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平等与当代批判理论中的康德美学批判
1
作者 刘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4,219,共10页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审美平等的问题。朗西埃在感性平等的维度,将审美共通感阐释为自由运动的感性能力的普遍预设,让惯常感性分配体制下不可见的群体重新显现。巴迪欧聚焦主体平等问题,以康德不确定、无意义的超验理念,引导主体无限开放的思维能力,艺术主体以感觉方式的革新推动政治平等。阿甘本从生命平等出发,反思康德的先验演绎对人与非人之合法性形象的划分,将平等问题奠基于非人的生命感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美学批判 当代批判理论 审美平等 审美政治
下载PDF
后奥斯维辛反思:阿甘本审美政治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麦永雄 侯银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51,共12页
审美政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阿甘本对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生命政治反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集中营”“活死人”和“见证”三个重要维度。首先,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啻为纳粹至高权力制造“例外状态”的物质化空间。其次,集... 审美政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阿甘本对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生命政治反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集中营”“活死人”和“见证”三个重要维度。首先,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啻为纳粹至高权力制造“例外状态”的物质化空间。其次,集中营里“活死人”是阿甘本“牲人”系列的重要表征和“赤裸生命”的极端形象。最后,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见证”,意味着“剩余”的创伤记忆与“幸存”表达等问题。阿甘本以关注生命政治的姿态,凸显了诗学正义和批判美学取向。他关于后奥斯维辛的审美政治反思,丰富了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文艺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奥斯维辛 集中营 “活死人” 见证 审美政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审美政治阐释
3
作者 鄢梦瑶 《甘肃理论学刊》 2023年第6期5-12,共8页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审美政治 马克思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当代英语小说中的经典改写与审美政治 被引量:4
4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103,共9页
改写经典是当代英语文学在形式和主题上自我建构的重要方式。不同于互文性和身份政治等分析框架,本文从“创造性”角度重新定义当代文学改写,提出改写是作家在现代性语境中通过修改、重述代表传统观念的经典作品来重构身份、知识、价值... 改写经典是当代英语文学在形式和主题上自我建构的重要方式。不同于互文性和身份政治等分析框架,本文从“创造性”角度重新定义当代文学改写,提出改写是作家在现代性语境中通过修改、重述代表传统观念的经典作品来重构身份、知识、价值或想象未来的创造活动;本文指出,哈罗德·布鲁姆的“六个修正比”和“误读之图”能够更为有效解读当代英语小说中的经典改写策略,而借助“暗恐”(the uncanny)这一审美范畴能够更为深入审视经典改写的效果和意图,探索其中对人性知识的拓展和文化批判的政治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写 创造性 “误读之图” 暗恐 审美政治
下载PDF
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研究论纲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雨辰 杨松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哈贝马斯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技术批判、文化批判、消费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体统治,个人日益被社会总体所吞没,追求个体解放是他们政治哲学的主题。哈贝马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更多转向了政治伦理批判... 哈贝马斯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技术批判、文化批判、消费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体统治,个人日益被社会总体所吞没,追求个体解放是他们政治哲学的主题。哈贝马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更多转向了政治伦理批判,这既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远离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政治哲学 技术政治学 审美政治学 伦理政治学
下载PDF
从日常生活“革命”到日常生活“实践”——从情境主义国际失败看“生活美学”未来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尽管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皆为"情境建构","景观"也已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呈现图景与途径,但"日常生活"却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另一个关键词,而且可以贯穿到整个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当中。景观与生活... 尽管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皆为"情境建构","景观"也已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呈现图景与途径,但"日常生活"却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另一个关键词,而且可以贯穿到整个情境主义国际的历史当中。