参与稻田增加了310%和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稻田 CO2 静态箱法
下载PDF
有螺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启祥 吴泽民 +1 位作者 韦朝领 彭镇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应用层次分析法 ,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 ,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 ,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 应用层次分析法 ,对南埂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与芦苇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滩地上建立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 ,各效益均显著高于原来的芦苇系统 ,是治理与开发有螺滩地的有效途径 .对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同调控模式而言 ,经济效益 ,块状皆伐模式最高 ,不伐模式第二 ,其它 4种间伐处理模式相对较低且相互之间差异不大 ;生态效益 ,各模式之间较为接近 ,无明显差别 ;社会效益 ,块状皆伐模式最高 ,不伐模式最低 ,其它 4种间伐处理模式居中 ;综合效益 ,各模式之间的大小顺序与经济效益相似 .块状皆伐为最佳模式 .对于包括块状皆伐在内的 5种间伐调控模式 ,进一步提高其效益的关键是选择经济价值、特别是产投比高的植物栽培品种 ;对于不伐模式 ,继续进行林下间种 ,是提高该模式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效益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调控模式 有螺江滩 钉螺 抑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宋西德 刘粉莲 张永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46,共4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该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立体经营的结构、类型和模式,并确定适合该区发展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模式,为该区复合农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立体经营 类型 模式
下载PDF
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彭镇华 孙启祥 +1 位作者 康忠铭 姚永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1-7,共7页
对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林农间种、窄株宽行、低坝高拦发展水产等技术建立的林农渔复合生态系统,不利于钉螺孳生,灭螺防病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滩地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钉螺 血吸虫病
下载PDF
华南丘陵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晚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惠 赵平 +1 位作者 林永标 饶兴权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9-274,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地下5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稻田CH4和N2O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在有植株参与时分别为1.16±0.38mgm-2...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地下5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稻田CH4和N2O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在有植株参与时分别为1.16±0.38mgm-2h-1和42.33±20.00μgm-2h-1,而无植株参与的分别为0.15±0.11mgm-2h-1和51.69±15.87μgm-2h-1。水稻种植对CH4的排放影响较大,对N2O的排放影响较小,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平均排放量显著高于无植株参与的稻田,N2O的平均排放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稻田 CH4 N2O
下载PDF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甲虫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巧 陈又清 +2 位作者 陈彦林 严伟伟 王思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72-3881,共10页
在云南绿春县牛孔乡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LPFE)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甲虫群落。采集标本3569号,隶属26科358种;象甲科种类最丰富,占全部种类的17.0%;瓢虫科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 在云南绿春县牛孔乡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LPFE)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甲虫群落。采集标本3569号,隶属26科358种;象甲科种类最丰富,占全部种类的17.0%;瓢虫科数量最丰富,占个体总数的22.9%。虎甲科、隐翅甲科等物种数和个体数量在Ⅰ~Ⅳ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而叩甲科、粗角叩甲科、朽木甲科、伪叶甲科、瓢虫科、天牛科、负泥虫科、叶甲科和象甲科等有明显差异。LPFE、Ⅰ、Ⅲ和Ⅳ甲虫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级数模型,Ⅱ符合分割线段模型。Ⅰ~Ⅳ的甲虫多样性为:Ⅲ>Ⅳ>Ⅰ>Ⅱ。指出了栖息于植物上的甲虫群落能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生境的区别,不同类群的甲虫对于生境的指示作用不同:叩甲等可以指示农田和林地的差异,而朽木甲、天牛、叶甲和象甲可以用于指示天然林和人工林生境的区别。LPFE具有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对维持甲虫的多样性水平具有积极作用。Ⅲ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Ⅱ在系统中具有很低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农林生态系统 鞘翅目 物种多度 农业土地利用 紫胶虫
下载PDF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蝽类昆虫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巧 陈又清 陈彦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蝽类昆虫群落.共采集标本1 583号,隶属于11科54属79种.4个样地蝽类昆虫群落的第1优势种分别是大稻缘蝽、二星蝽、革红脂...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蝽类昆虫群落.共采集标本1 583号,隶属于11科54属79种.4个样地蝽类昆虫群落的第1优势种分别是大稻缘蝽、二星蝽、革红脂猎蝽、联斑棉红蝽;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19.250,17.750,23.333,19.33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951,2.081,2.552,2.511,Simpson指数分别为0.229,0.214,0.125,0.113,Pielou指数分别为0.668,0.738,0.810,0.848;各样地蝽类多样性的排序为Ⅲ>Ⅳ>Ⅱ>Ⅰ.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蝽类昆虫群落具有中等的多样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不同决定了系统内蝽类昆虫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上的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农林生态系统 蝽类 物种丰富度 农业土地利用 紫胶虫
原文传递
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海玲 陈乐蓓 +1 位作者 方升佐 孙启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14,共6页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t.hm-2;杨...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他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占到49.7%,50.8%,51.2%;4种间种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根的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碳储量都为收获部分(穗或豆荚)所占比例最大,小麦、玉米、大豆均达50%左右,水稻为45%左右,但3种模式农作物均以小麦+玉米的年耕作制度的碳储量最大;3种模式中,凋落物归还碳量分别为(0.78±0.23),(0.73±0.22)和(0.37±0.09)t.hm-2a-1;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均是土壤>农作物>杨树>凋落物,但整个系统的碳储量为K模式>W模式>P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复合生态系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