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癌与抑癌基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4
1
作者 项芳芳 毛高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398,共5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高危害消化系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20万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迅速,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目前,我国大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 大肠癌是常见的高危害消化系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20万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迅速,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目前,我国大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涉及多个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许多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变是一个涉及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渐进演化的积累过程.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有p53、APC、DCC、MMR等,原癌基因有k-ras、c-myc等.本文就以上基因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抑癌基因 APC基因 错配修复基因 P53基因 K-RAS基因
下载PDF
APC gene mutations in Chinese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patients 被引量:11
2
作者 Sheng, Jian-Qiu Cui, Wei-Jia +7 位作者 Fu, Lei Jin, Peng Han, Ying Li, Shu-Jun Fan, Ru-Ying Li, Ai-Qin Zhang, Ming-Zhi Li, Shi-R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522-1526,共5页
AIM: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gene germline mut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ETHODS:APC gene from 14 FAP families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 AIM: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gene germline mut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ETHODS:APC gene from 14 FAP families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and underwent direct sequencing to determine the micromutation type.For the samples without micromutation,the large fragment deletion of APC gene was examined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RESULTS:There were gene micromutations in 9 families with a micromutation detection rate of 64.3%(9/14),including 6 frameshift mutations(66.7%),1 nonsense mutation(11.1%)and 2 splicing mutations(22.2%).Large fragment deletions were detected by MLPA in 2 families.The total mutation detection rate of micromutations and large fragment deletions was 78.6%(11/14).CONCLUSION:The detection rate of APC gene germline mutation can be improved by direct sequencing combined with MLPA large fragment deletion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Large fragment deletion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UTATION
下载PDF
健脾消痰法防治多发性结直肠腺瘤内镜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牛晓玲 孙志广 +2 位作者 周芬敏 徐春巍 陆瑞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8-740,共3页
目的:运用健脾消痰法治疗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者,观察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结直肠腺瘤复发率、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β-连接素(β-catenin)、磷酸酶基因(PTEN)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 目的:运用健脾消痰法治疗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者,观察其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结直肠腺瘤复发率、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β-连接素(β-catenin)、磷酸酶基因(PTEN)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虚痰阻证结直肠腺瘤患者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在内镜下切除后不另做治疗,观察组在内镜下切除后给予健脾消痰汤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在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便血、腹痛、腹胀、头重肢困、食少纳差、黏液便、排便不爽、脉象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结直肠腺瘤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APC、PTEN在肠黏膜的表达有明显提高(P<0.05),β-catenin明显下降(P<0.05)。结论:健脾消痰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复发,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结直肠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消痰汤 结直肠腺瘤 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 磷酸酶基因(PTEN) β-连接素(β-catenin)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中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分析(英文)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晓蓉 单祥年 +3 位作者 Friedl W Uhlhaas S Propping P 王亚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索有效的突变检测技术,系统分析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相关基因结肠腺瘤病(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及其与疾病表型的关系。方法从22例临床确诊的FAP患者,外周静脉血中提取... 目的探索有效的突变检测技术,系统分析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相关基因结肠腺瘤病(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及其与疾病表型的关系。方法从22例临床确诊的FAP患者,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蛋白截短检测、测序技术结合应用进行全基因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结果22例FAP患者中13例检出APC基因胚系突变,均为无义或移码突变。基因型-表型关系的初步分析表明,在基因5′端或3′端发生突变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在基因中段发生突变的患者临床症状典型或严重。