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敏英 郑子成 李廷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2-410,共9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于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则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无显著影响;(2)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中〉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5mm粒径分布则相反;(3)不同植茶年限,风干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为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分形维D值则最小,且MWD、GMD及D值在不同植茶年限下多呈显著差异,表明植茶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魏宇轩 蔡红光 +3 位作者 张秀芝 张晋京 任军 王立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堆腐肥、鸡粪、牛粪和猪粪)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P<0....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堆腐肥、鸡粪、牛粪和猪粪)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碳(HAC)和胡敏素碳(HUC)含量;同时,有机肥配施化肥也增加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其中施用堆腐肥显著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HAC和HUC含量。不同种类有机肥相比,施用堆腐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HAC和HUC含量均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并与牛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施用堆腐肥和牛粪后,>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且2~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鸡粪处理;从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来看,施用堆腐肥后,2~0.25mm粒级团聚体中HAC和HUC含量显著高于猪粪处理,而0.25~0.053,<0.053mm粒级团聚体中HAC含量显著低于鸡粪处理。上述结果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但不同有机肥的效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腐殖质组成 黑土
下载PDF
秸秆还田结合氮肥运筹管理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录久 吴萍萍 +2 位作者 耿言安 姚文麒 王家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59-126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白土稻田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江淮低产白土改良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小麦秸秆(S)直接还田(3000kg/hm^2)和小麦秸秆不还田;因素二...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白土稻田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江淮低产白土改良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小麦秸秆(S)直接还田(3000kg/hm^2)和小麦秸秆不还田;因素二为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3种基施:分蘖肥:穗肥比例(80–0–20、60–20–20和40–30–30),共6个处理,分别为N_(80–0–20)、N_(80–0–20+S)、N_(60–20–20)、N_(60–20–20+S)、N_(40–30–30)和N_(40–30–30+S)。水稻收获期采集0—20 cm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性状,包括p 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团聚体结构和容重,测定水稻籽粒产量。【结果】与不还田相比,3种氮肥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还田土壤p H均明显升高,以40–30–30方式升高幅度最大,增加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否实施麦秸还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间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CEC增大。土壤中>5 mm和1~0.25 mm两个粒径机械稳定性及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多,<0.25 mm小团聚体数量减少,团聚体质量提高;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增加,白土淀浆板结的不良物理性状改善,氮肥60–20–20运筹方式下秸秆直接还田改良培肥白土效果最好。4年4地试验,与无秸秆的对照相比,3种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0.2%~23.4%、0.8%~5.5%、4.9%~6.4%和6.4%~9.6%,平均增产16.2%、3.6%、5.5%和8.1%,N_(60-20-20+S)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结论】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状况、团聚体稳定性和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安徽省江淮丘陵白土单季稻区,水稻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60–20–20运筹方式下,配合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培肥低产白土稻田,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土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团聚体组成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处理牛粪对黑土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史振鑫 吴景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5,共6页
施用有机肥是循环农业的典型措施,能够净化环境、加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处理牛粪后黑土团聚体的组成与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施用化肥比较,施用不同处理的牛粪后,土壤中>5 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显... 施用有机肥是循环农业的典型措施,能够净化环境、加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处理牛粪后黑土团聚体的组成与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施用化肥比较,施用不同处理的牛粪后,土壤中>5 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幅显著,>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在74%以上,最高可达89.66%,>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在34%以上,最高可达42.05%;施用不同处理的牛粪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团聚体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形维数和土壤容重,其中施用腐解牛粪处理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牛粪比化肥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与稳定性,比较3种不同处理的牛粪,腐解牛粪不仅有利于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形成,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组成 稳定性
下载PDF
生态恢复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累积特征及其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龙启霞 蓝家程 姜勇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390-7402,共13页
