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瓜玉米粉泡腾片固体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次力 段善海 赵波 《应用科技》 CAS 2001年第10期53-55,50,共4页
研究了南瓜玉米粉固体饮料的制备工艺、配方。通过正交实验 ,从组织状态、溶解性、吸湿性、口感等多方面进行评分 。
关键词 碳酸型 泡腾片固体饮料 南瓜玉米粉 制备工艺 配方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添加乳酸菌、白酒糟和玉米粉对不同青贮时间象草营养价值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子苑 舒健虹 +2 位作者 赵明坤 张蓉 王小利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3,共9页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乳酸菌、白酒糟和玉米粉对不同青贮时间象草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和5个处理组,对照组为象草单独青贮(CK),处理组分别为象草+乳酸菌组(NL)、象草+白酒糟组(ND)、象草+白酒糟+乳酸菌组(NDL)、象草+...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乳酸菌、白酒糟和玉米粉对不同青贮时间象草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和5个处理组,对照组为象草单独青贮(CK),处理组分别为象草+乳酸菌组(NL)、象草+白酒糟组(ND)、象草+白酒糟+乳酸菌组(NDL)、象草+白酒糟+玉米粉组(NDC)和象草+白酒糟+玉米粉+乳酸菌组(NDCL),分别在发酵第5、13、30和45天开袋取样,测定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发酵指标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白酒糟和玉米粉均明显提高了象草青贮料的感官评分;处理组的干物质(DM)、粗脂肪(EE)、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各组DM、CP、NDF和ADF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缓慢下降,其中对照组、NL组、ND组、NDL组的CP含量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p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pH先下降在第30天达到最低,而后在发酵第45天升高,各组不同时间点之间的pH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乳酸(LA)、乙酸(AA)、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和费氏评分(FS)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FS随发酵天数的推移逐渐下降,而LA和AA含量总体上升,不同时间点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酒糟和玉米粉能显著提高象草青贮料的有氧稳定性(P<0.05);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组综合价值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NDCL组>NDL组>NDC组>ND组>NL组>CK组。综上,添加乳酸菌、白酒糟和玉米粉均能有效改善象草青贮料的营养价值,提高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三者组合添加能获得更好的青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白酒糟 玉米粉 象草 有氧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添加处理对紫花苜蓿裹包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薛莉萍 常生华 +2 位作者 王永珍 王健 张琰丽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18-121,共4页
试验旨在研究6种添加剂对苜蓿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改善青贮原料中乳酸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不足等问题。试验共设7组,无添加青贮为对照组(CK组),试验组分别添加5 g/t乳酸菌(LA组)、1 000 g/t纤维素酶(CE组)、5 g/t乳酸菌+500 ... 试验旨在研究6种添加剂对苜蓿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改善青贮原料中乳酸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不足等问题。试验共设7组,无添加青贮为对照组(CK组),试验组分别添加5 g/t乳酸菌(LA组)、1 000 g/t纤维素酶(CE组)、5 g/t乳酸菌+500 g/t纤维素酶(LA+CE组)、5 g/t乳酸菌+23 kg/t玉米面粉(LA+CF^(1)组)、23 kg/t玉米面粉(CF1组)、28 kg/t玉米面粉(CF^(2)组)进行青贮。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各添加组苜蓿青贮的pH值均显著降低(P<0.05);LA+CE组、LA+CF^(1)组、CF^(2)组、LA组苜蓿青贮的乳酸(LA)含量显著升高(P<0.05);LA+CF^(1)组、CE组、LA组苜蓿青贮的乙酸(A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LA+CF^(1)组、LA+CE组、CE组、LA组、CF^(2)组苜蓿青贮的丙酸(PA)含量显著降低(P<0.05);LA+CF^(1)组、LA+CE组、LA组苜蓿青贮的丁酸(B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LA+CF^(1)组、LA+CE组、CF^(2)组、LA组苜蓿青贮的氨态氮/总氮(NH3-N/TN)均显著降低(P<0.05)。与CK组相比,LA+CF^(1)组、LA组苜蓿青贮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升高(P<0.05);LA+CF^(1)组、CF^(2)组、LA+CE组苜蓿青贮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升高(P<0.05);LA+CF^(1)组、CF^(2)组、CF^(1)组、LA+CE组、LA组苜蓿青贮的WSC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处理组苜蓿青贮的粗脂肪(EE)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CF^(2)组、LA+CF^(1)组、LA+CE组、CE组苜蓿青贮的粗灰分(Ash)含量显著降低(P<0.05);LA+CF^(1)组、LA+CE组、CE组、LA组、CF^(2)组苜蓿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降低(P<0.05);LA+CE组、CE组、LA+CF^(1)组苜蓿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LA+CF^(1)组苜蓿青贮的品质最好,其次为LA+CE组;LA组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优于CF^(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乳酸菌 纤维素酶 玉米面粉 青贮 营养成分
