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应性支持通气与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对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红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对比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SIM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9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应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比ASV和SIMV模式参数,包括心率(HR),血压... 目的对比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SIM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9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应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比ASV和SIMV模式参数,包括心率(HR),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气指标等。结果 ASV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及呼吸道压力峰值均小于SIMV组(P<0.01),每分通气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ASV组PaO_2及pH值均显著高于SIMV组(P<0.01)。结论 ASV通气模式可显著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歇性气道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力学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卞叶萍 顾永辉 +2 位作者 邓晓静 程惠 徐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5-1448,共4页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入住江苏省老年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年龄≥65岁的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6例...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入住江苏省老年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年龄≥65岁的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6例,将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进行前后自身比较,探讨ASV模式对于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及舒适度的影响.结果 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相比,患者的呼吸频率减慢[(20.84±4.04)vs.(24.50 ±4.60)次/min,t=4.04,P<0.05]、潮气量升高[(378.41±85.61)vs.(341.52±86.84) mL,t=2.05,P<0.05],吸气阻力降低[(13.24±4.76)vs.(16.54±5.25) cmH2O/L·s,t=3.16,P<0.05],平均气道压[(13.58±2.58) vs.(16.63±1.57) mmHg,t=6.84,P<0.05]、气道峰压[(25.96±3.69)vs.(27.87±2.45) mmHg,t=2.92,P<0.05]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觉模拟评分法[(2.83±0.68)vs.(4.01±1.08)分,t=3.24,P<O.05]评价患者舒适度明显增加,同时两种模式下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式下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相对于常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可改善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安全有效,并且可以增加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呼吸力学 血流动力学 氧动力学 舒适度
原文传递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浩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重症肺炎并且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重症肺炎并且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SIMV+PSV+PEEP)联合模式通气,观察组采用ASV模式通气。比较2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血液动力学、血气分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吸气阻力(Rins)、呼吸频率(RR)分别为(25. 34±2. 25) mmHg、(14. 32±1. 78) mmHg、(13. 15±4. 52) cm H_2O/(L·s)、(20. 75±4. 37)次/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 <0. 05)。观察组的每搏排出量(SV)、心排量(CO)分别为(81. 94±17. 34) mL、(4. 11±1. 32) L/min,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 <0. 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采用AVS模式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血液动力学、血氧饱和度状况,较SIMV+PSV+PEEP联合模式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老年重症肺炎 呼吸力学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撤除呼吸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林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呼吸机撤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机械通气模式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呼吸机撤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机械通气模式分为观察组(89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ASV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呼吸机撤除成功率。结果撤机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吸气阻力、附加呼吸功、吸气压力时间乘积显著小于对照组,第0.1秒气道闭合压和肺静态顺应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机撤除成功率分别为92.13%(82/89)、83.58%(56/67);观察组患者呼吸机撤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4.823,P<0.05)。结论 ASV模式可减少患者呼吸肌自主做功,改善人机协调性,促进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提高撤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适应性支持通气 呼吸机 机械通气
下载PDF
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凌涛 黄聃 孙大勇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重症医学科(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257例,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组,...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重症医学科(ICU)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257例,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组,分别采用ASV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30 min和4 h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4h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困难撤机比例、呼吸机报警次数、调节参数次数和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3例患者完成此研究,包括ASV组112例和SIMV组111例.呼吸力学检测显示,与SIMV组比较,机械通气30 min后ASV组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升高[18.96±4.28)次/min比(23.71±4.14)次/min,(386.12±79.63)ml比(356.37±85.37)ml,均P〈0.05].与SIMV组比较,机械通气4 h后ASV组患者气道峰压下降[(20.79±2.87)cmH2O比(24.18±3.22)cmH2O,P〈0.05;1 cmH2O=0.098 kPa]、平均气道压下降[(8.41±2.63)cmH2O比(10.59±2.54)cmH2O,P〈0.05]、动态顺应性增加[(46.26±19.35)ml/cmH2O比(40.51±21.05)ml/cmH2O,P〈0.05]、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减低[(0.51±0.92)cmH2O比(2.21±1.17)cmH2O,P〈0.05];而两组患者的分钟通气量及吸气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通气4 h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报警次数、调节参数次数、困难撤机比例均显著低于SIMV组[(87.2±58.2)h比(100.5±54.9)h,(6.02±2.03)d比(8.83±2.69)d,(7.0±2.8)次比(18.0±6.3)次,(3.2±2.1)次比(8.6±6.7)次,11.6%(13/112)比24.3%(27/111),均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原文传递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建 代文静 +1 位作者 马春兰 李万成 《国际呼吸杂志》 2018年第9期667-671,共5页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48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 ASV组...