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年来经胃镜检出胃癌的变化趋势-1178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丁士刚 陈龙凤 +2 位作者 安宝国 林三仁 周丽雅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1年第4期23-25,共3页
目的 根据我院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确诊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 197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 ,对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调... 目的 根据我院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确诊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 197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 ,对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调查。病理学Warthin starry染色阳性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标准。结果  2 5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 1.95 % (1178/ 6 1475 ) ,其中早期胃癌 48例 ,占 4.1%。 46 6例进行了HP的检测 ,阳性 147例 ,阳性率 31.5 %。 2 5年来每年胃癌的检出率无明显下降趋势。 2 5年来每年胃贲门癌的构成虽有一些波动 ,但无上升趋势。青年组 (≤ 35岁 )胃癌女性占 5 8.9% ,胃窦部癌占 73.3% ,胃贲门癌占 7%。老年组 (≥ 6 0岁 )胃癌女性占 19.5 % ,胃窦部癌占 44 .5 % ,胃贲门部癌占 42 .5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我国常规胃镜检查的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很低 ,2 5年来胃癌的检出率、胃贲门癌的发生率无明显下降和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胃癌 检出率 贲门癌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满晓辉 徐岩 +6 位作者 王振宁 吕志 徐米多 姜莉 罗阳 徐惠绵 张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1-645,共5页
染色体Sp21-p23区域存在与多种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为明确该染色体区域的抑癌基因与贲门癌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区域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丢失研究。首先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19例贲门癌组织中获得均质的肿瘤... 染色体Sp21-p23区域存在与多种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为明确该染色体区域的抑癌基因与贲门癌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区域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丢失研究。首先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19例贲门癌组织中获得均质的肿瘤细胞及正常的胃粘膜细胞,然后利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扩增捕获细胞的全基因组DNA。选择覆盖染色体8p21-p23区域的13个微卫星标记,利用PCR结合硝酸银染色方法分析了肿瘤细胞中染色体8p21-p23的杂合性丢失情况。结果显示,在贲门癌中染色体8p21-p23的总丢失频率高达63.2%(12/19),单一标记的丢失频率为25%~55.6%。根据不同肿瘤组织中杂合性丢失的情况,我们确定了一个最小缺失区域,即8p22GGAA-8p22ATCT标记间约1.2Mb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8p22区域抑癌基因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最小重叠区域的确定对最终鉴定该区域内的抑癌基因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抑癌基因 染色体8p21-p23 杂合性丢失
下载PDF
食管癌高发区队列内镜筛查随访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志峰 侯浚 +6 位作者 贺宇彤 郭翠兰 靳国良 宋国慧 乔翠云 白文龙 孟凡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91-492,496,共3页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发区大人群内镜加碘染色筛查敏感性和漏诊率。方法:根据2002年5月河北省磁县40~65岁2013例内镜队列筛查样本,通过以2006年1月~3月随访所证实发生的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胃癌病例为数据计算敏感性和漏诊率。结果:在...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发区大人群内镜加碘染色筛查敏感性和漏诊率。方法:根据2002年5月河北省磁县40~65岁2013例内镜队列筛查样本,通过以2006年1月~3月随访所证实发生的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胃癌病例为数据计算敏感性和漏诊率。结果:在内镜筛查后的6个月~36个月中,随访证实新发生食管鳞癌2例,贲门腺癌4例,胃窦腺癌1例,其他癌6例,死因不详1例。失访11例,随访率99.4%。经计算内镜筛查食管鳞癌灵敏度97.1%,漏诊率2.9%;贲门腺癌分别为80.0%和20.0%。结论:食管癌高发区内镜加碘染色筛查,贲门癌的灵敏度低于食管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筛查 食管鳞癌 贲门腺癌 灵敏度 漏诊率
下载PDF
