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4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似材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169
1
作者 左保成 陈从新 +3 位作者 刘才华 沈强 肖国峰 刘小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805-1808,共4页
结合反倾岩层边坡失稳破坏机理的相似模型研究,对灰岩的相似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了相似材料中骨料与胶结物的配比、胶结物中胶结材料的配比及不同的养护方式对试块强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用石英砂、石膏和水泥来模拟岩体介质是... 结合反倾岩层边坡失稳破坏机理的相似模型研究,对灰岩的相似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了相似材料中骨料与胶结物的配比、胶结物中胶结材料的配比及不同的养护方式对试块强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用石英砂、石膏和水泥来模拟岩体介质是可行的。无论采用何种养护方式,石膏样的强度与砂胶比呈双曲线关系,而混合样的强度变化规律则呈抛物线变化。石膏样或混合样烘干后的强度均比烘干后放置一段时间的强度高。对于石膏样,其风干的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对于混合样,其风干的强度随着时间呈现无规律的变化。这些研究成果为岩石力学相似模型试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型试验 砂胶比 骨料 胶结物 混合样 养护方式
下载PDF
堆石粗粒料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被引量:142
2
作者 刘汉龙 秦红玉 +1 位作者 高玉峰 周云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2-566,共5页
利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对堆石等粗粒料的颗粒破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破碎率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加,呈非线性状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表示。颗粒破碎的增加将导致粗粒料的抗剪强度降低,峰值内摩擦角与颗粒破碎率之间呈幂函... 利用室内大型三轴试验,对堆石等粗粒料的颗粒破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破碎率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加,呈非线性状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表示。颗粒破碎的增加将导致粗粒料的抗剪强度降低,峰值内摩擦角与颗粒破碎率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不论颗粒的岩性、强度、大小、形状、级配和初始孔隙比等情况如何,试验资料都落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如果围压和材料的试验参数已知,则可估计颗粒破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料 大型三轴试验 颗粒破碎 抗剪强度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几种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比较 被引量:136
3
作者 祁迎春 王益权 +2 位作者 刘军 于雄胜 周彩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0-347,共8页
为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种植年限土壤团聚体质量,获得较灵敏的团聚体状况指标与研究方法,揭示人为活动对土壤质量的作用与影响,以关中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菜园土壤和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测定团聚体的组成状况后分别用平... 为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种植年限土壤团聚体质量,获得较灵敏的团聚体状况指标与研究方法,揭示人为活动对土壤质量的作用与影响,以关中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菜园土壤和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测定团聚体的组成状况后分别用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MD)、分形维数D以及矩法参数为指标,分析菜园土壤和果园土壤在系列时间的振动筛分过程中团聚体组成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用MWD和GMD作为团聚状况指标,只有在适宜的振动筛分时间范围内才能基本反映各种性状土壤的团聚水平差异;用分形维数作为指标,表征各类土壤的团聚水平的可信性值得商榷;用矩法的理论和其中的偏倚系数Cs能够较为灵敏地表征各类土壤的团聚水平。同时,研究发现菜园土壤和果园土壤的团聚化水平均有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得出了矩法的偏倚系数能够更清楚地区分各土壤之间的团聚水平,为评价土壤团聚水平提供更为灵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分形维数 几何均重直径(GMD) 平均质量直径(MWD) 偏倚系数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8
4
作者 毛霞丽 陆扣萍 +5 位作者 何丽芝 宋照亮 徐祖祥 杨文叶 徐进 王海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以浙江省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站为依托,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栏肥(OM)、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和单施秸秆(RS)处理均显著... 以浙江省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站为依托,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栏肥(OM)、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和单施秸秆(R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mm和2~0.25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p〈0.05),强化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此外,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OM和NPKRS)处理显著提高了各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并且显著增加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而长期单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处理并未有效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下,2~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34.2%~48.6%,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2~0.25mm和〈0.053mm团聚体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配施下芳香族C较CK提高29.9%~45.2%,较NPK处理提高22.3%~36.6%,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芳构化。在有机碳积累方面,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栏肥与化肥配施,同时强化了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以及促进了化学抗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是加强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积累的合理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措施 水稻土 团聚体 物理保护 结构表征
下载PDF
纳米SiO_2与水泥硬化浆体中Ca(OH)_2的反应 被引量:55
5
作者 叶青 张泽南 +1 位作者 陈荣升 马成畅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7-522,共6页
应用XRD物相分析和强度试验对纳米SiO2 与水泥硬化浆体中Ca(OH) 2 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从该体系中得到的纳米SiO2 为无定形的物质。纳米SiO2 与Ca(OH) 2 (晶体粉末 )的反应至少始于 1h龄期 ,而且在 3d龄期内反应速度较快 ;在掺质量分数为... 应用XRD物相分析和强度试验对纳米SiO2 与水泥硬化浆体中Ca(OH) 2 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从该体系中得到的纳米SiO2 为无定形的物质。纳米SiO2 与Ca(OH) 2 (晶体粉末 )的反应至少始于 1h龄期 ,而且在 3d龄期内反应速度较快 ;在掺质量分数为 3 %纳米SiO2 的条件下 ,纳米SiO2 能明显地降低在水泥硬化浆体和骨料界面中Ca(OH) 2 晶体的取向性 ,明显地减小界面Ca(OH ) 2 晶粒的尺寸 ,并能减少界面Ca(OH) 2 晶体的含量 ,特别是在早期就能改善界面。纳米SiO2 能明显地提高水泥硬化浆体的强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硅 氢氧化钙 相互作用 界面 水泥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3
