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太冲穴及其不同配穴对健康受试者fMRI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瑾 肖碧银 +2 位作者 邱小雅 孙曌 沈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017-2021,I0003,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及其不同配穴对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探讨穴位配伍效应的相关机制。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右太冲组、双太冲组、右太冲配右内关组、右太冲配右光明组4组,每组10例。在手法捻针刺激相应穴位基础上,两组均按照组块...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及其不同配穴对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探讨穴位配伍效应的相关机制。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右太冲组、双太冲组、右太冲配右内关组、右太冲配右光明组4组,每组10例。在手法捻针刺激相应穴位基础上,两组均按照组块设计方案刺激与静留针交替进行,同时针刺过程中fMRI扫描两组静息态脑功能图像,所获得数据通过Matlab软件SPM12模块分析效应脑区。结果右太冲组针刺后主要为对侧脑区耗氧量增高,激活左侧腹内前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脑干。双太冲组主要激活了左侧小脑、右侧丘脑、后扣带回、左侧枕叶梭状回、左侧楔叶。右太冲配右光明组主要激活了右侧小脑、右侧枕叶梭状回、右侧舌回、右侧额中回。右太冲配右内关组激活了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叶。右太冲组及双太冲组未见到脑功能活动显著抑制的区域;右太冲配右光明组脑功能活动被抑制的主要区域为双侧颞下回;右太冲配右内关组脑功能活动被抑制的脑区在左侧小脑、右侧缘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枕叶梭状回。结论针刺太冲单穴及其不同配穴的脑功能效应有显著差异,太冲配穴会广泛影响与视觉有关的枕叶,另外小脑可能参与了针刺信号在大脑中的整合作用,并且与配穴的规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太冲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配穴 脑区 小脑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赵舒蒙 郭义 郭永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查阅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处方的条文,构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法从单穴/多穴处方、特定穴、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症状/疾病、中医疾病名称与...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查阅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处方的条文,构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法从单穴/多穴处方、特定穴、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症状/疾病、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急性病/慢性病、局部表现/全身表现8个方面分析《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特点。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146则,其中单穴处方76则,多穴处方70则。单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为多见,其中五输穴中以输穴使用较多;远部选穴是单穴处方的首选。多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互配,以五输穴配五输穴最为多见;远部选穴是多穴处方的首选;配穴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4个系统,61种病症;多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3个系统,47种病症。单穴、多穴处方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单穴治疗病症时多症状、少疾病、多急性病、多局部表现;多穴处方治疗病症时多疾病、少症状、多慢性病、多全身表现。结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选穴多以远部选穴为主,并且大多为单穴处方。在多穴上以五输穴相配较多,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局部症状,多穴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全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针刺处方 腧穴配伍规律 病症规律
原文传递
俞募配穴联合穴位埋针治疗风痰闭阻型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血清IgE、IFN-γ及SP-A水平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符琼方 杨文秀 +2 位作者 张少明 王景科 林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6-209,共4页
探讨俞募配穴针法联合穴位埋针法治疗风痰闭阻型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in E,IgE)、可溶性二聚体细胞因子(Interferon-γ,IFN-γ)、肺表面活性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SP-A)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 探讨俞募配穴针法联合穴位埋针法治疗风痰闭阻型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in E,IgE)、可溶性二聚体细胞因子(Interferon-γ,IFN-γ)、肺表面活性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SP-A)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风痰闭阻型支气管哮喘患者108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穴位埋针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法,两组患者数据观察: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量表评分、第一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呼气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临床症状评分及IgE、IFN-γ、SP-A水平、临床治疗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AC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CT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EV1、PEF、FVC值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咳嗽、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gE、IFN-γ、SP-A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gE显著降低,血清IFN-γ、SP-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组未见治疗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症状为恶心,P>0.05;治疗组治疗满意率高达98.15%(53/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45/54),P<0.05。结论采用俞募配穴针法联合穴位埋针法治疗风痰闭阻型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清IgE、IFN-γ及SP-A水平,且本次治疗安全可靠,患者十分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配穴针法 穴位埋针法 风痰闭阻型支气管哮喘 临床疗效 血清IgE、IFN-γ及SP-A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