为从土壤碳组分对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的角度去解析生态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机制,以典型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措施(次生林,15—20a;花椒林,15—20a)和对照耕地(>50 a)为研究对象,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 为从土壤碳组分对团聚体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的角度去解析生态恢复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其机制,以典型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措施(次生林,15—20a;花椒林,15—20a)和对照耕地(>50 a)为研究对象,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矿物结合有机碳(M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研究了生态恢复对SOC及组分、团聚体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生态恢复显著增加0—20 cm土层SOC及组分的含量与储量(MOC除外),含量与储量的增幅范围为10.4%—151.7%和6.3%—134.5%,其中POC、EOC含量和储量增幅最大,且POC、EOC与SOC相关性较强;(2)生态恢复显著提高>2 mm团聚体数量、MWD和MGD,其中以次生林0—10 cm土层的增幅最大(379.3%、172.0%、265.2%);(3)生态恢复显著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减小,然而生态恢复后>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上升,<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减小,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转为以>2 mm团聚体贡献为主,且>2 mm团聚体数量的显著增加是>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的主要原因;(4)土壤SOC、POC、EOC、NLOC与>2 mm团聚体数量、MWD、MGD、>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POC、EOC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较强(P<0.01)。此外,从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2 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增幅来看,自然恢复措施(次生林)较人工种植恢复措施(花椒林)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碳组分 团聚体组成 稳定性 团聚体结合有机碳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纪磊 岳鑫 +10 位作者 陈磊 崔德杰 曾路生 金圣爱 赵秀芬 胡春光 王英平 刘蕾 姜超 刘庆花 宋祥云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添加生物质炭和秸秆都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方式,但二者在增加土壤腐殖物质组分的差异鲜有报道。为了解生物质炭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分及腐殖化程度的影响,通过18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施入秸秆及生物质炭后土壤团聚体腐... 添加生物质炭和秸秆都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方式,但二者在增加土壤腐殖物质组分的差异鲜有报道。为了解生物质炭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分及腐殖化程度的影响,通过18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施入秸秆及生物质炭后土壤团聚体腐殖质不同组分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及生物质炭均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2~0.25 mm)内腐殖物质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团聚体腐殖物质含量逐渐降低。整个培养期施用秸秆或生物质炭均以胡敏素增加为主,施用生物质炭胡敏素含量更高。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和秸秆首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腐殖物质含量,随着时间延长腐殖物质向微团聚体转移,并且胡敏素是增加的主要组分,施加生物质炭效果较施加秸秆更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添加生物质炭后大团聚体土壤HE和HA的E4/E6值增高,而添加秸秆土壤HE和HA的E4/E6值降低。研究结果认为,在短期内,施加生物质炭及秸秆可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可以提高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腐殖质有机碳含量,且施加生物质碳和秸秆对增加大团聚体(2~0.25 mm)腐殖物质有机碳含量效果较微团聚体(<0.25 mm)更为明显。添加生物质炭后大团聚体土壤HE和HA逐渐简单化,而添加秸秆土壤HE和HA逐渐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秸秆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腐殖质组成
下载PDF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沈芳宇 王永东 +3 位作者 李生宇 徐新文 赵容怀 贾萌萌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0-917,共8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5个不同种植年限防护林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干筛处理下,各土层〉0.25 mm风干团聚体含量在33.35-280.48 g·kg-1,其中〉5 mm粒级在土...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塔里木沙漠公路5个不同种植年限防护林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干筛处理下,各土层〉0.25 mm风干团聚体含量在33.35-280.48 g·kg-1,其中〉5 mm粒级在土壤风干团聚体占主导地位,其含量占41.56%-70.09%;5-2 mm粒级次之,占6.58%-34.88%;1-0.5 mm粒级含量最少,仅为1.66%-5.46%。湿筛处理下,各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21-72.54 g·kg-1,不同粒级含量占水稳性团聚体总量的比例基本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2在0-20 cm土层中,流沙地没有形成团聚体,但随着种植年限从7 a增加到18 a,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从69.94g·kg-1增加到159.88 g·kg-1,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41 g·kg-1增加到60.84 g·kg-1,防护林的种植促进了流动风沙土的成土过程。3随种植年限的增加,〉0.25 mm风干/水稳性团聚体含量〔SDA/WSA(〉0.25 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都有增加的趋势,且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可分别用〉2 mm风干团聚体含量和〉1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来表征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防护林的建设有利于流动风沙土地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团聚体在土体内均匀分布,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得到提高,促进流动风沙土的成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塔里木沙漠公路
原文传递
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分析
8
作者 马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34-36,共3页
