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氯酚的污染现状及其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旭刚 孙丽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3-100,共8页
20世纪80年代起五氯酚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在介绍了五氯酚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五氯酚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吸附是可逆的,但吸附的富集浓缩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前处理手段。化学氧化措施对五氯酚的去除... 20世纪80年代起五氯酚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在介绍了五氯酚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五氯酚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吸附是可逆的,但吸附的富集浓缩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前处理手段。化学氧化措施对五氯酚的去除效果较好,反应速度较快,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形成强致癌污染物。生物措施处理成本低,降解产物安全,但去除效果相对较差。还原脱氯比较适合污染的原位治理,且处理成本较低。土壤粘粒及铁氧化物界面五氯酚的还原转化研究使利用土壤特性处理五氯酚污染土壤及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成为可能。五氯酚污染处理方法互有长短,不同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 吸附 生物转化 氧化转化 还原转化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氮磷转化和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吴蔚君 徐云连 +3 位作者 邢素林 马凡凡 陈宁怡 马友华 《农学学报》 2018年第9期20-26,共7页
针对土壤非点源污染产生的负面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磷的流失等方面。笔者综述了化学修复钝化剂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转化和流失影响的研究进展。生物炭凭借其特殊的材料结构和理化性质,影... 针对土壤非点源污染产生的负面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磷的流失等方面。笔者综述了化学修复钝化剂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转化和流失影响的研究进展。生物炭凭借其特殊的材料结构和理化性质,影响着土壤中氮磷的存在。生物炭能够增加农作物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吸附作用,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起到减少土壤中氮磷养分的流失作用;降低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抑制土壤中氮磷淋失,减少氨挥发损失,改善肥料效益。生物炭在促进氮磷吸收和吸附、促进氮磷形态转化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方面有巨大潜力,未来应加强其在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可持续性利用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磷 吸收 吸附 转化 流失
下载PDF
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丁友超 刘国庆 王晓蓉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7-569,576,共4页
综述了目前关于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环境化学行为和植物富集等方面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各种因素(pH、Eh、HU、FA、EDTA)对土壤中稀土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 环境化学行为 生物效应 稀土元素 吸附 解吸 迁移转化 植物富集 稀土肥料
下载PDF
石油类污染物在季节性冻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雷 张帝 +3 位作者 谯兴国 周宝山 韦远征 赵奇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106-109,121,共5页
土壤地下水石油类污染依然普遍且严重。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经历冻-融-冻过程,石油类污染物与土壤地下水作用过程更为复杂。文章综述了冻融交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解吸、生物降解过程变化,为季节... 土壤地下水石油类污染依然普遍且严重。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经历冻-融-冻过程,石油类污染物与土壤地下水作用过程更为复杂。文章综述了冻融交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解吸、生物降解过程变化,为季节性冻土区石油类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治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 冻融 吸附解吸 生物降解 迁移转化
下载PDF
黄土性土壤对Cr(Ⅲ)的吸附特性及转化率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易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0-704,共5页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性土壤不同土层对Cr(Ⅲ)的吸附特性及Cr(Ⅲ)转化为Cr(Ⅵ)的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性土壤对Cr(Ⅲ)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其对Cr(Ⅲ)的吸附能力很强,在研究浓度范围1.0~500.0mg·L-1内,不同土层的吸附率都...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性土壤不同土层对Cr(Ⅲ)的吸附特性及Cr(Ⅲ)转化为Cr(Ⅵ)的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性土壤对Cr(Ⅲ)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其对Cr(Ⅲ)的吸附能力很强,在研究浓度范围1.0~500.0mg·L-1内,不同土层的吸附率都在89.7%以上;黄土性土壤不同土层对Cr(Ⅲ)的吸附能力略有不同,其中粘化层的吸附量最高,其次为钙积层;从黄土性土壤各土层等温吸附规律看,经统计拟合结果符合Freundlich模型;黄土对Cr(Ⅲ)净化的主要作用为沉淀作用,吸附作用次之。黄土性土壤中Cr(Ⅲ)被吸附或发生沉淀的pH范围为5.68-8.73;随着黄土性土壤中Cr(Ⅲ)浓度的增加,pH的下降,土壤平衡液中Cr(Ⅵ)的浓度有增加的趋势,但其转化率很低,一般小于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性土壤 Cr(Ⅲ) 吸附 转化率
