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亚 王晓东 +3 位作者 冯林 尹航 张婷 张锡庆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39-1241,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从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中分离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为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液在体外诱导6周,观察、检测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 目的研究从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中分离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为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液在体外诱导6周,观察、检测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5d后倒置显微镜下见形态发生变化;检测到蛋白聚糖,随诱导时间延长含量呈增加趋势;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RNA水平验证了Ⅱ型胶原的表达。结论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定向诱导表达为软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下载PDF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蛋白组学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鑫瑞 韩悦 +2 位作者 雷蕾 刘建宇 耿承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683-2689,共7页
背景:从蛋白组学方面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促进组织修复的研究较多,但缺少二者之间的蛋白组学对比分析。目的: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进行蛋白组学分析。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从细胞上清液中提取外... 背景:从蛋白组学方面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促进组织修复的研究较多,但缺少二者之间的蛋白组学对比分析。目的: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进行蛋白组学分析。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从细胞上清液中提取外泌体并进行鉴定;运用DIA蛋白组学分析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长梭形为主,类似成纤维样;②经BCA法测定外泌体悬液的蛋白质量浓度为7.66 mg/mL;③外泌体呈典型的茶杯型,可见双层膜的囊泡结构,中央为低电子密度成分,外泌体粒径分布峰值为112.2 nm,浓度为7.5×10^(11)粒子/mL,平均直径在70-140 nm之间;④外泌体有表面标记蛋白CD9、TSG101高表达;⑤GO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基质和突触等位置,与离子结合和核糖体的结合能力相关,在细胞黏附和翻译过程中最为显著;⑥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核糖体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并且与胆固醇和甲状腺等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蛋白组学 对比分析 组织修复
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脂分化及Krüppel样因子2的表达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京霞 李方正 +2 位作者 朴英姬 姜忠玲 宋学雄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6-622,共7页
目的旨在阐明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s)在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Krüppel样因子2(KLF2)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处理猪脂肪组织,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分离、纯化和扩增A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MSCs纯度,在倒置显微镜下用形... 目的旨在阐明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MSCs)在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Krüppel样因子2(KLF2)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处理猪脂肪组织,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分离、纯化和扩增A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MSCs纯度,在倒置显微镜下用形态学和油红O染色法检测AMSCs的成脂分化,用实时定量PCR检测KLF2的表达模式,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2(PPARγ2)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结果分离、纯化的AMSCs,其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和CD105表达量分别为91.7%、95.1%和95.6%,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量仅为3.39%;在诱导分化2d后,个别细胞质中出现小脂滴,且含脂滴的细胞数量和脂滴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诱导分化第18天成脂分化率达48.2%;在诱导分化第2天、第8天和第16天,KLF2的表达量分别为1.84±0.206、1.07±0.072和0.83±0.095,而PPARγ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3.06±0.542、13.22±0.5736和15.11±1.073。结论获得纯度较高的AMSCs,具有良好的成脂分化潜能,KLF2的表达量在成脂分化早期的前脂肪细胞阶段增加,成脂分化开始后逐步减少,KLF2作为脂肪分化负调控转录因子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表面鉴定 诱导 分化 Krüppel样因子2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姜黄素对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及Krüppel样因子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京霞 李方正 +2 位作者 郇延军 姜忠玲 宋学雄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5-681,共7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及姜黄素调控成脂分化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猪AMSCs,用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对猪AMSCs增殖的影响,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对成脂分化的程度,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及姜黄素调控成脂分化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猪AMSCs,用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对猪AMSCs增殖的影响,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对成脂分化的程度,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对Krüppel样因子(KLF2)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当姜黄素浓度为1、5、10μmol/L用于猪AMSCs时对,AMSCs增殖无明显影响,但高于15μmol/L时,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当姜黄素用于猪AMSCs的成脂诱导分化时,1~30μmol/L的浓度即能显著抑制成脂分化(P<0.05),其中25μmol/L浓度获得68.19%的高抑制率;当25μmol/L姜黄素用于检测KLF2和PPARγ2 mRNA的表达,诱导分化2、8和16d的KLF2 mRNA的表达上调率分别达到48.37%、20.56%和9.64%,而PPARγ2 mRNA的表达下调率分别达到16.01%、35.93%和27.27%。