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48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 ASV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采用ASV及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 (SIMV+PSV)通气模式。观察2组患者病程中呼吸力学、循环学参数的变化,监测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水平。结果 ASV组与SIMV+PSV (对照组)相比,治疗期间的心率 [(77.75±7.78)次/min比 (85.6±6.72)次/min]、平均动脉压 [(81.69±5.12)mmHg比(87.69±5.33)mmHg](1mmHg=0.133kPa)、呼吸频率 [(16.32±2.59)次/min比 (21.3±3.25)次/min]、气道峰压 [(22.65±1.67)cmH2O比 (24.88±2.67)cmH2O]、平均气道压 [(9.58±2.96)cmH2O比 (14.33±2.66)cmH2O]明显降低,潮气量明显较高 [(486±30.53)ml比 (435±36.64)ml]、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 [(98.65±12.36)h比 (123.65±13.58)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血氧分压 [(118.35±10.74)mmHg比 (110.68±9.66)mmHg]、血氧饱和度 [(96.92±1.22)% 比 (97.18±1.31)%]、二氧化碳分压 [(46.85±4.31)mmHg比 (48.02±4.56)mmHg]、分钟通气量 [(9 72±1 34)L/min比 (10.06±1.09)L/min]、气道平台压 [(16.55±3.32)cmH2O比 (18.02±3.27)cmH2O]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SV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44 8±9.9)mg/L比 (67.7±10.7)mg/L]、白介素6 [(113.3±8.5)ng/L比 (134.6±10.7)ng/L]、肿瘤坏死因子α[(87.8±15.5)mg/L比 (119.6±13.3)mg/L]、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 [(4.53±1.57)μg/L比 (6 79±1.36)μg/L]明显降低 (P〈0.05),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 (1.38±0.07比1.09±0.06)明显升高 (P〈0.05)。结论 COPD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与SIMV+PSV通气模式相比,A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部分支持通气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明根 黄子通 +4 位作者 蒋龙元 邓义军 何志捷 余涛 方向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部分支持通气过程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方法30例有自主呼吸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置下,先给予AC1模式通气45min后改为ASV模式通气,时间为45min,结束后改...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部分支持通气过程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方法30例有自主呼吸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置下,先给予AC1模式通气45min后改为ASV模式通气,时间为45min,结束后改为AC2模式(参数设置与AC1一致),通气时间为45min。记录上述三个45min后的呼吸力学和呼吸做功的参数。结果ASV模式下的气道峰值压和平均气道压下降明显,P分别小于0.01和0.05。ASV下的内源性PEEP(PEEPi)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AC1的PEEPi发生率46.7%(P<0.05)。ASV的器械附加功(WOBimp)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明显降低(P<0.01)。而两种呼吸模式的血气分析和血液动力学,以及前后两次AC模式的各种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症的部分支持机械通气过程中,ASV较常规通气模式有利于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降低呼吸负荷和呼吸做功,因而能降低呼吸氧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呼吸力学 呼吸功
原文传递
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ASV模式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菲菲 秦继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4期3604-3607,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 目的探讨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采用ASV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8 h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48 h后的呼吸力学参数水平。结果治疗48 h后,两组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CRP、PCT、TNF-α、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8 h后,研究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吸气阻力水平低于对照组,潮气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A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能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保护患者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Ⅱ型呼吸衰竭 适应性支持通气 血气分析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AECOPD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喜媛 姚易凯 杨敬平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3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monary disease,AE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ECOPD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SV组)29例,...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monary disease,AE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ECOPD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SV组)29例,对照组同步间竭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SIMV+PSV+PEEP组)29例,两组同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直至撤机,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各项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舒适程度、通气时间和撤机成功率。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脱机,ASV组呼吸频率明显下降,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5),气道峰压(Ppeak)和吸气阻力(R)下降显著(P<0.05),静态顺应性(Cstat)逐渐增加(P<0.05),附加附加功(WOBimp)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均低于SIMV+PSV+PEEP组(P<0.01)。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呼吸肌做功减少,改善人机协调性,并能缩短上机时间,明显优于常规通气,而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季勇 陈宇清 周新 《国际呼吸杂志》 2011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不同水平的目标每分钟通气量(M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03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呼吸监护中心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49例,男性37例,女性12例,年龄62~89岁,基础疾病均...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不同水平的目标每分钟通气量(M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03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呼吸监护中心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49例,男性37例,女性12例,年龄62~89岁,基础疾病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机械通气支持至少24h以上,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SV组患者随机接受不同通气模式[ASV(100%、80%和60%MV)或P—SIMV+PSV]辅助支持,持续时间均为60min;并以ASV撤机。对照组患者则采用P—SIMV+PSV撤机。预置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49kPa(5cm H2O),吸气触发灵敏度为2L/min,吸入氧浓度(FiO2)为0.35~0.4。结果ASV组中21例患者应用ASV(60%MV)模式成功撤机[80.8%(21/26)],与对照组的撤机成功率F82.6%(19/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100%和80%MV)时的VT与MV较P—SIMV+PSV显著增高,RR则显著降低;目标MV降至60%时上述3项参数则与P—SIMV+PSV相近(P〉0.05)。ASV(100%MV)时PIP明显高于PSIMV+PSV[(27.6±2.0)cmH2Ovs(26.1±2.4)cmH2O,P〈0.05],Pmean则无显著变化。不同通气支持条件下患者的PTPt和P0.1,均无显著变化。