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未君 耿存珍 《环境科技》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运用吸附材料可以高效地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着重对近两年有关于吸附材料的研究状况进行整合,从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碳质材料... "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运用吸附材料可以高效地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着重对近两年有关于吸附材料的研究状况进行整合,从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碳质材料3个方面分析了常见各类吸附材料吸附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现阶段研究人员探究的各类新型材料,总结得出有利于确定一般实验操作的最适条件,并就吸附材料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吸附剂 吸附条件
下载PDF
CTAB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曲岩涛 李继山 王宗礼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2-53,77,共3页
为了解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的机理,首先用washburn法和微观实验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润湿性的影响,然后从吸附状态及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了CTAB与砂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表面的初始润湿性... 为了解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的机理,首先用washburn法和微观实验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润湿性的影响,然后从吸附状态及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了CTAB与砂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表面的初始润湿性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CTAB可以改变砂岩表面的润湿性,使亲水表面变为中性,亲油表面变为亲水表面;在原子力显微镜下,亲水表面的吸附层为双层吸附,各层为“城墙”状,亲油表面的吸附层分层不明显;CTAB与带负电的砂岩表面可以发生化学作用而改变润湿性,还可以通过剥离砂岩表面的油膜而改变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CTAB 吸附状态 油膜剥离
下载PDF
耐铜细菌的筛选及其吸附条件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董新姣 陈文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7,19,共3页
从电镀厂废水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高耐铜的菌株 ,它能耐受Cu2 + 的最高浓度为 560mg/L ,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 ,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该菌吸附Cu2 + 的最佳条件为pH 5 .0 ,接... 从电镀厂废水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高耐铜的菌株 ,它能耐受Cu2 + 的最高浓度为 560mg/L ,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 ,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该菌吸附Cu2 + 的最佳条件为pH 5 .0 ,接触反应时间为 0 .5h ,摇床转速为 50r/min ,菌量为 1 0 0mg。在最佳条件下 ,该菌对Cu2 + 的吸附量可达 1 4 .68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条件 废水 耐铜细菌 筛选 吸附条件 优化
下载PDF
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废水中苯甲酸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桂琴 赵娜 郭芬芬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5,共3页
研究了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甲酸废水的最适合的工艺条件。在苯甲酸质量浓度为3 000 mg/L时,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为室温,pH=2,动态吸附流速为7 BV/h;最佳洗脱条件为: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用量为80 mL。静态吸附后苯甲酸的去除率为78.... 研究了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甲酸废水的最适合的工艺条件。在苯甲酸质量浓度为3 000 mg/L时,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为室温,pH=2,动态吸附流速为7 BV/h;最佳洗脱条件为: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用量为80 mL。静态吸附后苯甲酸的去除率为78.7%,动态吸附后其去除率为99.98%,树脂的反复使用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苯甲酸 吸附条件 脱附条件
下载PDF