6
作者 李娟 廖洪凯 +1 位作者 龙健 陈彩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47-2156,共10页
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 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94.79%;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以乔木林最高,花椒林和火龙果园相对居中,而以草丛和灌草丛较低,随土壤团聚体粒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峰值基本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但该粒径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却不足6%和4%;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均受5—1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影响,该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分别达28.70%—49.47%和34.13%—47.47%,可将5—1 mm粒径团聚体作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68),表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 团聚体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6
7
作者 苗淑杰 周连仁 +2 位作者 乔云发 曲均峰 徐文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采用我国东北地区的连续施肥28a的典型黑土,通过颗粒分组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粒级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促进了土壤中大颗粒团聚... 采用我国东北地区的连续施肥28a的典型黑土,通过颗粒分组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粒级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促进了土壤中大颗粒团聚体(〉0.25mm)的形成,尤其以2~1mm粒级增加的比例最大;而当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后,主要促进土壤中〈1mm团聚体形成,尤其对0.5~0.25mm粒级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大。施肥(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较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效果更好。随着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2~1mm和0.25~0.053mm两个粒级中出现。单施化肥处理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均增加了0.5~0.25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单施有机肥的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增加了1~0.5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然而,对于东北的典型黑土,2~1mm和0.25~0.053mm两个粒级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大,表明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碳分配和矿化分解作用的综合结果,通过调控施肥种类可以达到有效保护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团聚体 有机碳 有效性
下载PDF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被引量:55
8
作者 周萍 宋国菡 +3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Laosheng Wu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273,共11页
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 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上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钙键合态有机碳(Ca-SOC)多分布于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中,且在紫色水稻土中含量最高(达到9 g kg-1左右),而红壤性水稻土中最低(不到3 g kg-1);相反,铁铝键合态有机碳(Fe(Al)-SOC)趋向于在细团聚体颗粒组集中,是<2μm颗粒组中有机碳的优势组分,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最高(介于20~30 g kg-1之间),紫色水稻土中最低(仅为10 g kg-1左右),这与该团聚体颗粒组中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分布相吻合。统计分析表明,易氧化态碳(LOC)占有机碳(SOC)的比值与Ca-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与Fe(Al)-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反相关关系。直径为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中的Ca-SOC和Fe(Al)-SOC对长期不同耕作和施肥的响应最为敏感,良好的耕作施肥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积累主要表现为Fe(Al)-SOC的增加。氧化铁铝的含量与SOC和LOC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变关系,说明这些土壤发生的无机组成分在有机碳的保护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粗团聚体中的氧化铁铝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由此看来,团聚体更新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在细团聚体形成中进一步与氧化铁铝的键合可能是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碳 团聚体 农田管理 长期试验 土壤固碳 化学保护
下载PDF
集料的分形级配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李国强 邓学钧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38-43,共6页
路面材料存在着丰富的分形现象,文中以级配集料为对象,推导了分形级配公式,并与现有级配公式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分形是集料级配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集料 分形 级配 路面材料
下载PDF
混凝土细骨料级配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夏春 刘浩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利用分形几何学原理对混凝土骨料级配进行研究 ,发现混凝土组成材料具有许多明显的分形现象 ,因此认为分形可以成为对混凝土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新的方法。建立了骨料级配与分维值D的关系 ,以及分形体积V、分形孔隙率P与分维值D的关系。
关键词 混凝土 细骨料 分形几何学 分维 骨料级配 分形体积 分形孔隙率 分形特征
下载PDF
再生粗细骨料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0
11
作者 郭樟根 陈晨 +2 位作者 范秉杰 肖文广 郑松林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94-102,共9页
试验中配制了不同水灰比、粗骨料取代率、细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对其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测试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考察了受压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分析了再生粗、细骨料、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破坏形态... 试验中配制了不同水灰比、粗骨料取代率、细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对其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测试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考察了受压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分析了再生粗、细骨料、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破坏形态及抗压强度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细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的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破坏形态相似;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水灰比、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而降低;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75%时,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较普通混凝土有显著下降;当再生细骨料取代率小于30%时,再生细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很小;当再生混凝土完全使用再生粗、细骨料时,各水灰比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较普通混凝土下降了36%~42%;通过回归分析,提出了再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及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换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取代率 水灰比 静力试验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6
