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风通圣汤对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血清内毒素及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1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建鸿 邱腾宇 +3 位作者 莫小艾 张磊 庄健海 蒋开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88-93,共6页
目的:明确防风通圣汤对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期的血清内毒素(ET)及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1(PD-1/PD-L1)的影响,深入了解防风通圣汤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入组69例HBV-ACLF早期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 目的:明确防风通圣汤对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期的血清内毒素(ET)及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1(PD-1/PD-L1)的影响,深入了解防风通圣汤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入组69例HBV-ACLF早期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护肝退黄及支持治疗。将患者随机分配至口服防风通圣汤的观察组35例,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34例,观察期3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血清ET水平,血清CD4^+,CD8^+T细胞的PD-1/PD-L1的表达,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前后比较以明确防风通圣汤作用效果。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均出现血清ET显著下降(P<0.01),血清CD4^+PD-1^+,CD4^+PD-L1^+,CD8^+PD-1^+,CD8^+PD-L1^+表达显著下降(P<0.01),ALT,AST,TBIL,DBIL,PT显著下降(P<0.01),Alb及PTA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1,2,3周血清ET更低(P<0.01);观察组第2,3周血清CD4^+PD-1^+,CD4^+PD-L1^+,CD8^+PD-1^+,CD8^+PD-L1^+表达降低(P<0.05,P<0.01);观察组第1,2,3周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降低(P<0.05,P<0.01);观察组第2,3周血清PT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第2,3周PTA显著升高(P<0.01)。结论:防风通圣汤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ET水平和血清CD4^+,CD8^+T细胞PD-1/PD-L1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治疗HBV-ACLF早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通圣汤 慢加急性肝衰竭 内毒素 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1
原文传递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阳黄-阴阳黄-阴黄”不同证候分型患者Treg/Th17的表达 被引量:9
2
作者 谭年花 陈斌 +4 位作者 彭杰 朱文芳 张涛 周意 王若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8,共6页
目的:检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阳黄-阴阳黄-阴黄"不同证候分型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探讨肝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的细胞免疫学特征。方法:选择早期、中... 目的:检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阳黄-阴阳黄-阴黄"不同证候分型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探讨肝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的细胞免疫学特征。方法:选择早期、中期、晚期各32例HBV-ACLF并符合"阳黄-阴阳黄-阴黄"中医证候分型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表达,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3(IL-23)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叉状头(或)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 mRNA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分型HBV-ACLF患者的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特点。结果:HBV-ACLF阳黄证患者主要分布在肝衰竭病程的早期,阴阳黄证主要分布于中期,阴黄证主要分布于晚期;从阳黄证、阴阳黄证到阴黄证Treg,Th17细胞频数逐渐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阳黄证、阴阳黄证到阴黄证,Treg型细胞因子IL-10,TGF-β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型细胞因子IL-17A,TNF-α,IL-23逐渐升高,其中IL-17A阳黄组与阴黄组、阴阳黄组与阴黄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从阳黄证、阴阳黄证到阴黄证,FoxP3表达逐渐下降,ROR-γt表达逐渐升高,二者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V-ACLF患者早、中、晚期不同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Treg,Th17细胞频数及IL-17A,TGF-β,IL-10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提示Treg,Th17细胞对HBVACLF患者所处病期及中医证候分型辨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TREG细胞 Th17细胞 中医证型
原文传递
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疾病分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意 孙克伟 +3 位作者 阳航 黄裕红 张涛 朱文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中/晚期肝衰竭患者比较,早期患者湿热症候群积分较高,血瘀症候群积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早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脾虚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中/晚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结论 HBV-ACLF早期以湿热症候群表现为主,中晚期以血瘀、脾虚症候群表现为主;血瘀、脾虚症候群积分为预后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中医 分期 预后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承高 刘威 +5 位作者 况林菊 刘强 熊伟 胡飘萍 张长林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HBV-ACLF患者30 d和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 d:OR=0.436,P<0.05);治疗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DPMAS+HPE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预后转归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lncRNA表达谱分析
5
作者 李小梅 李荣华 +2 位作者 符小玉 李颖 傅蕾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为了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与乙肝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间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探究lncRNA在HBV-ACLF... 为了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与乙肝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间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探究lncRNA在HBV-ACLF中的功能,选取5例HBV-ACLF患者和5例ASC患者,应用高通量测序检测其外周血中lncRNA及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两组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及mRNA,并进一步对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ASC组相比,HBV-ACLF组中共发现了131个异常表达的lncRNA,表达上调的lncRNA有114个,表达下调的lncRNA有17个,其中lncRNA PIGC上调最显著。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参与病毒复制、固有免疫、小分子物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参与核黄素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叶酸生物合成、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等信号通路。Cis预测提示,lncRNA PIGC能调控mRNA ENST00000484368的表达。本研究筛选出了在HBV-ACLF患者中差异表达的lncRNA谱,并发现lncRNA很可能通过调节肝细胞的小分子代谢及肝脏免疫反应在HBV-ACLF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信使RNA(mRNA) 表达谱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基于正虚病机的益气健脾法治疗对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廉亚男 徐立华 +5 位作者 谭善忠 肖倩 孙薇薇 沈建军 梁重峰 蒋淑莲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12期2106-2108,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正虚病机的益气健脾法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 目的观察基于正虚病机的益气健脾法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以益气健脾为主的中药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33%(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频数改善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基于正虚病机以益气健脾法治疗HBV-ACLF更有利于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有效率,其药理机理可能与改善其"耗损"的T淋巴细胞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正虚病机 益气健脾法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