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遗民文学家徐芳年表
1
作者 潘浩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8,共12页
徐芳是清初成就颇为突出的明遗民文学家。学界对其生平了解不够。笔者在此前《清初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一文的基础上,根据徐芳别集《悬榻编》、文言小说集《藏山稿外编》、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文献的徐芳轶文以及其友朋文字... 徐芳是清初成就颇为突出的明遗民文学家。学界对其生平了解不够。笔者在此前《清初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生卒年及其他》一文的基础上,根据徐芳别集《悬榻编》、文言小说集《藏山稿外编》、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文献的徐芳轶文以及其友朋文字,按年排比、勾勒其生平事迹,制作年表,以期为徐芳研究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徐芳 年表0x09
下载PDF
论南明忠君绝命诗涌现的政治合力
2
作者 刘建明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709-715,共7页
通过对朱明朝廷强化忠君思想的阐释,得出了要想统治政权的稳固必须让世人思想根植忠君的种子的结论。在17世纪中叶华夏大地上,崇祯皇帝殉国、满人入侵威逼、孙可望谋变残杀等这些政治因素碰撞叠加,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共振效应,涌... 通过对朱明朝廷强化忠君思想的阐释,得出了要想统治政权的稳固必须让世人思想根植忠君的种子的结论。在17世纪中叶华夏大地上,崇祯皇帝殉国、满人入侵威逼、孙可望谋变残杀等这些政治因素碰撞叠加,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共振效应,涌现出大量忠君泣血的绝命诗篇,最终导致了南明庞大文人群体殉节的悲壮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明 遗民 政权 忠君 绝命诗
下载PDF
明遗民的坚守与担当:徐枋文史创作综论
3
作者 温世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7-22,94,共7页
作为明季遗民文士的典范,徐枋在文学、史学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明末清初文化思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致可言,以诗歌抒写铮亮志节的坚守,以史笔展示于家国民族的关注担当,自是徐枋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题旨。而作为明遗民作家... 作为明季遗民文士的典范,徐枋在文学、史学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明末清初文化思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致可言,以诗歌抒写铮亮志节的坚守,以史笔展示于家国民族的关注担当,自是徐枋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题旨。而作为明遗民作家的重要代表,徐枋的文史创作旨趣与明末清初的经世思想潮流是相呼应的,具有不可轻忽的时代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徐枋 诗歌创作 历史著述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桂枝未遂知衔恨 诗草空遗泪眼看——吴历诗漫论
4
作者 马卫中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80-85,100,共7页
吴历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爱国遗民,也是中国较早的天主教信徒,其诗歌作为吴历特殊经历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即诗史价值。吴历作为画家,所特有的艺术敏感性和艺术想象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初是... 吴历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爱国遗民,也是中国较早的天主教信徒,其诗歌作为吴历特殊经历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即诗史价值。吴历作为画家,所特有的艺术敏感性和艺术想象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初是中国诗歌史上甚为辉煌的时期,以钱谦益为魁首的虞山诗派影响巨大,吴历是常熟人,得钱氏真传,又不为所囿,其诗歌创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在清初诗坛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历 明遗民 天主教徒 诗人 画家
下载PDF
清初易堂文人群形成的文化因素考察
5
作者 马将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0期68-73,共6页
明清鼎革之际,先朝之遗民纷纷遁逸山野,更有志同道合者结为社团,易堂文人群即是其中的典范。易堂诸子有明确的结社意识,考其形成原因,既为时局所迫,构屋于地势险要之翠微峰巅,有"结社共保"之意,然诸如明人结社与讲习之风、诗... 明清鼎革之际,先朝之遗民纷纷遁逸山野,更有志同道合者结为社团,易堂文人群即是其中的典范。易堂诸子有明确的结社意识,考其形成原因,既为时局所迫,构屋于地势险要之翠微峰巅,有"结社共保"之意,然诸如明人结社与讲习之风、诗酒风流与精研时艺之风以及前代遗民生活方式之标榜等历史文化因素在易堂文人群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乎此,可更为深刻地理解清初遗民结社繁复的文化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堂文人群 遗民 文化因素