下载PDF
玉米粉糖制备及其在谷氨酸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顺棠 任伟 刘继东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22年第3期125-131,共7页
谷氨酸发酵是利用玉米淀粉糖作为底物碳源,通常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玉米淀粉糖。湿法工艺生产投资规模大,设备腐蚀快,能耗高,污染环境。为了有效改进淀粉加工和制糖工艺,笔者采用半干法工艺生产玉米粉糖,气浮分离提取玉米粉中的蛋白质。在... 谷氨酸发酵是利用玉米淀粉糖作为底物碳源,通常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玉米淀粉糖。湿法工艺生产投资规模大,设备腐蚀快,能耗高,污染环境。为了有效改进淀粉加工和制糖工艺,笔者采用半干法工艺生产玉米粉糖,气浮分离提取玉米粉中的蛋白质。在制备玉米粉糖的过程中,当组合添加量分别为普鲁兰酶0.15‰和木瓜蛋白酶0.08‰时,可以降低糖液黏度,提高过滤速度,使玉米粉糖的葡萄糖质量浓度提高5.3 g/dL、透光率提高20%;增加氨基酸的质量分数,糖液中的氨基酸可以使谷氨酸发酵产酸率提高0.5 g/dL、糖酸转化率提高0.9%;利用玉米粉糖生产谷氨酸,能够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玉米粉糖 半干法 普鲁兰酶 木瓜蛋白酶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象草青贮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桂干北 曾泽 +2 位作者 代方强 万海 张华琦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3-107,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纤维素酶、玉米粉对象草青贮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为优化象草青贮提供参考。研究以象草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对照组(CK组)、乳酸菌组(A组)、纤维素酶组(B组)、玉米粉组(C组)、乳酸菌+纤维素酶(D组)...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纤维素酶、玉米粉对象草青贮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为优化象草青贮提供参考。研究以象草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对照组(CK组)、乳酸菌组(A组)、纤维素酶组(B组)、玉米粉组(C组)、乳酸菌+纤维素酶(D组)、乳酸菌+玉米粉组(E组)、纤维素酶+玉米粉组(F组)及乳酸菌+纤维素酶+玉米粉组(G组),每组3个重复,青贮30 d后取样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添加组(D组、E组、F组、G组)、单独添加组(A组、B组、C组)象草青贮酸香味明显,颜色呈亮黄色,可评为1级优良。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象草青贮的干物质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G组干物质含量最高,G组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除A组和C组外,其余处理组象草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F组和G组象草青贮中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所有处理组象草青贮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提高(P<0.05)。所有处理组象草青贮的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E组、F组和G组象草青贮中的乙酸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组均未检出丙酸和丁酸。所有处理组象草青贮的有氧稳定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添加组高于单独添加组(P<0.05),G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研究表明,象草在青贮过程中添加乳酸菌、纤维素酶、玉米粉及不同组合混合添加上述物质,均会不同程度地改善象草青贮的感官、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且以乳酸菌+纤维素酶+玉米粉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草青贮 乳酸菌 纤维素酶 玉米粉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下载PDF
直接提取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面粉中米酵菌酸含量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缘 白春林 刘继恒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年第6期76-79,共4页
目的建立直接提取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粉中米酵菌酸含量。方法玉米粉样品经80%甲醇直接提取,涡旋、离心后的上清液过膜上机测定;同时,样品经过固相萃取法提取,比较两种方法结果差异。结果标准系列在2~20μg/L范围内线... 目的建立直接提取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粉中米酵菌酸含量。方法玉米粉样品经80%甲醇直接提取,涡旋、离心后的上清液过膜上机测定;同时,样品经过固相萃取法提取,比较两种方法结果差异。结果标准系列在2~2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系数>0.999;直接提取法阳性样本测定结果为193.40 mg/kg(n=6),在空白样品中加标,加标水平为2、6、10μg/L,计算加标回收率为75.82%~99.33%,相对标准偏差为3.54%~8.45%;方法检出限可达6μg/kg。经固相萃取法提取,阳性样本测定结果为196.84 mg/kg(n=6),在相同浓度水平加标,回收率为77.12%~100.83%,相对标准偏差为8.32~9.54%。结论:与固相萃取法比较,直接提取法具有快速、简单、节约成本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 直接提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玉米粉 固相萃取
