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强国、城乡融合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8
1
作者 桑坤 郭婉莹 +1 位作者 柯雪龙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201,共17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从农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直面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作物特性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粮食安全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主体性与乡村建设发展、家庭经营与乡土社会底蕴等议题,回应理论与实践呼唤,展现农业社会学的品格、知识与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城乡融合 农业强国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PDF
赠地大学与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彤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202,共19页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村社会学,但农村社会学却由于制度上对赠地大学的依附,逐渐偏离了公共性初衷。为了应对学科危机,农业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运而生,以“社会学的想象”重新勾连起现实问题与知识生产。可见,“公共性”是农村社会学以及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本文认为,以新姿态重返农村社区,找回公共意识,将成为美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潜在出路。而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借鉴这一学术脉络,展开一场有机公共社会学的探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赠地大学 农业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公共性 有机公共社会学
下载PDF
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第四届中国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庄林政 陈家碧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9,共10页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粮食安全及相关农业问题之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意义再一次凸显在公众视野之中。202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以“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多个相关议题,旨在不断丰富农业社会学研...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粮食安全及相关农业问题之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意义再一次凸显在公众视野之中。202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以“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多个相关议题,旨在不断丰富农业社会学研究内容,拓宽学科视野,为理解“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路径。论坛还对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新冠疫情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农业社会学的主要议题、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第三届中国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熊春文 李阳阳 柯雪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4,共10页
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 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保护与土地流转""农业转型与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态、农耕文明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主要议题 前景展望
下载PDF
农业资本化中的阶级分化、理性类型与农民的出路——评帕特里克·穆尼My Own Boss? 被引量:4
5
作者 桑坤 李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96,共15页
二战后美国农场的大量消失引发乡村巨大变革,作为理论发展基础的城乡连续统消亡带来学科的生存危机,学界普遍呼吁建立起新的具有批判力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穆尼以经典文本为中心,在与理论传统对话的基础上找寻有力的概念工具,重新... 二战后美国农场的大量消失引发乡村巨大变革,作为理论发展基础的城乡连续统消亡带来学科的生存危机,学界普遍呼吁建立起新的具有批判力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穆尼以经典文本为中心,在与理论传统对话的基础上找寻有力的概念工具,重新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注入韦伯式的解释意涵,并构建了具有动态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穆尼的局限性在于没能找到解释农民理性倾向背后的真正制度性因素与文化符码,因而也未能触及韦伯方法论之上更为高远的理论视野与文明转型道路之关怀。这正是中国农业社会学借鉴穆尼之法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韦伯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文化符码
下载PDF
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农业产业发展差异形成的作物特性机制——基于中部一个县域两种农业产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桑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0,共16页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即便两种作物有着相似的政策环境、组织过程,在产业的社会经济效果上也会大相径庭。学界偏重于从政府的产业治理、市场逻辑乃至农民的生计选择对此加以解释,却未能充分阐明作物特性之于产业发展的前置性因果。农...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即便两种作物有着相似的政策环境、组织过程,在产业的社会经济效果上也会大相径庭。学界偏重于从政府的产业治理、市场逻辑乃至农民的生计选择对此加以解释,却未能充分阐明作物特性之于产业发展的前置性因果。农业社会学的作物特性机制强调从农业的两重性出发,突出作物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从而揭示作物、产业、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贡县白莲、大棚蔬菜两种作物及其关联产业的比较研究发现,作物根据其特性可分为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两种类型,并在作物与市场、农民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中呈现出制度性产业与弥散性产业两种类型。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连通了产业的生产组织、市场过程,进一步牵动了产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诱导出农民社会生活样态,从而使一些作物能够顺利扎根乡土,另一些则不被农民接纳。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各有其合理性,应结合地方作物结构、农民生计体系、劳动力条件等民情基础,寻找具有内在亲和力的产业担纲者,以助力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特性 产业特性 制度性作物 弥散性作物 农业社会学
下载PDF
农业社会学的美国传统
7
作者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转型道路,形成了农业社会学的国别传统。在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源头,教会、政府和大学是三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本组专题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形塑美国农业社会学品格的三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 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转型道路,形成了农业社会学的国别传统。在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源头,教会、政府和大学是三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本组专题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形塑美国农业社会学品格的三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即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研究他国的农业社会学传统,有助于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国别传统 学科发展
下载PDF
乡土重建:美国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中的教会传统
8
作者 傅春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6,共15页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教会 社区制图
下载PDF