下载PDF
硅酸盐细菌煤炭脱硫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谢作晃 赵海霞 +1 位作者 黄海燕 连宾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7-592,共6页
煤炭生物脱硫技术是目前和将来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采用生长在含高硫煤培养基中的硅酸盐细菌来去除煤炭中的硫。研究结果表明,硅酸盐细菌对所用高硫煤样有脱硫效果,全硫含量从原煤样的5.45%降至处理后的3.45%,全硫脱除率达36.70%,其中... 煤炭生物脱硫技术是目前和将来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采用生长在含高硫煤培养基中的硅酸盐细菌来去除煤炭中的硫。研究结果表明,硅酸盐细菌对所用高硫煤样有脱硫效果,全硫含量从原煤样的5.45%降至处理后的3.45%,全硫脱除率达36.70%,其中细菌有效脱除率达9.91%。摇床培养的硅酸盐细菌比静止培养的硅酸盐细菌对煤炭脱硫效果更好。含氮培养基培养的硅酸盐细菌比无氮培养基培养的硅酸盐细菌脱硫效果要好。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硅酸盐细菌不仅对煤中硫化铁硫存在氧化作用,同时也对煤中有机硫和无机硫存在吸收与代谢转化作用。认为硅酸盐细菌对煤炭的脱硫作用存在两种机理:①硅酸盐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煤中硫产生氧化作用;②硅酸盐细菌对煤中硫进行了吸收与代谢转化。两种机理同时存在,且作用对象包括煤中所有形态的硫。该实验结果显示硅酸盐细菌在脱硫研究中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细菌 脱硫 微生物吸附 微生物转化
下载PDF
黄河沉积物对Cd^(2+)的吸附及其形态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何江 李朝生 +2 位作者 王新伟 孙卫国 米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4-137,共4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沉积物对Cd2+的吸附及吸附作用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d2+的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型,Cd2+的吸附强烈地依赖于pH值,离子强度的升高、泥沙浓度的增加以及温度的降低均不利于Cd2+吸附;Cd2...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沉积物对Cd2+的吸附及吸附作用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d2+的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型,Cd2+的吸附强烈地依赖于pH值,离子强度的升高、泥沙浓度的增加以及温度的降低均不利于Cd2+吸附;Cd2+被黄河沉积物吸附后主要转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决定了由Cd造成的污染不易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沉积物 吸附力 形态转化 实验
下载PDF
砷在三种紫色土中的化学行为及其与作物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罗金发 夏增禄 李森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69-275,共7页
通过水稻在不同砷浓度处理过的三种紫色土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砷的吸附特征,形态变化及其与砷的作物效应的关系,揭示了砷在不同土壤中对水稻毒害和在水稻体内累积程度不一样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土壤的性质影响到砷的吸附和形态变化。其中砷... 通过水稻在不同砷浓度处理过的三种紫色土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砷的吸附特征,形态变化及其与砷的作物效应的关系,揭示了砷在不同土壤中对水稻毒害和在水稻体内累积程度不一样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土壤的性质影响到砷的吸附和形态变化。其中砷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诸形态中,以A-As和Ca-As最为重要。土壤的碳酸盐体系可能是影响三种紫色土砷的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化学行为 作物效应
下载PDF
Cr(Ⅵ)和Cr(Ⅲ)在改性秸秆吸附剂上的同步快速解吸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镇乾 曹威 刘淑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8-1224,共7页
新型低成本吸附剂(改性玉米秸秆)去除重金属阴离子Cr(Ⅵ)的机理复杂,涉及吸附和还原转化两部分。本文通过建立铬在改性玉米秸秆上的解吸方法,将吸附的Cr(Ⅵ)与Cr(Ⅲ)同时转移至液相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应用于Cr(Ⅵ)去除过程中吸附与形态... 新型低成本吸附剂(改性玉米秸秆)去除重金属阴离子Cr(Ⅵ)的机理复杂,涉及吸附和还原转化两部分。本文通过建立铬在改性玉米秸秆上的解吸方法,将吸附的Cr(Ⅵ)与Cr(Ⅲ)同时转移至液相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应用于Cr(Ⅵ)去除过程中吸附与形态变化机理的定量描述。通过考察不同解吸液(HCl、H_3PO_4、NaCl)以及解吸液浓度、解吸时间、解吸温度等因素对总铬解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对Cr(Ⅵ)和Cr(Ⅲ)均具有良好解吸效果的解吸方法,即:采用2mol·L^(-1)H_3PO_4为解吸液,在解吸液体积20mL、25℃条件下,振荡10min,总铬回收率达95%。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系列Cr(Ⅵ)吸附-解吸实验,对吸附平衡后固-液两相中铬的形态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Cr(Ⅵ)的吸附和形态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改性秸秆吸附Cr(Ⅵ)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最大吸附去除容量达35.9mg·g^(-1);吸附过程中Cr(Ⅲ)生成量随Cr(Ⅵ)吸附去除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2=0.986);当达到饱和吸附后Cr(Ⅲ)的生成量趋于稳定,约3.7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吸附 解吸 形态转化 定量分析