结论姜黄素具有抑制猪AMSCs增殖和成脂分化作用,该抑制作用与姜黄素促进KLF2 mRNA的表达和抑制PPARγ2 mRNA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Krüppel样因子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分化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富血小板血浆对其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锦 胡刚 +4 位作者 刘景兰 宋楠 康乐 李芳 秦宏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颈背部区脂肪垫,采用贴壁法及I型胶原酶消化法行体外培养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观察其形态特征;取P3代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以油红...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颈背部区脂肪垫,采用贴壁法及I型胶原酶消化法行体外培养兔脂肪来源干细胞,观察其形态特征;取P3代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以油红O、茜素红染色鉴定;抽取兔心脏血,经离心处理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行血小板计数;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作用时间(24、48、72h)对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活动的影响。结果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原代及传代细胞呈长梭或多边形贴壁生长;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全血血小板计数为(313.0±137.5)×10^9/L,PRP血小板计数为(1267.0±760.2)×10^9/L,PRP血小板计数是全血的4.08倍;CCK-8法显示PRP组在24、48、72h较对照组增殖明显(P〈0.01)。结论PRP对体外培养的兔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低氧和氧化应激对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的差异性影响
6
作者 潘筱颖 许永德 +2 位作者 刘志强 邢晓雯 杨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024-3030,共7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受所处生存微环境的影响,微环境条件预处理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重要手段。目的:对比氧化应激和低氧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功能的差异,为治疗不同疾病选择适当的间充质干细...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受所处生存微环境的影响,微环境条件预处理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重要手段。目的:对比氧化应激和低氧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功能的差异,为治疗不同疾病选择适当的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_(2)O_(2)或不同体积分数的O_(2)干预,检测细胞形态、增殖、活力和旁分泌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普通培养环境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因子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中低浓度水平(≤100μmol/L)H_(2)O_(2)对2种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H_(2)O_(2)浓度从50μmol/L增至100μmol/L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③体积分数1%O_(2)促进2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体积分数1%O_(2)干预24 h后,2种间充质干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均有升高,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因子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④结果提示:低氧和氧化应激预处理可提高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功能,但2种间充质干细胞对低氧和氧化应激的响应不同,治疗疾病可选择适合的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 氧化应激 低氧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脑创伤记忆障碍作用及机制研究
7
作者 郭玲玲 韩晓 +4 位作者 陈哲远 程凤 王卓君 田孝野 金红旭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6-69,73,共5页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脑创伤记忆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创伤组、外泌体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脑创伤组、外泌体组大鼠采用落体...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脑创伤记忆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创伤组、外泌体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脑创伤组、外泌体组大鼠采用落体撞击法建立脑创伤模型,外泌体组在模型建立成功后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300μg。7 d后,通过水迷宫评价大鼠记忆能力,通过湿干重、Tau和S100β蛋白评价脑组织损伤及修复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TrkA和TrkB蛋白表达。结果 脑创伤组大鼠湿干比、Tau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泌体组大鼠湿干比、Tau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脑创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创伤组比较,外泌体组大鼠第2~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时间延长,脑组织NGF、BDNF、TrkA和TrkB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能够减轻脑创伤后记忆障碍,其机制与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及TrkA/TrkB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脑创伤 记忆障碍 神经营养因子 机制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多向分化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3
8
作者 屈长青 朱茂英 +1 位作者 刘生杰 聂传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11-816,共6页
脂肪组织几乎遍布于动物体全身,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有极强的可塑性.近年研究表明,运用相似的分离方法,可从人、小鼠、大鼠、兔和猪等物种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它具有相似的表面标记和分化潜... 脂肪组织几乎遍布于动物体全身,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有极强的可塑性.近年研究表明,运用相似的分离方法,可从人、小鼠、大鼠、兔和猪等物种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它具有相似的表面标记和分化潜能;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这种细胞能分别向3个胚层的细胞分化,如成肌细胞、心肌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安全方便和扩增速率高的特点,使其在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培养 多向分化
下载PDF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亚 王晓东 +3 位作者 冯林 张婷 尹航 张锡庆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6,97,I0005,共5页