下载PDF
有谁问我心修法,授予灵均一卷经——明遗民钱澄之对楚辞接受与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纪晓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41-48,共8页
明代遗民钱澄之对楚辞的接受与研究以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楚辞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济世精神的接受和继承,将屈原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反映时代巨变的诗篇中。归隐田园以后,钱澄之主要借... 明代遗民钱澄之对楚辞的接受与研究以1651年终归家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楚辞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屈原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济世精神的接受和继承,将屈原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反映时代巨变的诗篇中。归隐田园以后,钱澄之主要借注疏屈原作品来寻找精神慰藉,寄托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屈诂》是其后期楚辞研究之结晶,该书耗费钱氏多年心血,凝聚着其浓重的遗民情结,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楚辞研究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楚辞 遗民情结
下载PDF
明遗民画家的“遗”与“逸”之辨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付阳华 王云仙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66,共6页
明遗民画家处于明清两朝易代之际,由于对政治抱疏离态度,多数人追求隐逸的生活。但他们的"隐逸"建立在"遗民"的政治身份之上,被动"遗"世的命运和主动"逸"世的选择产生出态度、行为以及作画风... 明遗民画家处于明清两朝易代之际,由于对政治抱疏离态度,多数人追求隐逸的生活。但他们的"隐逸"建立在"遗民"的政治身份之上,被动"遗"世的命运和主动"逸"世的选择产生出态度、行为以及作画风格的两极化状态。首先,明遗民画家在对"遗民"语义的厘定中,与"逸民"身份划清界限,是对易代之际节义的强调;而明清画坛标榜"逸气",明遗民画家的创新能力又使"逸品"得到了新的诠释。其次,明遗民画家在隐逸生活中的穷愁、欲有所为的反机以及谋生手段的多样奇特表现出与历代文人迥然不同的"逸"世特征,"遗"与"逸"在此又发生碰撞。最后,明遗民画家绘画中"技巧的仿古"与"目的的遣兴",形成狂放与隐忍风格的两极发挥,这和"遗"与"逸"共同在他们身上的结合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画家 隐逸 中国绘画史 画风
原文传递
天然和尚函昰与“函”字辈诸人的交往
8
作者 韦盛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与礼空隐道独为师的“函”字辈诸人,或早卒,或抗清而牺牲,或为遗民,其与天然函禅师的交往,表现出那个时代岭南佛门的禅僧具有强烈的遗民倾向,其价值取向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天然函昰 函字辈 交往 遗民倾向
下载PDF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被引量:7
9
作者 姜胜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9-14,共6页
明遗民在民族思想和忠义思想激励下 ,不仕清朝 ,为了保留故国之史 ,他们积极研治明史 ,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私家撰修 ,一是襄助官修。前者重在探讨明亡原因 ,对明季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后者从提供史料、审核史稿、提出建议、亲自与修... 明遗民在民族思想和忠义思想激励下 ,不仕清朝 ,为了保留故国之史 ,他们积极研治明史 ,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私家撰修 ,一是襄助官修。前者重在探讨明亡原因 ,对明季史进行了深刻反思 ,后者从提供史料、审核史稿、提出建议、亲自与修等几个方面 ,帮助官方撰修《明史》 ,使之体例完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明亡原因 私修明史 官修明史
下载PDF
论道盛弟子对《三子会宗论》的再阐释——以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为中心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19,154,共6页
明遗民觉浪道盛著《三子会宗论》,提出以孟子会宗庄子和屈原。道盛的三位弟子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子会宗论》进行再阐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暗含着遗民的独特心迹。他们试图会宗庄子之生与屈原之忠,... 明遗民觉浪道盛著《三子会宗论》,提出以孟子会宗庄子和屈原。道盛的三位弟子方以智、钱澄之、屈大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子会宗论》进行再阐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暗含着遗民的独特心迹。他们试图会宗庄子之生与屈原之忠,由此为自己选择做遗民而非死节的行为寻求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子会宗论》 明遗民 孟子 庄子 屈原
