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葛仙山镇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81-2886,共6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水平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紧密相关。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镇土地利用方式正在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化,而农村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部分土地集约利...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水平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紧密相关。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镇土地利用方式正在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化,而农村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部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低。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对转换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20个行政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葛仙山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属于低度集约利用水平,各行政村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受地形和区位等因素影响,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南部平原坝区。因子分析表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是促进葛仙山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两个首要解决问题。尤其是减少北部丘陵山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提高对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进一步挖掘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是葛仙山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首要任务。同时,还需加强葛仙山镇村镇土地整理的力度,多途径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扩大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 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
下载PDF
农村自治重心下移改革生效了吗——以广东清远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兰芳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63,126,共10页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村村民自治"山穷水复疑无路",自然村草根自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种自治绩效的差异,催生了基层社会对于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崭新探索,广东省清远市就是着力通过村民自治重心...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村村民自治"山穷水复疑无路",自然村草根自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种自治绩效的差异,催生了基层社会对于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崭新探索,广东省清远市就是着力通过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复归自然村自治传统,推进行政与自治的适度分离,推进村民自治的性质复归与功能复位。本文研究发现,"清远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瓶颈。清远实验能否达成预期的改革目标或许尚需更长时间检验,但清远实验至少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远实验 自治重心下移 村民自治 治理效果
下载PDF
村域尺度耕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向楠 刘淑英 王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7-344,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广河县村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效益水平提供更切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熵值法、GIS技术、ESDA空间分析技术。[结果]广河县10a来村域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整体...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广河县村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效益水平提供更切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熵值法、GIS技术、ESDA空间分析技术。[结果]广河县10a来村域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社会、生态及综合效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的高效区围绕在川区村域,社会效益高效区多分布在红庄村等山区村域或川区边缘村域。各村耕地利用效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总体上村际间的相互作用呈下降趋势,局部上高—高效益区在减少且以头家村等川区村域为中心的高—高类型区逐步向广河县西南方的村域转移。[结论]村域尺度效益评价更能具体反映农民对耕地的利用情况,并根据效益的高低集聚特征做出科学有效的调整措施。广河县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村域间社会事业发展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益 时空格局 ESDA 行政村
下载PDF
基于树冠覆盖视角的乡村人居生态林现状评价与用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宝全 马明娟 宋宜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3-1472,共10页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态现状与生态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今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该指标为核心,选择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2009年7—8月25 cm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对其乡村人居生态林的结构特征、林木树冠覆盖现状以及潜在树冠覆盖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1 088.15 hm2,全镇的树冠覆盖率为17.12%,99%以上为乔木冠层覆盖面积。从林木树冠覆盖的斑块粒级结构来看,树冠覆盖斑块在面积上以巨型斑块为主,但在数量上则以中小型斑块为主。不同行政村的树冠覆盖率评价结果显示,全镇66个行政村中仅有24个行政村树冠覆盖率高于镇域平均水平17.12%。全镇林木树冠覆盖以中等覆盖度等级为主,隶属此等级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36%;其次为极低和低等覆盖度等级,行政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21%、18.18%;高等树冠覆盖度等级所占比例最少,仅为7.58%。不同树种树冠覆盖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占有比例较高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柿树等,其中,杨树的树冠覆盖比例最高,达11.97%,小檗最少,不足0.01%。从未来可绿化的树冠覆盖潜力看,研究区理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共计190.51 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2.91%,包括滩涂地、裸土地、荒草地及其他未利用地等4类用地类型;理论上全镇未来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0.12%;扣除保障景观多样性的"10%急需律"后的实际潜力结果表明,实际可利用的林木潜在树冠覆盖率仅2.7%,其中以滩涂地覆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乡村人居林 斑块粒级 树种 行政村 现实与潜在覆盖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
下载PDF
行政村合并与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7
5
作者 储伶丽 王征兵 郭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497-3498,共2页
阐述了我国行政村合并的现状,分析了行政村合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行政村 合并 新农村 村域经济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行政村层面 被引量:9
6
作者 马佳 韩桐魁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采用实地调查、综合分析、主成份分析、ArcGIS空间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孝南区行政村层面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 行政村 评价指标
下载PDF