行政、资本与乡土社会:农业经营模式的形塑机制——基于宁夏南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航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120,共9页
通过对宁夏南部地区蔬菜产业中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建立过程的分析,发现行政、资本与乡土社会是形塑农业经营模式的三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政府投入的资源和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行政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发... 通过对宁夏南部地区蔬菜产业中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建立过程的分析,发现行政、资本与乡土社会是形塑农业经营模式的三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政府投入的资源和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行政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而在农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新型的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又离不开资本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资本必须通过对劳动力的有效管理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产品,才能确保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成功。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否立足,还取决于资本能否处理好自身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因为后者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立足的“社会基础”。基于此,可以认为,行政、资本和乡土社会三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塑了我国农业的经营模式及未来的发展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营模式 行政 资本 乡土社会 农业社会学
下载PDF
中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困境和进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航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52,共16页
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方兴未艾。通过对农业社会学发展现状的考察,本文认为,“生产视角”下的农业转型研究,虽然使农业社会学初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 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方兴未艾。通过对农业社会学发展现状的考察,本文认为,“生产视角”下的农业转型研究,虽然使农业社会学初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社会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针对这一状况,农业社会学应当推动研究视角的转变,即从“生产视角”迈向“生产—消费视角”。在新的研究视角下,研究者应当以“食物体系”为核心概念,推动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学科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最终通过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迈向有机公共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生产视角 生产—消费视角 食物体系
下载PDF
农业、国家与文明——韦伯农业社会学的问题视野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4,共9页
韦伯的早期社会理论聚焦于农业问题,他将农业研究的议题直接关联到国家与文明:一方面,韦伯将国家理性视为农业问题的终极价值判断,形成了“农业-国家”的问题视野;而另一方面韦伯又从农业出发,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构建起... 韦伯的早期社会理论聚焦于农业问题,他将农业研究的议题直接关联到国家与文明:一方面,韦伯将国家理性视为农业问题的终极价值判断,形成了“农业-国家”的问题视野;而另一方面韦伯又从农业出发,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构建起了关于文明研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这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分析脉络。韦伯农业研究向国家与文明议题的延展使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农业社会学色彩,而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恰亚诺夫传统的农业社会学理论相比,韦伯的农业社会学研究又突显出了不同的问题景观,因而对于拓展农业社会学的学科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农业社会学 国家 文明
下载PDF
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熊春文 李阳阳 柯雪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3,共9页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农业社会学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新议题。农业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有助于揭示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复杂机制与过程,从而为政策与实践提供启发。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以“转型中国与...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农业社会学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新议题。农业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有助于揭示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复杂机制与过程,从而为政策与实践提供启发。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以“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为主题,围绕农业社会学的经典传统、农业社会学与中国实践、产业振兴的社会基础、新型经营主体的行动机制、农业环境与乡村文化再出发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内涵、学科意识与学术使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还举行了“农业社会学名著译丛”启动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转型中国 学科使命
下载PDF
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褚庆宜 赵晓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于2020年9月26-27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农业转型中的农户行为、农业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农业治理中的地权关系等相关议题展开讨... "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于2020年9月26-27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农业转型中的农户行为、农业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农业治理中的地权关系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交流以期为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 农业转型 社会基础 农业治理
下载PDF
政府机构与美国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兴起
14
作者 马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83,共17页
农业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中较早兴起的分支学科,其兴起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本文考察了美国内战时期农业部的成立及其科学化风格,进步主义时期“乡村生活委员会”与农业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场人口和农... 农业农村社会学是美国社会学中较早兴起的分支学科,其兴起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本文考察了美国内战时期农业部的成立及其科学化风格,进步主义时期“乡村生活委员会”与农业农村社会学的诞生,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农场人口和农村生活处”的专业化领导与知识生产,分析了美国政府机构对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兴起的重要意义。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在内战时期开始干预农业农村事务,初期形成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施政风格,由专家学者担任部门机构负责人,此后广泛与各院校开展合作协议,培养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师资力量,拓展农业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开展农业农村的服务活动,不仅促进了早期农业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机构 农业农村社会学 科学化 专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