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被引量:208
1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98-1309,共12页
农业具有碳排与碳汇的双重效应。分析和把握不同省区的农业净碳水平,是深入研究农业生产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研究基于农用物资投入、稻田、土壤、牲畜养殖等四方面23类主要碳源和以水稻、小麦为代表的15类主要农作物碳汇品种... 农业具有碳排与碳汇的双重效应。分析和把握不同省区的农业净碳水平,是深入研究农业生产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研究基于农用物资投入、稻田、土壤、牲畜养殖等四方面23类主要碳源和以水稻、小麦为代表的15类主要农作物碳汇品种,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生产碳排量、碳汇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自净碳汇量。结果表明:①我国农业生产净碳汇量总体保持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26 736.13×104t增至2010年的37 697.19×104t,年均递增2.32%。其中,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4 952.39×104t增至2010年的29 116.91×104t,年均递增1.03%;碳汇量由1995年的51 688.51×104t增至2010年的66 814.10×104t,年均递增1.73%,碳汇增速明显快于碳排增速,可见我国在农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净碳效应差异明显:农业生产净碳汇绝对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生产净碳汇总量的73.02%,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的1.59%。农业生产碳汇水平,黑龙江、吉林、广西排在前三位,分别高达410.81%、400.94%和356.79%;西藏、青海、福建排在后三位,仅为25.57%、41.55%和103.80%。其中,黑龙江等12个地区农业碳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2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碳排放 碳汇 碳效应 分异研究
原文传递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56
2
作者 孙文娟 黄耀 +1 位作者 张稳 于永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96-1004,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不仅可减少大气CO2含量,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已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对&qu... 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不仅可减少大气CO2含量,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已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对"潜力"范畴的界定不同,全球或区域尺度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估算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固碳潜力,即土壤碳的饱和水平或土壤所容纳碳的最大能力。这一能力受区域气候、土壤类型、农业管理措施的综合影响。故此,合理地评价固碳潜力,应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和农业措施诸因素,并将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固碳潜力概念范畴及研究方法出发,阐述了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生物潜力和物理化学潜力的研究,提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计量方案,并就该研究领域亟需回答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固碳 生物潜力 物理化学潜力 计量
下载PDF
Organic carbon stock in topsoil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nd the recent trend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被引量:47
3
作者 PANGen-xing LILian-qing +4 位作者 ZHANGQi WANGXu-kui SUNXing-bin XUXiao-bo JIANGDing-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Data colle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of 154 soil series of Jiangsu, China from the second provincial soil survey and of recent changes in SOC from a number of field pilot experiments across the province were co... Data colle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of 154 soil series of Jiangsu, China from the second provincial soil survey and of recent changes in SOC from a number of field pilot experiments across the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OC contents and soil properties related to organic carbon storage were performed. The provincial total topsoil SOC stock was estimated to be 0 1 Pg with an extended pool of 0 4 Pg taking soil depth of 1 m, being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its total land area of 101700 km 2 One quarter of this topsoil stock was found in the soils of the Taihu Lake region that occupied 1/6 of the provincial arable area. Paddy soils accounted for over 50% of this stock in terms of SOC distribution among the soil types in the provinc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experimental farm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province showed that SOC storage increased consistently over the last 20 years despite a previously reported decreasing tendenc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50—1970 The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irrigation, straw return and rotation of upland crops with rice or wheat crop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increase in SOC storage. The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in the soils was in the range of 0 3—3 5 tC/(hm 2·a), depending on cropping system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u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province, despite the high input, could serve as one of the practical methods to mitigate the increasing air CO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carbon stock agricultural practice carbon sequestration paddy soil China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旭博 孙楠 +2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648-4657,共10页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 农田土壤碳库对缓解气候变化、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降雨和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改变,会通过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外源碳投入和有机碳分解速率等因素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另外,气候变化也会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等农业措施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综述国内外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气温将会升高3.9—6.0℃,降水有望增加9%—11%。