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认识 被引量:45
1
作者 范建高 沈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以IC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血性腹泻、血便及腹胀等消化道...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以IC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血性腹泻、血便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该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静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心搏量减少及血管炎等有关,患者可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老龄化疾病。DSA及CT检查对于诊断AMI及CMI价值较高,而IC则主要依赖于结肠镜的诊断。预后也各不相同,AMI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须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而IC临床症状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缺血性肠病临床误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缺血性结肠炎 流行病学 病因学
下载PDF
Challenges in diagnosing mesenteric ischemia 被引量:34
2
作者 Teun C van den Heijkant Bart AC Aerts +2 位作者 Joep A Teijink Wim A Buurman Misha DP Luy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9期1338-1341,共4页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is challenging. The wid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challenges providers to make an early accurate diagnosis. Despite major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d...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is challenging. The wid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challenges providers to make an early accurate diagnosis. Despite major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dvanc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mortality remains high. Arterial embolus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are common causes of AMI. Non-occlusive causes are less common, but vasculitis may be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younger people. Because of the unclear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non-specific laboratory findings, low clinical suspicion may lead to loss of valuable time. During this diagnostic delay, progression of ischemia to transmural bowel infarction with peritonitis and septicemia may further worsen patient outcomes. Several diagnostic modalities are used to assess possible AMI.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s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Although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leads to an accurate diagnosis in many cases, early detection is a persistent problem. Because early diagnosis is vital to commence treatment, new diagnostic strategies are needed. A non-invasive simple biochemical test would be ideal to increase clinical suspicion of AMI and would improve patient selection for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Thus, AMI could be diagnosed earlier with follow-up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r high spat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eriment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show promise for alpha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and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s markers for AMI. Future research must confirm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se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mesenteric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Diagnosis Biological markers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lpha-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下载PDF
Mesenteric ischemia:Pathogenesis and challenging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odalities 被引量:24
3
作者 Aikaterini Mastoraki Sotiria Mastoraki +5 位作者 Evgenia Tziava Stavroula Touloumi Nikolaos Krinos Nikolaos Danias Andreas Lazaris Nikolaos Arkadopoulo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CAS 2016年第1期125-130,共6页
Mesenteric ischemia(MI) is an uncommon medical condition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s. ΜΙ includes inadequate blood supply, inflammatory injury and eventually necrosis of the bowel wall. The disease can be divided into... Mesenteric ischemia(MI) is an uncommon medical condition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s. ΜΙ includes inadequate blood supply, inflammatory injury and eventually necrosis of the bowel wall. The disease can be divided into acute and chronic MI(CMI), with the first being sub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refore, acute MI(AMI) can occur as a result of arterial embolism, arterial thrombosis,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and nonocclusive causes. Bowel damage is in proportion to the mesenteric blood flow decrease and may vary from minimum lesions, due to reversible ischemia, to transmural injury, with subsequent necrosis and perforation. CMI is associated to diffus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n more than 95% of cases, with all major mesenteric arteries presenting stenosis or occlusion. Because of a lack of specific signs or due to its sometime quiet presentation, this condition is frequently diagnosed only at an advanced stage. Computed tomography(CT) imaging and CT angiography contribute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MI. Angiography is also the criterion standard for CMI, with mesenteric duplex ultrason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lso being of great importance.