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枪弹伤模型创伤失血休克后1h内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开源 王静 +6 位作者 孙荣距 武惠韬 张恒 潘菲 冯聪 王俊康 黎檀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40-1046,共7页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动脉血气指标、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并测定出血量。结果最终16只长白猪纳入实验,总出血量为(1444.22±205.50)ml,1 h存活率为68.75%(11/16)。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指标均呈阶段性变化。常规凝血指标分析显示,R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阶段性下降,MA值在伤后至休克后10 min明显下降(P<0.05),LY30在休克后10 min至休克后1 h明显下降(P=0.03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TT值与心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明显相关(P<0.05);R值与心率、每搏量指数(SVI)、SBP、MAP明显相关(P<0.05);MA值与碱剩余(BE)值、乳酸(LAC)值、K+浓度、pH值、Ca2+浓度、SVI明显相关(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但血栓强度下降,且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指标明显相关;从休克后10 min开始,纤溶系统受到抑制并出现纤溶关闭状态,可能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枪弹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虎黄烧伤搽剂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急性创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勇 张华 +1 位作者 谭兵 沙前坤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3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虎黄烧伤搽剂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对急性创伤患者创面修复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278例,按随机摸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两组患者均予头孢类抗菌药... 目的探讨虎黄烧伤搽剂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对急性创伤患者创面修复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278例,按随机摸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两组患者均予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虎黄烧伤搽剂治疗,均用药至伤口愈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湿性渗液、瘙痒疼痛、红肿)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分布、柔软度、色泽、厚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虎黄烧伤搽剂联合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急性创伤的效果较好,能缩短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黄烧伤搽剂 头孢类抗菌药物 急性创伤 炎性因子 创面修复
下载PDF
不同比例红细胞悬液与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应用于急性创伤患者中的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玉秋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红细胞悬液(S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应用于急性创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51例急性创伤患者。根据FFP和SRBC输注比例的不同将其分...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红细胞悬液(S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应用于急性创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51例急性创伤患者。根据FFP和SRBC输注比例的不同将其分为低比例组(n=25)和高比例组(n=26)。低比例组以FFP∶SRBC比例为1∶3进行输血。高比例组以FFP∶SRBC比例为1∶1进行输血。比较两组输血前及输血24 h后凝血功能、纤溶指标、血栓弹力图。结果:输血24 h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输血前(P<0.05),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输血前,高比例组FIB水平高于低比例组,PT、TT、APTT均短于低比例组(P<0.05)。输血24 h后,两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高于输血前(P<0.05),且高比例组D-D、FDP水平均高于低比例组(P<0.05)。输血24 h后,两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均高于输血前(P<0.05),且高比例组R、K、α角、MA均高于低比例组(P<0.05)。结论:采用FFP∶SRBC比例为1∶1输注血液,可更好地调节纤溶系统,减轻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改善血栓弹力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 红细胞悬液 血浆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锁 王斌 +1 位作者 张伟 仇明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6期1187-1192,共6页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是急性创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创伤导致的失血和组织损伤是ATC的始动因素,刺激机体凝血系统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管...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是急性创伤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创伤导致的失血和组织损伤是ATC的始动因素,刺激机体凝血系统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管内皮功能、蛋白C系统、血小板功能、纤溶功能及凝血因子水平和活性的变化,加之创伤和复苏相关的低体温、酸中毒、血液稀释、低钙血症等不利因素,机体的凝血功能进一步受损,进而继发ATC。近来,创伤后固有免疫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也是贯穿ATC始终的内在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 组织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急性颅脑外伤动态变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海全 孙凌云 +2 位作者 蒋伟 黄浩 胡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期16-17,27,共3页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颅脑外伤(TBI)动态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诊治的9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普通CT检查以及CTPI检查,并于7d后进行复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检查数...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颅脑外伤(TBI)动态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诊治的9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普通CT检查以及CTPI检查,并于7d后进行复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检查数据,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PI对于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两者在硬膜外血肿中的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灶出血核心区的rCBV和rCBF与镜像区相比明显降低,MTT显著延长(P<0.05);病灶周围低密度区rCBV、rCBF和MTT也有所降低或延长,但总体趋势小于核心区(P<0.05),病灶周边正常密度区灌注参数与镜像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CT2同时获得的CBV、CBF伪彩图显示的脑损伤面积与CT3-致性较好,明显高于CT1和CT2(P<0.05)。