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腧穴命名的演变:基于天回医简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7-1020,共4页
天回医简中有诸多针灸理论及治疗经验的相关载述,本文主要基于医简中《刺数》等篇,针对腧穴与经脉的命名问题,对比《黄帝内经》及其他出土医籍文献,梳理其名称演变流程,探索变革的规律特点与用意;并以头面与四肢部穴名演进对比,呈现、... 天回医简中有诸多针灸理论及治疗经验的相关载述,本文主要基于医简中《刺数》等篇,针对腧穴与经脉的命名问题,对比《黄帝内经》及其他出土医籍文献,梳理其名称演变流程,探索变革的规律特点与用意;并以头面与四肢部穴名演进对比,呈现、分析其相异的变化方式;最后对比经脉命名与腧穴命名,推断各自特征背后的因素。这一初步探索,体现出天回医简的对比研究在针灸的文献解读、概念理解、经脉腧穴理论演化规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老官山 穴名 经脉名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腧穴释名的源流 被引量:9
2
作者 卢承顶 田思胜 +1 位作者 张永臣 马梅青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9期75-77,共3页
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 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文化素养。自隋代杨上善首次注释十四经穴名,古今医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对腧穴释名的源流进行梳理,有利于了解前人的探索研究成果,加深对腧穴的理解,促进腧穴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注解 名称 源流
下载PDF
《黄帝内经》腧穴考 被引量:9
3
作者 苏妆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2期185-188,共4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该书中有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该书中有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该文对《黄帝内经》腧穴的名称、数目、分布、位置、别名、归属经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以探求《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腧穴学 归经 古名 数目
下载PDF
探意太冲 被引量:2
4
作者 尹雅琴 马志毅 沈峰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期67-68,共2页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的名称是天文、地理、建筑等多学科的综合体现,腧穴释名有利于体会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肝之原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以本穴为例,从穴名角度出发,通过对经典文献和现代研究...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腧穴的名称是天文、地理、建筑等多学科的综合体现,腧穴释名有利于体会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肝之原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以本穴为例,从穴名角度出发,通过对经典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梳理,总结了太冲理气调血、通络止痛、开窍息风、转输津液的功用,为挖掘其穴名内涵和扩展其应用范围提供借鉴,以期引起对腧穴名称涵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冲 穴名 临床功用
下载PDF
胃脘下俞之穴名、定位及主治考 被引量:2
5
作者 杜秋慧 吴雪梅 +1 位作者 周洋宾 睢明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830-1833,共4页
胃脘下俞属经外奇穴,是现代针灸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穴。该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脘下俞从古至今穴名演变颇多,各医家对其定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对胃脘下俞的主治病症稍有争议。为更好地认识该穴... 胃脘下俞属经外奇穴,是现代针灸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穴。该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脘下俞从古至今穴名演变颇多,各医家对其定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对胃脘下俞的主治病症稍有争议。为更好地认识该穴,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和国家标准等资料,分析从古至今对胃脘下俞描述的演变过程,从理论依据、解剖结构及神经分布等方面出发,对该穴穴名、定位和主治进行考证探讨。结果发现,现代教材及国家标准对该穴的认识描述与古籍有所出入。胃脘下俞应重新命名为胃管下俞,定位应为: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方一穴,左右旁开各1.5寸处两穴,计三穴。本穴的主治应为:呕吐、呃逆、胸胁痛;消渴、咽喉干、胰腺炎;胃痛、腹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 胃管下俞 穴名 定位 主治
下载PDF
心经腧穴穴名及其临床意义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爽 周亮 +6 位作者 李毅 郑佩峰 刘应超 张斯琦 武丹 张梦蓉 东贵荣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20期24-25,34,共3页
腧穴均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广泛,凡诸孔穴,名不虚设,皆有深意。本文从穴名角度,探讨手少阴心经各腧穴临床意义,以便理解其内涵,临床做到运用自如。
关键词 心经 手少阴 穴名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浅谈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针灸穴位名称的英译
7
作者 高馨缦 《现代英语》 2022年第5期60-63,共4页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凸显,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穴位名是中医精髓之一,兼具医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基于国际现行穴位统一编码,文章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凸显,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穴位名是中医精髓之一,兼具医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基于国际现行穴位统一编码,文章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需求,将中医针灸穴位名称归纳为写实和取象两大类,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并对译例加以探讨,以期为后疫情时代探究穴位名称的翻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穴位名称 英译
原文传递
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广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9-712,共4页
穴位侧性是指刺激不同侧同名穴位引起的效应不对等和中间环节的不同。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正确选穴、精炼选穴提供依据。同时,由穴位侧性研究导出的穴位关联性(对称或对称性破缺)可对穴位诊断和临床针灸治... 穴位侧性是指刺激不同侧同名穴位引起的效应不对等和中间环节的不同。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正确选穴、精炼选穴提供依据。同时,由穴位侧性研究导出的穴位关联性(对称或对称性破缺)可对穴位诊断和临床针灸治疗范式的改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侧性 同名穴 穴位特异性
原文传递
以五对同名穴为例,浅析腧穴命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家豪 王瑞鹏 +1 位作者 王晗笑 卜凡微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2期235-237,共3页
腧穴的发展是由从少到多的过程,后者大多是对前者的发展和补充。经络腧穴中有很多同名穴,为证明其在命名上有一定联系,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以五对同名穴(头窍阴与足窍阴、手三里与足三里、头临泣与足临泣、阴陵泉与阳陵泉、内关与外... 腧穴的发展是由从少到多的过程,后者大多是对前者的发展和补充。经络腧穴中有很多同名穴,为证明其在命名上有一定联系,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以五对同名穴(头窍阴与足窍阴、手三里与足三里、头临泣与足临泣、阴陵泉与阳陵泉、内关与外关)为例,在腧穴的出处、定位、功效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探析这些同名穴在命名上的关系,以更好地了解腧穴的发展历程,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同名穴 功效 穴名
原文传递
同名经相应取穴法的易学原理及优化思路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一城 王继红 杨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69-2371,共3页
同名经相应取穴法在目前临床应用中治疗四肢局限性疾病立竿见影,但其理论阐释并不完善,治疗疾病较为局限,方式方法单一。医易同源,文章从《周易》角度较为系统地揭示其易学原理,并根据推理过程提出几点关于同名经取穴法的取穴方法及适... 同名经相应取穴法在目前临床应用中治疗四肢局限性疾病立竿见影,但其理论阐释并不完善,治疗疾病较为局限,方式方法单一。医易同源,文章从《周易》角度较为系统地揭示其易学原理,并根据推理过程提出几点关于同名经取穴法的取穴方法及适应证的优化思路,冀为临床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相应取穴法 易学原理 优化思路 同名经 周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