下载PDF
A four-fold interpenetrated MOF for efficient perrhenate/pertechnetate removal from alkaline nuclear effluents
10
作者 Lei Zhu Hai-Ruo Li +6 位作者 Yi-Ning Mao Ruiying Liu Bo Zhang Jing Chen Wengui Xu Libo Zhang Cheng-Peng L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522-526,共5页
The sequestration of^(99)Tc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asks in nuclear waste decontamination In the event of a radioactive waste leak,^(99)TcO_(4)^(-)(a main form of^(99)Tc)would spread into the groundwa ... The sequestration of^(99)Tc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asks in nuclear waste decontamination In the event of a radioactive waste leak,^(99)TcO_(4)^(-)(a main form of^(99)Tc)would spread into the groundwa ter,a scenario difficult to address with conventional anion exchange materials like resin and inorganic cationic sorbents.Herein,we present a nickel(II)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TNU-143,featuring3D four-fold interpenetrated networks.TNU-143 exhibits efficient ReO_(4)^(-)(a nonradioactive analogue o^(99)TcO_(4)^(–))removal with fast anion exchange kinetics(<1 min),high sorption capacity(844 mg/g for ReO_(4)^(-))and outstanding selectivity over common anions.More importantly,TNU-143 shows superior stability in alkaline solution and can remove 91.6%ReO_(4)^(-)from simulated alkaline high-level waste(HLW)stream with solid-liquid ratio of 40 g/L.The uptake mechanism is elucidated by the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o TNU-143(Re),showing that ReO_(4)^(-)anions are firmly coordinated to nickel cation to result in a 2D lay ered structures.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confir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NU-143 to TNU-143(Re)is a thermodynamically favorable process.This work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moval of Re O_(4)^(-)/^(99)TcO_(4)^(-)from alkaline nulcear fuel using MOF sorb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errhenate/pertechnetate adsorption Single crystal to single crystal transformation Alkaline nuclear effluents
原文传递
离子交换树脂在红土镍矿湿法冶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洁媛 刘诚 +3 位作者 李勇 丁剑 陆业大 孙宁磊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20年第4期76-81,共6页
本文考察了某商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再生的工艺可行性,对树脂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树脂在红土镍矿湿法冶金过程中适合的应用位置。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工艺可同时实现镍钴回收富集和杂质初步去除的目的;该树脂对镍的吸附容量... 本文考察了某商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再生的工艺可行性,对树脂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树脂在红土镍矿湿法冶金过程中适合的应用位置。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工艺可同时实现镍钴回收富集和杂质初步去除的目的;该树脂对镍的吸附容量在50~60 mg/g之间,钴7.5 mg/g左右;吸附后的树脂可用稀硫酸解吸,镍、钴的一次解吸率分别可达到70%和80%以上;经过三次解吸和三次洗涤后,镍钴总解吸率分别可达84%和91%;解吸之后,用Na OH溶液对树脂进行转型,再次用于吸附,树脂对镍钴的吸附性能可接近初始水平;在目前常见红土镍矿湿法冶金工艺中,树脂适合用于一次除铁铝工序之后。树脂工艺有望缩短现有工艺流程,减少固液分离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树脂吸附 红土镍矿 镍钴总解吸率 树脂转型
下载PDF
水中Cr(Ⅵ)在改性生物质吸附剂表面还原转化的电子供体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威 王镇乾 +3 位作者 敖涵婷 苑宝玲 周真明 陈星欣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为揭示生物吸附过程中Cr(Ⅵ)的还原转化机理,以改性玉米秸秆(corn stalk based anion exchanger, CS-AE)为模型吸附剂,通过XPS、13C-NMR和FT-IR等手段表征吸附Cr(Ⅵ)前后的材料表面组成和结构,并结合对吸附溶液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 为揭示生物吸附过程中Cr(Ⅵ)的还原转化机理,以改性玉米秸秆(corn stalk based anion exchanger, CS-AE)为模型吸附剂,通过XPS、13C-NMR和FT-IR等手段表征吸附Cr(Ⅵ)前后的材料表面组成和结构,并结合对吸附溶液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硝态氮(NO3--N)等产物分析,探讨Cr(Ⅵ)还原的电子供体及可能反应路径.通过批吸附实验证实了CS-AE吸附去除Cr(Ⅵ)过程中存在Cr(Ⅵ)还原转化现象,在实验条件下10%~35%被吸附Cr(Ⅵ)还原转化为Cr(Ⅲ),且大部分(> 65%)Cr(Ⅲ)产物被固定在CS-AE表面.XPS表征中Cr 2p3/2谱图分析证明了Cr(Ⅲ)的大量存在,且N 1s、C 1s和O 1s谱图分析发现CS-AE与Cr(Ⅵ)反应后表面含氮物质特别是季铵基相对含量降低.13C-NMR和FT-IR表征也进一步地说明了吸附Cr(Ⅵ)后CS-AE表面季铵基减少,羧基结构有所增加,表明了季铵基是Cr(Ⅵ)还原转化的主要电子供体基团.吸附反应后溶液中TOC、TN和NO3--N含量随Cr(Ⅵ)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与Cr(Ⅲ)生成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以确认CS-AE表面季铵基被Cr(Ⅵ)氧化,主要反应路径为季铵基经过碳-氮键氧化断裂,形成有机胺进入溶液,且部分有机胺被Cr(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玉米秸秆 六价铬 吸附 还原转化 电子供体