至20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造成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80年降低2.3%—10%(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值)。相反,在综合考虑CO2浓度升高的协同作用后,2050年中国农田系统碳投入相比1990年前将会增加13%—22%(平均年增长率0.2%—0.4%)。模型预测显示,至2020、2050和2080年,中国旱地0—30 cm土层有机碳在CO2低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7、6.0和7.8 t C·hm-2,在CO2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会损失2.9、6.8和8.2 t C·hm-2,大概占1980年农田土壤碳的4.5%、10.5%和12.7%。综合碳投入和排放对农田土壤碳库的整体影响来看,21世纪末期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含量较1980年会下降10%左右,但如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抑制农田土壤碳库的降低甚至提高,如农田系统碳投入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时,土壤碳库会在21世纪末增加两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是否会强烈影响农田土壤碳库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对固碳效应正面和负面影响相互抵消后成为碳源还是碳汇说法不一。因此,在采取缓解气候变化、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农田土壤碳库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政策框架的决定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气候变化 作物生产力 土壤固碳 碳投入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少鹏 段跃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8,共13页
探究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以2009—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708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 探究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以2009—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708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现状方面,年发文量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发文作者呈现“大体分散、局部集中”状态,大部分发文机构独立开展研究;②研究热点方面,发现了农业碳排放、碳排放、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农田生态系统和碳汇等核心关键词,识别出农业碳排放、土壤固碳、碳足迹、低碳农业、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碳减排6个聚类,找到了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低碳经济、固碳减排、温室气体、对策、碳汇、lmdi模型、固碳速率和农业碳排放效率12个突现词,当前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农业碳源/碳汇研究、农业固碳研究、农业碳减排研究、农业碳足迹研究和低碳农业研究五大类;③研究趋势方面,初现关键词集中在2009—2014年出现,农业碳效应研究呈现研究热度阶梯式上升、研究主题断崖式减少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等趋势。最后,从中小区域、综合视角、全产业链、农户行为和粮食安全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效应 农业碳排放 土壤固碳 碳足迹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设施农业固碳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丹艳 杨振超 +4 位作者 孔政 胡晓婷 王晓旭 何蔚 陈乐涵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农业固碳研究多针对农田土壤固碳,且农业固碳受气候、生物、土壤等因素影响较大,环境因子不可控,导致农业固碳效率低。目前,农业固碳鲜少针对设施农业固碳,而随着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环境调控设施设备趋于自动化智能化,资源... 农业固碳研究多针对农田土壤固碳,且农业固碳受气候、生物、土壤等因素影响较大,环境因子不可控,导致农业固碳效率低。目前,农业固碳鲜少针对设施农业固碳,而随着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环境调控设施设备趋于自动化智能化,资源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土壤产出率及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设施农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产量及其固碳效益。为此,通过分析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农业固碳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设施农业在固碳方面具有生产周期长、环境因子可控、半封闭式生产及可利用资源广且资源效率利用率高的优势,并探讨了设施农业固碳研究的重要性,结合环境发展需求及碳贸易,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固碳思路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固碳 设施农业 固碳效应 碳贸易
原文传递
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现状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9
7
作者 霍丽丽 姚宗路 +3 位作者 赵立欣 罗娟 张沛祯 张心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农业农村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固碳增汇的重要方面,我国农业农村领域仍存在减排固碳底数不清、监测方法和核算标准体系不健全、认证缺乏指导依据等问题,因此,亟需构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农业农村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固碳增汇的重要方面,我国农业农村领域仍存在减排固碳底数不清、监测方法和核算标准体系不健全、认证缺乏指导依据等问题,因此,亟需构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提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水平和管理效能。本文对国内外农业农村领域碳排放、碳减排、固碳等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分析现阶段标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体系的思路及整体框架,加快关键领域标准制定与实施,重点围绕稻田甲烷、农田氧化亚氮、反刍动物肠道甲烷、畜禽粪污管理、秸秆露天焚烧及农村生活用能等“排放源”,农田和渔业“碳汇源”,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减排源”等主要领域,研编一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提出标准体系建设有关建议,为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建立健全统一的碳排放数据监测计量、核算、报告、核查等技术规范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 温室气体 减排 碳汇 标准体系
下载PDF