结论 CTPI应用于TBI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可通过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更早、更准确地显示脑损伤病灶的范围以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急性颅脑外伤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CT评分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伟棠 刘朝晖 +1 位作者 陈茵茵 余宇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7期127-128,134,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评分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88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螺旋CT评分,选取5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血糖、...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评分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88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螺旋CT评分,选取5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表达,探讨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明显的CT特征性表现,且血清中血糖[(11.35±2.21)μmol/L vs(5.14±1.32)μmol/L]、乳酸脱氢酶[(315.47±28.64)U/L vs(212.09±22.87 U/L)]和hs-CRP[(5.53±1.02)mg/L vs(1.02±0.26)mg/L]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中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表达与GCS分期、中线情况及环池情况密切相关(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T评分均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时CT诊断有特异性,且血清中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表达升高,CT联合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检测对早期判断病变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CT 血糖 乳酸脱氢酶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中老年脑外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程亚娟 陆士奇 +2 位作者 徐进步 王小娟 李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 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 简明损伤评分(AIS)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下载PDF
丙泊酚与异氟烷麻醉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脑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5
8
作者 程旭东 王镜芳 +1 位作者 唐华东 邵浙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978-1980,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异氟烷麻醉对急性颅脑外伤(aTBI)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100例行急诊手术的a 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烷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中分别应用丙泊酚[4-8 mg/(kg·h)]+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异...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异氟烷麻醉对急性颅脑外伤(aTBI)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100例行急诊手术的a 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异氟烷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中分别应用丙泊酚[4-8 mg/(kg·h)]+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异氟烷(吸入浓度0.8%-1.2%)+芬太尼+维库溴铵作为麻醉维持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进行2 h和手术结束时的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雌烯醇化酶(NSE)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进行2 h和手术结束时的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q=3.536-4.336,P〈0.05),且在手术结束时丙泊酚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显著低于异氟烷组(t=3.622、3.84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05)。结论:针对a TBI患者的手术治疗在消除创伤病灶的同时可造成一定的脑组织损害;与应用异氟烷作为麻醉维持药物相比,术中应用丙泊酚作为麻醉维持药物可降低此类脑组织损害程度,发挥更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但对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无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异氟烷 急性颅脑外伤 S100B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保护作用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及乳酸脱氢酶的表达及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田建春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3期79-80,共2页
目的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及乳酸脱氢酶的表达量,探讨二者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50例正常成人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中CRP及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及预后表达的... 目的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及乳酸脱氢酶的表达量,探讨二者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50例正常成人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中CRP及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及预后表达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RP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组患者的表达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时血清中CRP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血清中二者的含量对判断病情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C反应蛋白 乳酸脱氢酶 预后
下载PDF
减压手术时机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赖伟华 罗思婵 +1 位作者 汤穆浛 王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8-742,共5页
目的分析减压手术时机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紧急减压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晚期(伤后24 h及以上)减压手术,观... 目的分析减压手术时机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紧急减压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晚期(伤后24 h及以上)减压手术,观察组行早期(伤后24 h内)减压手术,对比两组患者预后差异。结果术前两组上肢运动评分、下肢运动评分、运动总分、轻触评分、针刺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数值相当,术后1年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晚期减压手术相比,早期减压手术更有助于改善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提示伤后24 h或可能为关键的时间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 减压手术时机 预后
下载PDF