原文传递
不同磷浓度对钝顶螺旋藻吸附、吸收和转化砷酸盐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淑 许平平 +3 位作者 刘聪 王亚 张春华 葛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4-1040,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首先用0~300μg·L-1砷酸盐[As(Ⅴ)]处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分析了螺旋藻对As(Ⅴ)的吸附和吸收特性,并在300μg·L-1 As(Ⅴ)处理下,研究了不同磷浓度(P正、1/10 P正、1/25 P正、1/50 P正)对螺...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首先用0~300μg·L-1砷酸盐[As(Ⅴ)]处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分析了螺旋藻对As(Ⅴ)的吸附和吸收特性,并在300μg·L-1 As(Ⅴ)处理下,研究了不同磷浓度(P正、1/10 P正、1/25 P正、1/50 P正)对螺旋藻吸附、吸收和转化As(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As(Ⅴ)处理范围内,螺旋藻的干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随着As(Ⅴ)浓度的升高,藻体富集的总砷含量增加,当As(Ⅴ)处理浓度为150~300μg·L-1时砷富集量为1.006~1.569 mg·kg-1,超过了国家保健(功能)食品的砷污染限量1.0 mg·kg-1(GB 16740—1997)。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降低,螺旋藻体内吸收的砷含量呈现增多趋势。在正常磷(P正)和1/10 P正条件下,螺旋藻体内的砷均为As(Ⅴ);当磷浓度降低至1/25 P正时,藻细胞中的砷有3.28%为As(Ⅲ);当磷浓度降低为1/50 P正时,螺旋藻吸收的砷增加至1.457 mg·kg-1,其中有9.24%和37.35%分别转化为As(Ⅲ)和二甲基砷(DMA),表明降低培养基中磷浓度促进了螺旋藻体对As(Ⅴ)的吸收、还原和甲基化,但藻细胞中砷的主要形态仍为As(Ⅴ)。在正常磷浓度培养下,藻体富集的砷以藻细胞表面吸附为主,通过磷酸盐缓冲液脱附可去除95%以上螺旋藻富集的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吸附 吸收 转化
下载PDF
燃煤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娄彤 方晓东 +1 位作者 陆明智 许仁发 《洁净煤技术》 CAS 2018年第5期132-135,141,共5页
为实现燃煤烟气污染物的深度脱除,在1 000 MW电站燃煤锅炉除尘器入口加装了多功能烟气污染物治理中试装置,并研究了该烟气治理装置对烟气中烟尘、SO_3和Hg等污染物吸附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有效解决常规技术无法解决的PM... 为实现燃煤烟气污染物的深度脱除,在1 000 MW电站燃煤锅炉除尘器入口加装了多功能烟气污染物治理中试装置,并研究了该烟气治理装置对烟气中烟尘、SO_3和Hg等污染物吸附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有效解决常规技术无法解决的PM_(2.5)、SO_3和Hg等排放问题。试验工况条件下,烟尘、PM_(10)、PM_(2.5)及PM1的脱除效果非常明显,脱除效率均高于99.3%(<5 mg/m^3,dry normal);当氢氧化钙为吸附剂、Ca/SO_3为1时,SO_3的脱除效果为88.78%(0.77 mg/m^3,dry normal)、Hg的脱除效率为94.272%,其中气态汞的脱除效率为75.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转化 协同治理 污染物 深度脱除
下载PDF
碳基多污染物净化工艺SO_(2)、HCl的迁移及转化规律
15
作者 叶恒棣 李俊杰 +3 位作者 倪桂虎 孔镇 王兆才 高士秋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4,共13页
多污染物烟气碳基法净化工艺中,SO_(2)与HCl的吸附、迁移和转化是对净化装置能否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以碳基法烟气净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BET、XRD、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SO_(2)和HCl在活性炭表面的竞争吸附规... 多污染物烟气碳基法净化工艺中,SO_(2)与HCl的吸附、迁移和转化是对净化装置能否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以碳基法烟气净化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BET、XRD、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SO_(2)和HCl在活性炭表面的竞争吸附规律,分析了不同吸附工艺中SO_(2)、HCl的迁移与转化行为,核算了SO_(2)在全流程中的物质流。研究结果表明,SO_(2)和HCl在活性炭上的竞争吸附导致HCl在逆流活性炭工艺系统中存在富集现象,有可能影响脱硫脱硝装置的稳定运行。在碳基法侧向分层错流净化工艺中,活性炭料层分为前、中、后室,前室活性炭主要吸附SO_(2)并快速移出塔体,带走吸附热量;中室活性炭下料速度较慢,用于吸附低浓度SO_(2)和HCl;后室活性炭下料速度最慢,主要吸附HCl并直接排出塔体,不与高硫烟气再接触而发生氯化氢挤出效应,消除了SO_(2)吸附热积聚及HCl富集现象。在碳基法侧向分层错流净化实际工程中检测烟气出口SO_(2)和HCl质量浓度(标准态)分别为4.4、2.4 mg/m^(3),脱SO_(2)和脱HCl效率分别达到了99.3%和95.4%,实现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同时该系统中SO_(2)和HCl在“吸附-解吸-制酸”全流程工序中物质流保持平衡,并通过后续制酸和酸性废水提盐实现了硫元素和氯元素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SO_(2) HCL 竞争吸附 迁移及转化 烟气
原文传递
Modeling transport of arsenic through modified granular natural siderite filters for arsenic removal 被引量:2
16
作者 Fulan Li Huaming Guo +3 位作者 Kai Zhao Wei Xiu Jiaxing Shen Yi Che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755-1764,共10页