1978—2021年广西农业净碳汇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葛小君 吴丹 +1 位作者 李淑斌 安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农业系统既是重要的碳源系统,也是重要的碳汇系统。广西作为中国农业重点区域,量化其农业系统碳账户(碳排放、碳固定和净碳汇)对广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广西统计数据,综合考虑农业系统碳排放和碳固定来源,采... 农业系统既是重要的碳源系统,也是重要的碳汇系统。广西作为中国农业重点区域,量化其农业系统碳账户(碳排放、碳固定和净碳汇)对广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广西统计数据,综合考虑农业系统碳排放和碳固定来源,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碳固定因子法对农业碳排放和碳固定进行量化,结合STIRPAT模型对碳账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1978—2021年广西农业碳排放量和碳固定量分别增长24.90%和280.30%,净碳汇量由–293.79×10^(4)t上升到1862.14×10^(4)t。农业资料投入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化肥和灌溉是农业资料投入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作物碳固定是广西农业系统碳固定量的主要来源,甘蔗是最主要的碳固定作物,占作物碳固定总量的57.35%。农业碳排放、碳固定和净碳汇量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料投入、农作物产量和稻田播种面积显著相关。STIRPAT模型结果表明,化肥投入与水稻种植对碳排放增加的影响最大,水稻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和化肥投入显著影响碳固定和净碳汇量。为增加农业系统净碳汇量,广西后续应加强对化肥精准施用、稻田甲烷排放控制、规范化养殖和甘蔗增产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固定 农业净碳汇 STIRPAT模型
下载PDF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丹艳 杨振超 +4 位作者 孔政 胡晓婷 陈乐涵 何蔚 王晓旭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3期79-85,共7页
大气中CO_2浓度的上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主要针对CO_2的固定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固碳效果的方法和建议。国内外固碳方法主要有人工固碳及自然固碳两大类,人工固碳包括物理固碳法、化学固碳法、生物固碳法3种... 大气中CO_2浓度的上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主要针对CO_2的固定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固碳效果的方法和建议。国内外固碳方法主要有人工固碳及自然固碳两大类,人工固碳包括物理固碳法、化学固碳法、生物固碳法3种,人工固碳法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固碳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及农业固碳。自然固碳法是安全有效的固碳措施,但存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不合理现象,限制了自然固碳的效益。其中农业固碳最具可操作性和普遍性,与人类相关性最为紧密,且具有安全环保性。我国农业生产范围大,产品总量多,对固碳发展影响深远,但是,还需要研究提高农业固碳效益的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固碳方法 农业固碳 设施农业固碳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碳中和潜力及固碳措施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玉英 胡春胜 +3 位作者 董文旭 张玉铭 李晓欣 刘秀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1-657,共7页
农业碳中和是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CO_(2))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家提出的CO_(2)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利用“静态箱-涡度相关-生物量监测法”明确了华北平原农业非能源碳平衡;同时结... 农业碳中和是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CO_(2))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家提出的CO_(2)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利用“静态箱-涡度相关-生物量监测法”明确了华北平原农业非能源碳平衡;同时结合农户抽样调查和农事活动碳排放系数明确了农业能源碳排放,进而计算出该区域农田的碳中和潜力。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净截存的有机碳量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为604 g(C)·m^(-2)和540 g(C)·m^(-2)。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损耗,该区域小麦季和玉米季非能源碳净碳固存量分别为-359 g(C)·m^(-2)和-143 g(C)·m^(-2)。通过对农地投入中能源碳排放的研究发现,冬小麦季农药、化肥、农用机械消耗柴油及农地灌溉的碳排放分别为3.74 g(C)·m^(-2)、90.70 g(C)·m^(-2)、5.68 g(C)·m^(-2)和2.05 g(C)·m^(-2),玉米季分别为2.89 g(C)·m^(-2)、53.70 g(C)·m^(-2)、10.20 g(C)·m^(-2)和2.05 g(C)·m^(-2)。综合非能源(包括籽粒固碳)和能源碳观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为碳汇,其强度分别为-257 g(C)·m^(-2)和-74 g(C)·m^(-2)。以华北平原典型集约高产粮区——河北栾城为例,其每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的碳中和潜力分别为3.8×10^(10)g(C)和9.4×10^(9)g(C)。此外加强耕地管理,推广农业低碳化和发展富碳农业均可作为该区域有效的固碳措施。总之,本研究明确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的碳汇强度,估算了该农田系统在河北栾城的碳中和潜力,并提出了有效的固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截存 非能源与能源碳 碳收支 碳中和策略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广东省1996-2012年农业用地碳汇效应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延琼 章家恩 +2 位作者 陈丽丽 秦钟 赵本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9-146,共8页
为了定量测定广东省农业用地碳汇效应的时空差异,运用1996-2012年的农业用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以及2008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不同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植... 为了定量测定广东省农业用地碳汇效应的时空差异,运用1996-2012年的农业用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以及2008年21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不同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总量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表现为增加态势,由1996年的3.43×1010 t增加到2012年的3.94×1010 t,年均增长率为0.82%。林地和园地在CO2固定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二者固定CO2的量占全省农业用地固定CO2总量的99.95%以上,是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最重要的贡献者。耕地对CO2的固定主要由稻谷、糖蔗和蔬菜三大作物体现,三者固定的CO2占全省农作物固定CO2总量的90%以上。年均降水量对林地和园地固定CO2总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其面积变化的影响,而草地固定CO2的量与草地面积呈现高度一致性。广东省农业用地植被固定CO2的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北部山区高,珠三角地区、粤东及粤西地区低的总体特征。此外,全省农业用地固定CO2量的空间分布与林地固定CO2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一个地区林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的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 碳汇 时空变化 广东省
下载PDF
Shifts in Carbon Stocks through Soil Profiles Following Management Change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s 被引量:5