村镇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四川省葛仙山镇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469,共6页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19个行政村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19个行政村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葛仙山镇农村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属于相对不集约利用水平,各行政村之间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从空间分布来看,地处北部丘陵山区的行政村,非居住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单位非居住建设用地GDP产值较小,其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葛仙山镇属于最低水平,集约利用潜力较大。而地处南部平原坝区的行政村,非居住建设用地比重普遍较小、单位非居住建设用地GDP产值较高,其非居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普遍属于相对高度集约和中等偏高的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居住建设用地 行政村 集约利用 评价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行政村”的性质转型与治理逻辑——以湘、粤等地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改革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胡平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7,共6页
不同性质的基本单元需要不同的治理逻辑。由于受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当前作为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行政村"处于"行政性质、自治运转"的矛盾状态,抑制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许多地方政府采... 不同性质的基本单元需要不同的治理逻辑。由于受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当前作为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行政村"处于"行政性质、自治运转"的矛盾状态,抑制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许多地方政府采用单元"上移"或"下沉"的方法来改变单元性质及其治理形态。其中,"单元上移",是强化国家对基本单元的控制,使国家资源更集中、高效地投入,"单元下沉",是国家将基本单元的划定权让渡给社会,以此激活社会资源的自我供给能力。但是单一的基本单元始终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强化公共服务、激活社会自治的多重需求。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基本单元观念,建立复合单元理念,实现单元的灵活设定和治理资源的多元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行政村 基本单元 治理逻辑
原文传递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层级”村庄分类研究以山南市乃东区为例
9
作者 单卓然 潘浩澜 +2 位作者 袁满 安月辉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与行政村尺度共同构成的“双层级”村庄分类技术框架。研究认为,行政村内自然聚落间的强烈异质性及聚落发展的实心化,是应用“双层级”村庄分类理论模型的重要条件。研究提出,“双层级”村庄分类方法由“政策判定+潜力评估+镇村酝酿”的自然聚落分类方法、“占比测算+矩阵构建+系统聚类”的自然聚落→行政村类型转换方法、二次镇村酝酿基础上的行政村分类方案生成方法等共同组成,具体的分类流程需落实聚落定性、聚落测评、聚落分类、类型转换、行政村分类等5项主要环节。理论模型在山南市乃东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识别出5类自然聚落,制定了主导式与并重式的两种行政村类型认定规则,提出了“融保聚改”的四类型行政村分类方案。分类过程及工作成果得到地方积极正面反馈,验证了“双层级”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旨在丰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分类布局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双层级 自然聚落 行政村 山南市乃东区
下载PDF
漫议“村档乡(镇)管”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严永官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0,共4页
我国对如何健全村级档案工作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至2003年又出现了“村档镇管村用”模式的提法,且在近年来发展很快。对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推行“村档乡(镇)管”模式是对村级档案工作的返璞归真还是逆向而行;是对档案法规的认真、... 我国对如何健全村级档案工作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至2003年又出现了“村档镇管村用”模式的提法,且在近年来发展很快。对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推行“村档乡(镇)管”模式是对村级档案工作的返璞归真还是逆向而行;是对档案法规的认真、全面贯彻还是有选择地落实。其实,“村档乡(镇)管”与村级组织的性质不适宜;与村级档案所有权不适宜;与健全、完善村级档案工作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 中心村 乡镇 村级档案 村档乡管 村档镇管 档案法 管理模式
下载PDF
乡村治理基本单元的多层化体系建构--以三种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文平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7-109,共13页
自治和行政是乡村治理的两大工具,两者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自治主导型、自治行政均衡型、行政主导型等不同的治理路径,进而形成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等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以三种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为例,集体资产产权分配改革... 自治和行政是乡村治理的两大工具,两者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自治主导型、自治行政均衡型、行政主导型等不同的治理路径,进而形成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等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以三种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为例,集体资产产权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行政均衡型治理路径并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宜选择行政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江西余江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安徽天长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广东东莞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别以自然村、行政村、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理绩效。乡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应以兼具自治和行政双重职能的行政村为基点,基于治理事项的具体要求、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关联及其治理能力和资源选择适宜的治理路径和基本治理单元,或下沉至自然村等,或提升充实行政村(能力和资源),或上升至乡镇等,形成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并加强各基本治理单元的治理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绩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基本治理单元 自然村 行政村 乡镇 村民自治 集体资产
下载PDF
村治过程中的家族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东波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2-26,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家族势力有所抬头,其主要表现为修族谱、建宗祠。家族在村治过程中,尤其是在政治录用、利益表达、决策及决策的施行等几个环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农村的政治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主导性因素。
关键词 行政村 家族 村治过程
下载PDF
行政村异化:基于一个村庄调查的制度性反思 被引量:3
13
作者 邝良锋 靳永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3,共9页
行政村异化是指其运行过程发生变异,不仅没有实现整合社会秩序的目标,反而会成为阻碍村民自治的异己力量。这种变异体现为选举异化和自治功能异化,并造成乡村社会分裂的加剧、集体行动的无效和乡村政治冷漠的后果。经过调查发现:行政村... 行政村异化是指其运行过程发生变异,不仅没有实现整合社会秩序的目标,反而会成为阻碍村民自治的异己力量。这种变异体现为选举异化和自治功能异化,并造成乡村社会分裂的加剧、集体行动的无效和乡村政治冷漠的后果。经过调查发现:行政村区域的不合理划分、村民文化为主的政治文化,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自然经济是造成行政村异化的主要因素。而在目前乡村政治文化难以有效改变与乡村市场体系建设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自然村行政化则是化解行政村异化问题的一种解决之道。当然,自然村行政化需要一定前提,要考虑宗族文化、人口结构以及经济活动三个因素。此外,也需要考虑自治成本是否增加、社会分裂会否进一步加大,以及对传统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异化 整合 自然村行政化
下载PDF
基于行政村居民地的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方法研究——以陕西礼泉县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和朝霞 韶丹 +1 位作者 孙哲 程燕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2期84-88,共5页