ASV(100%和80%MV)时的PaCO2分别为(60.8±5.7)mmHg和(62.2±3.8)mmHg,较P—SIMV+PSV明显降低(P〈0.05),但PaO2/FiO2无显著改变。结论ASV是目前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通气模式之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常规通气模式(如SIMV+PSV)相比,高水平ASV所提供的通气支持更有利于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同时不增加患者的呼吸作功。低水平ASV支持则可用于撤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撤机 呼吸力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文传递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秋 彭易根 +1 位作者 杜叶平 陈中俊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后的呼吸力学、血气等指标。结果与SIMV组比较,ASV组潮气量(V T)显著增加[(627.3±58.8)mL比(430.5±76.8)mL,P<0.01],而呼吸频率明显下降[(15.5±3.6)次/min比(22.3±2.8)次/min,P<0.01],气道峰压(PIP)显著下降[(2.31±0.60)kPa比(3.31±0.82)kPa,P<0.05],平均气道压无明显改变(Pm)[(0.74±0.68)kPa比(0.77±0.25)kPa,P>0.05],吸气阻力(R)显著下降[(1.51±0.52)kPa·L-1·s-1比(2.35±0.24)kPa·L-1·s-1,P<0.05]。ASV组器械附加功(WOBimp)(0.02 J/L比0.06 J/L,P<0.01)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0.027 kPa·s比0.051 kPa·s,P<0.01)均较SIMV组明显降低,带机时间明显缩短[(7.2±2.1)d比(9.5±2.9)d,P<0.05]。SIMV和ASV两种呼吸模式下血气分析、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相比,ASV可以降低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缩短带机时间,推荐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适应性支持通气 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
原文传递
适应性支持通气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媛 李雪 史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114-1117,共4页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呼吸治疗手段。为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改善临床结局,新的呼吸机模式在不断发展。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是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模式,利用闭环控制模式,根据患者的需求自动调节,使患者每次呼吸的效率...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呼吸治疗手段。为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改善临床结局,新的呼吸机模式在不断发展。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是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模式,利用闭环控制模式,根据患者的需求自动调节,使患者每次呼吸的效率最大化。现就ASV的工作原理、参数设置及优缺点进行综述,总结其临床应用,并提供儿科患者中与ASV有关研究的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闭环控制通气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AS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韩秋 李靖 +3 位作者 彭易根 陈中俊 邹文卫 杨光 《临床肺科杂志》 2015年第9期1709-171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通气模式对重症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至2014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60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及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每组30人。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气以及血清... 目的研究不同通气模式对重症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至2014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60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及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每组30人。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气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SIMV+PSV组相比,ASV组的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1),呼吸频率(RR)(P<0.01)、气道峰压(Ppeak)(P<0.05)、气道阻力(R)(P<0.05)明显降低;ASV组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P<0.01)。ASV组患者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ASV通气模式有利于降低重症哮喘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减少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媛媛 张伟 +2 位作者 黄虎翔 贾丽萍 王昌峰 《临床肺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1973-1976,共4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5年6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同步间隙...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5年6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观察组行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肺复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气、氧代谢指标和颅内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峰值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均低于对照组,肺动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 H值、Pa O2和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机体氧供、氧耗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可有效降低呼吸力学参数和颅内压,增加氧代谢指标,有利于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肺复张 颅脑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力学 氧代谢 颅内压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廖宇桦 任海涛 刘珍珍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6年第1期26-27,57,共3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3年因AECOPD入住我院ICU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0例,随机平分成2组,实验组应用ASV模式通气,参数设置为患者预期体重(kg)...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3年因AECOPD入住我院ICU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0例,随机平分成2组,实验组应用ASV模式通气,参数设置为患者预期体重(kg),分钟通气量百分比(MV%)和高压报警限制。对照组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潮气量在6~8mL/kg,指令频率12次/min。2组FiO_2、PEEP、流量触发、压力上升时间设置均相同,通气2h后记录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2组患者中均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病例,实验组在潮气量、肺动态顺应性、呼气时间常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气道峰压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通气模式在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SV用于治疗AECOP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智能化通气模式,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成果,患者的舒适性更高,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呼吸机复杂的参数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安全性 呼吸力学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叶友胜 张琳 郝明伟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1844-1847,共4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和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P-SIM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ARDS最新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了部分不符合实验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ASV模式,另一组运用P-S...