Groundwater arsenic (As) contamination is a hot issue,which is severe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Recently,many Fe-based adsorbents have been used for As removal from solutions.Modified granular natural siderite (MGNS),a... Groundwater arsenic (As) contamination is a hot issue,which is severe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Recently,many Fe-based adsorbents have been used for As removal from solutions.Modified granular natural siderite (MGNS),a special hybrid Fe(II)/Fe(III) system,had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As(III) than As(V),but the fea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high-As groundwater is still unclear.In combination with transport modeling,laboratory column studies and field pilot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reveal both mechanisms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As removal by MGNS-filled filters.Results show that weakly acid pH and discontinuous treatment enhanced As(III) removal,with a throughput of 8700 bed volumes (BV) of 1.0 mg/L As(III) water at breakthrough of 10 mg/L As at pH 6.Influent HCO3^- inhibited As removal by the filters.Iron mineral species,SEM and XRD patterns of As-loading MGNS show that the important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high As(III) removal was the mineral transformation from siderite to goethite in the filter.The homogeneous surface diffusion modeling (HSDM) shows that competition between As(III) and HCO3^- with adsorption sites on MGNS was negligible.The inhibition of HCO3^- on As(III) removal was connected to inhibition of siderite dissolution and mineral transformation.Arsenic loadings were lower in field pilot tests than those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showing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oexisting anions (especially HCO3^-- and SiO4^4-),high pH,low EBCT,and low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decreased As removal.It was suggested that acidification and aeration of high- As groundwater and discontinuous treatment would improve the MGNS filter performance of As removal from real high-As groun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ITE (As) adsorption MINERAL transformation COLUMN Groundwater
下载PDF
Interaction and combined toxicity of microplastics and 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被引量:3
17
作者 Yanhui Dai Jian Zhao +5 位作者 Chunxiao Sun Diying Li Xia Liu Zhenyu Wang Tongtao Yue Baoshan Xi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0期145-161,共17页
Microplastics(MPs)are recognized as vectors for the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n addition to their own adverse effects on aquatic organism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are ... Microplastics(MPs)are recognized as vectors for the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n addition to their own adverse effects on aquatic organisms.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are widely present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due to their widespread applications,and thus coexist with MPs.Therefore,we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of MPs and PFASs and related combined toxicity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n this work The adsorption of PFASs on MPs is critically reviewed,and new mechanisms such as halogen bonding,π-πinteraction,cation-πinteractions,and micelle formation are proposed.Moreover,the effect of MPs on the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FAS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is discussed.Based on four typical