以行政村居民地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农居调查资料和行政村居民地面积及人口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解决农居建筑物的资料获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地震人员伤亡模型进行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居民地的地震人员伤亡率的计算,进而建立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地... 以行政村居民地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农居调查资料和行政村居民地面积及人口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解决农居建筑物的资料获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地震人员伤亡模型进行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居民地的地震人员伤亡率的计算,进而建立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地震人员死亡和房屋损毁数据库,为县级政府部门提供地震灾害损失结果,实现震后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人员伤亡 评估 多元回归 行政村 居民地
下载PDF
基于行政村尺度的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鲁洁 罗静 +1 位作者 罗名海 田玲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19-2130,共12页
基于武汉市实有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从3个不同年龄组(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探究2014—2018年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基于武汉市实有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从3个不同年龄组(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探究2014—2018年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武汉市乡村地区常住人口数量整体增长,但年龄结构组间差和组内差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95.29%村庄的0~18岁人口都在减少。②乡村人口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在城市建成区边界、市区行政边界、重点集镇边缘等典型区域变化剧烈。③空间上人口平均增长率总体呈现“先缓降后缓升”趋势,峰值约在距市中心25~30 km和65~75 km之间,人口平均减少率则是“持续缓升”,在20~30 km处呈现最低值;受到主城区的“虹吸效应”最为明显的建成区周边乡村,人口的增减流动现象较为突出,是承接城乡人口转移的主要聚集区。④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驱动因子在不同年龄组和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表现的影响力均不同,“文体商服点数量”“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乡村人口流动变化最广泛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行政村 乡村人口变化 地理探测器 武汉市
下载PDF
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自治与民主 被引量:2
16
作者 涂四益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4-63,共10页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规定行政村的公法人地位,没有规定专属于行政村的、与国家事务相区别的村务,赋予行政村的法律手段、人员手段和物质手段均不足,而且规定了国家机构对村权力过多的干预权,这些都影响了真正的村自治。在村民民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规定行政村的公法人地位,没有规定专属于行政村的、与国家事务相区别的村务,赋予行政村的法律手段、人员手段和物质手段均不足,而且规定了国家机构对村权力过多的干预权,这些都影响了真正的村自治。在村民民主的规定上,一方面规定了公社式的直接民主制,一方面又规定了与公社民主相冲突的分散式经济制度和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对各村组织的权力规定也非常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 村民委员会 自治 民主
下载PDF
政府主导下的农业项目扶贫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藏藏鸡养殖项目的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媛媛 孙焕明 吕亚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5期252-257,共6页
为了解西藏地区近年来基层扶贫项目的成效,及时发现并纠正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强基惠民"活动下西藏山南地区扎西村和拉玉村的藏鸡养殖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效益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2个藏鸡养殖... 为了解西藏地区近年来基层扶贫项目的成效,及时发现并纠正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强基惠民"活动下西藏山南地区扎西村和拉玉村的藏鸡养殖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效益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2个藏鸡养殖项目进行效果评价,以期提高政府主导下的扶贫项目效率。评估发现,西藏小规模村级扶贫养殖项目多脱离基层实际,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由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落后的监管体制、缺失的激励机制以及宗教思想观念等因素共同造成的。总的说来,西藏基层扶贫项目需首先解决定位不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主导 扶贫 行政村 藏鸡养殖 西藏
下载PDF
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四川省葛仙山镇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999-15002,共4页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2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葛仙山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2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葛仙山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在葛仙山镇下辖的20个行政村中,有4个村属于居民点土地中等集约利用类型,其他16个村属于低度集约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 农村居民点 集约利用 评价 四川省葛仙山镇
下载PDF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村区位选择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浩 马才学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年第6期74-78,共5页
规划建设中心村,提高农村居民点人口集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必然趋势。区位选择是中心村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采取AHP法,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对象——湖北省鄂州市,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建设中心村,提高农村居民点人口集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必然趋势。区位选择是中心村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采取AHP法,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对象——湖北省鄂州市,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确定其中52个行政村纳入中心村建设试点区,并对其它行政村的发展前景也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村的区位选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村 行政村 区位选择
下载PDF
信息不对称:“大村”作为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运作困境——以米村为研究对象
20
作者 刘升 《中国研究》 2019年第2期21-35,226,227,共17页
"大村"人多面积大,内部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之间在信息的有效沟通方面出现壁垒,致使信息传递不畅,降低了村民的自发组织能力,"大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又稀释了单个村民或少量村民的参与力量。同时,"大村"人... "大村"人多面积大,内部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之间在信息的有效沟通方面出现壁垒,致使信息传递不畅,降低了村民的自发组织能力,"大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又稀释了单个村民或少量村民的参与力量。同时,"大村"人多事多,上级部门无法完全掌握村庄信息,降低了上级部门对村庄的行政干预能力,而上级部门出于工作和社会稳定考虑,只能依靠既有的村干部。于是,部分村干部利用"大村"自身结构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掌握了信息资源优势,摆脱了上级部门和村民的监督和制约,导致村干部权力过大,致使村民自治形式化,影响了乡村社会的治理效果。为此,将来的研究应探索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单元,以建构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 村民小组 村民自治 村庄结构 信息不对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