目的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 目的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1和Myosin表达。结论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成肌细胞
原文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横向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展 石泽亚 +3 位作者 周会新 吴明浩 余周军 李毅妮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MSC)向肝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贴壁培养,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AMSC分为2组,诱导分化组在含有2%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20 n...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MSC)向肝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贴壁培养,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AMSC分为2组,诱导分化组在含有2%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20 ng/ml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10 ng/ml、1×ITS和地塞米松0.1μmol/L,培养14 d;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RT-PCR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肝细胞核因子1、GATA4等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FP和Alb阳性细胞在两组细胞中的比例,检测肝细胞特异性细胞角蛋白(CK) 18、CK19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可以稳定传代。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表面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RT-PCR检测诱导5、8、11、14 d的细胞,显示有肝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和肝细胞核因子1A基因的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14 d的细胞,发现30.0%的细胞表达Alb,17.8%细胞表达AFP,双阳性的细胞为6.9%;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诱导细胞表达CK18、CK19。空白对照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则未见上述各项变化。结论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采用细胞因子联合诱导,显示脂肪间充质细胞在体外能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肝细胞 细胞分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肛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静锋 高树波 +3 位作者 王鹏 范明峰 黄永明 晁民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1年第4期1-4,共4页
为探讨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移植在肛瘘(FIA)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是否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通过橡皮筋结扎手术建立了日本家兔FIA模型,实验组移植自体ADMSCs,对照组移植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观察14d,取FIA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为探讨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移植在肛瘘(FIA)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是否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通过橡皮筋结扎手术建立了日本家兔FIA模型,实验组移植自体ADMSCs,对照组移植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观察14d,取FIA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DMSCs移植组所有瘘管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对照组3只(3/7,42.9%)瘘管外口部分愈合;病理结果显示,ADMSCs移植兔瘘管创面区域主要充满分化的脂肪细胞、横纹肌和血管,而对照组主要填充肉芽炎性组织。结果表明,移植的ADMSCs可在肛瘘创面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明显改善兔FIA模型中瘘管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兔肛瘘模型
原文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鹏 李金凤 +5 位作者 刘新珊 刘金 刘凤姣 秦亚茹 段海峰 王运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疗效。方法:实验第0、7天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作为抗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小鼠,ADMSC组(n=14)小鼠于免疫后第14、21、28天尾静脉注射ADMSC... 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疗效。方法:实验第0、7天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作为抗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小鼠,ADMSC组(n=14)小鼠于免疫后第14、21、28天尾静脉注射ADMSC(5.5×10^6个/只),EAE组(n=13)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n=12)不免疫,不给予ADMSC。实验过程中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33天,取脊髓行病理观察,进行炎性细胞浸润评分和脱髓鞘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TNF-α、IL-17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脾脏中CD4+Foxp3+T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与EAE组相比,ADMSC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脊髓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评分降低(P〈0.05);外周血IL-4水平升高,而TNF-α和IL-17水平降低(P〈0.05);脾脏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ADMSC移植可显著改善EAE小鼠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调节性T细胞 小鼠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犬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宇翔 刘玉梅 +3 位作者 郝智松 董瑞琦 许露冰 张自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140,共6页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兽医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规药物治疗伴随肾毒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和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为ADSC...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兽医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规药物治疗伴随肾毒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和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为ADSCs应用于治疗犬AKI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静脉移植ADSCs,移植后0、3、7、11 d检测两组患犬血清中肌酐(creatinine,CREA)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指标。