黄泛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较强。本文以兰考县为研究区,将沙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设计4个试验组,采取4种改良措施(分别施用复合肥、污泥生物质炭、鸡粪和粉碎秸秆),同时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14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 黄泛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较强。本文以兰考县为研究区,将沙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设计4个试验组,采取4种改良措施(分别施用复合肥、污泥生物质炭、鸡粪和粉碎秸秆),同时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14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计算土壤团聚体组分比例,判断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效果。结果显示,施用污泥生物质炭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兰考县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杨静 张耀艺 +6 位作者 谭思懿 廖姝 王定一 岳楷 倪祥银 吴福忠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1,共11页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土层、粒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的早期影响,揭示种植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地区造林和营林中合理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不同树种、土层、粒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的早期影响,揭示种植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中亚热带地区造林和营林中合理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于2012年2月在土壤发育和经营历史相同的林地上建立了中亚热带地区常见树种同质园。2019年8月测定各树种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不同粒级(>2、1~2、0.25~1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储量及碳氮比。【结果】1)各土层团聚体均以>2 mm粒级为主,且>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并在木荷、米槠和杜英土壤中较高,而1~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则在马尾松林土壤中最高;2)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则随粒级减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0~10 cm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以1~2 mm粒级最高,而20~30、30~40和40~50 cm土层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则均以0.25~1 mm粒级最高,并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3)除0~10 cm土层外,各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全氮含量总体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在香樟林土壤中最低;4)在20~30、30~40和40~5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均在米槠林土壤中最高,而其余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均在马尾松林土壤中最高;5)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比均在表层(0~20 cm)土壤较高,在深层(30~50 cm)土壤较低。【结论】各树种种植7年后,不同土层团聚体的粒级组成均以>2 mm为主,且>2 mm粒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储量变化规律与粒级组成变化规律相似,土壤团聚体的粒级组成比团聚体碳、氮含量更能影响团聚体的碳、氮储量,所以种植米槠的土壤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粒级组成 碳氮储量 同质园 中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绿茶天然茶汤纳米聚集体的分离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斌 康雨婷 +3 位作者 陈忠正 张媛媛 罗维 林晓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05-109,138,共6页
为建立快速、有效分离天然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方法,分析其基本理化组成,本研究以茶水比1∶50的云南大叶种绿茶汤为材料,采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胶粒,利用动态光散射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析其直径、表面电荷等物理化学特性,比较超... 为建立快速、有效分离天然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方法,分析其基本理化组成,本研究以茶水比1∶50的云南大叶种绿茶汤为材料,采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胶粒,利用动态光散射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析其直径、表面电荷等物理化学特性,比较超滤膜孔径、离心力、离心时间对胶粒分离效果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析其茶多酚等理化组分的浓度、比例等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绿茶天然茶汤(25℃)存在大量平均直径约300 nm、表面带负电荷的纳米聚集体,其可经截留分子量为100 ku的超滤膜、4000×g离心20 min成功分离,该胶粒以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茶多酚为主体成分,各儿茶素、生物碱等单体均参与其理化构成。结论:超滤离心技术是快速分离绿茶天然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有效手段,该胶粒以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茶多酚为主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纳米聚集体 超滤 物理化学特性 理化组成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对红壤果园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荣珍 李凤 +3 位作者 翟翠红 孙芝玲 雷梦杨 付玉龙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44-50,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下红壤果园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土壤容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施用多量有机质肥的果园变化...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下红壤果园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土壤容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施用多量有机质肥的果园变化最为明显;对照总孔隙度与采取营建措施果园的无明显差异,但整个土壤剖面上其非毛管孔隙显著低小.(2)在干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2mm粒径为主,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而在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mm粒径为主,呈现出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3)不同土壤水库营建措施果园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总体上呈现多量有机质肥<少量有机质肥<稻草覆盖<清耕<对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果园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土壤水库
下载PDF
Use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in asphalt mixtures for pavements:A review 被引量:1
12
作者 Juan Gabriel Bastidas-Martínez Fredy Alberto Reyes-Lizcano Hugo Alexander Rondón-Quintana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22年第5期725-741,共17页