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MI includes both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Surgical procedures include restoration of the blood flow with arteriotomy, endarterectomy or anterograde bypass, while resection of necrotic bowel is always implemented.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I and to present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current concepts of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e disease. Mesh words selected include MI,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mesentericischemia CHRONIC DIAGNOSTIC approach Therapeuticmanagement SURGICAL strategy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福先 张昌明 +4 位作者 胡路 杨永波 冯亚平 梁刚柱 刘军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16-617,共2页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5年间诊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生在肠系膜动脉30例,肠系膜静脉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94%);51%的病人有血清酶谱异常。结果全部病...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5年间诊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生在肠系膜动脉30例,肠系膜静脉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94%);51%的病人有血清酶谱异常。结果全部病例均通过手术得以证实。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15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16例行肠管切除。总病死率为23%,肠管坏死病例病死率为50%,多例病人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结论动态观察血清酶谱变化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术后再灌注损伤要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 血清酶谱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病因及处理 被引量:19
5
作者 辛世杰 王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03-906,共4页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较为少见的外科急重症,其病因多样,包括肠系膜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以及其他少见病因。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大面积肠坏死,病死率极高。虽然目前的诊断技术和医疗条件发...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较为少见的外科急重症,其病因多样,包括肠系膜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以及其他少见病因。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大面积肠坏死,病死率极高。虽然目前的诊断技术和医疗条件发展迅速,但仍有大量病人得不到准确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处理。临床医生应熟悉该病的危险因素、病理过程、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保持高度警惕,才能真正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 栓塞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损伤控制性处理 被引量:17
6
作者 龚剑峰 朱维铭 +2 位作者 吴性江 李宁 黎介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理念在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9年3月间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应用DCS理念指导救治1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11例为肠系膜上静...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理念在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9年3月间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应用DCS理念指导救治1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11例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4例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或栓塞)的临床资料.整个治疗过程遵循迅速切除坏死肠管、不强求恢复肠道连续性、术中取栓、术后ICU复苏并持续溶栓和计划内二期手术重建消化道连续性的阶段性救治策略.结果 10例患者(66.7%)救治成功并获得术后3个月以上的存活期,残留小肠长度120~280(209.0±53.8)cm.均无需肠外营养.5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血栓复发,1例死于术后消化道大出血,1例术中放弃治疗,另1例全小肠切除者术后放弃治疗.结论 DCS治疗理念可以成功救治AMI患者.在处理肠管时,应注意同时进行取栓、溶栓和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外科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切除术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宋弢 沈平 王西墨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血浆标志物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断的价值。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观察行研究的meta分析》中的要求进行设计。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指标进行合并。如果研究提供的数据不足以重建...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血浆标志物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断的价值。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观察行研究的meta分析》中的要求进行设计。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指标进行合并。如果研究提供的数据不足以重建四格表则被排除。结果:24篇文献被纳入最终的研究。合并后,D-乳酸的敏感性为74%(95%CI=61.0%~84.7%),特异性为74%(95%CI=69%~79%);D二聚体敏感性为96%(95%CI=89%~99%),特异性为40%(95%CI=33%~47%);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敏感性为77%(95%CI=66%~86%),特异性为77%(95%CI=72%~82%);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的敏感性为68%(95%CI=55%~80%),特异性为85%(95%CI=76%~92%);CT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95%CI=90%~96%),特异性为96%(95%CI=94%~97%)。结论:血浆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排除非AMI,但其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CTA在诊断AMI上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诊断 CT血管造影 血清标志物
下载PDF
