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跷脉腧穴对人体平衡功能的调整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田辉 卞镝 +1 位作者 隋月皎 刘玉丽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年第12期17-18,共2页
关于平衡的产生机制、分类及调节机制,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中医学,尤其针灸疗法对人体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已经得到验证,但其对人体平衡功能调整作用的机制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将从奇经八脉中的跷脉相关腧穴着手,探讨其与人体平... 关于平衡的产生机制、分类及调节机制,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中医学,尤其针灸疗法对人体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已经得到验证,但其对人体平衡功能调整作用的机制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将从奇经八脉中的跷脉相关腧穴着手,探讨其与人体平衡功能的内在联系,为平衡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跷脉 平衡功能 腧穴 调整
原文传递
人体经络静电荷的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2
作者 刘维平 顾新建 许冠荪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37-38,49,共3页
人体穴位静电荷的变化可以反映人的疾病情况,本文介绍一种用计算机对人体穴位静电荷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系统,为进一步探讨研究疾病与人体穴位静电荷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实用先进的手段。
关键词 经络 穴位 静电荷 数据采集 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针刺治疗癌痛选穴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爱文 李亚娟 +1 位作者 马文 沈卫东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6期16-20,共5页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2016年6月30日前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及万方医学网收录的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癌症病名、疼痛...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2016年6月30日前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及万方医学网收录的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癌症病名、疼痛部位、穴位处方等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工具,分析针刺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结果 (1)共纳入文献87篇,针刺处方146首,涉及穴位104个。(2)针刺治疗癌痛的类型分布多集中在癌痛的原发病方面,排在前3位的原发病分别为肝癌、胃癌、肺癌。(3)总体穴位应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合谷、阿是穴等。(4)肝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肝俞、期门、太冲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期门"及"三阴交-期门-章门"等。(5)胃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内关、合谷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足三里-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6)肺癌癌痛应用穴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内关、肺俞、孔最、阿是穴、合谷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配穴有"肺俞-合谷""肺俞-内关""内关-孔最"等。(7)肝癌癌痛新处方为太冲、心俞、三阴交、行间、肝俞;胃癌癌痛新处方为合谷、手三里、内关、阴陵泉、胃俞;肺癌癌痛新处方为阿是穴、尺泽、手三里、孔最、肾俞。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探析隐匿临床信息规律的重要辅助工具,能较好地总结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的配穴规律,且系统生成的新处方可为临床针刺治疗癌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针灸 穴位配伍 规律分析 数据挖掘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兴华 汪洋 +1 位作者 张丽美 蔡海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952-195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六味地黄丸为方制成药饼贴敷五脏背俞穴,对照组予针刺五脏背俞...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六味地黄丸为方制成药饼贴敷五脏背俞穴,对照组予针刺五脏背俞穴。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均运用CFS症状评分表和FS-14评分量表对该疗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CFS症状评分及FS-14评分两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CFS症状评分、FS-14总分、FS-14躯体疲劳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FS脑力疲劳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肾阴虚型CFS患者,运用六味地黄丸制成药饼穴位贴敷与针刺常规治疗两种方法疗效确切,均可减轻患者的症状,两者总体疗效相当,针刺组在改善患者脑力疲劳症状方面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 CFS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腧穴热敏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兰风 马洪举 +1 位作者 林国华 徐振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2137-2140,共4页
目的:比较腧穴热敏灸和西药舒利迭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比较腧穴热敏灸和西药舒利迭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和膈俞穴之间施行温和悬灸。疗程: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舒利迭,1吸/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临床症状单项评分及总分评定和临床疗效。2组患者均于于治疗前、治疗第30天、治疗第60天观察。结果: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肺通气功能(PEF、FEV1)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的更加明显(均P<0.05)。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症状单项评分和症状总分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上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的更加明显(均P<0.05),说明腧穴热敏和西药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均有改善的作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3.3%,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在改善肺通气功能、临床症状观察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方面均优于西药舒利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慢性持续期 腧穴热敏灸 肺通气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永华 秦春美 黄春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15期114-116,共3页
目的评估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高血... 目的评估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联合降压方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中医症候变化和尿微量清蛋白的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降压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改善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在眩晕、口干口苦便秘、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和腰酸膝软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效率分别为100.0%、87.5%、100.0%、94.7%和91.7%,明显优于对照组(86.2%、7.7%、76.9%、11.8%和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方穴位贴敷能更有效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血压和尿微量清蛋白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眩晕、口干口苦便秘、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和腰酸膝软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阳上亢 高血压 穴位贴敷法 降压方 复方中药 效果
下载PDF
中药神阙穴贴敷对老年脑卒中后慢传输型便秘效果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关慧芳 郭二霞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a,STC)患者应用中药神阙穴贴敷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本科老年卒中后STC患者12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a,STC)患者应用中药神阙穴贴敷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本科老年卒中后STC患者12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神阙穴贴敷,对比两组患者的排便功能、结肠动力和胃肠调节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便秘严重度评估量表(CSI)和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和72 h排出物数目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较对照组低,胃动素(MTL)和P物质(SP)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神阙穴贴敷可调节胃肠调节肽水平,促进结肠动力,改善老年脑卒中后STC患者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阙穴 穴位贴敷 脑卒中 慢传输型便秘 结肠动力 胃肠调节肽
下载PDF