原文传递
QuEChERS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吊浆粑中米酵菌酸的含量 被引量:2
7
作者 卢宇剑 刘华良 +3 位作者 朱峰 张昊 吉文亮 周永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0-404,共5页
提出了QuEChERS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吊浆粑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方法。取2.0 g样品,加入10 mL水,涡旋1 min;然后加入10 mL含5%(体积分数)乙酸的乙腈溶液,涡旋1 min;再加入6.0 g无水硫酸镁和1.5 g无水乙酸钠,涡旋1 ... 提出了QuEChERS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吊浆粑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方法。取2.0 g样品,加入10 mL水,涡旋1 min;然后加入10 mL含5%(体积分数)乙酸的乙腈溶液,涡旋1 min;再加入6.0 g无水硫酸镁和1.5 g无水乙酸钠,涡旋1 min,离心5 min。取5 mL上清液置于预装200 mg C_(18)和900 mg无水硫酸镁的15 mL离心管中,涡旋1 min。取2 mL上清液,于40℃氮吹至干,用1 mL 50%(体积分数)乙腈溶液复溶,涡旋1 min,经0.22μm尼龙滤膜过滤后进行HPLC-MS/MS检测。色谱分析中以不同体积比的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和甲醇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中以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米酵菌酸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200μg·L^(-1),检出限为0.75μg·kg^(-1);在5个加标浓度水平下,米酵菌酸的回收率为78.9%~112%,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4.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 吊浆粑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下载PDF
玉米酸汤面发酵剂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凝 李新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9-151,共3页
以普通玉米渣为原料,分别以5株乳酸菌为发酵菌种,根据菌种活力高、发酵性能好的标准筛选出最佳发酵乳酸菌为:德氏乳杆菌和植物乳球菌。依据感官评价确定德氏乳杆接种1.5%、植物乳球菌接种2%时发酵效果较好,为理想发酵剂。
关键词 玉米酸汤面 乳酸菌 发酵剂
原文传递
玉米酸汤面自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9
作者 李新华 曹凝 王玲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69,共3页
对玉米酸汤面自然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从中分离出5株乳酸细菌,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与经典分类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细菌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5株乳酸菌分别为: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植物乳球菌、肠膜明... 对玉米酸汤面自然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从中分离出5株乳酸细菌,利用现代分析技术与经典分类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细菌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5株乳酸菌分别为: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植物乳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德氏乳杆菌。并测定了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数量变化及各发酵阶段的主导菌相,最后得出适宜的发酵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酸汤面 乳酸菌 分离鉴定 主导菌相
下载PDF
玉米生粉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白冬梅 赵学明 胡宗定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54,共5页
研究了以α 淀粉酶为主的多种酶配合作用对玉米生粉乳酸发酵的影响。添加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够加强液化酶和糖化酶对玉米生粉的水解作用 ,提高产酸水平和底物利用率。各种酶的最适添加量为α 淀粉酶 :8u/g干淀粉 ;纤维素酶 ... 研究了以α 淀粉酶为主的多种酶配合作用对玉米生粉乳酸发酵的影响。添加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够加强液化酶和糖化酶对玉米生粉的水解作用 ,提高产酸水平和底物利用率。各种酶的最适添加量为α 淀粉酶 :8u/g干淀粉 ;纤维素酶 :5u/g原料 ;酸性蛋白酶 :2u/g原料 ;脂肪酶 :1u/g原料。在此条件下 ,当玉米粉初始浓度为 14 0g/L时 ,摇瓶产酸 6 5 .72 g/L ,发酵罐中产酸可达 71.6 5 g/L ,达到并超过高温蒸煮乳酸发酵的水平。同时研究了底物浓度对产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粉 发酵 L-乳酸 研究 Α-淀粉酶 纤维素酶 酸性蛋白酶 脂肪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