景观与生活构成了如此的关系:生活才是社会根基,景观则是社会症候;生活是内在流动的,景观则是其外在的表象。情境主义国际就实现了历史的转变,也就是从日常生活的"革命"过渡到日常生活的"实践"。这种过渡既体现在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到《景观社会评论》的立场转换上,也体现在从鲁尔·瓦纳格姆的《日常生活革命》到米歇尔·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的主题转切中。情境主义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一道,力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但却超越了这两种艺术潮流而"通过破坏艺术而创造艺术"。情境主义国际的失败,既是由于运动动力的失去,也是因为思潮动力的衰微,这种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消费化""个体化"与"艺术化"。情境主义国际虽然失败了,当今的"生活美学"却方兴未艾,后者从前者的失败那里吸取了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从"生活美学"出发,可以发展出一套新型的"审美政治学",从而契合了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深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主义国际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革命 生活美学 审美政治学
下载PDF
美学想像的政治与政治批判的美学——爱德华·赛义德文化研究模式的贡献及其困境 被引量:2
7
作者 韩书堂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赛义德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批评,其批判锋芒直指殖民主义的美学式政治,即以美学想像的政治形式把东方想像成纯粹的美学式存在,从而掩盖殖民主义话语侵略与压迫的实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学术策略不过是以一种软弱的美学行为... 赛义德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批评,其批判锋芒直指殖民主义的美学式政治,即以美学想像的政治形式把东方想像成纯粹的美学式存在,从而掩盖殖民主义话语侵略与压迫的实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学术策略不过是以一种软弱的美学行为去反抗另一种美学行为,以政治批判的美学方式批判美学式政治方式,与殖民主义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对美学的政治作用的认同与憧憬,从而使其东方主义理论陷入悖论式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义德 东方主义 美学政治 美学写作
下载PDF
审美和道统的共通与间距:论晚明审美思潮的政治潜能 被引量:1
8
作者 丁文俊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5期110-121,共12页
晚明审美的嬗变包含以沉溺物性为标志的欲望转向和以追求闲适为标志的日常空间转向两个方面,表明士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再严格遵循"得君行道"的传统儒家模式。将晚明士人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变动置于儒家思想发展的内部予以考察,... 晚明审美的嬗变包含以沉溺物性为标志的欲望转向和以追求闲适为标志的日常空间转向两个方面,表明士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再严格遵循"得君行道"的传统儒家模式。将晚明士人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变动置于儒家思想发展的内部予以考察,结合阳明心学对道统的承继和改造,晚明审美思潮一方面和新道统具有共通性,重视个体情感和欲望,在伦理政治空间之外构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将欲望诉求以审美的名义自我赋予其正当性,逾越了道统规定的限度。晚明审美的政治介入表现为促成道统在治统范围之外构建士人阶层主导的自治性审美场域,和治统处于相疏离而不对立的状况,这是一种间接介入政治的文化抵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审美政治 道统 自治场域 政治介入
下载PDF
阿伦特“叙事”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江渝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15-120,共6页
"叙事"在阿伦特思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地位:一,它是其政治行动理论的关键要素;二,它是一种理解过去、收获意义从而应对未来的理论策略;三,它是阿伦特发现、塑造"范例"人格,从而借此刺激读者独立思想的理论形式;... "叙事"在阿伦特思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地位:一,它是其政治行动理论的关键要素;二,它是一种理解过去、收获意义从而应对未来的理论策略;三,它是阿伦特发现、塑造"范例"人格,从而借此刺激读者独立思想的理论形式;四,它与阿伦特的"多元性"理论紧密关联,也即其哲学本体论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政治美学 叙事 审美趣味
下载PDF
后五四时期“小品文”的文体实践与文化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从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4,191,共7页
"小品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学界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尚有开拓的空间,尤其是"小品文"这一概念的提出语境及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值得深入探究。周作人"小品"概念的提出应缘于1921年他在... "小品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学界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尚有开拓的空间,尤其是"小品文"这一概念的提出语境及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值得深入探究。周作人"小品"概念的提出应缘于1921年他在西山养病时对佛经的阅读,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实践对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革命话语构成另一种回应,它隐含着以个人理性对抗革命狂欢,以文学的审美性对话革命文学工具性的企图,以及对各色"八股"的反动和解构,周重"实行""事功",而轻"空言""气节",开创了一种以平和冲淡、博识理趣、闲适苦涩为特征的文体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文 审美政治 周作人