结论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可敏感、高效地检出APC基因突变,APC基因的突变型与FAP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关联,所采用的技术体系适用于FAP症状出现前的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疾病 腺瘤样息肉病 APC基因 胚系突变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肺癌中结肠多发性腺瘤样息肉基因启动子1A序列甲基化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潘世扬 张寄南 +7 位作者 魏源华 姚孝明 王贤 黎青 黄珮珺 杨笛 束永前 童明庆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寻结肠多发性腺瘤样息肉(APC)基因启动子1A序列中肺癌甲基化位点及其存在模式。方法用甲基化序列特异性引物,对阳性控制样品(CB+)、阴性控制样品(CB-)、13份正常肺组织及19份肺癌组织进行APC基因启动子1A序列甲基化特异性扩增(MS... 目的探寻结肠多发性腺瘤样息肉(APC)基因启动子1A序列中肺癌甲基化位点及其存在模式。方法用甲基化序列特异性引物,对阳性控制样品(CB+)、阴性控制样品(CB-)、13份正常肺组织及19份肺癌组织进行APC基因启动子1A序列甲基化特异性扩增(MSP),其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和进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在19份肺癌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1A序列的707、714、719和726位点发生高甲基化,甲基化率分别为95%(18/19)、74%(14/19)、74%(14/19)和74%(14/19),与正常肺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679和687位点甲基化发生率均为11%(2/19),与正常肺组织甲基化发生率(0/13)接近(P>0.05)。结论在APC基因启动子1A序列中存在CPG胞嘧啶二核苷酸特定甲基化模式,其对肺癌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肺肿瘤 结肠多发性腺瘤样息肉基因
原文传递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大肠腺瘤-癌序列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唐慧 邹云莲 +7 位作者 朱军 严颜 寿涛 左赞 何旭 杨昆宪 严新民 郭强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27-532,共6页
目的筛选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因,探讨大肠腺瘤一癌序列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Trizol法分别提取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DukesA、DukesB和DukesC—D大肠腺癌组织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逆转录得双链cDNA,生物素标记cRNA... 目的筛选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因,探讨大肠腺瘤一癌序列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Trizol法分别提取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DukesA、DukesB和DukesC—D大肠腺癌组织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逆转录得双链cDNA,生物素标记cRNA探针,与Affymetrix U133 PLAS2.0基因芯片(涵盖18400个转录本,代表145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杂交,Gene Scanner3000激光系统扫描,GCOS1.2分析软件读取处理杂交信号。计算机分析,比较5种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分别以大肠腺瘤,Dukes A、Dukes B和DukesC—D大肠腺癌组织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相比后发现在4个组中存在共同表达差异的基因253个,其中表达持续上调基因34个(已知基因29个,未知功能基因5个),表达持续下调基因219个(已知基因196个,未知功能基因23个)。结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演变过程。这些基因在大肠癌前病变一大肠腺瘤阶段就已经有异常表达,说明正常大肠黏膜细胞恶性转变的潜能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已经存在,并且其作用持续贯穿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大肠腺瘤一癌序列的分子机制,并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息肉病 结肠 腺癌 基因表达芯片 基因表达谱
原文传递
一个新的APC基因内含子c.531+6T>G变异导致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例报告
7
作者 姚瑶 高扬 +4 位作者 单军奇 李昕豫 韩玮 李增军 孙燕来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于15岁左右出现肠道内息肉,后因腹痛、腹胀、便血等临床症状至医院就诊。FAP的发病机制为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其功能丧失,无法正常调控细胞增殖,最终发展成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于15岁左右出现肠道内息肉,后因腹痛、腹胀、便血等临床症状至医院就诊。FAP的发病机制为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其功能丧失,无法正常调控细胞增殖,最终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我们通过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1例FAP患者APC基因内含子区的一个新突变——c.531+6T>G杂合变异,且其两位姐姐均存在此突变位点且均已发病。APC基因突变导致下游形成一个早期终止密码子,APC蛋白发生截断改变,表达截断蛋白1,从而削弱了APC对细胞增殖的固有抑制作用,导致APC蛋白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疾病恶化。目前尚未发现有这一突变位点的报道,笔者认为在有APC突变的FAP临床表现的患者中,此位点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基因检测参考点,不应遗漏并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瘤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APC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APC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林金容 姜泊 +5 位作者 张亚历 王晓怀 林鸿 韩慧霞 刘晓霞 周殿元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9期805-806,共2页
?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家族性 腺瘤性 鼻肉病基因 突变
下载PDF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Wnt通路中APC/β-catenin基因异常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吉龙 王坚 +2 位作者 周晓燕 侯英勇 朱雄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59-863,共5页
背景与目的:APC和β-caten in基因作为W nt通路上重要的成员,其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APC和-βcaten in基因突变,探讨W nt通路中APC/β-caten in基因异常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背景与目的:APC和β-caten in基因作为W nt通路上重要的成员,其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APC和-βcaten in基因突变,探讨W nt通路中APC/β-caten in基因异常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DHPLC-Sequence的方法分析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APC和-βcaten in基因的突变,免疫组织化学EnV 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 in、cyc linD1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APC基因发生碱基置换突变,均为体系突变,突变率为26.1%(18/69),突变不产生截短APC蛋白。β-caten in基因发生碱基转换,突变率为18.8%(13/69),导致第3外显子的codon41处苏氨酸磷酸化位点转变为丙氨酸。-βcaten in蛋白异常表达阳性率为47.8%(33/69),在APC、β-caten in基因突变阳性和阴性病例间,其异常表达阳性率没有显著差异。β-caten in异常表达阳性病例的c-myc蛋白阳性率(69.7%,23/33)显著高于阴性病例的c-myc阳性率(22.2%,8/36),两者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earson's r=0.477),而cyc linD1的表达没有显示出这种相关性和差异。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APC、β-caten in基因存在体系突变,β-caten in蛋白存在异常表达,可能引起c-myc表达增加。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W nt通路存在异常,可能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APC基因 Β-CATENIN 基因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下载PDF