Large quantities of natural aggregates(NA)are required in the manufacturing of asphalt mixtures for pavements.The extraction of NA generates high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at negatively affect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Large quantities of natural aggregates(NA)are required in the manufacturing of asphalt mixtures for pavements.The extraction of NA generates high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at negatively affect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Diverse alternative materials obtained in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processes in civil construction worked have been studies as possible replacements for NA,with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se environmental impacts.The foregoing study presents a state of knowledge review referring to the use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RCA)when these are u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of asphalt mixtures(mainly hot-mix asphalt HMA type).Environmental aspects are presented,as well as possibl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using RCA as replacements for NA in asphalt mixtures.However,it is not possible to establish a behavior pattern,s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CA are very heterogeneous and vary from the original source of the concrete.It is highlighted from the literature that RCA has a wide potential for use in the manufacture of asphalt mixtures,since in most studies,the mixtures with these materials comply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contemplated by 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mainly in low-volume roads.Additionally,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Asphalt mixtur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Volumetric composition
原文传递
小麦根系对紫色土区坡地不同坡位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静 王勇 +4 位作者 侯宁 张瀚予 查琳 卢修元 李富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6,共8页
为研究紫色土区坡地农作物根系对不同坡位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以紫色土区种植典型粮食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坡耕地(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得各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测定平均质量直径(MWD)、... 为研究紫色土区坡地农作物根系对不同坡位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以紫色土区种植典型粮食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坡耕地(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得各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测定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质量比表面积(MWSSA)、分形维数(D)等微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试验地0. 01~0. 25 mm和<0. 001 mm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高于对照地(裸地),而0. 005~0. 001 mm粒级则相反。0~10 cm土层中MWD在0、5和20 m坡位处比对照地显著增加59. 03%、42. 46%和29. 99%,MWSSA在5 m和20 m坡位则减小,而D除在5 m坡位外均高于对照地;10~20 cm土层MWD在15 m坡位显著增加38. 23%,而MWSSA在10、15和20 m坡位均低于对照地。相关分析表明,D仅与<0. 001 mm粒级、MWSSA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在紫色土区种植小麦可拦截小粒级微团聚体并促进大粒级微团聚体聚合,改善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小麦根系对坡面边界位置(上坡和坡底)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系 微团聚体 组成特征 坡位
下载PDF
集料干涉对轻质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春刚 张侠 《中国建材科技》 2009年第4期54-57,共4页
在构建"集料干涉假说"的理论基础下,作者用动量守恒定理建立了集料干涉的数学模型,揭示了集料干涉的本质机理,提出了改善轻质混凝土匀质性的技术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集料的相对体积比例、集料的颗粒级配对轻质混凝土... 在构建"集料干涉假说"的理论基础下,作者用动量守恒定理建立了集料干涉的数学模型,揭示了集料干涉的本质机理,提出了改善轻质混凝土匀质性的技术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集料的相对体积比例、集料的颗粒级配对轻质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规律,最后提出了集料之间发生明显干涉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混凝土 匀质性 集料干涉 颗粒级配
下载PDF
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对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瑞吉 牛俊义 +1 位作者 黄文德 王鹤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1,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耕层(0~20cm)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粘粒分散率和团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茬复种油菜能提高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改善土壤颗粒组成...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耕层(0~20cm)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粘粒分散率和团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茬复种油菜能提高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状况;与对照(CK)相比,耕层土壤粘粒分散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0.001mm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特征微团聚体比例(〈0.01mm/〉0.01mm)显著降低,而土壤团聚度在油菜苗期为降低趋势,收获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性增加,〉0.25mm的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除收获期的水稳性团聚体外均呈不显著性降低。复种油菜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改善贡献高于土壤微团聚体。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粘粒分散率的含量,处理间规律性不强,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说明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对农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油菜 土壤团聚体 颗粒组成 分散性 水稳性 团聚度
下载PDF
