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 被引量:16
1
作者 冷成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92,共7页
现实悲剧性是人的生命感知,是人的存在方式,它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克服,但它可以被转化为价值形态,进行审美超越。在这方面,苏轼词表现为以诗酒生活进行审美超越,对历史悲剧意识的审美超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超越和以心灵解脱的方式进行审... 现实悲剧性是人的生命感知,是人的存在方式,它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克服,但它可以被转化为价值形态,进行审美超越。在这方面,苏轼词表现为以诗酒生活进行审美超越,对历史悲剧意识的审美超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超越和以心灵解脱的方式进行审美超越;苏轼的这些词在更高的境界上观照现实悲剧性,对于不断提升现实悲剧性的品格,培养人性心理和塑造人格,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 悲剧性 审美超越
下载PDF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与社会理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岳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28,共8页
文章通过对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 -庞蒂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阐释 ,指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 :将“知觉”和“身体”概念上升到存在本体论地位加以界定 ,从而使“身体”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话语 ;对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我思... 文章通过对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 -庞蒂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阐释 ,指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 :将“知觉”和“身体”概念上升到存在本体论地位加以界定 ,从而使“身体”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话语 ;对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我思”、“自由”的开放性描述 ,使其哲学成为吁求人道与自由、博爱与民主、尊严与公正的社会实践理论 ;他的审美艺术理论深刻解答了审美超越性和现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归属问题 ,对艺术真理性也做出了有相当深度的阐释 ,受到学术界的全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现象学 身体 我思 反思 审美超越性
下载PDF
对当前实践美学论争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9
3
作者 章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21,共6页
美学学科的发展既表现在其思维方式的变更上,也表现在其学科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推进上。新世纪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既要面对变化了的审美文化现象,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给予现代人的生存以意义的阐释系统。从现代性的学科建设角度来看,... 美学学科的发展既表现在其思维方式的变更上,也表现在其学科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推进上。新世纪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既要面对变化了的审美文化现象,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给予现代人的生存以意义的阐释系统。从现代性的学科建设角度来看,新实践美学只是传统实践美学观的系统化,对于美学学科建设而言没有提供新的思想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审美超越 审美现代性 审美活动
下载PDF
“中国审美学派”论纲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95,共9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代表的"中国审美学派"建构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建构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并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引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代表的"中国审美学派"建构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建构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并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引发了一系列历久弥新的学术命题,开辟了宏阔的学术空间,为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审美学派"有着敏锐的"问题意识",它抓住了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国人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仍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审美学派 审美反映 审美意识形态 新理性精神 文化诗学 审美超越
原文传递
美育与人格塑造 被引量:3
5
作者 冉祥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5-168,共4页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人格 感性 理性 情感 审美超越
下载PDF
技术理性的审美超越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9-73,共5页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理性 自由 对象性思维 审美超越
原文传递
由悲剧意识到人格境界: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超越和价值建构
7
作者 高宇燕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149-170,共22页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源自人欲望的无限性和客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悲剧意识不能被消灭,但可以通过审美超越化为境界提升和价值建构的资源。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思想之深刻玄远、风格之平淡绚烂、人格之真淳高古,实由其对悲...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源自人欲望的无限性和客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悲剧意识不能被消灭,但可以通过审美超越化为境界提升和价值建构的资源。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思想之深刻玄远、风格之平淡绚烂、人格之真淳高古,实由其对悲剧意识的审美超越而实现。他追问生命价值,表现为慨叹生命短促的生命悲剧意识,在仕隐矛盾中艰难徘徊的政治悲剧意识,追询精神归宿的价值悲剧意识和质疑天道至善的历史悲剧意识,并通过审美超越将悲剧意识化为人格境界提升和价值建构的资源。各悲剧意识类型之间彼此融合互渗,与陶渊明重要的人生问题相勾连,共同呈现了他由对悲剧意识的审美超越而实现价值建构,达至天人合一的人格境界,成就千古卓逸人格的生命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悲剧意识 审美超越 人格境界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诗意”的音乐美学史意义钩沉