下载PDF
论阿伦特的“美感政治”
11
作者 夏开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8,共13页
阿伦特主张行动即自由,这是一种把新事物带到世界中的能力,它不受任何目的和规则的束缚。然而,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行动充满了危险。为了解决行动的这个困局,阿伦特强调,行动只有发生在公共领域中才有意义。公共领域作为一种显现空间... 阿伦特主张行动即自由,这是一种把新事物带到世界中的能力,它不受任何目的和规则的束缚。然而,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行动充满了危险。为了解决行动的这个困局,阿伦特强调,行动只有发生在公共领域中才有意义。公共领域作为一种显现空间既是美感的也是政治的,一方面它让政治行动得以展现,另一方面政治行动是在复数性的他人中进行的,在这里一种共通感开始发挥作用。在后期,阿伦特的“美感政治”则侧重于旁观者的判断,这种转向实际上是套用了康德的天才和品味的张力关系。就像天才的自由创造需要受到品味的约束一样,行动者的行动也需要在旁观者的判断那里获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美感政治 行动 判断 天才 品味
下载PDF
数字时代艺术生产的审美政治
12
作者 刘亚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8-44,共7页
数字时代艺术生产要求回到社会政治,既有对政治观念的摹仿,尤其是乌托邦的向往,表现了审美政治性;又能通过对传统政治的解构,在行走中创制新空间,具有试验性和生成性的实践特征。体制性艺术生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伦理与共和秩序,... 数字时代艺术生产要求回到社会政治,既有对政治观念的摹仿,尤其是乌托邦的向往,表现了审美政治性;又能通过对传统政治的解构,在行走中创制新空间,具有试验性和生成性的实践特征。体制性艺术生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伦理与共和秩序,但都是反民主和不平等的。朗西埃主张艺术要改变现有框架、规模和节奏,立足于感性重置,发挥虚构劳动的作用,产生异质性关联,让可能的风景呈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算法、程序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数字治理成了当代影像生产的结构性管控力量,渗透到社会现实,甚至切入肉身生命和主体意识,成为其实现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真正的艺术应当实现“虚无”化,使自身自由自在,展现主体性及其生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艺术生产 审美政治 朗西埃
下载PDF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春艳 张丽 马会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9,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关注的是其美学思想,但多数忽视这一理论的政治意含;199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马尔库塞美学研究主要是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突出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关注的是其美学思想,但多数忽视这一理论的政治意含;199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马尔库塞美学研究主要是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突出的是这一理论的政治效应;进入2000年以来,技术哲学的发展使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中关注技术的内容得以彰显,在对马尔库塞美学的解读中也加入技术的元素,认为马尔库塞晚年向美学的回归是要解决工业社会中技术发展对个体造成的压抑以及相应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的全面解放的实现也最终寄托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这成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技术美学 审美政治 解放美学
下载PDF
试论屈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
14
作者 王亚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36-39,共4页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精神和自醒意识。它是我们认识屈原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历史中间物 楚文化 美政
下载PDF
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及其美学意义
15
作者 刘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1期98-112,523-524,共17页
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从"解放身体这一现代性承诺的失败"中,得出"生命政治是身体的政治化"这一观点。生命与自由两种价值的冲突是其生命政治理论的张力所在。他们表达了对极权主义组织滥用生命权或自由工具... 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从"解放身体这一现代性承诺的失败"中,得出"生命政治是身体的政治化"这一观点。生命与自由两种价值的冲突是其生命政治理论的张力所在。他们表达了对极权主义组织滥用生命权或自由工具化的担忧。赫勒认为生命政治的起点是日常生活,主体在其情感操持中蕴含了寻求差异的伦理诉求,同时需要警惕作用在人们感性需要层面的独裁。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显现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路径,为当代美学政治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勒 费赫尔 生命政治 政治美学
原文传递
“有故事的人”:阿伦特“叙事”理论研究
16
作者 江渝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0-66,共7页