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钱小芳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8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干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试验组同时...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干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试验组同时采取穴位贴敷疗法,连续治疗1周后,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并应用便秘症状评分、Bristol粪便分级法、日排便次数评测患者的排便改善状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便秘情况较治疗前好转,便秘症状评分、Bristol粪便分级评分和日排便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的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Bristol粪便分级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 <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在抗精神病药物致便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便秘,提升临床效果,促进患者转归,且应用便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便秘 中西医结合疗法 穴位贴敷 护理
原文传递
赵建国独取“二白穴”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夜间痛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5
9
作者 贾琪 赵建国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4期36-37,共2页
不安腿综合征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常感疼痛难以名状,或麻木刺痛,或灼热发痒。该病病机多虚实寒热错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关键词 不安腿综合征 二白穴 临床经验 赵建国
下载PDF
从经络辨证出发探讨针刺治疗脑性瘫痪临床选穴思路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文彬 李慧强 +2 位作者 韩腾兴 杜旭 李永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86-91,共6页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身体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疗难度大,恢复难度大,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脑性瘫痪方面有健全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手段。该文将针刺治疗该病的相关研究从循经取穴、经验取穴...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身体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疗难度大,恢复难度大,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脑性瘫痪方面有健全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手段。该文将针刺治疗该病的相关研究从循经取穴、经验取穴、针刺方法等方面归类整理,归纳总结临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评价以及不同针刺方案治疗脑性瘫痪的作用机制,探讨趋势,分析规律,以期对小儿脑性瘫痪提供最佳的临床治疗思路。通过研究发现脑性瘫痪的针刺治疗应动态地分析证候规律,把握其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向,规范和补充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尤其是发挥经络辨证在不同分型、不同阶段治疗中的优势,重视头针修复中枢性损伤状态的作用、督脉夹脊穴改善核心稳定性和平衡运动能力的作用,根据脑性瘫痪的类型、阶段临床特点选取不同的阴阳经组穴方案、针刺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性瘫痪 针刺 作用机制 经验规律 经络辨证 选穴思路
下载PDF
中药穴位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佘瑞平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15,共2页
运用马钱子浸液穴位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130例,并与针刺治疗的122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无论在第1个疗程后还是在第2个疗程后都具有相近的总有效率(P>0.5),但导药组的痊愈率在第1个疗程后即达到70%,针刺组... 运用马钱子浸液穴位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130例,并与针刺治疗的122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无论在第1个疗程后还是在第2个疗程后都具有相近的总有效率(P>0.5),但导药组的痊愈率在第1个疗程后即达到70%,针刺组仅30%,P<0.05,表明前者获效较后者迅速,但增加治疗次数对疗效并无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中药离子透入 面神经炎 针刺疗法
下载PDF
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旸 杨丁 武玲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3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TG)组、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组和综合治疗(CT)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TG... 目的:探讨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TG)组、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组和综合治疗(CT)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TG组增加肩部强化训练,ESWT组增加穴位冲击波治疗,CT组增加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FMA)评分、疼痛和水肿程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三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01),疼痛和水肿则显著降低(PP<0.001);治疗后,三组上肢FMA、疼痛和水肿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CT组上肢FMA、疼痛及水肿程度较TG组、ESWT组改善更显著(P<0.001),TG组上肢FMA提高、水肿减轻较ESW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ESWT组疼痛较TG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能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偏瘫 肩部强化训练 穴位冲击波 上肢运动功能 疼痛 水肿
原文传递
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2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强 吴珍霞 +5 位作者 杜元会 叶剑容 杨国强 刘丽 张丰正 陈贵全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2期2217-2219,共3页
目的:观察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颜面代表区和循经远取... 目的:观察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颜面代表区和循经远取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面肌痉挛频度分级、面肌痉挛强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9.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针刺 颜面代表区 循经远取
下载PDF
循经感传激发内关穴对运动中心脏功能调节作用初步观察
14
作者 张凡 李彩秋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67,共3页
穴位针灸对心率、心功能和心脏本身的营养过程的调整作用 ,在人体试验与动物实验中 ,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和观察 ,尤其是循经感传激发以促使“气至病所”提高针刺疗效 ,已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我国传统的穴位针灸方法在运动生理应激... 穴位针灸对心率、心功能和心脏本身的营养过程的调整作用 ,在人体试验与动物实验中 ,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和观察 ,尤其是循经感传激发以促使“气至病所”提高针刺疗效 ,已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我国传统的穴位针灸方法在运动生理应激过程中积极发挥的调整、改善作用 ,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感传 内关穴 体育运动 心脏功能 调节作用 心率 运动生理应激过程
下载PDF
定位旋转斜扳法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5
作者 邓明其 容健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年第11期46-47,共2页
目的:观察旋转定位斜扳法配合百会穴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理筋手法及百会穴压灸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施以旋转定位斜扳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 目的:观察旋转定位斜扳法配合百会穴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理筋手法及百会穴压灸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施以旋转定位斜扳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高于对照组的86.5%(P<0.05)。结论:旋转定位斜扳法结合百会穴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适于在社区康复服务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旋转定位斜扳法 百会穴 灸法 疗效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16
作者 陈美琴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予穴位按摩、指导练习八段锦功法和耳穴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干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予穴位按摩、指导练习八段锦功法和耳穴埋豆等中医护理措施。2组均连续观察3周,并随访3月。治疗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记录随访3月期间2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再入院及再发心绞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1%,高于对照组的7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5个维度的评分和SAQ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和治疗满意程度3个维度的评分和SA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随访3月,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再发心绞痛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措施干预慢性SAP患者,能更好地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生活质量 穴位按摩 八段锦 耳穴埋豆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