8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3,167,共10页
“诗意”最初诞生于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领域,用来概括早期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最后发展成一个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哲学美学概念。由于赫尔德、蒂克等人将“诗意”与器乐的审美属性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因此它逐渐具有了音乐美学史意义... “诗意”最初诞生于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领域,用来概括早期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最后发展成一个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哲学美学概念。由于赫尔德、蒂克等人将“诗意”与器乐的审美属性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因此它逐渐具有了音乐美学史意义。“诗意”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西方音乐美学发展中的一条主要理论线索,它不仅与器乐独立密切联系,而且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实践。站在“诗意”视角观察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我们可以在器乐的形而上学、绝对音乐观念、标题音乐创作、器乐审美的超越性等问题上形成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 器乐的形而上学 绝对音乐 标题音乐 审美超越性
下载PDF
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 被引量:4
9
作者 宋生贵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5-128,共4页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 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以及当代民族艺术发展的路径与取向,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一是民族艺术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化传播手段与途径优势;二是当代民族艺术的创造须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做到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形成有创新的艺术样式,才可能不断焕发生机;三是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得到合乎规律的、有生机的利用与展示,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 文化资源 创新精神 审美超越
下载PDF
苏轼黄州、岭海时期词的审美化嬗变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7-24,共8页
苏轼黄州、岭海时期的词作较明显地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审美观照以及此种审美特征的演变轨迹。黄州时期词作的特征由最初的无从超脱现实纷扰,到能够体味生命本体、以理性思考超越现实,再到对生活予以审美审视,最后甚至近乎宇宙情怀,其审... 苏轼黄州、岭海时期的词作较明显地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审美观照以及此种审美特征的演变轨迹。黄州时期词作的特征由最初的无从超脱现实纷扰,到能够体味生命本体、以理性思考超越现实,再到对生活予以审美审视,最后甚至近乎宇宙情怀,其审美境界逐层提高。岭海时期词作相比于黄州时期,其审美特征渐臻成熟,最终真正实现了天地境界、宇宙情怀。这种审美特征不仅表现在对一般生活情景的描写上,也表现在对爱妾朝云形象的描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审美观照 审美超越 宇宙情怀
下载PDF
戏剧仪式的跨界想象——基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论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7-61,共5页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问,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戏剧仪式 公共空间 审美超越
下载PDF
审美超越辨正——兼答赵晓芳《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一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春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7,共6页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审美的性质。对审美超越范畴进行具体的论证,可以纠正对审美超越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超越 主体间性 后实践美学
下载PDF
浅论网络文学的生态境遇与审美超越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定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4,共8页
近20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市场化"和"数字化"两次重大转向。这两大转向交相呼应,互为推手,形成了一股科技市场一体化的巨大浪潮,在这一浪潮冲击下,文学艺术出现了人文精神丧失、审美价值下滑的严峻局面。在此背... 近20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市场化"和"数字化"两次重大转向。这两大转向交相呼应,互为推手,形成了一股科技市场一体化的巨大浪潮,在这一浪潮冲击下,文学艺术出现了人文精神丧失、审美价值下滑的严峻局面。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网络文学,面对市场的压力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科技理性不断排挤人文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审美超越,这是直接关系到网络文学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科技市场一体化 审美超越
原文传递
疏导、对话与超越——电影艺术审美情感的多元功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苗元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4,共6页