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神经损伤、神经营养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诚 李建明 +2 位作者 赵耘华 张凤得 雷忠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844-846,850,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神经损伤、神经营养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前瞻性收集84例急性颅脑损伤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2,接受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42,接受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合常...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神经损伤、神经营养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前瞻性收集84例急性颅脑损伤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2,接受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42,接受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合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4、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神经损伤指标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脑红蛋白(NGB)、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神经营养指标包括神经营养因子-α(NT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采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结果治疗后4、7 d,两组血清NSE、S100B、NGB、UCH-L1、MDA、AOP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NTF-α、BDNF、NGF、IGF-I、SOD、GPx、CAT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能够减轻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神经损伤程度、氧化应激反应并改善神经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氧化应激反应 维生素C 维生素E 神经营养
下载PDF
添加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胃肠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剑丰 陈兴祥 邵弘毅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探讨添加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胃肠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急诊监护室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早... 目的探讨添加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胃肠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急诊监护室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自鼻饲管注入。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胃肠功能和炎性因子变化、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ib和D-二聚体(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和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胃动素(MT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GAS和VI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MTL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CRP、IL-6和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IL-6和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胃肠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添加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胃肠功能,减轻患者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肠内营养 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胃肠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急性期CT检查临床特征与血清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石璧 魏友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7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急性期CT检查临床特征,及探讨其与血清NTpro BNP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均经CT扫描和血浆N端前脑钠肽水平检测,使用Spearman软件分析相关性。结果 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急性期CT检查临床特征,及探讨其与血清NTpro BNP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均经CT扫描和血浆N端前脑钠肽水平检测,使用Spearman软件分析相关性。结果 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蛛网膜下腔未出血患者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轻度脑肿胀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脑外伤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r=6.78)、脑肿胀程度(r=9.10)、脑出血CT分型(r=8.14)与血清NT-pro BNP呈正相关。结论 CT可反应脑外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肿胀情况,并对脑外伤严重程度进行分型,上述临床指标均与血清T-pro BNP呈正相关,可根据CT下患者脑损伤临床特征评估其血清NTpro BNP水平,为临床操作与预后提供准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外伤 CT 血清NT-PROBNP 相关性
下载PDF
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洋 万圣云 叶琨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以明确诊断,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1~74岁,由交通事故(2例)或者高处坠落(4例)引起严重创伤,CTA检查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平均手术时间为87.5min,1例在发病后24 h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6.7%),1例在发病后第1天自动出院并且失联。手术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18.8 d,出院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手术患者复查CTA,均显示无内漏、支架移位,漏口封闭良好。结论 TEVAR是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损伤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竺得洲 高杰 +3 位作者 李连华 彭琳博 刘智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5-981,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椎管最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最大受压程度(MSCC)、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入院和末次随访ASIA评分(运动、感觉)、JOA评分等信息,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57±9.68岁,39例男性(74%),14例女性(26%),伤后平均6.85±5.39天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34例,术后平均随访21.51±10.46个月;入院ASIA运动评分70.43±23.32分、ASIA感觉评分99.21±11.78分、JOA评分9.87±2.96分,末次随访ASIA运动评分92.17±13.16分、ASIA感觉评分105.77±6.79分、JOA评分14.13±3.14分,均较入院明显增加(P<0.05),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组(>50%定义为预后好39例,≤50%定义为预后差14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1.14±7.55 vs 53.56±9.65岁)、入院手内肌肌力较差(5.43±5.95 vs 9.49±4.99分)、病理征阳性(阳性/阴性)(10/4 vs 15/24例),MRI T2像显示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有/无)(8/6 vs 9/30例)及脊髓内高信号长度较长(25.87±13.85mm vs 18.08±10.68mm)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性别(男/女)(29/10vs 10/4例)、MCC[(43.18±10.96)%vs (49.14±7.94)%]、MSCC[(26.75±10.81)%vs (28.67±9.59)%]、入院ASIA运动评分(74.18±22.78 vs 60.00±22.35分)、入院ASIA感觉评分(101.38±8.93 vs 93.14±16.38分)、手术时机(7.51±5.87 vs 5.00±3.23分)、手术入路(前路/后路)(15/24 vs 4/10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TCCS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病理征阳性、入院手内肌评分低、椎旁软组织有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长提示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 颈椎手术 预后 颈脊髓损伤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血肿的诊治经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宁 姚国权 +1 位作者 徐礼林 石碑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16-317,共2页