血清酶谱检查在家兔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福先 张昌明 胡路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0-432,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肠系膜缺血后各时段酶谱变化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将36只家兔分为动脉阻断、静脉阻断、动静脉阻断3组,每组12只。每组动物分别于阻断前、阻断后1、3、6、9h抽静脉血,检验血清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目的 研究急性肠系膜缺血后各时段酶谱变化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将36只家兔分为动脉阻断、静脉阻断、动静脉阻断3组,每组12只。每组动物分别于阻断前、阻断后1、3、6、9h抽静脉血,检验血清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转酞酶(γ-G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同时观察肠管的颜色变化。结果 各组家兔肠管在血管被阻断3h后开始发生坏死,同时ALT、AST、ALP、γ- GT、LDH均有明显升高。结论 血清酶谱检查有助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酶谱检查 家兔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谷酰转酞酶 肌酸激酶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 被引量:9
9
作者 杨硕菲 吴性江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0-944,共5页
目的导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实现早期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或经颈静脉门体分流道直接溶栓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3种途径。文中评估了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 目的导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实现早期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或经颈静脉门体分流道直接溶栓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3种途径。文中评估了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应用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疗法治疗8名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患者。对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病因、危险因素、影像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的相关经验。结果 8名患者成功完成溶栓导管置入后分别经肠系膜上动、静脉持续给予磺达肝葵钠注射液局部抗凝及尿激酶溶栓,其中动脉注射平均(6.13±0.83)d、静脉注射平均(12.00±2.51)d。8名患者溶栓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4名患者溶栓后行二次探查手术并给予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平均切除肠袢(1.63±0.48)m,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给予液体复苏及器官功能支持后恢复良好。出院前门静脉造影及增强CT扫描证实血栓完全溶解,平均住院时间(19.25±4.89)d。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脓毒症、2例发生穿刺点轻微出血。所有患者在出院后平均(12.13±0.99)个月的随访中,无血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可以加快症状缓解及血栓溶解,促进侧支血管形成,积极扭转缺血肠袢,有效避免广泛肠切除引起短肠综合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效提高整体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急性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血管再通 肠系膜动 静脉联合导管溶栓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治现代策略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福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73-1375,共3页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也是外科最为凶险的急腹症之一。其原因来源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发生阻塞,导致血液供应或回流突然中断,肠管出现营养不良与障碍,最终发生肠管功能丧失、坏死。该病起病隐匿、进展快、危害大、...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也是外科最为凶险的急腹症之一。其原因来源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发生阻塞,导致血液供应或回流突然中断,肠管出现营养不良与障碍,最终发生肠管功能丧失、坏死。该病起病隐匿、进展快、危害大、后果严重。CT血管成像(CTA)是当前被推荐的首选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复苏、抗凝、恢复肠系膜的血液供应、切除无生机的肠管、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以及静脉高营养是成功诊治该病的重要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非血管源性肠缺血 CT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4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昭 李国逊 +4 位作者 王西墨 王丹 韩可瑜 许东 江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天津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6月到2011年11月间4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和(或)血管造影和(或)手术诊断为AMI,...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天津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6月到2011年11月间4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和(或)血管造影和(或)手术诊断为AMI,其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AOMI)32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9例,非闭塞性急性肠系膜缺血(NOMI)1例。采用早期介入治疗和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的综合治疗,生存患者均在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32例AOMI患者经全身抗凝治愈4例;介入治疗19例,其中单纯介入治疗治愈10例,介入失败后手术5例,未手术死亡3例,术后再介入治疗治愈1例;直接手术治疗8例;放弃治疗1例。(2)9例SMVT患者中,全身抗凝治疗后好转2例;介入治疗6例,其中单纯行介入治疗后治愈1例,介入失败1例行手术治疗治愈,4例考虑肠坏死先行手术后再次介入治疗治愈;1例患者未治疗死亡。(3)术中应用损伤控制原则延迟关腹8例。本组总体病死率23.8%(10/42)。介入治疗的26例患者中,死亡4例,病死率15.3%;延迟关腹者8例,死亡1例,病死率1/8。结论早期诊断是降低AMI病死率的关键,早期介入治疗和应用损伤控制原则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AMI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诊断 治疗策略 损伤控制手术
原文传递