葛花解酲方对移植性肝癌小鼠肿瘤组织生长抑制及其APC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军 唐东昕 +4 位作者 龙奉玺 罗莉 王镜辉 郭斌 杨柱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8-133,共6页
目的:探讨葛花解酲方对BALB/c小鼠H22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肿瘤组织腺瘤样息肉蛋白(AP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葛花解酲方高、低剂量(40,20 g·kg-1)组,正常组不做处理,其余3组制备... 目的:探讨葛花解酲方对BALB/c小鼠H22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肿瘤组织腺瘤样息肉蛋白(AP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葛花解酲方高、低剂量(40,20 g·kg-1)组,正常组不做处理,其余3组制备移植性肝癌小鼠模型,从造模后第2日开始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ig,葛花解酲方高、低剂量组给予同体积中药水煎剂ig。ig剂量均为0.01 m L·g-1,连续灌服12 d后处死小鼠,完整剥离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肿瘤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取脾脏和胸腺,计算脾脏和胸腺指数;取血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APC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PC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花解酲方高、低剂量组对小鼠瘤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7.05%,16.51%(P<0.05,P<0.01)。模型组APC蛋白高表达,葛花解酲方高、低剂量组中APC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葛花解酲方在一定剂量下能抑制肝癌小鼠瘤块的生长,并呈量效关系,还对抑癌基因APC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这可能是葛花解酲方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花解酲方 肝癌 腺瘤样息肉蛋白 抑癌基因
原文传递
腺瘤性息肉病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浆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长春 毛伟敏 凌志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9-722,共4页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外周血APC甲基化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实时定量MSP技术检测76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以及术...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外周血APC甲基化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实时定量MSP技术检测76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以及术前1d、术中及术后7d外周血游离DNA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选取60名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浆DNA作对照。结果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APC基因甲基化率分别44.74%(34/76)和42.11%(32/7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健康对照组[(6.58%(5/76)和1.67%(1/60),均P=0.000]。APC基因甲基化率在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ROC曲线Youden指数为0.849(P=0.000)。APC基因甲基化分别与患者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神经脉管浸润有关(P〈0.05):家族肿瘤史是与外周血游离DNA中APC甲基化有关的独立因素(P〈0.05)。术前、术中、术后血浆中DNA甲基化发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游离DNA中APC甲基化率可反映肿瘤进展状态.并随肿瘤实体的摘除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DNA甲基化
原文传递
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易感性的关联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鹏 张鹏 +2 位作者 洪然 黄孟麟 覃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 分析腺瘤样结肠息肉(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武汉市第八医院常规内镜发现的16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组),另招募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内镜体检... 目的 分析腺瘤样结肠息肉(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武汉市第八医院常规内镜发现的16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组),另招募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内镜体检正常者85名(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PC基因rs1804197位点多态性,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情况,分析APC基因多态性、肥胖及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息肉组APC基因rs1804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为23.15%高于对照组的1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息肉组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Hp感染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162例结直肠息肉组患者中增生性息肉81例、低级别上皮类瘤变41例、高级别上皮类瘤变40例,结直肠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Hp感染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级别上皮类瘤变Hp感染比例较高;结直肠息肉不同病理类型患者APC基因rs1804197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BMI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C基因rs1804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BMI≥28 kg/m^(2)、Hp感染可能增加结直肠息肉的易感性,且Hp感染还可能与细胞异型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样结肠息肉基因 肥胖 幽门螺杆菌 结直肠息肉 易感性
原文传递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3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善荣 张苏展 郑树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检测我国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 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变... 目的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检测我国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 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变异特征,研究其病因机制。方法采集31个家系的先证者、患者和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抽提DNA并以降落式PCR扩增APC基因各外显子和启动子。基因突变检测先由DHPLE进行筛选,发现异常峰者进行测序鉴定并TA克隆鉴定,结果与网络数据进行比对。结果31个家系中共有15个家系检出了12种不同的突变类型,FAP家系APC基因的突变检出率为48.39%。发现了4种新的突变及3例不同的内含子突变。4个新的突变分别位于255、677、1192、1403密码子,均为移码突变。证明了DHPLC能检出APC基因的突变。在APC基因的突变中,移码突变占86.67%,无义突变占13.33%,说明移码突变是中国人APC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在突变位点上,第15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约占86.67%。