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和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P-SIM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ARDS最新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了部分不符合实验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ASV模式,另一组运用P-SIMV模式,设置相应的参数。各组均进行标准化治疗。最后比较两组患者通气48小时后与上机时的RR、潮气量、p H值、PO2、PCO2、SO2、氧合指数,以及累积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两组共入选60例患者,对比发现ASV组通气48h后的RR、p H值、PO2、PCO2、SO2、氧合指数均较上机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P-SIMV组通气48h后的RR、潮气量、PO2、SO2、氧合指数较上机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患者通气48h后的p H值、PCO2、氧合指数,以及累积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较P-SIMV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RDS患者,ASV模式较P-SIMV模式能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入住ICU的天数,ASV模式可作为推荐模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与传统指令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田庆玲 陆铸今 +3 位作者 陆国平 贡海蓉 陈伟明 卢亚芳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传统指令通气(CMV)对呼吸衰竭患儿通气参数和人机对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复旦大学儿科医院PICU2006年3~8月20例呼吸衰竭患儿先予CMV模式机械通气,45min后改ASV模式。记录两种模式下的... 目的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传统指令通气(CMV)对呼吸衰竭患儿通气参数和人机对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复旦大学儿科医院PICU2006年3~8月20例呼吸衰竭患儿先予CMV模式机械通气,45min后改ASV模式。记录两种模式下的通气参数、血气分析和平均动脉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ASV模式下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控制频率、浅快呼吸指数分别较CMV模式明显下降(P〈0.01、P〈0.05、P〈0.01和P〈0.05)。两种模式间的总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吸顺应性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平均动脉压差异亦无显著性(P值均2〉0.05)。结论ASV较常规通气模式有利于减轻气压伤、减少人机对抗、实行肺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传统指令通气 呼吸衰竭 儿童
原文传递
不同闭环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撤离价值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阿尔孜古力·艾尔肯 马尔哈巴·艾合买提 +2 位作者 优怒斯·艾合买提 马尔合巴·热合曼 法如克·艾哈买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比较指令分钟通气(MMV)和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两种闭环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呼吸机撤离过程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53~68... 目的比较指令分钟通气(MMV)和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两种闭环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呼吸机撤离过程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53~68岁,平均年龄60.7岁。依据随机原则分为MMV组(予以MMV通气模式)和ASV组(予以ASV通气模式)。MMV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9.5±7.0)岁。ASV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2.4±6.8)岁。两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后脱机,除脱机时通气模式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记录每例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脱机耐受率、再插管率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脱机成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MMV组比较,ASV组脱机成功率和脱机耐受率较高(77.5%vs 65.0%;χ^2=5.515、3.905,P<0.05),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较少[(74.2±8.5)h vs(81.2±9.4)h,(6.7±1.1)d vs(7.4±1.6)d,20.0%vs 27.5%;t=3.493、2.280,χ^2=4.121,P<0.05],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6、3.76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V模式的闭环通气模式是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脱机成功率的保护性因素(OR=0.268,P=0.033)。结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通过ASV进行脱机,能显著提高脱机成功率,缩短脱机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闭环通气模式 指令分钟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静 陆益民 +2 位作者 虞乐群 蔡思洁 盛祺 《临床肺科杂志》 2018年第4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疾病(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BD)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CHF合并睡眠呼...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疾病(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BD)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CHF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收治时间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50例,两组基础治疗一致,A组采用ASV法治疗,B组采用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LVEDd、LVESd显著的低于B组(P<0.05)、LVEF显著的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type B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最长低通气时间、夜间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Sa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NT-pro BNP、ET、AHI、最长低通气时间显著的低于B组(P<0.05)、NO、夜间Sa O2显著的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B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3,P=0.037<0.05)。结论 ASV治疗CHF合并SBD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慢性心力衰竭 睡眠呼吸障碍疾病 心功能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远洪 钟斌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2期41-45,共5页
目的探索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下行机械通气治疗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血气指标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目的探索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下行机械通气治疗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血气指标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5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采取ASV模式,对照组采取SIMV+PSV模式,治疗2周,记录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每天10:00和16:00呼吸机的使用情况,记录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阻力(RAW)、潮气量(Vt)、通气总时间(MV)、呼吸指令频率通气(MRV)等;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测pH值、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肺泡氧分压差等;并在机械通气治疗结束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系统水平。结果观察组RR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RAW、MV、MR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H值、PaO_2、、Sp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RP、PCT、IL-6、TNF-α、MMP-9/TIMP-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V模式用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以改善通气状态,缩短通气时间,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自主呼吸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机械通气 COPD Ⅱ型呼吸衰竭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