应重视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早期诊断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深明 李梓伦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95-997,共3页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起病急骤、隐匿,容易导致早期误诊和漏诊,病死率高。重视AMI的早期诊断是挽救缺血肠道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了解AMI的病因有助于辨别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于急腹症病人,应根据其症状...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起病急骤、隐匿,容易导致早期误诊和漏诊,病死率高。重视AMI的早期诊断是挽救缺血肠道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了解AMI的病因有助于辨别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于急腹症病人,应根据其症状、体征及动态变化,尽早判断病因,在鉴别诊断时谨记AMI存在的可能,并尽快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多层螺旋CT已逐渐成为AMI的一线诊断工具,而肠系膜血管造影依然是AMI诊断的金标准,它不仅可显示病变血管的形态,还可同时行血管内治疗。只要熟悉AMI的常见病因,从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中梳理出有价值的线索,将AMI纳入可疑诊断和鉴别诊断列表当中,及时安排快速且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将可最大限度地缩短AMI的诊断时间,为挽救缺血肠道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 早期诊断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抗凝治疗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琦 李天佳 +4 位作者 曾嵘 陈跃鑫 叶炜 刘暴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最佳治疗策略以及保守治疗过程中抗凝药物对SIDSMA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9例因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状(病史≤14 d)就诊...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最佳治疗策略以及保守治疗过程中抗凝药物对SIDSMA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9例因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状(病史≤14 d)就诊的SIDSMA患者的病史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9例患者中,4例肠缺血严重,紧急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症状缓解。25例首选保守治疗,其中得到有效抗凝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有9例(69.2%)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避免了外科干预;4例(30.8%)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外科干预获得成功。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未获得有效抗凝治疗的12例患者中,只有2例(16.7%)经保守治疗后腹痛缓解,其余10例(83.3%)患者腹痛症状无缓解而转血管腔内治疗。采取有效抗凝治疗患者的保守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未获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P=0.015)。结论对于SIDSMA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肠系膜缺血,有效抗凝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急性重症肠缺血或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腔内治疗是有效的外科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急性肠系膜缺血 抗凝 支架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缺血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马洋洋 季洪阁 +3 位作者 贾世浩 田风胜 王猛 姚玮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3-317,344,共6页
虽然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发生率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AMI的常见分型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血管内治疗是AMI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AMI可选择不同的血管内... 虽然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发生率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AMI的常见分型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血管内治疗是AMI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AMI可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内置管溶栓及联合策略。本文针对近些年AMI血管内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缺血、肠坏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15
作者 肖忠 孙多成 +2 位作者 李景霞 李玮 丁敏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1-203,共3页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主要是因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AMI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其中最多见的严重后果是肠坏死,病死率高达60%~80%。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度,早期...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主要是因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AMI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其中最多见的严重后果是肠坏死,病死率高达60%~80%。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度,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肠系膜缺血 肠坏死 血运障碍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纪静宇 李沁 +2 位作者 熊炯炘 柯尊祥 李毅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SMAE)是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70%。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在病程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漏诊和误诊,导致治疗不及...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SMAE)是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70%。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在病程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符,极易漏诊和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目前CT血管造影已经取代传统的介入血管造影成为ASMAE首选的检查手段。ASMAE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消除阻塞原因,恢复肠管血流灌注。腔内治疗是当前ASMAE首选治疗方式,但开放手术在评估肠管活性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对于有腹膜炎征象或怀疑肠坏死者,及时外科手术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动脉切开取栓术
下载PDF
缺血性肠病2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艳飞 顾芳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536-539,547,共5页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对老年和非老年病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对老年组(≥60岁,127例)和非老年组(<60岁,97例)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进行...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对老年和非老年病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对老年组(≥60岁,127例)和非老年组(<60岁,97例)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急性肠系膜缺血和慢性肠系膜缺血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5%、16.1%和13.4%。B超、CTA及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肠病的阳性发现率、血管病变发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在吸烟(P<0.01)、风湿性心脏病(P=0.04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0.04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0.021)、横结肠受累(P=0.021)、升结肠受累(P=0.006)、溃疡形成(P=0.034)、肠腔狭窄(P=0.02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肠病中以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好发于老年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同影像学检查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诊断价值不同,怀疑缺血性结肠炎首选结肠镜,怀疑急性及慢性肠系膜缺血者则首选CTA及血管造影。吸烟、风湿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中青年病人的易患因素。老年病人横结肠和升结肠受累更多见,更易出现肠道溃疡及狭窄,病情相对重,应给与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缺血性结肠炎 临床特点 老年人