aquatic organisms(shellfish,Daphnia,algae,and fish),the toxicity of MPs and/or PFASs at the organismal or molecular levels is also evaluated and summarized.Finally,challenge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proposed,and the roles of the shapes and aging process of MPs on PFAS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toxicity,especially on PFAS substitutes,are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This review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and toxic effects of coexisting MPs and PFAS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tics 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adsorption TRANSPORT transformation
原文传递
Bi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tracellular DNA in Soil 被引量:3
18
作者 CAIPeng HUANGQiao-Yun +1 位作者 ZHANGXue-Wen CHENHa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23,共8页
DNA is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various organisms. Extracellular DNA adsorbed or bound on surface-active particles in soils has been shown to persist for long periods against nucleases degradation and still retain the ... DNA is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various organisms. Extracellular DNA adsorbed or bound on surface-active particles in soils has been shown to persist for long periods against nucleases degradation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competent cells. This paper reviews some recent advances on the bi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tracellular DNA in soils,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soil, regulating biodiversity, and assessing the risk of relea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BINDING extracellular DNA SOIL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基于氟铝配位的离子交换法对氟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科 赵甘林 陈琳 《浙江化工》 CAS 2021年第2期41-43,共3页
以D403树脂为吸附剂,采用氟铝配位离子交换的思路对氟化钠废水进行处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403树脂吸附氟铝配合物的最优pH为2.2~6.6。当平衡氟离子浓度为202 mg/L时,树脂对氟的吸附容量达到40.0 mg/g。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废... 以D403树脂为吸附剂,采用氟铝配位离子交换的思路对氟化钠废水进行处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403树脂吸附氟铝配合物的最优pH为2.2~6.6。当平衡氟离子浓度为202 mg/L时,树脂对氟的吸附容量达到40.0 mg/g。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氟离子浓度为90 mg/L时,树脂对氟的吸附容量达到7.7 mg/g,出水氟离子浓度稳定低于6 mg/L,满足GB 31573—2015《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吸附 配位 树脂 转型
下载PDF
土壤——水环境中二苯砷酸污染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濛 骆永明 +1 位作者 杨如意 周守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6-287,共12页
化学武器残留的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引起的土壤—水环境砷污染事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水环境中DPAA的分析方法、污染状况、迁移转化和修复技术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鉴于DPAA污染问题的严峻性... 化学武器残留的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引起的土壤—水环境砷污染事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水环境中DPAA的分析方法、污染状况、迁移转化和修复技术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鉴于DPAA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污染修复的迫切性,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并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土壤-水环境中DPAA分析方法、来源及污染状况的研究进展,探讨了DPAA吸附/解吸、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阐述了对其污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修复机理研究;认为建立DPAA污染数据库,开展宏观及微观尺度上DPAA环境行为特征的研究,并系统构建DPAA污染的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将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促进土壤-水环境中DPAA污染及其修复的深入研究、有效降低DPAA的环境健康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砷酸 土壤—水环境污染 提取检测 吸附/解吸 迁移转化 物化/生物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