目的探讨如何及时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血肿及治疗。方法对我院3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均行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出院时患者G0S分级:V级14例,Ⅳ级10例,Ⅲ级6例,Ⅱ级2例,Ⅰ级6例。预后优良率(良好+中... 目的探讨如何及时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血肿及治疗。方法对我院3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均行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出院时患者G0S分级:V级14例,Ⅳ级10例,Ⅲ级6例,Ⅱ级2例,Ⅰ级6例。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为63.2%(24/38),病死率为15.8%(6/38)。结论迟发性血肿形成有可预见性因素和明显临床特点,对有高危因素者,应加强观察和监护,宜动态复查CT,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所致软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张春 宋建琼 +2 位作者 陈代途 张勇 何秦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395-398,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所致软骨损伤的高频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高频超声资料,总结其特征,并与手术、MRI结果对比。结果 25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共计53处软骨损伤,其中髌骨内下缘... 目的研究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所致软骨损伤的高频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高频超声资料,总结其特征,并与手术、MRI结果对比。结果 25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共计53处软骨损伤,其中髌骨内下缘软骨损伤25处,股骨外髁外侧面软骨损伤23处,股骨内髁外侧面软骨损伤1处,股骨滑车软骨损伤4处,无胫骨平台软骨损伤;其中髌骨内下缘及股骨外侧髁外侧面同时软骨损伤23处。高频超声诊断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性为75.5%,特异性为97.2%;MRI诊断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100%;两种方法诊断软骨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常造成典型部位(髌骨内下缘及股骨外髁外侧面)软骨损伤,高频超声及MRI均能对其有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高频 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 软骨损伤 特征部位
下载PDF
血尿酸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朝梁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4期1761-1763,176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200例急性TBI患者按入院GCS评分分为重型组(3分~8分,n=34)、中型组(9分~12分,n=45)及轻型组(13分~15分,n=121),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200例急性TBI患者按入院GCS评分分为重型组(3分~8分,n=34)、中型组(9分~12分,n=45)及轻型组(13分~15分,n=121),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于入院时行血清UA及IGF-1水平检测。患者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1分~3分)与预后良好组(4分~5分)。结果各伤情TBI组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伤情加重,患者UA水平逐渐增高(P<0.05),IGF-1水平逐渐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UA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IGF-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IGF-1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959。结论UA、IGF-1表达与TBI患者伤情密切相关,对预后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尿酸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预后
原文传递
新型转运模式在急性重度颅脑外伤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冯静 崔继祯 +4 位作者 杨广盈 胡本玲 张允忠 张华锋 曹元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研究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对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安全转运的作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速度与安全的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的12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快速院内转... 目的研究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对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安全转运的作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速度与安全的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的12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快速院内转运模式的10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转运途中管道、治疗设备、坠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意外等意外情况,计算意外总体发生率。比较两组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交接所耗时间、转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14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情况总体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意外情况发生率:10.8%(13/120)比27.0%(27/100),交接问题发生率:6.6%(8/120)比13.0%(13/100),P<0.05〕;交接所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in:3.7±2.1比5.7±2.4,P<0.01);转运时间略高于对照组(36.5±2.7比32.1±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d):6.1±1.1比9.1±1.2,ICU住院时间(d):9.1±3.1比14.2±2.3,总住院时间(d):20.5±6.8比27.8±5.5,均P<0.05〕;住院14 d GCS评分、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GCS评分(分):10.5±2.8比8.02±3.4,抢救成功率:98.3%(118/120)比91.0%(91/100),出院好转率:95.8%(115/120)比87.0%(87/100),均P<0.05〕。结论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能明显降低急性重度颅脑外伤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院内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度颅脑外伤 院内转运 早期干预 双风险评估 新型模式
下载PDF
急性脑外伤患者137例MRI与CT检查优劣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越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13期102-102,104,共2页
目的:探讨MRI与CT检查在诊断急性脑外伤的差异,指导临床诊断。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37例,均进行MRI与CT检查。结果:137例急性脑外伤患者中,弥漫性轴索损伤48例,其中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2例,... 目的:探讨MRI与CT检查在诊断急性脑外伤的差异,指导临床诊断。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37例,均进行MRI与CT检查。结果:137例急性脑外伤患者中,弥漫性轴索损伤48例,其中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2例,单纯硬膜外血肿18例,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挫裂伤99例,其中脑挫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单纯脑挫裂伤28例,脑室内出血5例,轴索损伤15例,硬膜下血肿7例,骨折和硬膜外血肿22例。经CT检查,漏诊硬膜下血肿3例,轴索损伤15例,脑挫裂伤6例,MRI漏诊6例骨折。结论:MRI在诊断急性脑外伤方面优于CT,但是在检查骨折方面不如CT,对于急性脑外伤可以进行MRI和CT同时检查,减少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外伤 MRI CT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