"叙事"在阿伦特思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地位。经由"叙事",阿伦特希望能审美化地养成"有故事的人":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他政治行动的目的;他借助叙事寻找趣味相投的同伴,一道建设友谊的"绿洲"... "叙事"在阿伦特思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地位。经由"叙事",阿伦特希望能审美化地养成"有故事的人":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他政治行动的目的;他借助叙事寻找趣味相投的同伴,一道建设友谊的"绿洲",从而获得"在家"感;故事正是世界存在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政治美学 叙事 审美趣味
下载PDF
感知问题与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学--以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王大桥 刘晨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97-105,共9页
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作为批判理论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他们通过对康德有关感知理解的阐发,推动感知转向社会现实,呈现不同的审美政治进路。早期批判理论超越现实经验的感知模式,淡化了感知的先验向度,阿多诺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经... 阿多诺、德勒兹和阿甘本作为批判理论不同阶段的重要代表,他们通过对康德有关感知理解的阐发,推动感知转向社会现实,呈现不同的审美政治进路。早期批判理论超越现实经验的感知模式,淡化了感知的先验向度,阿多诺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经验,消解康德的先验原则对感知的同一性规定。后批判理论回返感知的社会现实维度,德勒兹阐发康德审美鉴赏的概念,强调感性生命于现实之中的生成创造。当代批判理论关注感知与具体生活语境的粘连,阿甘本批判康德和德勒兹对感知的理解,思考生命于生活形式裂隙处涌现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审美政治 批判理论
下载PDF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对大屠杀的非写实言说
18
作者 彭绍辉 麦永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33-41,157,共10页
当代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曾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闻名世界,继而他在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里又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处理大屠杀题材,他设计的两个叙述层面涉及多种体裁和手法,凸显了小说文本的互文性和隐喻特色。这部小... 当代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曾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闻名世界,继而他在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里又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处理大屠杀题材,他设计的两个叙述层面涉及多种体裁和手法,凸显了小说文本的互文性和隐喻特色。这部小说突破了通常大屠杀文学的写实风格,不仅从但丁、福楼拜、贝克特等人的作品里采借了人物寓意、故事架构、作品风格等,而且擅长用隐喻修辞来揭示小说的审美政治元素,由此导向了一种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的审美政治关联,形成了对大屠杀的非写实的独特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非写实言说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魔幻现实主义
下载PDF
艺术、市场与民主:迪夫·希基的审美政治学
19
作者 诸葛沂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17-121,共5页
美国批评家迪夫·希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审美回归思潮的引领者,也是以批判艺术界的学院主义和官僚主义、挞伐当代艺术体制和历史形式主义现代艺术理论、捍卫基于自由审美判断的艺术市场而闻名的艺术批评家。本文将以其《神龙:... 美国批评家迪夫·希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审美回归思潮的引领者,也是以批判艺术界的学院主义和官僚主义、挞伐当代艺术体制和历史形式主义现代艺术理论、捍卫基于自由审美判断的艺术市场而闻名的艺术批评家。本文将以其《神龙:美学论文集》为线索,探讨希基“审美政治学”的内涵、逻辑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夫·希基 审美政治学 艺术体制 艺术市场
下载PDF
丁若镛《诗经讲义》的“美刺”诠释与唯美政治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璋玮 《当代韩国》 2013年第4期86-94,共9页
茶山丁若镛的《诗经讲义》系为奉命解答正祖王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美刺"说通贯其中。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入一步认为,"刺"是"风刺",《国风》皆刺诗。"风刺"... 茶山丁若镛的《诗经讲义》系为奉命解答正祖王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美刺"说通贯其中。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入一步认为,"刺"是"风刺",《国风》皆刺诗。"风刺"皆"美刺",茶山将《毛诗序》关于"刺"的文学修辞,引申为社会政治修辞,"美刺"被赋予"温婉礼乐化"政治谈话的修辞格规定性。茶山高度评价朱熹的《诗集传》,认为"毛、郑复生,无以置对",其《诗经》学承继朱子"义理解经"的精神实质。但茶山认同有清毛奇龄反对朱熹以《诗》为"民俗歌谣"的观点。异于朱子以《国风·郑风》等为淫诗,认为"风"是"刺上""谏下"的"风教""圣经"。茶山将《国风》的"美刺"唯美化,通过解读孟子的"诗亡而《春秋》作"之微义,阐述"美刺"是三代理想政治的谈话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诗经讲义》 美刺 唯美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