改性磷石膏对水中铅、镉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小庆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以盐酸溶液对磷石膏进行改性,得到了一种改性磷石膏。研究了改性磷石膏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优化条件为:改性磷石膏的投加量为1.0 g,吸附pH为5.0,吸附时间分别为40、60 min,吸附温度分别为40、50℃。优化条件下,改性磷石膏对... 以盐酸溶液对磷石膏进行改性,得到了一种改性磷石膏。研究了改性磷石膏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优化条件为:改性磷石膏的投加量为1.0 g,吸附pH为5.0,吸附时间分别为40、60 min,吸附温度分别为40、50℃。优化条件下,改性磷石膏对天然河水、人工湖水、自来水、去离子水中Pb^(2+)和Cd^(2+)的去除率达76.2%和7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磷石膏 Pb^(2+) Cd^(2+) 吸附条件 去除率
下载PDF
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备过程吸附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海军 杜晞 +4 位作者 叶生亮 张学俊 王宗奎 林方昭 李长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5-660,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备过程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吸附条件,提高活性收率。方法选择DEAE-SephadexA-50凝胶平衡体系中柠檬酸钠、氯化钠、pH 3种可变因素,每因素取3水平,根据L9(33)正交表设计试验,配制平衡液,分别对DEAE-Sephade...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备过程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吸附条件,提高活性收率。方法选择DEAE-SephadexA-50凝胶平衡体系中柠檬酸钠、氯化钠、pH 3种可变因素,每因素取3水平,根据L9(33)正交表设计试验,配制平衡液,分别对DEAE-SephadexA-50凝胶进行平衡处理后,按1.67g/L加入等量健康人混合去冷沉淀血浆,4℃搅拌,吸附凝血因子;吸附后凝胶洗涤、洗脱,检测洗脱液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并进行活性回收率正交试验直观分析,获得较优吸附条件并进行验证。此外,分析吸附平衡体系电导率与4种因子活性收率间关系。结果柠檬酸钠、氯化钠、pH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吸附影响不同;在所考察范围内,pH对4种凝血因子吸附影响效应趋势一致,pH越低,吸附效果越佳;柠檬酸钠及氯化钠浓度对4种凝血因子吸附影响效应趋势不一致,柠檬酸钠浓度越高,凝血因子Ⅱ、Ⅶ、Ⅹ吸附越佳,而凝血因子Ⅸ在(0.012~0.02)mol/L水平较佳;氯化钠浓度越低,凝血因子Ⅱ、Ⅶ、Ⅸ吸附越佳,而凝血因子Ⅹ在(0.1~0.14)mol/L水平较佳;平衡体系电导率与4种因子活性收率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吸附条件中pH及柠檬酸钠浓度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吸附效果影响较大。柠檬酸钠(0.02~0.028)mol/L,氯化钠(0.02~0.06)mol/L,pH6.6~6.9条件,4种凝血因子吸附效果相对较佳。电导率对4种因子吸附效果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备 吸附条件 活性回收率
下载PDF
吸附条件对活性碳纤维氧化还原吸附钯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强 黄文杰 +2 位作者 符若文 陆耘 曾汉民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7-90,共4页
研究了吸附条件对粘胶基活性碳纤维VACF氧化还原吸附Pd2+的影响结果表明Pd2+的初始浓度、固/液比、吸附液的pH值,以及吸附温度都明显影响VACF吸附Pd2+的数量.用NaOH或NaAc来调节pH值,会出现一个吸附量最大的最佳pH值;而用NH3·... 研究了吸附条件对粘胶基活性碳纤维VACF氧化还原吸附Pd2+的影响结果表明Pd2+的初始浓度、固/液比、吸附液的pH值,以及吸附温度都明显影响VACF吸附Pd2+的数量.用NaOH或NaAc来调节pH值,会出现一个吸附量最大的最佳pH值;而用NH3·H2O来调节pH值,则只能发生物理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纤维 Pd2+氧化还原吸附 吸附条件 电极电位
下载PDF
铜尾矿粉多孔陶瓷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马调调 《陶瓷》 CAS 2019年第9期24-32,共9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铜矿石浮选过程中产生大量固体废渣,研究铜尾矿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方法对于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环保效益.笔者以铜尾矿渣为主要原料,结合相应的粘结剂、造孔剂,通过混匀、静置、压... 随着经济的发展,铜矿石浮选过程中产生大量固体废渣,研究铜尾矿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方法对于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环保效益.笔者以铜尾矿渣为主要原料,结合相应的粘结剂、造孔剂,通过混匀、静置、压片成形、烧结等工艺制备出多孔陶瓷材料.实验利用正交法,考察了造孔剂的用量、粘接剂用量、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多孔陶瓷的气孔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以及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了分析表征.优化的多孔陶瓷制备条件为:造孔剂碳粉用量25%,粘结剂木质素磺酸钙用量7.5%,成形压力6 MPa,烧成温度1080℃,保温时间30 min;各因素对多孔陶瓷气孔率的影响程度为:粘结剂用量>保温时间>烧结温度>造孔剂含量.笔者还考察了所制备的多孔陶瓷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利用单因素方法考察了吸附时间、铜离子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液固比对多孔陶瓷的吸附容量的影响.所制备的多孔陶瓷材料对铜离子优化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200 min、铜离子初始浓度100 mg/L、溶液初始pH=6、液固比=25,最优吸附条件下的吸附量为2.