结论FAP家系APC基因的突变检出率为48.39%,发现了4种新的导致蛋白编码改变的突变。证实中国人FAP家系中APC基因突变位点以第15外显子最常见,类型以移码突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军 刘为青 +2 位作者 李文亮 王志强 董坚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s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的5个FAP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APC基因突变比对分析,将筛选得到的sSNP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包括蛋白...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APC基因同义突变SNP(s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的5个FAP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APC基因突变比对分析,将筛选得到的sSNP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包括蛋白编码、剪接调节、转录调节、翻译后调节,并对RNA二级结构影响分析方面的预测。结果筛选得到5个可能对APC蛋白产生影响的sSNP,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这些sSNP在mRNA水平影响剪接增强子(ESE)从而引起APC外显子异常剪切,使APC蛋白截短而导致FAP。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这些sSNP对RNA稳定、与其他RNA或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产生功能性影响。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手段,APC基因的某些sSNP引起的突变效应可以解释部分APC阴性FAP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腺瘤息肉病 结肠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APC基因 同义突变SNP 生物信息学工具
下载PDF
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超 闵寒 +4 位作者 张金坤 杨柳 周春晓 凌鑫 余强 《胃肠病学》 2019年第5期269-273,共5页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 背景: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目的:探讨1例FAP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1例反复便血的患者接受内镜检查、病理学分析、家族史调查后诊断为FAP,应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该FAP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该家系中存在APC基因杂合突变c.2800_2803delACTT(p.T934fs),使APC基因发生移码突变,导致该基因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形成结构异常的蛋白。该突变可导致较为严重的FAP症状,早发结直肠腺瘤和癌变。结论:NGS可更早、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遗传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检测方法。p.T934fs杂合突变是引起该FAP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受累成员需行息肉切除手术,以避免结肠恶化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息肉病 基因 APC 移码突变 系谱
下载PDF
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患肉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的胚系突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婷婷 陈森清 +4 位作者 张晓梅 尚俊清 周欣 李金田 周建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JP)患者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类型。方法对9个FAP家系18名成员进行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 目的探讨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JP)患者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类型。方法对9个FAP家系18名成员进行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APC基因有无大片段缺失。再应用PCR扩增APC基因的15个外显子区域,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每个扩增片段进行筛查,流出峰异常的片段,经DNA测序验证小片段的改变。结果9个家系中有3个家系发现有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家系2为c.3184-3187delCAAA,家系4为c.5432C〉T,家系9为c.3925—3929del AAAAG。3种突变中c.5432C〉T在数据库中未见报道。结论中国人不同的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引起FAP;无APC胚系突变的FAP患者的发病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胚系突变
原文传递
Hepatocellular adenoma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17
作者 Keisuke Inaba Takanori Sakaguchi +7 位作者 Kiyotaka Kurachi Hiroki Mori Toshio Nakamura Yasuo Takehara Satoshi Baba Masato Maekawa Haruhiko Sugimura Hiroyuki Konno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2年第11期322-326,共5页
Hepatocellular adenoma (HCA) is a benign liver tumor that most frequently occurs in young women using oral contraceptives.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HCA in a 29 years old female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 Hepatocellular adenoma (HCA) is a benign liver tumor that most frequently occurs in young women using oral contraceptives.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HCA in a 29 years old female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The first proband was her sister, who under-went a total colectomy and was genetically diagnosed as FAP. A tumor, 3.0 cm in diameter, was detected in the right lobe of the liver during a screening study for FAP. A colonoscopy and gastroendoscopy revealed numerous adenomatous polyps without carcinoma. The patient underwent a total colectomy and ileoanal anastomosis and hepatic posterior sectoriectomy. 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liver tumor were compatible with HCA. The resected specimen of the colon revealed multiple colonic adenomatous polyps. Examination of genetic alteration revealed a germ-line mutation of th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 gene. Inactivation of the second APC allele was not found. Other genetic alterations in the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 alpha and β-catenin gene, which are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HCA, were not detected. Although FAP is reported to be complicated with various neoplasias in extracolic organs, only six cases of HCA associated with FAP, including the present case, have been reported. Additional reports will establish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HCA development in FAP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c ADENOMA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 alpha