四川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7,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0.001 mm 粒级所占比例最小,为5.80%~8.71%,随植茶年限增加,0.25~0.05 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升高,0.05~0.01 mm 和0.01~0.005 mm 粒级含量变化不明显,而0.005~0.001 mm和<0.001 mm粒级含量则显著降低;随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微团聚体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值、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0.005 mm)/(0.25~0.05 mm)值均逐渐减小,而土壤微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值则逐渐增大;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值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长期植茶可促进土壤较小粒级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微团聚体转化,从而提高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值均可作为定量化描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微团聚体 组成特征 分形特征
下载PDF
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增强 李丹丹 +1 位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57-1565,共9页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秸秆施用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多糖含量;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较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处理进一步增加了>2 mm和1~0.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团聚体MWD和GMD以及多糖含量;秸秆施用处理与对照处理具有相似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作物种植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丛枝真菌含量,对照和秸秆施用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于作物种植和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以及PLFA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多糖和丛枝真菌含量均与>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MWD和GMD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施用 作物种植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有机污染型灌溉水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霄云 王益权 +3 位作者 孙慧敏 徐海 王永健 徐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5-1132,共8页
为了评估灌溉水中有机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物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为对照,分别用干筛和湿... 为了评估灌溉水中有机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物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为对照,分别用干筛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组成等,分析了优势团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期采用有机污染水灌溉明显降低土壤中大于10 mm大团聚体和小于0.25 mm微团聚体的含量,显著增加了直径为1~5 mm范围内"(质量)优势团聚体"的含量;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机械组成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可以显著改善微团聚体的特性,增大了土壤团聚度,降低其分散系数,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状况。综合试验结果证明,灌溉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有助于显著地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土壤团聚体组成 优势团聚体 团聚体破坏率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制备方法对其稳定性及固碳潜力评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楠 邵阳 +4 位作者 罗敏 孟丹阳 徐殿斗 刘志明 马玲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21-2827,共7页
为探讨不同土壤团聚体制备方法对评价城市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本研究采集北京市两种典型的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和城郊农田土壤,分别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制备土壤团聚体,对其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进行... 为探讨不同土壤团聚体制备方法对评价城市土壤固碳潜力的影响,本研究采集北京市两种典型的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和城郊农田土壤,分别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制备土壤团聚体,对其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干筛法制备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均以>0.25mm的大团聚体为主(城市绿地土壤:69.80%;农田土壤:71.36%);而湿筛法制备的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mm微团聚体为主(城市绿地土壤:57.70%;农田土壤:52.14%).红外光谱解析发现,不同制备方法下,两类土壤中微团聚体中均是稳定有机碳比活性有机碳相对含量高;北京城郊农田土壤中稳定芳香碳的相对含量较多,而脂肪碳相对含量较少;城市绿地土壤则具有相反特征,说明城市绿地土壤中有机碳具有更高活性易在一定条件下被释放.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解析发现,湿筛制备方法下^(13)C在<0.053mm团聚体颗粒组中富集,更符合土壤团聚体胚胎发育模型,说明在土壤固碳潜力研究中,湿筛法比干筛法制备团聚体更具有实际评价价值,本研究为进一步评价我国城市土壤的固碳潜力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颗粒组 土壤有机碳 碳稳定同位素 干筛法 湿筛法
下载PDF
西南典型烟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艳丽 段焰 +7 位作者 刘芮 程昌新 王冠 刘浩 何晓健 胡志明 王松峰 丛萍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57,共7页
为探究西南典型植烟区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在我国云南保山5个片区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其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与机械组成,分析其与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关系及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水稳性团聚... 为探究西南典型植烟区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在我国云南保山5个片区采集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其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与机械组成,分析其与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关系及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5 mm粒径的最高,0.5~0.25 mm粒径的最低;而土壤机械组成则以粉砂粗含量最高,中砂含量最低。不同地区土壤机械组成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粗砂、细砂、粉粒细及黏粒间。另外,5个典型植烟区的土壤物理及养分特性亦有显著差异,其中腾冲地区兼具较优的土壤物理以及养分特性。相关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对土壤养分特征影响显著,其中<0.25 mm粒径团聚体(F=5.4,p=0.03)是引起不同地区养分分异的关键因子;土壤机械组成则对土壤物理特征影响显著,其中粉砂(F=28.9,p=0.006)与中砂(F=12.5,p=0.048)是引起不同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分异的关键因子。综上,<0.25 mm粒径团聚体以及粉砂、中砂粒在调控我国西南典型植烟区土壤物理及养分特征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物理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