在移植ADSCs后通过B超检查和X光检查,评价常规药物联合ADSCs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不论是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还是联合ADSCs治疗,两者都能显著地降低血清中CREA和BUN含量(P<0.05),但后者的作用更为明显。B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犬肾脏超声回声明显、皮质髓质对比明显,肾盂完全恢复正常。X光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犬的肾脏不透明度降低,大小恢复正常,边界清晰。说明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静脉输入ADSCs治疗泰迪犬AKI,能加快患犬肾脏修复,缩短用药期,为兽医临床上治疗犬AKI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肌酐 尿素氮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志刚 熊敏 +5 位作者 曾云 余化龙 何宁 王志勇 韩珩 陈森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术后第9天在损伤局部注射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溶液。细胞移植后1、3、7、21 d用改良的BBB评分进行行为学检查,在7、21 d行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实验组移植BDNF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7、21 d后,其BBB评分稍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急性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对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焦自钊 薛武军 +4 位作者 李凤楼 李杨 张作华 厉秀 安茂竹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研究同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与同种异体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Lewis大鼠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作为胰岛移植受体,AMSC+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联合移植Lewis大鼠AMSC及Wis... 目的研究同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与同种异体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术后免疫状态及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Lewis大鼠建立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作为胰岛移植受体,AMSC+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联合移植Lewis大鼠AMSC及Wistar大鼠胰岛,单纯胰岛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单独移植Wistar大鼠胰岛,单纯AMSC移植组经左肾包膜下单独移植Lewis大鼠AMSC,阳性对照组为未进行移植的Lewis糖尿病大鼠,阴性对照组为正常Lewis大鼠。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浓度,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HE染色观察移植胰岛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观察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采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MSC+胰岛移植组与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淋巴细胞计数。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AMSC+胰岛移植组与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MSC+胰岛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平均生存时间为(26.8±3.0)d,长于单纯胰岛移植组的(19.0±1.3)d,两组大鼠胰岛移植物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5)。胰岛移植后各时间点,AMSC+胰岛移植组大鼠移植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优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胰岛移植前,5组大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25、0.476、0.256、0.418、0.281和0.313,P均>0.05)。胰岛移植后第7、14、28天,AMSC+胰岛移植组大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均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血清IFN-γ和IL-2浓度均低于单纯胰岛移植组(P均<0.05),IL-4和IL-10浓度均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移植 排斥反应 糖尿病 联合移植 大鼠
原文传递
Wnt3α蛋白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明智 席焕久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研究Wnt 3α蛋白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方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4 d SD仔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出脂肪组织,通过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并经免疫荧光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 目的研究Wnt 3α蛋白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方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4 d SD仔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出脂肪组织,通过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并经免疫荧光鉴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外源Wnt 3α蛋白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成软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分离与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Wnt 3α蛋白,明显上调II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Wnt 3α蛋白具有促进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成软骨细胞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WNT 成软骨分化
下载PDF
心肌微环境与5-氮杂胞苷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分化的差异(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志坤 常丹阳 +1 位作者 刘玲玲 李琼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8-544,共7页
目的探讨体内心肌微环境及体外5-氮杂胞苷(5-aza)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差异。方法取小鼠腹股沟的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对其进行表面标记和成骨、成脂分化能力鉴定。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 目的探讨体内心肌微环境及体外5-氮杂胞苷(5-aza)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差异。方法取小鼠腹股沟的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对其进行表面标记和成骨、成脂分化能力鉴定。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ADMSCs,分为5-aza体外诱导组、体内心肌移植组,体外诱导3周以及体内移植1周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T(cT nT)的表达。结果两种诱导方法ADMSCs均表达cT nT,5-aza诱导组3周表达率(33.33±3.79)%,移植组1周表达率(42.93±4.04)%,移植组1周较5-aza诱导组3周具有更高的分化效率(P<0.05)。结论体外5-aza化学诱导和体内心肌微环境均可使AD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但心肌微环境的诱导分化效率明显高于5-az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T 5-氮杂胞苷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微环境 免疫荧光 小鼠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R-212-3p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影响