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气孔率 吸附容量 吸附条件 烧结温度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处理模拟苯甲酸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桂琴 焦晓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选择合适的树脂并选择最佳的工艺条件处理模拟苯甲酸废水.方法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模拟苯甲酸废水进行处理,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相结合的方法得出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甲酸废水的最适合的工艺条件.结果在苯甲酸浓度3000mg/L... 目的选择合适的树脂并选择最佳的工艺条件处理模拟苯甲酸废水.方法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模拟苯甲酸废水进行处理,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相结合的方法得出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甲酸废水的最适合的工艺条件.结果在苯甲酸浓度3000mg/L、温度室温18℃~20℃时,最佳吸附条件是动态吸附流速7BV/h;最佳洗脱条件乙醇用量为80mL.静态吸附后,苯甲酸的浓度去除率为78.7%,动态吸附后浓度去除率为99.98%,树脂的反复使用性能良好.结论用H-103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甲酸废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03大孔吸附树脂 苯甲酸 吸附条件 脱附条件 浓度去除率
下载PDF
化学表面处理竹炭对水中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启伟 王桂仙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3,47,共5页
对普通竹炭进行了表面化学处理,并研究了此竹炭对Au(Ⅲ)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竹炭对Au(Ⅲ)的吸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且吸附过程从以物理吸附为主转化为以化学吸附为主。如果条件控制得当,吸附率可达97%以上,说明处理后的竹炭... 对普通竹炭进行了表面化学处理,并研究了此竹炭对Au(Ⅲ)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竹炭对Au(Ⅲ)的吸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且吸附过程从以物理吸附为主转化为以化学吸附为主。如果条件控制得当,吸附率可达97%以上,说明处理后的竹炭可以有效回收水相中的Au(Ⅲ)。红外图谱和元素分析对改性前后的竹炭表征的结果表明:含氧基团和含氮基团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且含氧基与含氮基与Au(Ⅲ)配位成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竹炭 化学表面处理 AU(III) 吸附条件 吸附性能
下载PDF
不同功能单体合成的谷胱甘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辛瑜 仝艳军 +4 位作者 杨海麟 张玲 张玉然 陈亦 王武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3-811,共9页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谷胱甘肽为模板分子,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时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物质的量比、上样液pH值、吸附平衡时间、上样液浓度对聚合物吸附性能...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谷胱甘肽为模板分子,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时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物质的量比、上样液pH值、吸附平衡时间、上样液浓度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谷胱甘肽分子印迹聚合物时,谷胱甘肽与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的最适摩尔比分别为1∶5和1∶4,以及最适静态吸附条件为:上样液pH值分别为3.0和5.0左右;上样液浓度分别为1.50~2.00 g/L和1.00~1.50 g/L;静态吸附平衡时间为18和20 h左右.同时也探讨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谷胱甘肽结构类似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谷胱甘肽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同时也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酵母抽提物中谷胱甘肽的吸附性能,以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混合体系中谷胱甘肽的一次性提取率分别为41%和77%.分子印迹聚合物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吸附特性,为分离提纯谷胱甘肽提供一种可选择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分子印迹聚合物 制备 吸附条件 酵母抽提液 吸附性能
原文传递
甲壳素对碱性橙Ⅱ染料吸附条件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严雨晴 张毅 +1 位作者 严恒 谢卫红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研究了pH对初加工甲壳素(A)和商品甲壳素(B)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加入电解质NaCl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探究了p H影响甲壳素吸附性能的原因,并对吸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甲壳素A和甲壳素B在pH 4.0时对碱性橙Ⅱ吸附效... 研究了pH对初加工甲壳素(A)和商品甲壳素(B)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加入电解质NaCl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探究了p H影响甲壳素吸附性能的原因,并对吸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甲壳素A和甲壳素B在pH 4.0时对碱性橙Ⅱ吸附效果最佳;加入0.1 mol/L NaCl后,在低pH条件下会对甲壳素与碱性橙Ⅱ之间的静电作用产生一定影响;加入0.01 mol/L SDS后,甲壳素A的吸附效果不受pH的影响,而pH对甲壳素B吸附效果的影响基本不变。静电吸引、氢键和疏水作用是甲壳素吸附碱性橙Ⅱ的几种作用力,随着pH的改变,其主要作用力会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 碱性橙 吸附条件 吸附机理