体质指数与贲门腺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贲门癌关系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志峰 侯俊 +6 位作者 贺宇彤 宋国慧 靳国良 郭翠兰 白文龙 温登瑰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体质指数(BMI)与早期贲门腺癌和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方法:2004年3月和2006年7月,选择磁县两个乡25个自然村40~65岁为内镜筛查队列样本,应筛查5331例,实际内镜筛查4078例。筛查率76.5%,其中男性2012例,女性... 目的:探讨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体质指数(BMI)与早期贲门腺癌和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方法:2004年3月和2006年7月,选择磁县两个乡25个自然村40~65岁为内镜筛查队列样本,应筛查5331例,实际内镜筛查4078例。筛查率76.5%,其中男性2012例,女性2066例,性别比0.97,中位年龄47.0岁。以WHO2000年消化道肿瘤病理诊断标准,贲门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划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内癌。本队列共检出贲门LIN55例、HIN31例和早期浸润腺癌17例。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18.5体重过低、18.5~23.9正常、24.0~27.9超重、≥28.0肥胖共计4个切点,与病理诊断正常人群、贲门腺上皮内瘤变(LIN、HIN)和早期浸润癌,建立R×C列联表,分析BMI与贲门腺上皮内瘤变和贲门腺癌关联性。结果:男性在BMI正常切点,病理诊断正常、LIN、HIN和浸润癌分别占62.3%、64.1%、81.0%和83.0%;在BMI>24.0以上分别占34.5%、33.3%、19.0%和16.7%,χ2=6.675,P>0.05;女性分别为51.7%、56.3%、70.0%和40.0%;45.4%、43.8%、30.0%和60.0%,χ2=5.387,P>0.05。结论:中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贲门LIN、HIN及早期浸润癌在BMI不同切点的变化无关联性,BMI可能不是贲门癌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贲门腺癌 高级别内瘤变 低级别内瘤变
下载PDF
术中放疗对38例贲门腺癌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宗礼 陈海泉 +1 位作者 袁克莉 林擎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49-450,共2页
目的:研究术中放疗对贲门腺癌的作用。方法:1992年1月~2000年12月,38例各期贲门腺癌患者,年龄75岁以下,进半流食,无手术禁忌证。术中放疗根据病灶情况决定用6MV或9MV-E线照射贲门、食管下段、胃底、胃小弯和肝胃韧带等5个区域。结果:... 目的:研究术中放疗对贲门腺癌的作用。方法:1992年1月~2000年12月,38例各期贲门腺癌患者,年龄75岁以下,进半流食,无手术禁忌证。术中放疗根据病灶情况决定用6MV或9MV-E线照射贲门、食管下段、胃底、胃小弯和肝胃韧带等5个区域。结果:平均随访61个月,平均五年生存率39.4%。结论:贲门腺癌的术中放疗加手术治疗改善和提高了贲门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腺癌 术中 放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贲门癌急性大出血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曹福生 张水兰 《河南肿瘤学杂志》 1995年第1期37-38,共2页
作用自1980年10月至1994年2月共手术治疗贲门癌并发大出血14例,占同期手术治疗贲门癌的4.33%(14/321)。全组14例术前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者8例。在手术治疗的贲门癌大出血1... 作用自1980年10月至1994年2月共手术治疗贲门癌并发大出血14例,占同期手术治疗贲门癌的4.33%(14/321)。全组14例术前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者8例。在手术治疗的贲门癌大出血14例中有5例行急诊手术。全组切除率为100%(11/14)。术后无吻合瘘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生存5年以上者2例(均健在),3年以上者4例(2例健在),2年以上者5例(均健在),1年以内3例(均健在)。作者认为:贲门癌大出血并非为癌肿的晚期佐证,故应积极手术治疗,其预后与一般贲门癌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按食管贲门癌的原发部位对其中家族性癌比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温登瑰 单保恩 +3 位作者 张立玮 邹文娣 魏丽珍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87-691,共5页
目的:按食管贲门癌的原发部位对其中家族性癌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 267例手术病例的家族史、发病年龄、多原发癌发生率及性别比从食管上、中、下段的鳞癌到贲门腺癌的变化。结果:多原发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的... 目的:按食管贲门癌的原发部位对其中家族性癌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 267例手术病例的家族史、发病年龄、多原发癌发生率及性别比从食管上、中、下段的鳞癌到贲门腺癌的变化。结果:多原发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的比例最高,男女分别为42.1%和59.3%;单原发食管贲门癌患者中从食管上、中、下段的鳞癌再到贲门腺癌,家族史阳性的比例逐渐下降,男性分别为38.5%、26.3%、26.5%、11.2%(P<0.001),女性分别为25.0%、22.3%、23.9%、9.8%(P<0.001);从食管上、中、下段的鳞癌再到贲门腺癌,发病年龄逐渐推迟,男性分别为49、52、55、56岁(P=0.002),女性分别为50、53、55、56岁(P=0.004);上述部位别肿瘤的男女性别比逐渐增加,分别为2.2、2.1、2.2和6.2比1(P<0.001);另外上述部位别肿瘤中多原发癌的比例逐渐下降,男性分别为21.2%、2.3%、2.2%、1.4%(P=0.02),女性分别为14.3%、2.4%、3.4%、3.0%(P=0.04)。结论:从食管上、中、下段的鳞癌再到贲门腺癌,家族性癌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本研究对进一步研究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及临床实践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贲门癌 部位别多原发癌 发病年龄 家族史 性别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