12
作者 Baokun Lei Yongbo Xu +1 位作者 Yanfen Tang Konrad Hauptfleisch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Soil carbon content is an important ecosystem property, especially under the ongoing climate change. The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s controlled by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including anthropog... Soil carbon content is an important ecosystem property, especially under the ongoing climate change. The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s controlled by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including anthropogenic-induc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hange. Howeve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e.g., 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n carbon stability of soil profiles remains a challen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carbon stocks through soil profiles followi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hange from grain fields to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 The sampling sites were located in an intensive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 in northernChina. A total of 20 pairs of grain fields (GF) and adjacent vegetable fields (VF) within a distance of50 mwere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increased by 10.6 mg C ha-1 in upper soil layers but decreased by 5.3 mg C hm2 indeeper soil layers due to large input of organic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following the conversion from GF to VF. Conversion to VF also led to increas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concentrations. Extremely higher input of chemical N fertilizer in the VF led to the soil C:N ratio decreased by 2.02 times and the -N leached to deeper soils increased by 3.7 times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GF. The pH value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content were lower in the VF than in the GF.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cessive nitrogen application as fertilizers might lead to deeper soil carbon depletion. Reducing nitrogen addi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s is thus necessary to reduce soil carbon loss and to maintain a relatively sustainable soi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equestratio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s FERTILIZATION Soil Profiles
下载PDF
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及其潜力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齐永青 刘荣慧 +1 位作者 沈彦俊 朱骥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69-73,共5页
海河流域是中国农田林网建设的主要地区之一,准确评估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的碳储量及其潜力对区域碳汇核算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海河流域耕地面积和林网内速生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构建了适用于农田林网碳储量及潜力评估... 海河流域是中国农田林网建设的主要地区之一,准确评估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的碳储量及其潜力对区域碳汇核算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海河流域耕地面积和林网内速生杨生物量的实测数据,构建了适用于农田林网碳储量及潜力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当前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为(0.97~1.55)×106t,年累积量为(0.13~0.21)×106t/年;如果适宜的田间道路全部建成林网,则碳储量可增至(4.71~7.53)×106t,相应的年累积量为(0.63~1.01)×106t/年。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巨大,且仍有较大建设潜力,加强农田林网管理和建设水平,对于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开辟农业区固碳增汇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农田林网 碳储量 碳汇潜力
下载PDF
浙北嘉兴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林固碳生态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锦法 曹志洪 +1 位作者 石艳平 倪雄伟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3年第4期19-23,共5页
通过对农作物干物质光合作用平衡式法以及林业碳汇测算方法,估算了嘉兴市域主要农林业碳汇及其生态价值,分析了嘉兴市过去50余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农林作物碳吸收量的影响。估算结果显示,嘉兴平原主要农作物年吸收CO2量达544.9万t,释... 通过对农作物干物质光合作用平衡式法以及林业碳汇测算方法,估算了嘉兴市域主要农林业碳汇及其生态价值,分析了嘉兴市过去50余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农林作物碳吸收量的影响。估算结果显示,嘉兴平原主要农作物年吸收CO2量达544.9万t,释放O2396.3万t。当地的农林业中,水稻吸收CO2和制氧量占到主要农林作物总量的50%以上,水稻单位面积固碳制氧效益在当地农作物中也是最大的,而且水田土壤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储存量达到50.41 t.hm-2.a-1,明显高于旱地土壤36.27 t.hm-2.a-1。过去50多年来,嘉兴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大幅变化,特别在近30年间耕地面积均减少了20%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1/3,水稻面积减少了60%,而城镇建设面积增加了3.3倍,虽然农作物单产在持续增长,但农作物面积缩减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导致了2011年农林植物吸持CO2量比1985年减少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碳汇 林业碳汇 土壤碳汇 稻田生态系统 嘉兴平原
下载PDF
有机肥料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尧 谭石勇 +1 位作者 文亚雄 徐学文 《农学学报》 2022年第12期34-39,共6页
有机肥料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 有机肥料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从国家政策、节能减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土壤和植物固碳等角度,对有机肥料在实现“双碳”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并对有机肥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有机肥料的推广应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碳达峰 碳中和 农业有机废弃物 土壤固碳 植物固碳