原文传递
有机改性伊利石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玲 卢志洪 《肇庆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4-57,共4页
采用天然伊利石黏土,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2种有机改性剂分别改性后,对水溶液中苯酚进行了吸附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2种吸附剂各自最合理的吸附条件... 采用天然伊利石黏土,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2种有机改性剂分别改性后,对水溶液中苯酚进行了吸附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2种吸附剂各自最合理的吸附条件:pH值分别为9和6,吸附平衡时间分别需要40和80 min,吸附剂用量均为35 g/L,温度为25℃.在此条件下,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4.6%和62.8%,且有机改性伊利石比天然伊利石去除苯酚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改性剂 伊利石 苯酚 吸附条件
下载PDF
黄芪超微粉吸附胆固醇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荣 徐怀德 +1 位作者 姚勇哲 陈华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12-117,共6页
研究黄芪超微粉与胆固醇溶液的料液比、吸附时间、黄芪超微粉粒径、胆固醇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对黄芪超微粉吸附胆固醇的影响,并对该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芪超微粉吸附胆固醇的适宜条件为:料液比1:30(m/V)、... 研究黄芪超微粉与胆固醇溶液的料液比、吸附时间、黄芪超微粉粒径、胆固醇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对黄芪超微粉吸附胆固醇的影响,并对该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芪超微粉吸附胆固醇的适宜条件为:料液比1:30(m/V)、吸附时间60min、胆固醇质量浓度1.50mg/mL、温度25℃。该条件下,黄芪超微粉对胆固醇的吸附容量最大,达15.60mg/g。黄芪超微粉对胆固醇的吸附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自发吸附,吸附易于进行。在胆固醇质量浓度较低时,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当胆固醇质量浓度升高时,吸附以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超微粉 胆固醇 吸附条件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应急吸附处理高锑矿井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梦露 郝春明 +3 位作者 张伟 张曼 黄越 郗朋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9-94,共6页
生物活性炭吸附技术具有简易、高效等特点,在水环境污染应急事故处置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矿区常见的废弃玉米秸秆和稻壳等生物炭对矿区高含锑矿井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分析其应急处置的可... 生物活性炭吸附技术具有简易、高效等特点,在水环境污染应急事故处置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矿区常见的废弃玉米秸秆和稻壳等生物炭对矿区高含锑矿井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分析其应急处置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最佳应急处置条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废弃稻壳和玉米秸秆对高含锑矿井废水的最佳吸附效率均能突破60%,能满足应急处置的要求,最佳热解温度分别为375℃、275℃,最佳吸附粒径分别为16~32目,最优吸附时间均为4 h。还通过对比得出:废弃玉米秸秆的吸附能力要高于稻壳。本研究可为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高锑废水 吸附条件 特性表征
下载PDF
一株变形假单胞菌吸附模拟废水中Cd(Ⅱ)的条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俊 许子龙 +1 位作者 郑晓丹 许旭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49-2053,共5页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88.8%和74 mg/g。在金属离子Zn(Ⅱ)、Pb(Ⅱ)、Cu(Ⅱ)、Ag(Ⅰ)共存的条件下,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明显受到影响,4种金属离子对菌株C-18吸附Cd(Ⅱ)的影响顺序为Cu(Ⅱ)>Zn(Ⅱ)>Pb(Ⅱ)>Ag(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Cd(Ⅱ) 吸附条件
下载PDF
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对四环素的富集分离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婉茹 李跑 +3 位作者 黄昭 覃思 曹亚男 刘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5,共5页