下载PDF
朱彝尊与易堂诸子交谊考述
11
作者 胡愚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20,共9页
朱彝尊与魏禧相识于扬州,因二人年龄、经历、出身与职志等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逐渐结为至交。诗文方面,朱氏不仅与魏禧有密切的交流,与其兄魏际瑞亦有书信往来。朱彝尊与曾灿相识于京师,游处累月,朱氏仕清后,重逢于苏州,因身份迥异,曾... 朱彝尊与魏禧相识于扬州,因二人年龄、经历、出身与职志等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逐渐结为至交。诗文方面,朱氏不仅与魏禧有密切的交流,与其兄魏际瑞亦有书信往来。朱彝尊与曾灿相识于京师,游处累月,朱氏仕清后,重逢于苏州,因身份迥异,曾氏遂有“云泥之叹”。康熙二十三年(1684),朱氏因小事被谪官,其心境为之转变,希冀通过曾灿与魏禧之侄魏世傚搭建与“南园词客”接续前谊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易堂诸子 魏禧 曾灿 遗民 考述
下载PDF
从“文风底色”到“儒商叠色”——明清顺德园林发展历程
12
作者 张凤娟 林叶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8期49-54,共6页
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清晖园所在地的顺德,明代前期已形成园林营建传统,至清代中期进入鼎盛期。园林作为文学发生地,与文学、教育共生,“文风底色”贯穿明清园林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明末清初园林叠加“遗民瑰色”,成为明代遗民的精神家... 作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清晖园所在地的顺德,明代前期已形成园林营建传统,至清代中期进入鼎盛期。园林作为文学发生地,与文学、教育共生,“文风底色”贯穿明清园林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明末清初园林叠加“遗民瑰色”,成为明代遗民的精神家园。清代中后期园林叠加“儒商混色”,园主身份由进士学者,到文人、豪商并存,儒商并重,园林既体现文学艺术性,亦带有珠三角生活的世俗性和商业性的文化特质。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把握,以顺德为个案分析,考察岭南园林明代、清初、清代中后期三个阶段的艺术实践状态,为岭南园林史研究提供鲜活的区域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晖园 南园 岭南园林 遗民 商业 广东顺德
下载PDF
叶绍袁《甲行日注》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雪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9-42,共4页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体现的爱国忧生的遗民情怀及其简丽文风和幽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绍袁 《甲行日注》 小品文 明遗民
下载PDF
论明遗民对清政权的接受和认可——以陈恭尹交游的转变过程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富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1,共5页
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许多汉族士人对待清政权的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陈恭尹是抗清烈士遗孤,是明末清初标志性的著名遗民。他早年谨慎交接,晚年却与仕清者密切交往,对清政权的态度也逐渐由敌视转变为接受和认同。他虽然终身不... 康熙十八年(1679)前后,许多汉族士人对待清政权的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陈恭尹是抗清烈士遗孤,是明末清初标志性的著名遗民。他早年谨慎交接,晚年却与仕清者密切交往,对清政权的态度也逐渐由敌视转变为接受和认同。他虽然终身不仕,但对地方官员、当朝皇帝多有肯定和颂美,并鼓励自己的朋友和儿子求取当朝功名。覆巢孑遗陈恭尹的这一转变在当时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恭尹 明遗民 仕清者 清政权 康熙帝
下载PDF
清初正统观与遗民辞赋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维枫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42-53,共12页
“正统观”是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命题之一,“正统”说自产生以来,争辩之声便哓哓不止,尤其是处夷狄交侵、亡国易鼎之际。清初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观”,整体呈现如下趋向:清廷以夷变夏的高压政策之下,遗民极力捍卫汉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正统... “正统观”是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命题之一,“正统”说自产生以来,争辩之声便哓哓不止,尤其是处夷狄交侵、亡国易鼎之际。清初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观”,整体呈现如下趋向:清廷以夷变夏的高压政策之下,遗民极力捍卫汉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正统;清廷施行怀柔政策,华夷文化思想观念逐渐走向融合;随着清廷统治日久,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论逐渐消解。遗民辞赋参与清初正统论与华夷之辨,清晰地记录了不同思想语境下正统观的演变轨迹,同时呈现清初不同形态的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遗民 辞赋 正统观 华夷之辨