18
作者 贾丙申 于鹏 +5 位作者 焦拓 李君 李明 曲国欣 纪志华 付昆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0期1713-1717,1721,共6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泌体miR-212-3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健康者血清各20例,采用RT-qPCR检测血清中miR-...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泌体miR-212-3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健康者血清各20例,采用RT-qPCR检测血清中miR-212-3p的表达情况。体外细胞可分为4组:RA-FLS细胞单独培养(NC组)、RA-FLS细胞+Exo-ADSCs共培养(Exo组)、RA-FLS细胞+沉默外泌体miR-212-3p共培养(Exo-antagomiR-212-3p组)、敲降RA-FLS细胞SMAD1+沉默外泌体miR-212-3p共培养(si-SMAD1+Exo-antagomiR-212-3p组)。外源性调节ADSCs细胞中miR-212-3p和RA-FLS细胞中SMAD1的表达水平后,将ADSCs外泌体与RA-FLS细胞共培养,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RA-FLS细胞增殖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12-3p与SMAD1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健康者相比,miR-212-3p在RA患者血清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Exo组中miR-212-3p表达显著上调,增殖活力、迁移和侵袭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212-3p能够靶向结合SMAD1的3′UTR;同时与NC组相比,Exo组及si-SMAD1+Exo-antagomiR-212-3p组中SMAD1相对表达、RA-FLS细胞增殖活力、迁移和侵袭数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xo-antagomiR-212-3p组中SMAD1相对表达、RA-FLS细胞增殖活力、迁移和侵袭数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SCs外泌体miR-212-3p在RA患者和RA-FLS细胞中低表达,其通过靶向下调SMAD1抑制RA-FL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滑膜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外泌体 miR-212-3p SMAD1
下载PDF
IL-1β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徐杨超 赖青 +2 位作者 吴坚 汪炜 郑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682-1687,共6页
目的:观察IL-1β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方法:从成年大鼠腹股沟处分离培养ADSCs,分别加入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5μg/L IL-1β(HGF+5IL-1β组)、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目的:观察IL-1β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方法:从成年大鼠腹股沟处分离培养ADSCs,分别加入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5μg/L IL-1β(HGF+5IL-1β组)、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μg/L IL-1β(HGF+10IL-1β组)、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20μg/L IL-1β(HGF+20IL-1β组)诱导分化,观察72 h内的细胞形态变化与白蛋白、CK18蛋白表达。将IL-1β通过慢病毒感染方式转染至ADSCs,用于移植实验。取54只成年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造模24 h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未转染组尾静脉注射ADSCs,转染组尾静脉注射IL-1β基因修饰的ADSCs,移植后24 h、48 h、72 h进行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分析。结果:体外实验显示,IL-1β可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ADSCs转化,增加转化细胞的白蛋白与CK18蛋白表达,诱导其分化为肝样细胞,且该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肝功能检测显示,未转染组48 h和72 h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值低于模型组(P<0.05),转染组移植后48 h和72 h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值低于未转染组(P<0.05)。未转染移植后48 h和72 h的肝组织病理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肝组织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转染组移植后48 h和72 h的肝组织病理评分低于未转染组(P<0.05),肝组织损伤程度轻于未转染组。结论:IL-1β基因修饰的ADSCs可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恢复,降低肝组织病理评分,加快肝脏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修饰 细胞移植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内皮祖细胞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20
作者 侯晓琳 梁君 +1 位作者 杨成 崔梅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3981-3987,共7页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内皮祖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否有治疗效果尚不明确,二者都是生物组织工程重要的种子细胞,均可进行移植。目的:探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内皮祖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否有治疗效果尚不明确,二者都是生物组织工程重要的种子细胞,均可进行移植。目的:探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联合移植组、糖皮质激素组、模型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5组小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第7,10天各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或内皮祖细胞、地塞米松磷酸钠、磷酸盐缓冲液。造模第12天处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组织学病理评分、结肠长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等。结果与结论:①糖皮质激素组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具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优于糖皮质激素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内皮祖细胞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不显著,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优于其他各组,显著改善结肠缩短程度、疾病活动指数、组织学病理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荧光标记 细胞移植 C57BL/6J小鼠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