以羧基化的Fe3O4纳米粒子为载体,四环素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对四环素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分别优化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和富集分离四环素的条件,为食品中四环素残留的富集分离及后续检测,提... 以羧基化的Fe3O4纳米粒子为载体,四环素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对四环素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分别优化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和富集分离四环素的条件,为食品中四环素残留的富集分离及后续检测,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结果表明,当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为1∶8(总体积为110 mL),羧基化Fe3O4纳米粒子的添加量为0.5 g,洗脱液甲醇-乙酸溶液的体积比为8∶2时,所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吸附性能最佳。应用最优条件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10 mg,对2 mL 0.08 mg/mL的四环素进行吸附,当反应时间为40 min时,其吸附效率可达94.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子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四环素 富集分离 吸附条件
下载PDF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静萍 杨佳静 +1 位作者 刘洋 颜会全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9-83,共5页
近年来有机改性成为凹凸棒石(ATP)研究的热点。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超声制备了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O-ATP),以FTIR、SEM及XRD对O-ATP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模拟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探究了改性比例、吸附... 近年来有机改性成为凹凸棒石(ATP)研究的热点。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超声制备了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O-ATP),以FTIR、SEM及XRD对O-ATP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模拟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探究了改性比例、吸附时间、温度、pH值、吸附剂用量、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了最优吸附条件:吸附剂用量0.6g,吸附时间2h,温度20℃,pH=4。结果显示,在最优条件下,O-ATP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可达82%,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脱附试验表明O-ATP对亚甲基蓝具有循环再生能力,前3次脱附后吸附率均可以达到66%以上,可提高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改性 制备 吸附条件 亚甲基蓝
下载PDF
不同吸附材料对水中Cr(Ⅵ)吸附性能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璐璐 符泽华 《企业技术开发》 2011年第4期21-23,共3页
文章以蛭石、粉煤灰、沸石为吸附材料,初步研究了它们对Cr6+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3种吸附剂对Cr6+离子的吸附都受到吸附剂量、溶液pH和搅拌时间等吸附条件的影响。经过对照实验,表明蛭石对Cr6+离子的吸附效果较之粉煤灰和沸石要好... 文章以蛭石、粉煤灰、沸石为吸附材料,初步研究了它们对Cr6+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3种吸附剂对Cr6+离子的吸附都受到吸附剂量、溶液pH和搅拌时间等吸附条件的影响。经过对照实验,表明蛭石对Cr6+离子的吸附效果较之粉煤灰和沸石要好,并且在如下吸附工艺条件下:pH 5.5、搅拌时间30min、浓度为10mg/L的Cr6+模拟废水中,蛭石用量为0.1 g/ml最佳,此时最大去除率为7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6+废水 吸附条件 吸附剂 蛭石 粉煤灰 沸石
下载PDF
茶源酵母菌吸附茶多酚条件及机理初步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勇芳 赵鑫 廖延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9-184,189,共7页
本实验主要研究茶源酵母菌富集茶多酚的吸附机理和条件。以吸附率及酵母菌数为指标,研究死活酵母吸附差异、吸附方式以及活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条件。结果表明:茶源酵母对茶多酚吸附能力不同;编号C的酵母菌表面结构上拥有更具优势的氢键基... 本实验主要研究茶源酵母菌富集茶多酚的吸附机理和条件。以吸附率及酵母菌数为指标,研究死活酵母吸附差异、吸附方式以及活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条件。结果表明:茶源酵母对茶多酚吸附能力不同;编号C的酵母菌表面结构上拥有更具优势的氢键基团,带正电量较多,细胞表面的范德华力特性强,与茶多酚中的酚类基团有更大吸附作用,对茶多酚的吸附率最高,达到15.49%。活酵母吸附茶多酚能力显著性强于死酵母。活酵母通过物理性吸附使茶多酚附着于酵母细胞表面,通过主动吸附为主进入细胞内部。茶多酚吸附率与酵母菌生长量密切相关,培养20 h,酵母菌与吸附率达到最高;培养转速为200 r/min,培养温度33℃,培养基p H为4.0,添加10 m L的30 mg/m L茶多酚溶液时,酵母菌对茶多酚吸附率达到21.03%。通过实验研究,能够为富含茶多酚应用于食品药品行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源酵母菌 茶多酚 吸附机理 吸附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