下载PDF
樊圻、吴宏合作《寇湄像》讨论——以像主形象在清代之形塑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詹镇鹏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70,共15页
该文透过分析清初金陵画家樊圻和吴宏合作于1651年的《寇湄像》,考察小像的风格、流传和文化意义。画家以白描手法展示了寇湄"美人迟暮"的意象,与明遗民余怀的题赞以及钱谦益之赠诗相应和,为后世之解读定下了基调。此外,画像... 该文透过分析清初金陵画家樊圻和吴宏合作于1651年的《寇湄像》,考察小像的风格、流传和文化意义。画家以白描手法展示了寇湄"美人迟暮"的意象,与明遗民余怀的题赞以及钱谦益之赠诗相应和,为后世之解读定下了基调。此外,画像的十四首题咏及其流传展示了清人多元的诠释视角,远非"遗民"单一概念所能涵盖。从小像之相对私密化传阅走向《秦淮八艳图咏》出版之大众化传播,其人物形象早已不囿于图像的局限,并被赋予生动丰富的传奇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寇湄 余怀 题咏 明遗民 秦淋八艳
原文传递
方仲舒交游考及其遗民情结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雪山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年第4期90-94,共5页
方仲舒为桐城派方苞之父,生性喜交游,不治生产。其所往来者,多为明遗民,尤其与杜濬、杜岕兄弟、方文、钱澄之、胡其毅等人往来更密切。通过交游对象与唱和诗文的分析发现,方仲舒堪称是明遗民,并对其子方苞出处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关键词 方仲舒 方苞 交游 明遗民
下载PDF
清初隐逸拒征过程的激烈化及其诠释——以李颙的征召经历为例
18
作者 罗吉芝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康熙十八年(1679),三藩未平之际,清廷举行了博学宏词科举试,网罗众多山林隐逸,舆论称之为清廷一大盛事。文中所谈及的李颙(1627—1705)即是当时清廷的重点网罗对象之一。在其被征召期间,一场稽古右文的盛事竟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威逼... 康熙十八年(1679),三藩未平之际,清廷举行了博学宏词科举试,网罗众多山林隐逸,舆论称之为清廷一大盛事。文中所谈及的李颙(1627—1705)即是当时清廷的重点网罗对象之一。在其被征召期间,一场稽古右文的盛事竟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威逼。通过分析威逼与受威逼者各自的原因可知,双方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推动这场征召进入一个不可回旋的境地。清廷一方的施暴来源于当时平三藩的大背景影响,长期在隐逸征召中的被动局面,以及在具体执行中采取的粗暴手段。而通过对李颙一方的观察可以发现,李颙的拒荐中其实存在着一种话语模式,而这种话语模式并不孤立存在,它也体现在其他隐逸的拒荐行为中,而这种话语模式的产生实际上是受整个遗民交友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宏词科 李颙 遗民 话语模式 遗民交友圈
下载PDF
清代书法墨法嬗变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明刚 《艺术探索》 2013年第4期43-46,53,共5页
清代书法墨法中蕴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观:遗民墨法浓淡枯润,知白守黑;画家墨法笔情墨韵,气象万千;帖学墨法浓淡相宜,一墨传神;碑学墨法浓密厚实,苍茫古朴;馆阁墨法墨迹厚实,藏锋于墨。清代书家在墨法上不断开掘,以线的飞动、墨的润华,抒... 清代书法墨法中蕴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观:遗民墨法浓淡枯润,知白守黑;画家墨法笔情墨韵,气象万千;帖学墨法浓淡相宜,一墨传神;碑学墨法浓密厚实,苍茫古朴;馆阁墨法墨迹厚实,藏锋于墨。清代书家在墨法上不断开掘,以线的飞动、墨的润华,抒写着迥然相异的深层精神追求,探寻着文化生命的幽妙之境,迹化出主流审美意识嬗递演变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墨法 遗民 画家 碑学 帖学 馆阁体
下载PDF
清初东渡视域下的胜朝书写——浙东遗民张斐的文学审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敖运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7-24,共8页
明末清初因家国覆亡、地域性格及个体遭际的不同,由此形成了特定时代文风的情感基调。清初浙江诗人张斐,因遭逢家国覆亡的人生经历,其诗文主题变家国之痛为家国之愁,变地域性格为异域风情,其学人之思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壮... 明末清初因家国覆亡、地域性格及个体遭际的不同,由此形成了特定时代文风的情感基调。清初浙江诗人张斐,因遭逢家国覆亡的人生经历,其诗文主题变家国之痛为家国之愁,变地域性格为异域风情,其学人之思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壮志未酬的胸怀相激荡,包括其两次乞师日本的挫败,皆呈现出反清复明事业的末路境况,其诗歌创作兼有"大历诗风"的诗文创作范式,由此,张斐亦完成了自身胜朝身份的文学书写及其遗民行为的经典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遗民 张斐 乞师 诗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