下载PDF
生物炭调控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建国 高雅 +4 位作者 张继宁 张鲜鲜 孙会峰 王从 周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11-519,共9页
生物炭以其富碳多孔的功能性结构而被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总结生物炭的酸碱性、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灰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主要性质,为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基于此,从生物炭调控堆肥过程、促进物料中有机质的降解及腐... 生物炭以其富碳多孔的功能性结构而被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总结生物炭的酸碱性、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灰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主要性质,为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基于此,从生物炭调控堆肥过程、促进物料中有机质的降解及腐熟、减少堆肥过程中的碳损失和氮损失、降低堆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提高堆肥肥效等6个方面综述了生物炭改善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的研究进展,为生物炭在农业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并对其在堆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生物炭 农业固体废弃物 固碳 腐殖质
下载PDF
中国人工播撒玄武岩粉的固碳增汇潜力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代小平 马建强 +1 位作者 刘闯 杜鑫浩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玄武岩加强风化是在土壤中添加玄武岩粉末来增强岩石风化作用,形成碳酸盐储存于海洋和土壤中的一种新兴的CO_(2)封存方法.但是加强风化技术的CO_(2)封存量仍有不确定性,中国的不同区域开展加强风化的潜力未知.并且玄武岩的储量分布是否... 玄武岩加强风化是在土壤中添加玄武岩粉末来增强岩石风化作用,形成碳酸盐储存于海洋和土壤中的一种新兴的CO_(2)封存方法.但是加强风化技术的CO_(2)封存量仍有不确定性,中国的不同区域开展加强风化的潜力未知.并且玄武岩的储量分布是否满足加强风化的需求,加强风化技术的成本是否优于已有固碳方式,均有待研究.综合温度、降雨和土壤酸碱度构建加强风化速率公式,基于气温、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土地坡度、土地利用和玄武岩采矿点的空间分布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开展加强风化的适宜性和固碳潜力,比较了加强风化与其他固碳方式的经济成本,分析了加强风化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适宜进行加强风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平原地区,通过在中国适宜地区开展玄武岩加强风化,每十年的固碳量约为0.576~2.83 Gt,封存1 t CO_(2)的成本约为2152¥.与已有的固碳方式相比,其成本低于直接从空气捕集与封存CO_(2)的方法,高于植树造林和生物炭固碳等封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 玄武岩 固碳 风化速度 经济成本
下载PDF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27
18
作者 姜蓝齐 臧淑英 +2 位作者 张丽娟 孙丽 阎炳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068-7081,共14页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市农田土壤有机碳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估算其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61 kg/m^2,近35年来约有81.59%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富裕县东部、依安县中部、肇东县西部、扶余县西部等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最大;(2)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总储量为233.63 T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了32.62 Tg;(3)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总固碳潜力为-32.7 TgC,呈现出"碳源"趋势,农田土壤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平均值为-1.793×10^(-3)T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松嫩平原
下载PDF
低碳农业标准化理论分析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8,共7页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固碳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和特征的阐述,较系统地分析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指出生产经营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发...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固碳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和特征的阐述,较系统地分析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指出生产经营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其发展的外生动力,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面临标准制修订、碳锁定、碳汇市场不完善和要素禀赋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 农业标准化 碳汇市场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演进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贯君 张少鹏 +1 位作者 任月 盛春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8-1170,共13页
在测算和分析2002~2021年中国省域农业净碳汇的时空格局变化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及其非线性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呈持续增长的碳盈余状态,净碳汇总量由2002年的22965.13万t增至2021年的49992.53万t,增幅达117... 在测算和分析2002~2021年中国省域农业净碳汇的时空格局变化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及其非线性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呈持续增长的碳盈余状态,净碳汇总量由2002年的22965.13万t增至2021年的49992.53万t,增幅达117.69%.多数省份实现碳中和并逐渐偏向高碳盈状态,净碳汇总量呈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并存在高值集聚增多、低值集聚减少的向好趋势,20a间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和山东净碳汇增加量超过2000万t,仅浙江、福建、海南、上海和北京净碳汇量下降.净碳汇强度的空间集聚和非均衡趋势明显,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净碳汇强度较高,大部分省份的净碳汇强度处于0~1.5t C/万元间,仅黑龙江和吉林始终高于1.5t C/万元,而西藏和青海则为负值.灌溉条件、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免耕播种、粮食单产等因素的影响均具有非线性,受教育程度与净碳汇间呈“倒U型”,机械化水平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他因素呈波动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净碳汇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随机森林模型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