12
作者 尉海东 伦志磊 郭峰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53-1856,共4页
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具有重要影响,如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农业环境。通过对临沂市义唐镇农膜残留量不同地块的土壤性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随着土壤中农膜残留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抗蚀... 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具有重要影响,如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农业环境。通过对临沂市义唐镇农膜残留量不同地块的土壤性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随着土壤中农膜残留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抗蚀指数、团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CK与DK3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分散率并没有表现出相同趋势。这种规律在表层土壤(0~20cm)表现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农膜 土壤性状 团聚体 有机质 微生物
下载PDF
我国混凝土骨料的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36
13
作者 陈家珑 方源兴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5,共3页
针对目前我国天然矿石资源短缺、乱采滥挖砂石的现象屡禁不止、砂石质量严重失控的现状,应提高对砂石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砂石行业成为保护环境、开发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废弃资源的主力军。发展以工业废渣及淤泥、岩石为原料的人造轻骨料... 针对目前我国天然矿石资源短缺、乱采滥挖砂石的现象屡禁不止、砂石质量严重失控的现状,应提高对砂石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砂石行业成为保护环境、开发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废弃资源的主力军。发展以工业废渣及淤泥、岩石为原料的人造轻骨料,积极开展再生骨料的应用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石 骨料 混凝土 人工砂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郭素春 郁红艳 +2 位作者 朱雪竹 高彦征 丁维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2-930,共9页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1/2化肥氮和1/2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1/2化肥氮和1/2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壤和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烷基碳/烷氧碳比值逐渐提高,并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R2 = 0.421,p= 0.022),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不断增加。与对照土壤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HCM和C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烷氧碳和羰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羰基碳则主要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积聚。施用化肥土壤提高了烷氧碳和烷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以及微团聚体中含氧烷基碳相对含量的提高,烷基碳增加主要发生在大团聚体。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中芳基碳相对含量降低1.8%-4.6%,主要是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芳基碳比例下降引起的。而在粉砂+黏粒组分中芳基碳和酚基碳均增加,烷基碳相对含量降低5.9%-7.1%,表明施肥更利于芳香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积累,减弱烷基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的积累。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物理保护肥料带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质 13C-核磁共振 有机肥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33
15
作者 赵京考 刘作新 韩永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3-166,共4页
土壤团聚体是保持土壤水分和土壤透性的基本单元。本综述的目的是通过围绕团聚体理论的讨论,明确影响团聚体形成的因素,为农田维护提出可靠的理论依据。首先总结了团聚体形成的主要理论,即Emerson的粘团理论、Edwards和Bremner的微团聚... 土壤团聚体是保持土壤水分和土壤透性的基本单元。本综述的目的是通过围绕团聚体理论的讨论,明确影响团聚体形成的因素,为农田维护提出可靠的理论依据。首先总结了团聚体形成的主要理论,即Emerson的粘团理论、Edwards和Bremner的微团聚体理论和Oades及Waters的团聚体分级构建理论,然后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可溶性阳离子和氧化铁、铝3个影响团聚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最后分析了团聚体破坏的机理和评价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指出保持土壤颗粒的凝聚状态、增加各种形态的土壤有机质是增加土壤团聚性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质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袁颖红 李辉信 +3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樊后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360,共8页
在23 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 在23 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水稻土 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偶联剂改善沥青混凝土性能及油石界面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肖庆一 钱春香 解建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5-489,共5页
