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椎管最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最大受压程度(MSCC)、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入院和末次随访ASIA评分(运动、感觉)、JOA评分等信息,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57±9.68岁,39例男性(74%),14例女性(26%),伤后平均6.85±5.39天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34例,术后平均随访21.51±10.46个月;入院ASIA运动评分70.43±23.32分、ASIA感觉评分99.21±11.78分、JOA评分9.87±2.96分,末次随访ASIA运动评分92.17±13.16分、ASIA感觉评分105.77±6.79分、JOA评分14.13±3.14分,均较入院明显增加(P<0.05),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组(>50%定义为预后好39例,≤50%定义为预后差14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1.14±7.55 vs 53.56±9.65岁)、入院手内肌肌力较差(5.43±5.95 vs 9.49±4.99分)、病理征阳性(阳性/阴性)(10/4 vs 15/24例),MRI T2像显示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有/无)(8/6 vs 9/30例)及脊髓内高信号长度较长(25.87±13.85mm vs 18.08±10.68mm)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性别(男/女)(29/10vs 10/4例)、MCC[(43.18±10.96)%vs (49.14±7.94)%]、MSCC[(26.75±10.81)%vs (28.67±9.59)%]、入院ASIA运动评分(74.18±22.78 vs 60.00±22.35分)、入院ASIA感觉评分(101.38±8.93 vs 93.14±16.38分)、手术时机(7.51±5.87 vs 5.00±3.23分)、手术入路(前路/后路)(15/24 vs 4/10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TCCS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病理征阳性、入院手内肌评分低、椎旁软组织有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长提示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对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安全转运的作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速度与安全的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的12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快速院内转...目的研究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对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安全转运的作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速度与安全的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的12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快速院内转运模式的10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转运途中管道、治疗设备、坠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意外等意外情况,计算意外总体发生率。比较两组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交接所耗时间、转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14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情况总体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意外情况发生率:10.8%(13/120)比27.0%(27/100),交接问题发生率:6.6%(8/120)比13.0%(13/100),P<0.05〕;交接所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in:3.7±2.1比5.7±2.4,P<0.01);转运时间略高于对照组(36.5±2.7比32.1±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d):6.1±1.1比9.1±1.2,ICU住院时间(d):9.1±3.1比14.2±2.3,总住院时间(d):20.5±6.8比27.8±5.5,均P<0.05〕;住院14 d GCS评分、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GCS评分(分):10.5±2.8比8.02±3.4,抢救成功率:98.3%(118/120)比91.0%(91/100),出院好转率:95.8%(115/120)比87.0%(87/100),均P<0.05〕。结论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能明显降低急性重度颅脑外伤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院内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椎管最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最大受压程度(MSCC)、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入院和末次随访ASIA评分(运动、感觉)、JOA评分等信息,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57±9.68岁,39例男性(74%),14例女性(26%),伤后平均6.85±5.39天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34例,术后平均随访21.51±10.46个月;入院ASIA运动评分70.43±23.32分、ASIA感觉评分99.21±11.78分、JOA评分9.87±2.96分,末次随访ASIA运动评分92.17±13.16分、ASIA感觉评分105.77±6.79分、JOA评分14.13±3.14分,均较入院明显增加(P<0.05),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组(>50%定义为预后好39例,≤50%定义为预后差14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1.14±7.55 vs 53.56±9.65岁)、入院手内肌肌力较差(5.43±5.95 vs 9.49±4.99分)、病理征阳性(阳性/阴性)(10/4 vs 15/24例),MRI T2像显示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有/无)(8/6 vs 9/30例)及脊髓内高信号长度较长(25.87±13.85mm vs 18.08±10.68mm)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性别(男/女)(29/10vs 10/4例)、MCC[(43.18±10.96)%vs (49.14±7.94)%]、MSCC[(26.75±10.81)%vs (28.67±9.59)%]、入院ASIA运动评分(74.18±22.78 vs 60.00±22.35分)、入院ASIA感觉评分(101.38±8.93 vs 93.14±16.38分)、手术时机(7.51±5.87 vs 5.00±3.23分)、手术入路(前路/后路)(15/24 vs 4/10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TCCS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病理征阳性、入院手内肌评分低、椎旁软组织有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长提示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
文摘目的研究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对急性重度颅脑外伤安全转运的作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速度与安全的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的12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传统以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快速院内转运模式的100例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转运途中管道、治疗设备、坠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意外等意外情况,计算意外总体发生率。比较两组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交接所耗时间、转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14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情况总体发生率、交接问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意外情况发生率:10.8%(13/120)比27.0%(27/100),交接问题发生率:6.6%(8/120)比13.0%(13/100),P<0.05〕;交接所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in:3.7±2.1比5.7±2.4,P<0.01);转运时间略高于对照组(36.5±2.7比32.1±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d):6.1±1.1比9.1±1.2,ICU住院时间(d):9.1±3.1比14.2±2.3,总住院时间(d):20.5±6.8比27.8±5.5,均P<0.05〕;住院14 d GCS评分、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GCS评分(分):10.5±2.8比8.02±3.4,抢救成功率:98.3%(118/120)比91.0%(91/100),出院好转率:95.8%(115/120)比87.0%(87/100),均P<0.05〕。结论急诊科新型转运模式能明显降低急性重度颅脑外伤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院内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