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2月—2022年2月纳入的100例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两组。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观察...目的:探索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2月—2022年2月纳入的100例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两组。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观察组则实施动脉内机械取栓。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20分、发病至手术时间≥7 h、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7分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内机械取栓效果确切,相对于静脉溶栓,可更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提高血管再通率,而影响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较多,术前NIHSS评分≥20分、发病至手术时间≥7 h、入院时pc-ASPECTS<7分均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2月—2022年2月纳入的100例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两组。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观察组则实施动脉内机械取栓。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20分、发病至手术时间≥7 h、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7分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内机械取栓效果确切,相对于静脉溶栓,可更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提高血管再通率,而影响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较多,术前NIHSS评分≥20分、发病至手术时间≥7 h、入院时pc-ASPECTS<7分均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C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EVT的71例急性PCIS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后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3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28例(mRS评分>2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一般情况,以及血尿酸(BUA)、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等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71例发病24 h内入院接受EVT的急性PCI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43例,预后不良组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否吸烟及饮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患者的Scr、BUN、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14 d 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Scr(OR=3.414,P=0.041)、BUN(OR=4.265,P=0.035)是影响急性PCIS患者EVT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急性PCIS患者EVT后能部分获益,Scr及BUN升高是影响急性PCIS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