试验探讨了偶联剂作为油石界面改性剂对沥青混凝土性能改善的可能性 .试验发现 ,偶联剂无论对酸性花岗岩石料还是中性玄武岩石料的沥青混凝土性能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添加偶联剂的沥青 ,对石料的黏附等级达到 5级 ,而改性前的沥青与... 试验探讨了偶联剂作为油石界面改性剂对沥青混凝土性能改善的可能性 .试验发现 ,偶联剂无论对酸性花岗岩石料还是中性玄武岩石料的沥青混凝土性能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添加偶联剂的沥青 ,对石料的黏附等级达到 5级 ,而改性前的沥青与花岗岩和玄武岩的黏附等级仅为2级和 3级 ;马歇尔稳定度比基质沥青混凝土提高 1 0 %~ 2 0 % ,马歇尔模数提高约 6% ,残留马歇尔稳定度提高 1 8%~ 2 8% ,3次冻融循环后的劈裂强度比相对于基质沥青混凝土提高 2 5 %~33% .红外光谱分析证实 ,偶联剂在花岗岩和玄武岩石料表面均形成一层偶联层 .消耗石料表面残留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联剂 油石界面 沥青混凝土 花岗岩 玄武岩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磷素固持与释放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经纬 王艳玲 +2 位作者 姚怡 徐江兵 樊剑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0-1250,共11页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6年的旱地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选取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K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区的对照(CK)、CK+稻秆(RS)、CK+花生秸秆还田(PS)、CK+绿肥(FR)及CK+猪厩肥(PM)等7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湿筛法逐级提...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6年的旱地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选取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K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区的对照(CK)、CK+稻秆(RS)、CK+花生秸秆还田(PS)、CK+绿肥(FR)及CK+猪厩肥(PM)等7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湿筛法逐级提取并得到粒级依次为>2 mm、2~1 mm、1~0.25 mm与0.25~0.053 mm的团聚体土壤样品;通过室内分析获得了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的全磷(TP)、有效磷(Available P)、水溶性磷(CaCl_2-P)、土壤磷素吸持指数(PSI)及土壤磷素饱和度(DPS)等指标值,并探讨了上述测定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可有效保持旱地红壤的供磷水平,配施猪厩肥可显著增加旱地红壤及大小团聚体的TP、有效磷及CaCl_2-P含量、降低土壤PSI并显著增大旱地红壤DPS,加大了旱地红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随着土壤中>1 mm粒级团聚体数量的增多,旱地红壤磷素储量显著增加,磷素固持能力显著下降,土壤磷释放潜能随之增大。由DPS、有效磷及CaCl_2-P的分段线性拟合方程可以推断得出,当旱地红壤中有效磷为168~260 mg kg^(-1)时或DPS<28%,土壤磷素具有潜在流失风险;当有效磷≥260 mg kg^(-1)或DPS≥28%,土壤磷素具有极高的流失风险,应立即停止施用磷肥尤其是有机磷肥,并重新调整施肥方案,以避免土壤磷素流失及其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长期施肥 团聚体 磷素饱和度(DPS) 土壤磷素吸持指数(PSI)
下载PDF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提高黄泥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 被引量:36
19
作者 宓文海 吴良欢 +2 位作者 马庆旭 张宣 刘彦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3-108,共6页
农业有机物料具有资源化再利用的特点,与化肥配施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也可以提升地力。为了建立最适宜的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模式,该文在浙江金衢盆地开展3年田间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菇渣、紫云英、牛粪和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和... 农业有机物料具有资源化再利用的特点,与化肥配施既可以保证作物产量,也可以提升地力。为了建立最适宜的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模式,该文在浙江金衢盆地开展3年田间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菇渣、紫云英、牛粪和秸秆)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化肥+菇渣、化肥+紫云英、化肥+牛粪和化肥+秸秆处理下,水稻三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单施化肥提高了9.7%、9.5%、12.3%和9.5%;2)有机物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及土壤容重较单施化肥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化肥+牛粪效果最明显,有机质质量分数提高了12.5%,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提高了37.7%,CEC提高了16.1%;3)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菇渣、化肥+牛粪处理下>5 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分别提高了10.4%和6.7%,各配施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总得来讲,连续三年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又以牛粪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物料 化肥 黄泥田 水稻 团聚体 土壤肥力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Reddish Paddy Soil Under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被引量:34
20
作者 YANG Zeng-ping ZHENG Sheng-xian +2 位作者 NIE Jun LIAO Yu-lin XIE J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772-1781,共10页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mainten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soil degradation. Manure amendments and green manures ar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increase some nutrie...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mainten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soil degradation. Manure amendments and green manures ar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increase some nutrient contents and improve soil aggreg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28 yr of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soil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C) and nitrogen(N). The study was a randomized completed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rice-rice-fallow, rice-rice-rape, rice-rice-Chinese milk vetch and rice-rice-ryegrass. Th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on a silty light clayey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classified as Fe-Accumuli-Stagnic Anthrosols) with continuous early and late rice. In 2009,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0-15 cm depth) from the field treatment plots and separated into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sizes(i.e., 〉5, 2-5, 1-2, 0.5-1, 0.25-0.5 and 〈0.25 mm) by wet sieving. The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tal C and 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2-5-mm water-stable aggregate fraction. Compared with rice-rice-rape, rice-rice-Chinese milk vetch and rice-rice-ryegrass, the rice-rice-fallow significantly reduced 2-5-mm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ith a significant re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s into micro-aggregates.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bviously improved C/N ratio and macro-aggregate-associated C and N.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to soil fertility was from macro-aggregates of 2-5 mm in most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nure organic carbon reddish paddy soil total nitroge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