下载PDF
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在结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热点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凯 王焕 +1 位作者 宰守峰 冯衍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826-828,832,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在结肠癌中的突变热点及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c Bioportal调取结肠癌突变位点结果,根据其中的一段突变热点区域,构建对应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过表达载体及RNAi,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并证实此...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在结肠癌中的突变热点及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c Bioportal调取结肠癌突变位点结果,根据其中的一段突变热点区域,构建对应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过表达载体及RNAi,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并证实此区域的功能。结果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在结肠癌中的突变率高达73.9%,显著高于其他肿瘤(P〈0.05);其中3 454~4 662 bp区域突变发生率占总突变次数的56.1%;构建RNAi后在正常肠上皮细胞中发现β-catenin、CD44、Ki67出现显著上调;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野生型APC(wt-APC),缺失APC(hotdelAPC)的情况下发现,wt-APC可以有效抑制c-myc、β-catenin、CD44、Ki67等致癌基因的表达,但hotdel-APC不能。结论APC基因中3 454~4 662 bp这段区域编码的蛋白可能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 结肠癌 突变热点
下载PD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in Korean patients 被引量:2
19
作者 Sung Min Jung Yong Sik Yoon +2 位作者 Seok-Byeong Lim Chang Sik Yu Jin Cheon Ki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7期4380-4388,共9页
AIM: To identify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o correlate APC mutation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ing extracolic manifestations. METHODS: One hundred thirty-f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familial ... AIM: To identify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o correlate APC mutation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ing extracolic manifestations. METHODS: One hundred thirty-f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were included. FAP was diagnosed when the number of adenomatous polyps was > 100. Data related to patient, extracoloic manifestations, cancer characteristics, operative procedure, follow up and surveillance were collected. APC mutation testing was performed in the 30 most recent patients. DNA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using 31 primer pairs on APC gene were sequenc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gnosis and feature of patient.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51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CRC) was old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out CRC(30.5 vs 36.9, P = 0.002). Older individual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colon cancer at the time of FAP diagnosis [odds ratio, 4.75(95%CI: 1.71-13.89) and 5.91(1.76-22.12) for 40-49 years and age > 50 vs age < 30).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deaths was 13 and the median age at death was 40 years(range, 27 to 85 years). Ten of the deaths(76.9%) were from CRC. Another cause of two cases of death were desmoid tumors(15.4%). Development of cancer on remnant rectal or ileal mucosa after surgery was not observed. The APC mutation testing revealed 23 pathogenic mutations and one likely pathogenic mutation, among which were four novel mutation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utational statu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as investigated. Mutations that could prodict poor prognosis were at codon 1309 which located on mutation cluster region, codon 1465 and codon 1507.CONCLUSION: Identification of APC mutations should aid in the diagnosis and counseling of family members in terms of earl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COLORECTAL NEOPLASMS APC gene Prognosis Survival
下载PDF
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1例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缺失突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逵 余强 +2 位作者 张金坤 凌鑫 黄超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20年第5期300-304,共5页
[目的]分析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基因的缺失突变,探讨基因突变在F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 [目的]分析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基因的缺失突变,探讨基因突变在F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检测,并结合内镜检查、病理分析确诊。[结果]家系中发现腺瘤样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杂合缺失c.3927_3931 delAAAGA(p.E1307 Dfs*4),该缺失使APC基因氨基酸编码发生改变,形成一个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编码终止,形成截断蛋白。[结论]APC杂合缺失c.3927_3931 delAAAGA导致终止密码子出现是该FAP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WES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对患者确诊治疗,为遗传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途径,给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腺瘤样息肉病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