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瘙痒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和行为学检测方法
1
作者 马宁灿 饶茜 +3 位作者 吴悠 戴梓怡 朱媛媛 黄静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489-1494,共6页
痒觉是一种引起抓挠欲望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常伴有搔抓行为。慢性瘙痒是一种病理性特征,可以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后情绪障碍又会进一步加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但目前临床上大部分瘙痒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 痒觉是一种引起抓挠欲望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常伴有搔抓行为。慢性瘙痒是一种病理性特征,可以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后情绪障碍又会进一步加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但目前临床上大部分瘙痒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急性瘙痒、不同类型的慢性瘙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和行为学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开展瘙痒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瘙痒 慢性瘙痒 动物模型 行为学检测
下载PDF
皮肤源性急慢性瘙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邱彩雄 李康良 +2 位作者 何爽 黄春华 伍冠一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3期45-48,共4页
皮肤源性瘙痒动物模型常用于药物止痒实验研究。组胺、右旋糖酐、化合物48/80等致痒物质常用于诱导组胺依赖急性瘙痒模型,氯喹、P物质、5-羟色胺等诱导非组胺依赖瘙痒模型。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炎症性疾病模型同时也是慢性瘙痒动... 皮肤源性瘙痒动物模型常用于药物止痒实验研究。组胺、右旋糖酐、化合物48/80等致痒物质常用于诱导组胺依赖急性瘙痒模型,氯喹、P物质、5-羟色胺等诱导非组胺依赖瘙痒模型。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炎症性疾病模型同时也是慢性瘙痒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皮肤源性急慢性瘙痒动物模型实验应用研究进展,发现动物品系、瘙痒物质类型和浓度、给药方式等都能影响动物瘙痒行为的效果,不同模型的瘙痒特点和持续各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源性瘙痒 动物模型 急性瘙痒 慢性瘙痒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央杏仁核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参与小鼠急性痒和慢性痒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怡 饶茜 +2 位作者 荆雪 金鑫 米志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痒和慢性痒小鼠中央杏仁核(CeA)内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在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或氯喹(CQ)建立急性痒模型;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建立接触性皮炎慢性... 目的:观察急性痒和慢性痒小鼠中央杏仁核(CeA)内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在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或氯喹(CQ)建立急性痒模型;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建立接触性皮炎慢性痒模型。进一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观察急性和慢性痒小鼠CeA内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6.33±5.13)次;His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10.66±22.00)次;CQ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20.33±19.50)次。急性痒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P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搔抓次数(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急性痒状态下,对照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3.1±0.99)%;His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20.23±1.76)%;CQ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19.90±2.58)%;在慢性痒状态下,对照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3.73±2.05)%;DCP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23.93±4.02)%。结论:急性和慢性痒状态下,小鼠CeA内SST阳性神经元激活,为CeA内SST阳性神经元参与痒觉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杏仁核 生长抑素 急性痒 慢性痒 小鼠
下载PDF
内皮素A型受体在内皮素1诱发小鼠急性瘙痒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尹翠 毕凌波 +2 位作者 张奉明 顾佳慧 李燕强 《江苏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A型受体(ETAR)在内皮素1(ET-1)诱发小鼠急性瘙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外周感觉神经元中条件性敲除ETAR基因技术,将转基因小鼠分为两组,即全部外周感觉神经元中条件性敲除ETAR基因(Advillincre/ETAR^f/f)小鼠(9只)和外... 目的探讨内皮素A型受体(ETAR)在内皮素1(ET-1)诱发小鼠急性瘙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外周感觉神经元中条件性敲除ETAR基因技术,将转基因小鼠分为两组,即全部外周感觉神经元中条件性敲除ETAR基因(Advillincre/ETAR^f/f)小鼠(9只)和外周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中条件性敲除ETAR基因(SNS^cre/ETAR^f/f)小鼠(7只),并分别以各自同窝的ETAR^f/f转基因小鼠(9只和7只)作为野生型对照。在颈背部皮内注射ET-150 ng,观察四组小鼠在注射后45 min内出现的抓挠次数。结果Advillincre/ETAR^f/f小鼠的抓挠次数较同窝ETAR^f/f小鼠减少(P<0.01),但不能完全消除抓挠行为。SNS^cre/ETAR^f/f小鼠的抓挠次数也较同窝ETAR^f/f小鼠减少(P<0.05)。Advillincre/ETAR^f/f小鼠的抓挠次数较SNS^cre/ETAR^f/f小鼠减少(P<0.05)。结论ET-1主要是通过外周感觉神经元及其神经末梢内表达的ETAR发挥致痒作用,但不能排除神经系统外其他组织中表达ETA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内皮素A型受体 急性瘙痒 转基因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