人类文明在现代性进程中倡导科学与理性精神,导致人们面临情感缺失和人性断裂的危机。电影艺术的审美情感表现应得到重视,以有益于人性完整和心灵自由。电影艺术中审美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用于满足人们心理宣泄与疏导的需要,还可以实现... 人类文明在现代性进程中倡导科学与理性精神,导致人们面临情感缺失和人性断裂的危机。电影艺术的审美情感表现应得到重视,以有益于人性完整和心灵自由。电影艺术中审美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用于满足人们心理宣泄与疏导的需要,还可以实现人与人及自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并启发人们在现实人生境遇中获得审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感 心理疏导 对话 主体间性 审美超越
下载PDF
陈望衡和他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15
作者 张文涛 《阴山学刊》 2005年第1期5-11,共7页
中国当代美学的得与失皆可从本体论的阐释中彰显,陈望衡先生境界本体论美学的提出意在克服中国美学研究的偏颇并试图在当今世界语境中挖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使美学研究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关键词 陈望衡 本体 情象 境界 审美潜能 审美悬置 审美超越
下载PDF
从神到人的超越之路:尼采和巴赫金
16
作者 娄奕娟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在借助不同的方式营造出乌托邦王国,来对抗现实存在的世界时,出现了审美超越与宗教超越两种方式。19世纪之后人性的审美超越意义逐渐明晰,尼采和巴赫金对此所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本文试图解析这两位大家的共同特点和差异。在反宗教的... 在借助不同的方式营造出乌托邦王国,来对抗现实存在的世界时,出现了审美超越与宗教超越两种方式。19世纪之后人性的审美超越意义逐渐明晰,尼采和巴赫金对此所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本文试图解析这两位大家的共同特点和差异。在反宗教的沉重感和肯定现世的狂欢意义方面他们的态度一致,但在个人的拯救方式上他们的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巴赫金 超越 审美 造型艺术 美学思想 宗教文化
下载PDF
功名人生的审美超越——诗人杜甫“人”“圣”之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轶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8-101,共4页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 "人"与"圣"是诗人杜甫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杜甫的终生矛盾、心战不已就有了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那既是时代政治的结果,也是文化思想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普遍存在。其"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终生奔走避难,不只为身体得其所,更是为心灵求解脱,他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一片"乐土",那里既是自家安乐处,也是黎庶苍生安乐处。杜甫的伟大可敬之处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个体的、名利的,以及时代的巨大超越,也实现了从"圣"到"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功名 审美超越
下载PDF
周密笔记中的生命体验及其审美超越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师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3-39,共7页
周密享有笔记巨擘之称。在其笔记文本中,他打破了文本的封闭与自足,通过时间书写、离散书写、历史书写,传达出作者对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的全新阐释与融合,文本中大量史学记载由此不再仅仅只是一种书写策略,更是传达了作者在历史更替、... 周密享有笔记巨擘之称。在其笔记文本中,他打破了文本的封闭与自足,通过时间书写、离散书写、历史书写,传达出作者对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的全新阐释与融合,文本中大量史学记载由此不再仅仅只是一种书写策略,更是传达了作者在历史更替、文化转型时期紧迫煎熬的内心世界。作品中折射出作者在易代之际直面地域失序、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理性自觉,以及立功不成、反诸立言以超越现实困境的主体意志,这是一种着眼于自我心灵发展的人格境界的重构,作者于自我与历史的对话书写中建立起理性自足的人格,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这在笔记史上,甚至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都具有典型的意义与独特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密 笔记 生命体验 审美超越
下载PDF
美国华裔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山水情怀”的追慕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叶秋 邹丽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9期102-104,共3页
以隐逸和超拔为内核的"逍遥自由主义"精神追求与"修齐治平"的儒家伦理政治使命之间的张力深深楔入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结构中。通过主体在山水诗歌文本中的虚位处理,透射出他们对人生、政治、时代的藩篱进行审美... 以隐逸和超拔为内核的"逍遥自由主义"精神追求与"修齐治平"的儒家伦理政治使命之间的张力深深楔入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结构中。通过主体在山水诗歌文本中的虚位处理,透射出他们对人生、政治、时代的藩篱进行审美超越的情怀。深陷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危机,美国华裔诗人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情怀的文学想象,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去寻求思想资源,使东方文化精神在跨文化的场域中获得新的艺术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山水情怀 审美超越
下载PDF
“文学是人学”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质疑与阐释相互缠绕,引起了不同范围的论争。对这一命题学理逻辑的质疑与阐释,从生态文艺学角度提出的自然与人之关系的质疑与阐释,以及对于命题中"人学"理解的歧义与争论等,都... 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质疑与阐释相互缠绕,引起了不同范围的论争。对这一命题学理逻辑的质疑与阐释,从生态文艺学角度提出的自然与人之关系的质疑与阐释,以及对于命题中"人学"理解的歧义与争论等,都既具有启发意义又值得进一步商榷。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困厄向我们昭示了新的阐释之维:一方面,追求自由与超越是人的生命本性;另一方面,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显现着人的自由性,因此人的自由与文学的自由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文学价值论的维度,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文学,作家以审美创造的方式实现超越和追求精神自由,而读者则通过文学作品,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实现超越并获得自由,"文学是人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人学 文学价值论 人文精神 审美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