下载PDF
Intestinal injury can be reduced by intra-arterial postischemic perfusion with hypertonic saline 被引量:4
18
作者 Oleg Kornyushin Michael Galagudza +5 位作者 Anna Kotslova Gelfia Nutfullina Nina Shved Alexey Nevorotin Valeriy Sedov Timur Vlasov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cal intestinal perfusion with hypertonic saline(HTS) on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in bothex vivo andin vivo rat models.METHODS:Al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mal...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cal intestinal perfusion with hypertonic saline(HTS) on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in bothex vivo andin vivo rat models.METHODS:Al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male Wistar rats anesthetized with pentobarbital sodium given intraperitoneally at a dose of 60 mg/kg.Ex vivo vascularly perfused rat intestine was subjected to 60-min ischemia and either 30-min reperfusion with isotonic buffer(controls),or 5 min with HTS of 365 or 415 mOsm/L osmolarity(HTS 365mOsm or HTS 415mOsm,respectively) followed by 25-min reperfusion with isotonic buffer.The vascular intestinal perfusate flow(IPF) rate was determined by collection of the effluent from the portal vein in a calibrated tube.Spontaneous intestinal contraction rate was monitored throughout.Irreversible intestinal injury or area of necrosis(AN) was evaluated histochemically using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staining.In vivo,30-min ischemia was followed by either 30-min blood perfusion or 5-min reperfusion with HTS 365mOsm through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 followed by 25-min blood perfusion.Arterial blood pressure(BP) was measured in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using a miniature pressure transducer.Histological injury was evaluated in both preparations using the Chui score.RESULTS:Ex vivo,intestinal IRI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the IPF rate during reperfusion(P < 0.05 vs sham).The postischemic recovery of the IPF rate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controls and the HTS 365mOsm group.In the HTS 415mOsm group,postischemic IPF rates were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s and the HTS 365mOsm group(P < 0.05).The intestinal contraction rate was similar at baseline in all groups.An increase in this parameter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first 10 min of reperfus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as compared to the sham-treated group,but no such increase was seen in the HTS 365mOsm group.In controls,AN averaged 14.8% ± 5.07% of the total tissue volume.Administration of HTS 365mOsm for 5 min after 60-min ischemia resulted in decrease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PERFUSION HYPERTONIC saline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INTESTINAL perfusate flow rate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报告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毅 杨翔 +1 位作者 韩加刚 王振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7期463-464,共2页
目的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973年至1983年和1997年至2006年的两组35例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效果进行探讨。结果第一组完全依靠普通检查,术前确诊... 目的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973年至1983年和1997年至2006年的两组35例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效果进行探讨。结果第一组完全依靠普通检查,术前确诊率37%,手术死亡率为61.5%。第二组对可疑病例及早实施影像学筛选,术前确诊率提高到88%,手术死亡率降至12.5%。结论提高早期确诊率的重要因素包括:(1)了解AMI的病理解剖特点;(2)认知AMI发病过程;(3)重视可能导致AMI的基础疾病;(4)强调对可疑病例实施影像学筛查及二次剖腹探查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缺血 血栓 栓塞
下载PDF
早期确定性肠吻合治疗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幼生 吴性江 +4 位作者 王剑 李元新 黄骞 李宁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679,70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行早期确定性恢复肠道连续性治疗的10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行早期确定性恢复肠道连续性治疗的10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血管造影和(或)CT证实为AMI,剖腹探查术后5-8(5.6±2.3)d内行再次剖腹探查及恢复肠道连续性,所有病人均在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早期确定性手术,其中3例行取栓治疗,发生吻合口瘘的4例病人经非手术方法治愈,随访半年,所有病人均脱离肠外营养,9例病人脱离肠内营养。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确定性恢复肠道连续性手术治疗AMI病人符合目前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念,存活率高,但吻合口瘘发生率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损伤控制性外科 早期确定性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